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筝教学对高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以及全校素质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音乐器乐课的普及和提高,并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古筝;民族乐器;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古筝是中华名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元月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很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本车看杜丹,走马听筝曲”的盛况。筝,又称为秦筝,古筝。传统的筝月被分为:山东筝曲,河南箏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浙江筝曲,福建筝曲,陕西筝曲等。
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多年来,在众多筝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可喜局面,这使中国古筝既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又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向世界争得荣誉,逐步形成古筝“国际化”的趋向。
一、古筝教学的现状
古筝这种乐器在其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乐器不断改革、技法不断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筝艺水平的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在教学方法上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步入了专业化、学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素质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古筝教育课程的大力推广和全面性演化的今天,尚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经费不到位;学生基础不均衡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古筝艺术的教学,并担任甘肃省全国社会艺术考级的考官已经多年,在短短几年之内,参加古筝考级的人数从第一年的只有80多人,以发展到今年的500人左右。但从这种迅速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的核心是教学质量不高。表现为大多数学生的考级成绩很不理想。应该说,出于对青少年的鼓励和爱护,考官们在评分过程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标准。即使如此,每年考级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只占总人数5%左右,良好的也只有10%左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是合格和基本合格。
通过学生的演奏,可以发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忽视基础,二是艺术表现力缺乏。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初、中、高级别的学生中都存在,只是突出的重点各有不同,如初级学生在忽视基础方面更明显,艺术表现力缺乏则在中、高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如,许多学生弹奏时不注意手型和姿势仪态,坐姿不端正,表情刻板或不自然,给观众的视觉印象不佳。右手弹弦触弦位置不准确,摇指不注意方法,紧张,发音不密、不匀;左手按、颤弦用力方法不当,按滑音不注意音准。而这正是不重视基础训练的结果。
应该说,造成这样的演奏效果,主要责任不在演奏者,而是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带给教师和家长心理压力,最后作用于学生的演奏中的体现。
更有甚者,自己不专业,却在那里招收学生。个别教师,自以为是学音乐的,或速成自学,或参加短期培训,然后就开始教古筝学生。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家长不能识别,不得良师,结果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三、对古筝艺术的认识
(一)入门易,提高难。现在社会上的"古筝热"与古筝音乐的美是分不开的。这种美是数千年以来,特别是与近年来无数音乐人的努力分不开。古筝艺术的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受到热爱是必然的。但是也不排除这样的因素在起作用:古筝相对其他乐器,比较容易入门。它弦数不多,音高容易掌握,简单的乐曲演奏起来不困难,这些先决条件,使古筝成为一些想要学习和掌握一种乐器的人的首选。《渔舟唱晚》是一首的4级乐曲,一般认为它比较容易,可是在考级中,多数学生却达不到乐曲的快板乐段所需的要求。更不要说7级的《战台风》、9级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表现暴风雪那种激烈、高昂情绪对速度的要求了。快速度难以掌握,乐曲的完整性就更不容易做到。
(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古筝是我国地道的民族乐器,它的吟、滑、揉、按等手法产生的旋律变化带着汉语四声的明显烙印,是其他语言系统民族的音乐所没有的。地方语音的不同,又带给不同乐曲不同的地方特色。《秦桑曲》的"秦"味、《浏阳河》、《洞庭新歌》的"湘"味,《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蒙"味、《雪山春晓》的"藏"味等等,都要依靠不同的手法变化来表现。这不仅要求技术全面,还要懂得不同民族的性格和语言,才能把曲子的韵味表达出来。
(三)古筝曲对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要求更高。古筝的技法极其灵活,在曲谱中作曲者会尽量标明。演奏者要尽量读懂曲谱,按曲谱的提示进行演奏。但由于许多作曲者并不从事古筝演奏,不很熟悉有些技法及其表现特点;更多的则是因其变化多端、无法标明而省略,演奏者如果仅凭曲谱演奏是很难使乐曲得到充分表现的。这就意味着对演奏者的要求相对更高。
四、建议
以上特点古筝演奏者必须有认识。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笔者再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要在基础方面狠下工夫。不仅初学要刻苦,认真打好基础,就是达到了一定高度,也要常练基本功,就像国际水平的钢琴家殷承宗现在还要常弹音阶练习一样;
(二)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奏中努力表现。试想:没有中国古代诗词修养,怎么能使《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得到表现?文化修养不仅是音乐表达的基础,个人的仪态和气质都是文化培养出来的。修养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生活。读书和深入生活对于演奏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从事社会艺术古筝教学的教师要认识提高自己的重要性。不要认为自己是音乐教师就能胜任古筝教学。最好向专业的古筝老师学习,提高技术和修养,做一个称职的古筝老师,误人子弟,也误了民族古筝艺术的未来。
五、古筝教学的意义
