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选用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插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担负着重要使命。教师科学运用插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以更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增强其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历史根源,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图运用得恰到好处,但也有部分插图的使用有失慎重。本文以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的两版教科书(2006年版、2017年版)中“中美关系”插图为例,对部分插图及配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人教社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美关系”插图选用的不断优化
  1.人教版中国历史(2006年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中用了下图。
  图片下方对应的文字说明是“毛泽东(左)会见再度访华的尼克松(右)”。而当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说明是“图为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尼克松”,两处说明存在明显出入。毛泽东曾两次会见尼克松,分别为1972年2月21日和1976年2月21日,图一应是1976年毛泽东第二次会见尼克松时的场景。后来《教师教学用书》修正了配图说明,但是这一插图一直使用至2016年11月第8次印刷的教科书中。
  2.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年版(后简称“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介绍“中美建交”时,改用了下图(图二)。
  比较两幅图,可以明显看出屋内陈设不同、毛泽东的精神状态不同。
  部编新教材为什么选图二不选图一?笔者认为,首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称为“破冰之旅”,教材中也有重点介绍,选用该图片能起到图文结合的作用,帮助学生强化这一历史场景。其次,1976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尼克松已不是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总统是福特,因此图一不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会见。同时,与教材中正文部分的文字叙述也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
  3.部编新教材又新增了1979年邓小平会见卡特的图片,见下图。
  笔者认为,该插图的选用可圈可点。首先,补充了课文正文内容的历史情境。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是第一个访美的新中国领导人。访美期间,邓小平參加了八十多场活动,得到美国媒体及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邓小平的此次访问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该插图的选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内容的理解。其次,帮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2017年版部编教材选用图二和图三,生动地说明了中美关系的两个历史性阶段,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次,该插图的选用基于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视野更加开阔。改革开放后的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改革开放稳步进行的重要条件,该插图的选用将中美关系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开阔的学习视野。
  综上所述,初中部编历史教材在“中美关系”一目插图的选用及编排上正不断调整优化。那么,初中历史教材选用插图有哪些要求呢?
  二、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选用要求
  1.插图选用要突出重点史实,以图证史。
  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史实。合适的插图能起到证明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历史的作用。插图选好了,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效果事倍功半。
  2.插图选用要兼顾多样性,丰富内涵。
  在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选用历史插图时还要注重形式多样。2017年部编新教材关注了历史插图的多样性,插图中有历史场景图、器物图、历史人物图、史事图、习俗图、历史想象图、历史地图等,兼顾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也体现了历史图片内涵的丰富性。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课本在古代史中新增了部分社会生活史的图片,拓宽了学生认识历史的视角;大量艺术品插图、历史建筑插图、诗歌插图的选用,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课本中各朝代形势图和八年级近代史中的战争形势图中都关注了国家疆域的标识,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弘扬了时代主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3.插图选用要追求与文字部分匹配,图文互融。
  不同的历史图片有不同的来源,并且图片本身也包含着不同的历史信息。所以给图片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就十分必要和重要。一方面可以说明图片的来源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的图片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另外,还可为图片设计一些问题,将图片与问题有机结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体现出历史图片的价值和作用。
其他文献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作业本的课后巩固功能往往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但作业本的其他功能常被忽视。历史与社会学科也不例外。而“作业改革的本质应该是对作业功能的发展”“在不同的学习环节,有着不同功能的作业(任务)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拓展作业的功能,是用好作业本、撬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本文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作业本(浙教版)》(以下简称作业本)为例,谈谈我对作业本使用的一些心得
随着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广泛认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学科教育的共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而法治意识是学生构建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法治教育形势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初中阶段的基本教学内容
观察日记  雪由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花是由小冰晶增大变来的,而冰的分子以六角形最多,因而形成的雪花多是六角形,但雪花的形状都不一样。雪花形状的多种多样,则与它形成时的水蒸气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意思是适时适量的冬雪预示着来年庄稼的丰收。这是因为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相当于帮土壤隔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让学生记忆抽象、枯燥的知识点,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记忆的方式掌握抽象的内容。初中生应正确地应对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珍爱生命,正视困难,对理解难度大的问题要通过师生交流、生生讨论共同解决。教师要发挥小组讨论的优势,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展开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使其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开启。  一、促进小组讨论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很多课堂教学的导入效果不佳,甚至有些教师引入了一些与课堂学习关系不大的内容,干扰了学生的学习。这不能算是好的导入。  那么,如何完善课堂导入,在趣味性、有效性与合理性方面找到平衡点呢?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在进行《交通运输》这一节课的教学时,研究和完善了几种导入方法。本文就是对这一过程的记录、反思与收获。  二、3次导入设计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一课中,不
①在盆中放入播种用培养土,浇灌充足的水分后,以点播方式播下2—3粒种子。  ②经过5天左右便会长出子叶。  ③长出2-3片本叶后,从盆中小心地取出盆株,并注意别让根部的土壤掉落。  ④种植到适宜的土壤中,待叶子生长茂密且长出藤蔓后,便可竖立支柱,将茎和支柱固定。  ⑤不需人工授粉,黄瓜的雌花能直接結果。瞧,结有小颗果实的就是雌花花蕾。  ⑥确认果实数量后开始摘芯。  ⑦最后一步,采摘食用啦!
猴博士是这片森林里远近闻名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有颗聪明的脑袋,经常帮助其他小动物解决问题,更是因为他那独一无二的房子。今天,小白猫受邀到猴博士的家里去做客。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猴博士的树屋可给小白猫带来了不小的惊喜。  猴博士热爱自然是出了名的,于是他的家——包括家里的摆设都是树。  站岗的“炮弹树”  小白猫在猴博士的指引下,来到了猴博士的地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圈奇怪的树,旁边还挂着一块木牌,
【例1】(2008年高考广东文基第54题)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 ②泥石流 ③水土流失 ④滑坡 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指地震引起的继发性崩塌、滑坡、塌陷、地裂缝。由于地震震动造成山体岩土结构松散,特别是伴随降雨极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多种次生地质灾害。地震还会引起其
一、课堂导入——把握时代脉动  公开课执教老师储老师用《英雄战歌》的相关片段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视频播放的过程就是学生领悟民族精神的过程。在视频庞大的信息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从蛟龙号的诞生、量子计算机的发明、神州载人飞船的顺利发射等伟大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时代的脉动;从焦裕禄、王进喜、林俊德的感人事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英雄人物的脉搏;
夜空中,月亮是最显眼的天体。它本身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围绕着地球运动。也正是因为这种运动,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会一直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形状被称为“月相”。  这是真的  在月球上,你的体重只有在地球上的六分之一。你能跳得非常高!  我們把月亮变得越来越大的过程叫作“月盈”。  在新月后的几天里,我们能看到一弯“蛾眉月”。  月亮完全变黑时,陷入黑暗,此时叫“新月”。  月球上的白天非常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