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把培养学生应试水平和培养学生实际阅读理解水平放在对立面上,明确现代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对现代文教材的课外拓展尺度,明确课堂主题。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思考,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进,让学生习惯在阅读中思考,乐于在阅读中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能力
引言
在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现代文阅读又是语文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当下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将培养学生应试水平和培养学生实际阅读理解水平放在对立面上。两者不应该是相互掣肘的关系,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测试学生的各项能力,检验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应试技巧,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孩子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之上,发挥孩子在阅读中的主观性,激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一、将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很多教师常常将应试当作初中现代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这里教师往往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那就是将培养学生应试水平和培养学生实际理解水平放在了对立面上[1]。从应试教育的根本上来看,现代文阅读测试只是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手段,应试技巧只是一座将学生理解能力转化成分数的桥梁。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绝不应该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的关系。教师要明白,提升初中生语言方面的各项能力才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首要目的,也是提升学生卷面分数最根本的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多从思维模式和逻辑角度出发,在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时,不仅要分析作者想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也要分析作者当时是处于什么情绪写的文章,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另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有所欠缺,并不喜欢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如果单纯地只看文章内容,那么只是略读。只有带着问题去看文章,才是阅读理解。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专项训练,要求学生看到文章,先大致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去读一遍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思维框架的建立,锻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脉络的能力[2]。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二、把握对现代文教材的课外拓展尺度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这是因为教材本身具有局限性,许多文章在课本上只有文章内容,而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态等等因素都没有详细介绍,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但是教师又必须要把握好扩展的尺度。首先,要保证扩展内容紧扣文章主题,且对学生理解文章有所帮助。在备课阶段,就应该严谨的选择拓展内容。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紧紧围绕文章开展教学。部分语文教师有发散思维,针对一个点可以讲的很深很远,这其实是不利于教学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而不是演讲者。即使在对教材进行扩展延伸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脱离课堂主题。例如在讲到七年级下课本中的《老王》时,肯定要拓展开去,介绍文章的作者杨绛。有些教师很容易就会讲到她和钱钟书的爱情。这样的拓展是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因为这些拓展内容一方面与文章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另一方面还容易将学生的思路带歪。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先应该讲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老王的生活状态。再从这两点出发分析杨绛为什么写了《老王》,一是因为那时杨绛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已经不如以前,属于较为落魄的时候。老王在这个时候仍能时常关怀杨绛的生活,这让杨绛很感激。二是因为老王是那个年代的穷人,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不如当下,没有空调也没有汽车,老王的生活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即使在这种的情况下,老王还会帮助关怀他人。分析完这两点后,教师还要回归文章,通过这些拓展內容再联系文章本身,点出老王身上的品质和杨绛写文章时的感情。
这些课外拓展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地感受到杨绛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激缅怀情绪,也就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3]。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
语文是一个较为感性的学科,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拿捏好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意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让学生在面对现代文时有思考的习惯[4]。首先,这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保持尊重,现在许多教师因为应试需求,注重将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常常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这是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当学生提出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时,教师应该先考虑学生的想法是否有一定道理,如果有道理就对学生加以表扬,并且表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他的观点。如果学生的想法有逻辑错误,教师则加以纠正。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主观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每个答案做出鼓励性质的回应。学生会在鼓励中收获自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更加乐意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社戏》时,教师可以提问:通过文章你觉得作者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也可以表示他的观点有独到的简介,甚至可以再将学生的想法与文章进行结合分析。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会逐渐产生思考的习惯,对于文章进行主动分析。长此以往,阅读理解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将重点放在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是基于教育的本质目的。但这并不说明应该忽视应试技巧方面的重要性。文中提到应试技巧是将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分数的桥梁。技巧作为一座桥梁,也能体现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语言学科来说,思考和表达同样重要,学生在表述上的问题依旧存在。希望在未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重点针对学生表述上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乙.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讨[J]. 汉字文化,2018,215(21):84-85.
[2] 刘联肖.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J]. 教育:00106-00106.
[3] 吴开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 课外语文,2017(7):80-80.
