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其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插图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担负着重要使命。教师科学运用插图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以更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增强其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探究历史根源,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图运用得恰到好处,但也有部分插图的使用有失慎重。本文以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的两版教科书(2006年版、2017年版)中“中美关系”插图为例,对部分插图及配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人教社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美关系”插图选用的不断优化
1.人教版中国历史(2006年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中用了下图。
图片下方对应的文字说明是“毛泽东(左)会见再度访华的尼克松(右)”。而当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说明是“图为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尼克松”,两处说明存在明显出入。毛泽东曾两次会见尼克松,分别为1972年2月21日和1976年2月21日,图一应是1976年毛泽东第二次会见尼克松时的场景。后来《教师教学用书》修正了配图说明,但是这一插图一直使用至2016年11月第8次印刷的教科书中。
2.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年版(后简称“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介绍“中美建交”时,改用了下图(图二)。
比较两幅图,可以明显看出屋内陈设不同、毛泽东的精神状态不同。
部编新教材为什么选图二不选图一?笔者认为,首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称为“破冰之旅”,教材中也有重点介绍,选用该图片能起到图文结合的作用,帮助学生强化这一历史场景。其次,1976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尼克松已不是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总统是福特,因此图一不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会见。同时,与教材中正文部分的文字叙述也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
3.部编新教材又新增了1979年邓小平会见卡特的图片,见下图。
笔者认为,该插图的选用可圈可点。首先,补充了课文正文内容的历史情境。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是第一个访美的新中国领导人。访美期间,邓小平參加了八十多场活动,得到美国媒体及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邓小平的此次访问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该插图的选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内容的理解。其次,帮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2017年版部编教材选用图二和图三,生动地说明了中美关系的两个历史性阶段,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次,该插图的选用基于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视野更加开阔。改革开放后的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改革开放稳步进行的重要条件,该插图的选用将中美关系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开阔的学习视野。
综上所述,初中部编历史教材在“中美关系”一目插图的选用及编排上正不断调整优化。那么,初中历史教材选用插图有哪些要求呢?
二、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选用要求
1.插图选用要突出重点史实,以图证史。
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史实。合适的插图能起到证明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历史的作用。插图选好了,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效果事倍功半。
2.插图选用要兼顾多样性,丰富内涵。
在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选用历史插图时还要注重形式多样。2017年部编新教材关注了历史插图的多样性,插图中有历史场景图、器物图、历史人物图、史事图、习俗图、历史想象图、历史地图等,兼顾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也体现了历史图片内涵的丰富性。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课本在古代史中新增了部分社会生活史的图片,拓宽了学生认识历史的视角;大量艺术品插图、历史建筑插图、诗歌插图的选用,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课本中各朝代形势图和八年级近代史中的战争形势图中都关注了国家疆域的标识,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弘扬了时代主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3.插图选用要追求与文字部分匹配,图文互融。
不同的历史图片有不同的来源,并且图片本身也包含着不同的历史信息。所以给图片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就十分必要和重要。一方面可以说明图片的来源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的图片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另外,还可为图片设计一些问题,将图片与问题有机结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体现出历史图片的价值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图运用得恰到好处,但也有部分插图的使用有失慎重。本文以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的两版教科书(2006年版、2017年版)中“中美关系”插图为例,对部分插图及配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人教社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美关系”插图选用的不断优化
1.人教版中国历史(2006年版)八年级下册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中用了下图。
图片下方对应的文字说明是“毛泽东(左)会见再度访华的尼克松(右)”。而当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说明是“图为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来访的尼克松”,两处说明存在明显出入。毛泽东曾两次会见尼克松,分别为1972年2月21日和1976年2月21日,图一应是1976年毛泽东第二次会见尼克松时的场景。后来《教师教学用书》修正了配图说明,但是这一插图一直使用至2016年11月第8次印刷的教科书中。
2.人教版中国历史2017年版(后简称“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中介绍“中美建交”时,改用了下图(图二)。
比较两幅图,可以明显看出屋内陈设不同、毛泽东的精神状态不同。
部编新教材为什么选图二不选图一?笔者认为,首先,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称为“破冰之旅”,教材中也有重点介绍,选用该图片能起到图文结合的作用,帮助学生强化这一历史场景。其次,1976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尼克松已不是美国总统,当时美国总统是福特,因此图一不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会见。同时,与教材中正文部分的文字叙述也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
3.部编新教材又新增了1979年邓小平会见卡特的图片,见下图。
笔者认为,该插图的选用可圈可点。首先,补充了课文正文内容的历史情境。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是第一个访美的新中国领导人。访美期间,邓小平參加了八十多场活动,得到美国媒体及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邓小平的此次访问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该插图的选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内容的理解。其次,帮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2017年版部编教材选用图二和图三,生动地说明了中美关系的两个历史性阶段,对中美关系发展历程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再次,该插图的选用基于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视野更加开阔。改革开放后的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改革开放稳步进行的重要条件,该插图的选用将中美关系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开阔的学习视野。
综上所述,初中部编历史教材在“中美关系”一目插图的选用及编排上正不断调整优化。那么,初中历史教材选用插图有哪些要求呢?
二、初中历史教材插图的选用要求
1.插图选用要突出重点史实,以图证史。
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史实。合适的插图能起到证明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历史的作用。插图选好了,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效果事倍功半。
2.插图选用要兼顾多样性,丰富内涵。
在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严谨的态度选用历史插图时还要注重形式多样。2017年部编新教材关注了历史插图的多样性,插图中有历史场景图、器物图、历史人物图、史事图、习俗图、历史想象图、历史地图等,兼顾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也体现了历史图片内涵的丰富性。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课本在古代史中新增了部分社会生活史的图片,拓宽了学生认识历史的视角;大量艺术品插图、历史建筑插图、诗歌插图的选用,凸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课本中各朝代形势图和八年级近代史中的战争形势图中都关注了国家疆域的标识,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弘扬了时代主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3.插图选用要追求与文字部分匹配,图文互融。
不同的历史图片有不同的来源,并且图片本身也包含着不同的历史信息。所以给图片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就十分必要和重要。一方面可以说明图片的来源和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的图片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另外,还可为图片设计一些问题,将图片与问题有机结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实效,真正体现出历史图片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