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营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特邀请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董建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記、局长唐英瑜;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吴安;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地方立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周祖成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围绕打造一流的市场化营商环境,重庆如何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董建国:市场化就是要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做到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一是畅通市场准入。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探索“一照通”登记许可服务新模式,提升办事效率。持续优化开办企业服务,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促进市场新陈代谢。二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空间。规范招投标管理和政府采购行为,严禁违规设置资质、区域、资金等不合理条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三是优化要素供给机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好“水电气讯”等供应保障,促进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对接,更大力度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唐英瑜:近3年,重庆新增市场主体66万户、年均增长8.4%,营商环境的改善赢得了市场主体的认同。但审批程序和环节仍需优化,市场准入和退出仍存在隐性障碍,“办照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现象依然存在,宽进严管、协同共治能力仍需强化。因此,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要进一步畅通市场准入。推行市场主体登记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等制度,提升企业设立登记效率。完善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商事登记制度,推进“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改革,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业务范围,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办”。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全面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严格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大力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进一步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准营标准。进一步便利市场主体退出。推进企业简易注销改革,简化普通注销程序,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实行“歇业”登记制度,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
吴安:从世界银行对我市5个指标进行的咨询评价来看,重庆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指标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从省际营商环境评价看,司法公正、政府效率、资源获取、对外开放等排名领先。从实践中看,重庆首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破产法庭;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开通运行全国首批省级知识产权综合业务窗口等都是重庆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重庆要在推广落实好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周祖成:重庆要立足西部地区并协同相关省市着力培育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强化资本与技术效应,共建共享数字化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则,加强联合执法,形成开放有序、公平竞争、法制健全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和保护招商投资、创新创业,建立企业救助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改革人才培养结构,推动纠纷化解机制改革。同时,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如何发力?
董建国:法治化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一是加强权益保护。及时依法处置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侵害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高商事纠纷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二是创新市场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市场主体创新。三是严格规范执法。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加快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依法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纠正处罚畸轻畸重等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唐英瑜:市场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状态,市场主体和行为呈现多元化,市场监管也要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方式手段、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一是要强化依法监管。健全审批、监管、处罚衔接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探索建立分类执法机制,推进专业化执法。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实行惩罚性赔偿和内部举报人制度。二是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聚焦管好“一件事”实施综合监管,持续推进常态化跨部门联合抽查,减轻企业负担。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信用水平的检查对象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提高抽查科学化水平,强化结果公示运用。三是要强化信用监管。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记录和交换共享。完善激励与约束制度,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动态管理。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行企业年度报告“多报合一”改革。四是要强化重点监管。坚持“四个最严”要求,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实施重点检查,建立全流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严防严管严控质量安全风险,筑牢安全底线和健康红线。五是要深化智慧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数据资源“聚通用”规范化管理,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打造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市场监管中心,深化监管全业务、多场景、智慧化的服务应用。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六是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统一线上线下执法标准和尺度。划定“四新”经济商事秩序底线,探索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手段。 吴安:一是要不断探索优化地方立法,构建完善的营商环境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制度出台前后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专家的动态联动机制,提高立法透明度和质量。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立法,积极填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立法空白,深化年度“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为不断优化完善《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供支撑。二是要提高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质量,既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又增强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的认同感。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丰富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透明度,使社会公众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确保执法高效、公正。三是在全社会树立崇尚法治的浓厚氛围。有针对性地在各单位、各行业开展普法学习活动。
周祖成:一是进一步加强立法。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需要立法加以引领和规范。二是要加强执法和执法检查。要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并加强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确保相关立法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强化司法对营商环境的保障作用。四是要加强法治宣传,培育法治素养,提高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周到服务的自觉性,引导经营主体依法经营、依法维权、诚实守信。
重庆将如何立足自身开放优势,持续营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董建国:国际化就是要持续扩大开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标准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是提升开放能级。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动开放通道贯通连接、降本增效。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加快航空产业园、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围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分类放宽准入限制,促进消除行政壁垒,完善监管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三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持续推进口岸通关模式和物流模式改革,增强口岸综合服务质效。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实现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四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加大国家级人才培养、引进、推荐力度,健全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举措,完善高端人才“塔尖”政策和青年人才“塔基”政策,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在重庆创业有支撑、创新有动力。
吴安:一是对标先进城市和国际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对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优化营商环境4.0,结合重庆实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方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以“补短板、锻长项”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完善营商环境政策方案。二是注重高效推进政策落实。对已出台的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尽快制订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完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举措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下沉到鄉镇,推动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窗口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在线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渝快办”优化升级,提高办事便利度。三是加快提升重庆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重庆政策优势和“1个自贸试验区+4个开放口岸+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4个保税物流中心+7类指定商品监管场所”的开放平台,放宽市场准入,不断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上改革创新,提升重庆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起好带头带动作用。
围绕打造一流的市场化营商环境,重庆如何持续擦亮“金字招牌”?
