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顾彬教授关于《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本次讲座中所提出的问题,文学的大众化需求使得即便诗歌是最纯净的语言,在当今时代也走到了边缘,长篇小说推动了电视剧作的发展,这说明了文学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我们已知的文学题材。
关键词:顾彬;《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针对顾彬教授关于《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本次讲座中所提出的问题,阐述我的个人观点。顾教授指出“世界文学有一个我非常讨厌的发展倾向,那就是谈论文学便等于讨论长篇小说。不管是在美国、德国和中国,诗歌都被边缘化,阅读戏剧文本的读者甚少。”。造成这个现实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化的需求,因为读者的需要,所以作家以及出版商们只能围绕读者的需求来生产。文学的大众化需求使得即便诗歌是最纯净的语言,在当今时代也走到了边缘。而且更进一步讲长篇小说推动了电视剧作的发展,好多好的小说家在市场的需要下有的已经转行为电视剧编剧。这说明了文学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我们已知的文学题材。所以说顾彬所厌恶长篇小说成为世界文学的主导,这是事实,我赞成这一观点。
顾彬指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语言基本上都能达到让我欣赏的水平,当代文学则鲜有”。他以语言说的角度概括了这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我一直说的,中国作家的外语不太好,无法读原著,就无法吸收其他语言以丰富自身的表达。”基于这个观点虽然曾被误解为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见于百度百科中关于顾彬的词条)但是,我个人认为,顾的观点还是有些偏见,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还是立足于本国读者的接受能力来写的,如果说非要吸收外国作品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点牵强呢。仅仅以语言说就来定论作品的好与坏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在此讲座一文中也能看到高行健不善于接受文学批评,与顾彬决裂。文学作品既然问世,读者对于作品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来源于读者的接受能力,不善于接受批评就不能更好地提高。这个报告顾斌也提到了在八十年代“高行健一九八七年离开中国,对于中国戏剧界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这是对高行健前期戏剧创作的肯定,“高行健来到柏林,令我惊讶的是,他没有多写戏剧,而更多的是在绘书。这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书卖得不错。”这一点点明了高行健对于艺术的追求精神不彻底,更崇尚的是对于金钱的膜拜,发现书有市场马上去写书,迎合市场需要。“1992年,我在维也纳观看高行健的话剧《对话与反诘》,觉得他的作品实在太差,决定不再跟他合作。这部话剧演出让我越加确定高行健戏剧创作强于理论、弱于创作的事实来。”顾彬客观地评价了高行健后期的创作。
“莫言没有创造出现代性的长篇小说……但我无法从通过莫言的小说了解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史。” 他认为评价现代长篇小说好与坏的标准是语言精练、思想深刻、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诚然这是有一个很好地判断标准,但是把所有作品归结于这个框架结构中就有点片面了。“莫言喜欢创造不同形象来描写中国的历史,但是那些形象多一个少一个分别不大,实不足以为观。”莫言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物,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构建了我们整个社会,普通人是社会的最基层,真实的再现他们的故事也能真实的反映国人的思想,以及让小说更能发挥它的批判性作用。“看莫言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找不到什么爱的现象。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到处都充斥着叙述者连接到主人公的恨。”这个观点我也不是很赞同。比如说莫言的《丰乳肥臀》正是通过母亲的苦难来反映了强烈的生命情节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国人民在苦难面前对生活的追求。这种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追求难道不是真正的“爱”吗?由“恨”来表达更真实的“爱”。尽管顾彬在文中强调说“小说家是否要付得起阐释历史的责任,这是可以争论的”但是文章结尾却又说“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卡内提,我们还是能够透过他的文学作品来了解欧洲以至中国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历史。”这似乎有点前后矛盾,但是能看得出想要强调的还是认为透过历史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又说“作家愈来愈少幽默感,因为他们太喜欢提出大问题来,诸如祖国、民族、人类等等……施展不出幽默感。”又要强调透过历史是好作品,还希望反映的论题不要太大,要有幽默感,后文又说德国怎么样,美国怎么样,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文化本身也是有着差异,表达幽默的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民也是在长期苦难中磨练成长起来的,只要是能引起人们的反思,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如果说全世界的作品都统一到一个标准那还有读小说的必要吗?
莫言对待批评是开放包容的,这也印证了莫言是真正的大家,能勤于写作,而且对待批评也是兼容并包的心态。只有这样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才能代表我们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水平。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反思空间,作家的出路在哪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还是坚持作品的文学性?文学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多层次,边缘文学的盛行。这都要求作家在写作时去深刻反思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了,以及作为读者的接受视域的扩大化。和文学评论家们应该多角度的去评论作家作品,不要拘泥于一个片面的小点上。
参考文献:
[1]雷达.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J].黄河文学2012(12).
[2]寧明.莫言文学语言与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J].求索,2013(6).
