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那危
Q:这次的香港个展《被·挤压》里的作品很有意思,怎么想到运用这种方式来作画的?
A:我作品里一直在讨论视觉转换的问题,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混合为主线,可能有各种历史时期的或者各种艺术流派的,各种视觉样式的,比如把表现主义和古典主义混合到一起,或者把极简主义和古典主义混合到一起,看起来是简单,但是你要是考虑画面呈现时的完整性,里面的平衡感以及画面的构成因素,可能会难一点。到后来,做混合概念时,我就在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文化身份问题,然后就想到自己小时候学过的水墨画,把水墨的因素、视觉样式混合到画面里,下半部用油画的方式来画,我其实在暗示中国的文化受西方的影响之后,发展到现在呈现出的视觉样式。
我做混合时的最早的想法是从感受时代的特征入手的,我想到老师和之前的人的知识结构是整体的,对美术学和视觉样式的认知是成系统的,但是到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之后,我们的生活慢慢地被信息的多元化所解构,形成碎片化的生活模式,你需要什么就可以下载什么,你输入一个主题可能各个时期的图片都出现了,所有时期的东西在你面前平面展开,空间性、时间性慢慢被消解掉了。我就在想我的作品可不可以表达出这种消解掉时间性、空间性的特征,做出碎片感的呈现样式,内在含义相连但是里面存在语言、逻辑上的矛盾。混合需要多种的视觉资源,我就开始寻找视觉的新技术或视觉样式的突破,有一次,不小心踩到掉在地上的颜料管,颜料就从管尾部挤出来,这种肌理效果特别有趣,我就想能不能运用到我画面里。后来做展览时,就把水墨油画混合的放到中间区域,把代表少数民族样式的图案放到周边,当时就想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地毯。最初我是用油画颜料和写实的方法来画,我一些朋友和老师看到后觉得这样的画根本就表现不出少数民族被中原文化排挤的状态,后来我就想把挤颜料的概念暗含到里面,做了一些实验,技术成熟之后,做了几件。作品展出后,有些画廊还是很欣赏的。我一直准备了一年多,现在基本完成了,然后准备在香港展出。
Q:我看作品《被挤压者-完美是一种错觉NO.7》里的那个点之后,心里想到这是你的小心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在让观看者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里。
A:我害怕别人之前没见过这种作品,在旁边做了一个提示板,告诉大家如何观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看完之后会有一种体验。我想强化大家看完作品之后的体验,你可能感觉作品是平面的,实际上是你的错觉,会有一种作品欺骗了你的感觉,它告诉你完美是一种错觉。比如你对待一个事件或者自己的人生时,总是会以既有经验来判断,其实你应该换种角度来思考某件事是不是正确或者真实。
Q:很多人会把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意识结合起来创作,最后有一种视觉的呈现,你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A:我的发展脉络其实就是混合,我在学院的时候学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我并不喜欢,当时年轻比较反叛。我学习美术史,去图书馆看画册,学院图书馆的画册是按照时间、年代、派别来摆放的,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印象派、浪漫主义,再逐渐过渡到二战时期的艺术、现代艺术等等,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历史线索条。以前很多的流派风格的产生是基于当时时代的需要,可能是为某种阶级服务,而现在我们还拿以前的绘画样式、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我们要为谁来服务呢?找不到心理的落脚点。我当时也是有点逆反心理,不怎么画课堂作业,什么(风格)都画。但是毕业的时候还是按要求画了很严谨的画,另外也画了混合样式的画。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一些藏家、画廊都会对我误解,因为我没有大量的作品来验证自己的设想,达不到让他们认同的状态。如果我画的东西是属于某个派别的作品时,可能他们会认可,但我认为进入到那种状态贡献就不大了。我觉得做混合样式的画,很有意思,你是在引导一些事情,改变一些格局,所以我就想在视觉方面能否找到一些新的效果或者思维的方式,也做了很多尝试,跟画廊沟通。随着我的作品慢慢的多起来,他们也开始认同我。我希望自己可以提供给别人在某些方面一些新的进入的方式,不是盖大楼的工程,只是找门的过程。
Q:现在作品很多,其实让观者在作品前驻足一段时间,都是一种成功。
A:我看到在展场里有观众在我的画前驻足五秒钟都是我的成功,以前我跟画画的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谁画的手法很出奇,或者技术很好,因为技术好或者想法很出奇都会吸引人。我在想如何把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我努力在做,我更想从感官的角度入手,不想用原有的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可能是这样的方式吸引人驻足观看。当时朋友还跟我说了一段玩笑话,你就是在学院练写实功夫非常好,又有一些想法,就会吸引人,不过如此嘛,你就是靠笔画画,用写实功底吃饭的。我就想我一定要做出一个作品,不用笔画,一样让人在我画前驻足五秒钟。他们说怎么可能呢,后来我做出来作品之后,他们都挺惊讶,我最早做出来的是印有“欢迎光临”的地垫,展出之后,我的朋友就说你急疯了吧,弄个地垫就贴到画布上来展览啦,我说你仔细看一看,这是油画,他离近一看,哦,是布面油画,也是很惊喜吧,这个做得比较成功,有个老板开酒店,就把这个画买了,挂酒店大堂里。
Q:你的画有表现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寓意或反面的含义吧?