[4] 夏慧超.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反思[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8):5-6.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能力
引言
在初中阶段,语文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而现代文阅读又是语文学科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当下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将培养学生应试水平和培养学生实际阅读理解水平放在对立面上。两者不应该是相互掣肘的关系,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测试学生的各项能力,检验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应试技巧,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思考。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孩子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之上,发挥孩子在阅读中的主观性,激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
一、将提升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很多教师常常将应试当作初中现代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这里教师往往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那就是将培养学生应试水平和培养学生实际理解水平放在了对立面上[1]。从应试教育的根本上来看,现代文阅读测试只是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手段,应试技巧只是一座将学生理解能力转化成分数的桥梁。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绝不应该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的关系。教师要明白,提升初中生语言方面的各项能力才是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首要目的,也是提升学生卷面分数最根本的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多从思维模式和逻辑角度出发,在对文章进行整体分析时,不仅要分析作者想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也要分析作者当时是处于什么情绪写的文章,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另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有所欠缺,并不喜欢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如果单纯地只看文章内容,那么只是略读。只有带着问题去看文章,才是阅读理解。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开展专项训练,要求学生看到文章,先大致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去读一遍文章。这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思维框架的建立,锻炼学生把握文章中心脉络的能力[2]。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二、把握对现代文教材的课外拓展尺度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的,这是因为教材本身具有局限性,许多文章在课本上只有文章内容,而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态等等因素都没有详细介绍,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所以教师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但是教师又必须要把握好扩展的尺度。首先,要保证扩展内容紧扣文章主题,且对学生理解文章有所帮助。在备课阶段,就应该严谨的选择拓展内容。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紧紧围绕文章开展教学。部分语文教师有发散思维,针对一个点可以讲的很深很远,这其实是不利于教学的。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而不是演讲者。即使在对教材进行扩展延伸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脱离课堂主题。例如在讲到七年级下课本中的《老王》时,肯定要拓展开去,介绍文章的作者杨绛。有些教师很容易就会讲到她和钱钟书的爱情。这样的拓展是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因为这些拓展内容一方面与文章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另一方面还容易将学生的思路带歪。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先应该讲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老王的生活状态。再从这两点出发分析杨绛为什么写了《老王》,一是因为那时杨绛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已经不如以前,属于较为落魄的时候。老王在这个时候仍能时常关怀杨绛的生活,这让杨绛很感激。二是因为老王是那个年代的穷人,那个年代的物质条件不如当下,没有空调也没有汽车,老王的生活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即使在这种的情况下,老王还会帮助关怀他人。分析完这两点后,教师还要回归文章,通过这些拓展內容再联系文章本身,点出老王身上的品质和杨绛写文章时的感情。
这些课外拓展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地感受到杨绛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激缅怀情绪,也就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3]。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
语文是一个较为感性的学科,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拿捏好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意图,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思考,让学生在面对现代文时有思考的习惯[4]。首先,这要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保持尊重,现在许多教师因为应试需求,注重将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常常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这是不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当学生提出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时,教师应该先考虑学生的想法是否有一定道理,如果有道理就对学生加以表扬,并且表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他的观点。如果学生的想法有逻辑错误,教师则加以纠正。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主观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每个答案做出鼓励性质的回应。学生会在鼓励中收获自信心和勇气,同时也更加乐意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例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社戏》时,教师可以提问:通过文章你觉得作者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也可以表示他的观点有独到的简介,甚至可以再将学生的想法与文章进行结合分析。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会逐渐产生思考的习惯,对于文章进行主动分析。长此以往,阅读理解能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四、结束语
本文将重点放在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是基于教育的本质目的。但这并不说明应该忽视应试技巧方面的重要性。文中提到应试技巧是将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分数的桥梁。技巧作为一座桥梁,也能体现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语言学科来说,思考和表达同样重要,学生在表述上的问题依旧存在。希望在未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重点针对学生表述上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乙.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探讨[J]. 汉字文化,2018,215(21):84-85.
[2] 刘联肖. 浅谈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J]. 教育:00106-00106.
[3] 吴开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 课外语文,2017(7):80-80.
[4] 夏慧超.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反思[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