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危 挤压与90。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456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那危
  Q:这次的香港个展《被·挤压》里的作品很有意思,怎么想到运用这种方式来作画的?
  A:我作品里一直在讨论视觉转换的问题,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混合为主线,可能有各种历史时期的或者各种艺术流派的,各种视觉样式的,比如把表现主义和古典主义混合到一起,或者把极简主义和古典主义混合到一起,看起来是简单,但是你要是考虑画面呈现时的完整性,里面的平衡感以及画面的构成因素,可能会难一点。到后来,做混合概念时,我就在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文化身份问题,然后就想到自己小时候学过的水墨画,把水墨的因素、视觉样式混合到画面里,下半部用油画的方式来画,我其实在暗示中国的文化受西方的影响之后,发展到现在呈现出的视觉样式。
  我做混合时的最早的想法是从感受时代的特征入手的,我想到老师和之前的人的知识结构是整体的,对美术学和视觉样式的认知是成系统的,但是到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之后,我们的生活慢慢地被信息的多元化所解构,形成碎片化的生活模式,你需要什么就可以下载什么,你输入一个主题可能各个时期的图片都出现了,所有时期的东西在你面前平面展开,空间性、时间性慢慢被消解掉了。我就在想我的作品可不可以表达出这种消解掉时间性、空间性的特征,做出碎片感的呈现样式,内在含义相连但是里面存在语言、逻辑上的矛盾。混合需要多种的视觉资源,我就开始寻找视觉的新技术或视觉样式的突破,有一次,不小心踩到掉在地上的颜料管,颜料就从管尾部挤出来,这种肌理效果特别有趣,我就想能不能运用到我画面里。后来做展览时,就把水墨油画混合的放到中间区域,把代表少数民族样式的图案放到周边,当时就想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地毯。最初我是用油画颜料和写实的方法来画,我一些朋友和老师看到后觉得这样的画根本就表现不出少数民族被中原文化排挤的状态,后来我就想把挤颜料的概念暗含到里面,做了一些实验,技术成熟之后,做了几件。作品展出后,有些画廊还是很欣赏的。我一直准备了一年多,现在基本完成了,然后准备在香港展出。
  Q:我看作品《被挤压者-完美是一种错觉NO.7》里的那个点之后,心里想到这是你的小心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在让观看者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里。
  A:我害怕别人之前没见过这种作品,在旁边做了一个提示板,告诉大家如何观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看完之后会有一种体验。我想强化大家看完作品之后的体验,你可能感觉作品是平面的,实际上是你的错觉,会有一种作品欺骗了你的感觉,它告诉你完美是一种错觉。比如你对待一个事件或者自己的人生时,总是会以既有经验来判断,其实你应该换种角度来思考某件事是不是正确或者真实。
  Q:很多人会把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意识结合起来创作,最后有一种视觉的呈现,你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A:我的发展脉络其实就是混合,我在学院的时候学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我并不喜欢,当时年轻比较反叛。我学习美术史,去图书馆看画册,学院图书馆的画册是按照时间、年代、派别来摆放的,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印象派、浪漫主义,再逐渐过渡到二战时期的艺术、现代艺术等等,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历史线索条。以前很多的流派风格的产生是基于当时时代的需要,可能是为某种阶级服务,而现在我们还拿以前的绘画样式、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我们要为谁来服务呢?找不到心理的落脚点。我当时也是有点逆反心理,不怎么画课堂作业,什么(风格)都画。但是毕业的时候还是按要求画了很严谨的画,另外也画了混合样式的画。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一些藏家、画廊都会对我误解,因为我没有大量的作品来验证自己的设想,达不到让他们认同的状态。如果我画的东西是属于某个派别的作品时,可能他们会认可,但我认为进入到那种状态贡献就不大了。我觉得做混合样式的画,很有意思,你是在引导一些事情,改变一些格局,所以我就想在视觉方面能否找到一些新的效果或者思维的方式,也做了很多尝试,跟画廊沟通。随着我的作品慢慢的多起来,他们也开始认同我。我希望自己可以提供给别人在某些方面一些新的进入的方式,不是盖大楼的工程,只是找门的过程。
  Q:现在作品很多,其实让观者在作品前驻足一段时间,都是一种成功。
  A:我看到在展场里有观众在我的画前驻足五秒钟都是我的成功,以前我跟画画的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谁画的手法很出奇,或者技术很好,因为技术好或者想法很出奇都会吸引人。我在想如何把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我努力在做,我更想从感官的角度入手,不想用原有的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可能是这样的方式吸引人驻足观看。当时朋友还跟我说了一段玩笑话,你就是在学院练写实功夫非常好,又有一些想法,就会吸引人,不过如此嘛,你就是靠笔画画,用写实功底吃饭的。我就想我一定要做出一个作品,不用笔画,一样让人在我画前驻足五秒钟。他们说怎么可能呢,后来我做出来作品之后,他们都挺惊讶,我最早做出来的是印有“欢迎光临”的地垫,展出之后,我的朋友就说你急疯了吧,弄个地垫就贴到画布上来展览啦,我说你仔细看一看,这是油画,他离近一看,哦,是布面油画,也是很惊喜吧,这个做得比较成功,有个老板开酒店,就把这个画买了,挂酒店大堂里。
  Q:你的画有表现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寓意或反面的含义吧?