董建国:市场化就是要促进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做到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一是畅通市场准入。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探索“一照通”登记许可服务新模式,提升办事效率。持续优化开办企业服务,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促进市场新陈代谢。二是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空间。规范招投标管理和政府采购行为,严禁违规设置资质、区域、资金等不合理条件,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竞争。三是优化要素供给机制。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好“水电气讯”等供应保障,促进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对接,更大力度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唐英瑜:近3年,重庆新增市场主体66万户、年均增长8.4%,营商环境的改善赢得了市场主体的认同。但审批程序和环节仍需优化,市场准入和退出仍存在隐性障碍,“办照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现象依然存在,宽进严管、协同共治能力仍需强化。因此,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监管链。要进一步畅通市场准入。推行市场主体登记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等制度,提升企业设立登记效率。完善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商事登记制度,推进“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改革,拓展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业务范围,推行企业办事“一照通办”。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全面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严格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大力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严格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进一步落实政府相关部门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探索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准入准营标准。进一步便利市场主体退出。推进企业简易注销改革,简化普通注销程序,建立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实行“歇业”登记制度,降低市场主体维持成本。
吴安:从世界银行对我市5个指标进行的咨询评价来看,重庆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指标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从省际营商环境评价看,司法公正、政府效率、资源获取、对外开放等排名领先。从实践中看,重庆首创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成立西部地区首个破产法庭;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开通运行全国首批省级知识产权综合业务窗口等都是重庆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重庆要在推广落实好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周祖成:重庆要立足西部地区并协同相关省市着力培育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强化资本与技术效应,共建共享数字化平台,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则,加强联合执法,形成开放有序、公平竞争、法制健全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和保护招商投资、创新创业,建立企业救助制度,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改革人才培养结构,推动纠纷化解机制改革。同时,持续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如何发力?
董建国:法治化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一是加强权益保护。及时依法处置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侵害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高商事纠纷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二是创新市场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行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市场主体创新。三是严格规范执法。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行政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预。加快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依法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纠正处罚畸轻畸重等不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唐英瑜:市场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状态,市场主体和行为呈现多元化,市场监管也要与时俱进,创新监管方式手段、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一是要强化依法监管。健全审批、监管、处罚衔接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探索建立分类执法机制,推进专业化执法。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尽职免责制度,探索实行惩罚性赔偿和内部举报人制度。二是要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聚焦管好“一件事”实施综合监管,持续推进常态化跨部门联合抽查,减轻企业负担。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信用水平的检查对象采取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提高抽查科学化水平,强化结果公示运用。三是要强化信用监管。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记录和交换共享。完善激励与约束制度,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动态管理。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行企业年度报告“多报合一”改革。四是要强化重点监管。坚持“四个最严”要求,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重点产品实施重点检查,建立全流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严防严管严控质量安全风险,筑牢安全底线和健康红线。五是要深化智慧监管。加强市场监管数据资源“聚通用”规范化管理,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打造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加快建设智慧市场监管中心,深化监管全业务、多场景、智慧化的服务应用。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六是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分类制定和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统一线上线下执法标准和尺度。划定“四新”经济商事秩序底线,探索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等新型监管手段。 吴安:一是要不断探索优化地方立法,构建完善的营商环境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完善制度出台前后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专家的动态联动机制,提高立法透明度和质量。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立法,积极填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立法空白,深化年度“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为不断优化完善《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供支撑。二是要提高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质量,既保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又增强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的认同感。强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丰富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率和透明度,使社会公众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确保执法高效、公正。三是在全社会树立崇尚法治的浓厚氛围。有针对性地在各单位、各行业开展普法学习活动。
周祖成:一是进一步加强立法。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需要立法加以引领和规范。二是要加强执法和执法检查。要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并加强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确保相关立法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要进一步加强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强化司法对营商环境的保障作用。四是要加强法治宣传,培育法治素养,提高相关部门依法履职、周到服务的自觉性,引导经营主体依法经营、依法维权、诚实守信。
重庆将如何立足自身开放优势,持续营造一流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董建国:国际化就是要持续扩大开放,建立符合国际惯例标准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是提升开放能级。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动开放通道贯通连接、降本增效。创新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加快航空产业园、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围绕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依法依规分类放宽准入限制,促进消除行政壁垒,完善监管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三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持续推进口岸通关模式和物流模式改革,增强口岸综合服务质效。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实现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四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加大国家级人才培养、引进、推荐力度,健全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举措,完善高端人才“塔尖”政策和青年人才“塔基”政策,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让人才在重庆创业有支撑、创新有动力。
吴安:一是对标先进城市和国际标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对标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优化营商环境4.0,结合重庆实践,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方案。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以“补短板、锻长项”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完善营商环境政策方案。二是注重高效推进政策落实。对已出台的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尽快制订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完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举措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下沉到鄉镇,推动业务流程标准化,提升窗口服务人员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在线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渝快办”优化升级,提高办事便利度。三是加快提升重庆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重庆政策优势和“1个自贸试验区+4个开放口岸+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4个保税物流中心+7类指定商品监管场所”的开放平台,放宽市场准入,不断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上改革创新,提升重庆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起好带头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