筝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演奏家为主体代代相传、去粗取精、逐渐丰富、不断进化的历史。高校古筝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普及与提高。古筝教学,对高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以及全校素质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音乐器乐课(集体课)的普及和提高,并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师打破识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识字的理念。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用开放的态度继承成功的识字教学成果,创新字理识字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古筝;民族乐器;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古筝是中华名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元月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很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本车看杜丹,走马听筝曲”的盛况。筝,又称为秦筝,古筝。传统的筝月被分为:山东筝曲,河南箏曲,潮州筝曲,客家筝曲,浙江筝曲,福建筝曲,陕西筝曲等。
古筝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多年来,在众多筝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可喜局面,这使中国古筝既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又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向世界争得荣誉,逐步形成古筝“国际化”的趋向。
一、古筝教学的现状
古筝这种乐器在其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中,乐器不断改革、技法不断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随着筝艺水平的提升、技法的不断革新,古筝在教学方法上从口传心授、以曲相教的民间状态步入了专业化、学制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素质化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古筝教育课程的大力推广和全面性演化的今天,尚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育经费不到位;学生基础不均衡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
笔者从事古筝艺术的教学,并担任甘肃省全国社会艺术考级的考官已经多年,在短短几年之内,参加古筝考级的人数从第一年的只有80多人,以发展到今年的500人左右。但从这种迅速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问题的核心是教学质量不高。表现为大多数学生的考级成绩很不理想。应该说,出于对青少年的鼓励和爱护,考官们在评分过程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标准。即使如此,每年考级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只占总人数5%左右,良好的也只有10%左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是合格和基本合格。
通过学生的演奏,可以发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忽视基础,二是艺术表现力缺乏。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初、中、高级别的学生中都存在,只是突出的重点各有不同,如初级学生在忽视基础方面更明显,艺术表现力缺乏则在中、高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例如,许多学生弹奏时不注意手型和姿势仪态,坐姿不端正,表情刻板或不自然,给观众的视觉印象不佳。右手弹弦触弦位置不准确,摇指不注意方法,紧张,发音不密、不匀;左手按、颤弦用力方法不当,按滑音不注意音准。而这正是不重视基础训练的结果。
应该说,造成这样的演奏效果,主要责任不在演奏者,而是社会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带给教师和家长心理压力,最后作用于学生的演奏中的体现。
更有甚者,自己不专业,却在那里招收学生。个别教师,自以为是学音乐的,或速成自学,或参加短期培训,然后就开始教古筝学生。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呢?家长不能识别,不得良师,结果就“一代不如一代”了。
三、对古筝艺术的认识
(一)入门易,提高难。现在社会上的"古筝热"与古筝音乐的美是分不开的。这种美是数千年以来,特别是与近年来无数音乐人的努力分不开。古筝艺术的确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受到热爱是必然的。但是也不排除这样的因素在起作用:古筝相对其他乐器,比较容易入门。它弦数不多,音高容易掌握,简单的乐曲演奏起来不困难,这些先决条件,使古筝成为一些想要学习和掌握一种乐器的人的首选。《渔舟唱晚》是一首的4级乐曲,一般认为它比较容易,可是在考级中,多数学生却达不到乐曲的快板乐段所需的要求。更不要说7级的《战台风》、9级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表现暴风雪那种激烈、高昂情绪对速度的要求了。快速度难以掌握,乐曲的完整性就更不容易做到。
(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鲜明。古筝是我国地道的民族乐器,它的吟、滑、揉、按等手法产生的旋律变化带着汉语四声的明显烙印,是其他语言系统民族的音乐所没有的。地方语音的不同,又带给不同乐曲不同的地方特色。《秦桑曲》的"秦"味、《浏阳河》、《洞庭新歌》的"湘"味,《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蒙"味、《雪山春晓》的"藏"味等等,都要依靠不同的手法变化来表现。这不仅要求技术全面,还要懂得不同民族的性格和语言,才能把曲子的韵味表达出来。
(三)古筝曲对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要求更高。古筝的技法极其灵活,在曲谱中作曲者会尽量标明。演奏者要尽量读懂曲谱,按曲谱的提示进行演奏。但由于许多作曲者并不从事古筝演奏,不很熟悉有些技法及其表现特点;更多的则是因其变化多端、无法标明而省略,演奏者如果仅凭曲谱演奏是很难使乐曲得到充分表现的。这就意味着对演奏者的要求相对更高。
四、建议
以上特点古筝演奏者必须有认识。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笔者再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要在基础方面狠下工夫。不仅初学要刻苦,认真打好基础,就是达到了一定高度,也要常练基本功,就像国际水平的钢琴家殷承宗现在还要常弹音阶练习一样;
(二)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奏中努力表现。试想:没有中国古代诗词修养,怎么能使《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得到表现?文化修养不仅是音乐表达的基础,个人的仪态和气质都是文化培养出来的。修养不仅来自书本,也来自生活。读书和深入生活对于演奏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从事社会艺术古筝教学的教师要认识提高自己的重要性。不要认为自己是音乐教师就能胜任古筝教学。最好向专业的古筝老师学习,提高技术和修养,做一个称职的古筝老师,误人子弟,也误了民族古筝艺术的未来。
五、古筝教学的意义
筝史,是一部不断改革、在动态中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演奏家为主体代代相传、去粗取精、逐渐丰富、不断进化的历史。高校古筝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古筝的进一步普及与提高。古筝教学,对高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器乐选修课以及全校素质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助于音乐器乐课(集体课)的普及和提高,并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在教学中要教师打破识字教学的固定模式,把握情感识字的理念。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摆在首位,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与方法,这样才能用开放的态度继承成功的识字教学成果,创新字理识字教学的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