  A:我有一个系列的作品,就是上半部是地毯的花纹造型,下半部就是把画好的图案刮蹭掉,这种不完美的刮蹭,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地你可以感受到的维度,让你感受到不完美也是一种注定,也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东西,每个维度都是可以来探究、来欣赏的东西。


  《被挤压者-完美是一种错觉NO.7》这个画是被分成两块放置在呈90°的墙角上,看起来会有平面的效果,这个角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我觉得地毯仅仅是这样平面的展出的话,只做了一次转换,而且只局限在材质上。我想能不能通过视觉的角度达到人们被作品欺骗的效果,我就运用了一些方法,例如透视等,然后我就用了余弦函数算位置、角度,刚开始时打印出一张图,放在墙角,站在计算出的位置上看,要是可以了的话,我就开始正式地画了。

其他文献
现在央广文艺之声的《海阳现场秀》已经成为下班高峰期缓解堵车一族紧张神经的必听节目。节目中,善于模仿和戏剧表演的主持人海阳会以小人物的视角,在嬉笑中关注民生,以善意的幽默嘲解新闻热点。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金话筒奖获得者,而且这个奖项还是第一次颁给娱乐类节目。走进海阳的家时,这座象征荣誉的奖杯都落灰了。对以往的荣誉,海阳心态摆得很好:那都是过去式了。  海阳的新书从名字就透出一股正能量——《哥们儿心态
期刊
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给生活寻找一个温柔的出口。一捧可爱的鲜花、一把精致的椅子或是一个漂亮的坐垫——创作一切为生活增添色彩的美好之物,是伊莎贝尔的源动力。  在接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伊莎贝尔曾用纸艺服饰描绘了三百年来的时尚更迭史,并因此扬名世界。同时,对于一切与房子有关的事物,她也抱有极大的热情。完完整整地设计一幢房子,是伊莎贝尔一直以来的梦想。这关乎房子中的每一个细节,一面别具一格的瓷砖,一套活
期刊
2002年,一部并未在内地上映的法国电影《蝴蝶》,为导演菲利普·弥勒赢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口碑——超过七万影迷在豆瓣为《蝴蝶》打出8.5的高分,一万五千多篇影评从镜头到对白解构了这部电影的美妙之处。《蝴蝶》在法国大卖,视频种子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那时候,菲利普听说,《蝴蝶》在中国视频网站被下载过很多次,却无从知晓中国影迷心中的《蝴蝶》是什么样子。  十二年后,这位《蝴蝶》导演终于带着新作《夜莺》来到
期刊
作为Etro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规模最大的全球性活动,创始人Gimmo Etro除了携手家族成员男装设计师Kean Etro、女装设计师Veronica Etro以及配饰设计师Jacopo Etro一同为庆典揭幕,同时也带来品牌创立46年以来最盛大的一场海外时装发布会。不仅特别将2014/2015秋冬米兰男女时装秀原汁原味空运京城,并将秀场设计为腰果花形T台。更别具匠心策划了由百位模特磅礴呈现的Etr
期刊
如不是一场交通意外,相信今天我们不能看到设计师Paul Smith的时装设计天分。出生于1947年的Paul Smith自小便希望成为职业电单车车手,直至十七岁遇上意外,在医院认识了一些艺术系学生,才令Paul Smith对设计产生兴趣,并改写了他的一生。Paul Smith于1970年在英国Nottingham与当时还是时装系学生的女朋友 (现任太太) Pauline Denyer开设了第一间店
期刊
作者:万城目学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通俗文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推理和奇幻。前者已经大家云集,后者却还没有被大家熟知。日本新生代作家万城目学新推出的短篇集是《鸭川小鬼》的姐妹篇,又是一个与“荷尔摩”有关的奇幻故事。  荷尔摩是缔结日常世界与不可见世界的仪式,为了维持日常的稳定,在京都,这项秘密仪式或者说秘密比赛已经传承了五百年。在万城目学的笔下,京都几所大学都有荷尔摩的秘密社
期刊
Tom Ford精品店及店中店遍布全球,在中国现有的四家精品店,分别设在上海、北京和香港。而在今年年初又一鼓作气,在中国全新开设了五家新店铺。本次除了在澳门新开的独立男装店铺外,也不再是将发展方向束缚在繁华的一线都市,更是将其发展空间扩张到沈阳、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而到2014年底,世界各地将共有106家Tom Ford精品店营业,将实现其全球持续扩张的宏伟蓝图。  对于多才多艺的Tom Ford
期刊
邓丽君今年60岁了,音乐界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从群星演唱会,到利用3D技术使她与周杰伦在演唱会上隔空对唱,为了实现邓丽君在内地演出的夙愿,还将利用3D技术推出的邓丽君虚拟演唱会。  最近,环球音乐与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共同推出了一张名为《1314 邓丽君 Just Beginning只是开始》的黄金黑胶纪念唱片,收录12首她的经典名作,精心设计,售价4万人民币,对于邓丽君的粉丝来说是一个珍贵的收藏
期刊
仇晓飞的个展“南柯解程”5月8日在佩斯北京开幕,这次展览是艺术家同佩斯北京合作的首次个展,仇晓飞带来的是他在“梦”与“醉”这两种状态间的游走之中所产生的一批绘画新作,以及一组装置作品。开幕现场的人头攒动证明了艺术家的好人缘,收藏家乔志兵,艺术家夏小万、谭平、王光乐、李松松等人纷纷到场。  展览题目很怪异,叫“南柯解程”,仇晓飞解释这是用做梦的方式去解一个醉酒的状态。“这是我自造的一个词,梦与醉是不
期刊
“在我出生前9个月,我就已经在听古典音乐了。”郑明勋说。  郑明勋有一张标准韩国面孔,然而他开起玩笑时,却是全然不带口音的美式英语。1961年,也就是郑明勋8岁那年,郑家全家移居美国。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一个古典乐界孟母三迁的动人故事——郑明勋的母亲李元淑热爱音乐,虽然自己没有走上音乐道路,却将这份热爱传递给自己的孩子,更为孩子的音乐发展漂洋过海。  作为七个孩子里的老六,郑明勋从出生起,就在姐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