关键词:顾彬;《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针对顾彬教授关于《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本次讲座中所提出的问题,阐述我的个人观点。顾教授指出“世界文学有一个我非常讨厌的发展倾向,那就是谈论文学便等于讨论长篇小说。不管是在美国、德国和中国,诗歌都被边缘化,阅读戏剧文本的读者甚少。”。造成这个现实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化的需求,因为读者的需要,所以作家以及出版商们只能围绕读者的需求来生产。文学的大众化需求使得即便诗歌是最纯净的语言,在当今时代也走到了边缘。而且更进一步讲长篇小说推动了电视剧作的发展,好多好的小说家在市场的需要下有的已经转行为电视剧编剧。这说明了文学形式表现的多样化,不再拘泥于我们已知的文学题材。所以说顾彬所厌恶长篇小说成为世界文学的主导,这是事实,我赞成这一观点。
顾彬指出“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语言基本上都能达到让我欣赏的水平,当代文学则鲜有”。他以语言说的角度概括了这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我一直说的,中国作家的外语不太好,无法读原著,就无法吸收其他语言以丰富自身的表达。”基于这个观点虽然曾被误解为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见于百度百科中关于顾彬的词条)但是,我个人认为,顾的观点还是有些偏见,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还是立足于本国读者的接受能力来写的,如果说非要吸收外国作品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是不是有点牵强呢。仅仅以语言说就来定论作品的好与坏是有失偏颇的。
我们在此讲座一文中也能看到高行健不善于接受文学批评,与顾彬决裂。文学作品既然问世,读者对于作品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来源于读者的接受能力,不善于接受批评就不能更好地提高。这个报告顾斌也提到了在八十年代“高行健一九八七年离开中国,对于中国戏剧界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这是对高行健前期戏剧创作的肯定,“高行健来到柏林,令我惊讶的是,他没有多写戏剧,而更多的是在绘书。这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的书卖得不错。”这一点点明了高行健对于艺术的追求精神不彻底,更崇尚的是对于金钱的膜拜,发现书有市场马上去写书,迎合市场需要。“1992年,我在维也纳观看高行健的话剧《对话与反诘》,觉得他的作品实在太差,决定不再跟他合作。这部话剧演出让我越加确定高行健戏剧创作强于理论、弱于创作的事实来。”顾彬客观地评价了高行健后期的创作。
“莫言没有创造出现代性的长篇小说……但我无法从通过莫言的小说了解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历史。” 他认为评价现代长篇小说好与坏的标准是语言精练、思想深刻、能够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诚然这是有一个很好地判断标准,但是把所有作品归结于这个框架结构中就有点片面了。“莫言喜欢创造不同形象来描写中国的历史,但是那些形象多一个少一个分别不大,实不足以为观。”莫言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物,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构建了我们整个社会,普通人是社会的最基层,真实的再现他们的故事也能真实的反映国人的思想,以及让小说更能发挥它的批判性作用。“看莫言的长篇小说,基本上找不到什么爱的现象。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到处都充斥着叙述者连接到主人公的恨。”这个观点我也不是很赞同。比如说莫言的《丰乳肥臀》正是通过母亲的苦难来反映了强烈的生命情节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国人民在苦难面前对生活的追求。这种对生命以及生活的追求难道不是真正的“爱”吗?由“恨”来表达更真实的“爱”。尽管顾彬在文中强调说“小说家是否要付得起阐释历史的责任,这是可以争论的”但是文章结尾却又说“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卡内提,我们还是能够透过他的文学作品来了解欧洲以至中国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历史。”这似乎有点前后矛盾,但是能看得出想要强调的还是认为透过历史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又说“作家愈来愈少幽默感,因为他们太喜欢提出大问题来,诸如祖国、民族、人类等等……施展不出幽默感。”又要强调透过历史是好作品,还希望反映的论题不要太大,要有幽默感,后文又说德国怎么样,美国怎么样,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文化本身也是有着差异,表达幽默的方式也不一样,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人民也是在长期苦难中磨练成长起来的,只要是能引起人们的反思,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如果说全世界的作品都统一到一个标准那还有读小说的必要吗?
莫言对待批评是开放包容的,这也印证了莫言是真正的大家,能勤于写作,而且对待批评也是兼容并包的心态。只有这样的作家写出的作品才能代表我们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水平。莫言高行健与文学危机一文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反思空间,作家的出路在哪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还是坚持作品的文学性?文学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多层次,边缘文学的盛行。这都要求作家在写作时去深刻反思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了,以及作为读者的接受视域的扩大化。和文学评论家们应该多角度的去评论作家作品,不要拘泥于一个片面的小点上。
参考文献:
[1]雷达.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作家[J].黄河文学2012(12).
[2]寧明.莫言文学语言与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J].求索,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