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历史”情景教学法初探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so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思理念
  《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专题的第二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又揭开了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革命的序幕,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很多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采用的有历史人物法、图片展示法等。这些方法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效率呢?带着这些思考,并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尝试采用“走进历史”情景教学法,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进行探索。
  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走进历史”情景教学属于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材料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场景,形象逼真地再现历史。这样,可以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针对本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重现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三个情景模块,结合讲述法、启发法、讨论法,将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多渠道地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导入)】
  情景创设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图片情景,展示四组历史人物:林则徐和魏源、李鸿章和曾国藩、康有为和梁启超、孙中山和邹容。提问:他们分别代表哪个阶级?他们是如何救亡图存的?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 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了。中国的革命道路何在?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又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应用学生熟悉的人物图片导入,能使学生很快地想起和人物相关的知识。这四组人物分别代表近代中国各阶层。回顾中国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经过,达到“温故”的目的,以此引出资产阶级的又一次探索“新文化运动”。
  【新课学习】
  模块一 “走进历史”之重现历史(知人、知事)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情景创设 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重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情景。其次,多媒体展示人物图片和史料,将一群激情洋溢的历史人物,如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展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看完材料后结合课本自主填写下列表格,落实基础知识。
   教师 同学们,北京大学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呢?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氛围中。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展示人物图片和史料,把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鲁迅等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及他们的相关事迹,从知人知事入手,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基本概况,并通过追问的形式,进一步引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相关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前歌颂‘皇恩’的对联”及“鲁迅《药》里的人血馒头”的图片。
  材料二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段节选。
  “……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许多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教师引导: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国人深受什么思想的影响?德、赛两先生为什么能救治中国?
  学生活动 依据教材和情景材料回答问题,由此得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情景创设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贞节牌坊”及“裹脚的女孩子”的图片。
  材料二 鲁迅《狂人日记》节选: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材料三 陈独秀的一段话:“……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庸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庸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庸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教师引导 什么是新旧道德?结合上述图片和材料说一说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呢?
  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得出:旧道德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不符合社会变革的趋势,所以提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及文献史料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及研读史料并结合教师的问题引导,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图片和史料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直观地感受新旧文化的区别,明白封建正统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启迪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做到合理取舍。
  模块二 “走进历史”之探究历史(知因)
  3.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情景创设 首先,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袁世凯祭天祭孔”、柱状图“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以及两段史料节选。其次,创设问题情景:哪些因素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材料一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
  ——《大总统发布尊崇孔圣令》
  材料二 梁启超:“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学生分析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的原因,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并结合各种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探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多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模块三 “走进历史”之感悟历史(论世)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创设 将班级学生按照座位排列分成四个小组,让各小组根据多媒体展示的五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做出客观评价。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
  材料二 陈独秀说《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材料四 陈独秀:“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学生活动 每组派代表发表讨论结果。然后,教师把各組的讨论结果汇总,归纳总结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 同学们要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抨击封建思想的时候,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存在矫枉过正的现象。我们应该对此客观地加以理解。有着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中国,不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不足以让民众深刻认识到儒教的危害,就本质而言,恰恰是在爱国精神的驱使下向传统文化的糟粕宣战的表现。同学们,人类的优秀文明应该传承,对人类的多元文明应尊重理解包容、相互借鉴、和而不同,我们必须重塑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设计意图】“走进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要感悟历史,以史为鉴。这个模块采用分组探究、合作讨论的方法,将班级学生按照座位排列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依据所学并结合所设置的材料情景分析归纳,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讨论结果。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利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对新文化运动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上,我认真研究课标,制定三维教学目标,以丰富的史料、图片、文学作品、视频等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走进历史”情景教学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教材内容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妥当,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够流畅。第二,整节课的内容较多,使得教学过程略显仓促。第三,教学设计上不能兼顾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理解上有一些吃力。这些问题有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改进、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广泛认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学科教育的共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而法治意识是学生构建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法治教育形势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的基本教学内容
观察日记  雪由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花是由小冰晶增大变来的,而冰的分子以六角形最多,因而形成的雪花多是六角形,但雪花的形状都不一样。雪花形状的多种多样,则与它形成时的水蒸气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意思是适时适量的冬雪预示着来年庄稼的丰收。这是因为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相当于帮土壤隔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让学生记忆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抽象的内容。初中生应正确地应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珍爱生命,正视困难,对理解难度大的问题要通过师生交流、生生讨论共同解决。教师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使其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开启。  一、促进小组讨论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很多课堂教学的导入效果不佳,甚至有些教师引入了一些与课堂学习关系不大的内容,干扰了学生的学习。这不能算是好的导入。  那么,如何完善课堂导入,在趣味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方面找到平衡点呢?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在进行《交通运输》这一节课的教学时,研究和完善了几种导入方法。本文就是对这一过程的记录、反思与收获。  二、3次导入设计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一课中,不
①在盆中放入播种用培养土,浇灌充足的水分后,以点播方式播下2—3粒种子。  ②经过5天左右便会长出子叶。  ③长出2-3片本叶后,从盆中小心地取出盆株,并注意别让根部的土壤掉落。  ④种植到适宜的土壤中,待叶子生长茂密且长出藤蔓后,便可竖立支柱,将茎和支柱固定。  ⑤不需人工授粉,黄瓜的雌花能直接結果。瞧,结有小颗果实的就是雌花花蕾。  ⑥确认果实数量后开始摘芯。  ⑦最后一步,采摘食用啦!
猴博士是这片森林里远近闻名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有颗聪明的脑袋,经常帮助其他小动物解决问题,更是因为他那独一无二的房子。今天,小白猫受邀到猴博士的家里去做客。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猴博士的树屋可给小白猫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猴博士热爱自然是出了名的,于是他的家——包括家里的摆设都是树。  站岗的“炮弹树”  小白猫在猴博士的指引下,来到了猴博士的地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圈奇怪的树,旁边还挂着一块木牌,
【例1】(2008年高考广东文基第54题)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继发性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由于地震震动造成山体岩土结构松散,特别是伴随降雨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地震还会引起其
一、课堂导入——把握时代脉动  公开课执教老师储老师用《英雄战歌》的相关片段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视频播放的过程就是学生领悟民族精神的过程。在视频庞大的信息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蛟龙号的诞生、量子计算机的发明、神州载人飞船的顺利发射等伟大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从焦裕禄、王进喜、林俊德的感人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脉搏;
夜空中,月亮是最显眼的天体。它本身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围绕着地球运动。也正是因为这种运动,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会一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形状被称为“月相”。  这是真的  在月球上,你的体重只有在地球上的六分之一。你能跳得非常高!  我們把月亮变得越来越大的过程叫作“月盈”。  在新月后的几天里,我们能看到一弯“蛾眉月”。  月亮完全变黑时,陷入黑暗,此时叫“新月”。  月球上的白天非常炎热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插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担负着重要使命。教师科学运用插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以更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增强其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历史根源,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图运用得恰到好处,但也有部分插图的使用有失慎重。本文以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的两版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