A:我有一个系列的作品,就是上半部是地毯的花纹造型,下半部就是把画好的图案刮蹭掉,这种不完美的刮蹭,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地你可以感受到的维度,让你感受到不完美也是一种注定,也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东西,每个维度都是可以来探究、来欣赏的东西。
《被挤压者-完美是一种错觉NO.7》这个画是被分成两块放置在呈90°的墙角上,看起来会有平面的效果,这个角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我觉得地毯仅仅是这样平面的展出的话,只做了一次转换,而且只局限在材质上。我想能不能通过视觉的角度达到人们被作品欺骗的效果,我就运用了一些方法,例如透视等,然后我就用了余弦函数算位置、角度,刚开始时打印出一张图,放在墙角,站在计算出的位置上看,要是可以了的话,我就开始正式地画了。
Q:这次的香港个展《被·挤压》里的作品很有意思,怎么想到运用这种方式来作画的?
A:我作品里一直在讨论视觉转换的问题,以前的作品主要以混合为主线,可能有各种历史时期的或者各种艺术流派的,各种视觉样式的,比如把表现主义和古典主义混合到一起,或者把极简主义和古典主义混合到一起,看起来是简单,但是你要是考虑画面呈现时的完整性,里面的平衡感以及画面的构成因素,可能会难一点。到后来,做混合概念时,我就在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文化身份问题,然后就想到自己小时候学过的水墨画,把水墨的因素、视觉样式混合到画面里,下半部用油画的方式来画,我其实在暗示中国的文化受西方的影响之后,发展到现在呈现出的视觉样式。
我做混合时的最早的想法是从感受时代的特征入手的,我想到老师和之前的人的知识结构是整体的,对美术学和视觉样式的认知是成系统的,但是到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来临之后,我们的生活慢慢地被信息的多元化所解构,形成碎片化的生活模式,你需要什么就可以下载什么,你输入一个主题可能各个时期的图片都出现了,所有时期的东西在你面前平面展开,空间性、时间性慢慢被消解掉了。我就在想我的作品可不可以表达出这种消解掉时间性、空间性的特征,做出碎片感的呈现样式,内在含义相连但是里面存在语言、逻辑上的矛盾。混合需要多种的视觉资源,我就开始寻找视觉的新技术或视觉样式的突破,有一次,不小心踩到掉在地上的颜料管,颜料就从管尾部挤出来,这种肌理效果特别有趣,我就想能不能运用到我画面里。后来做展览时,就把水墨油画混合的放到中间区域,把代表少数民族样式的图案放到周边,当时就想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地毯。最初我是用油画颜料和写实的方法来画,我一些朋友和老师看到后觉得这样的画根本就表现不出少数民族被中原文化排挤的状态,后来我就想把挤颜料的概念暗含到里面,做了一些实验,技术成熟之后,做了几件。作品展出后,有些画廊还是很欣赏的。我一直准备了一年多,现在基本完成了,然后准备在香港展出。
Q:我看作品《被挤压者-完美是一种错觉NO.7》里的那个点之后,心里想到这是你的小心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是在让观看者更积极地参与到作品里。
A:我害怕别人之前没见过这种作品,在旁边做了一个提示板,告诉大家如何观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看完之后会有一种体验。我想强化大家看完作品之后的体验,你可能感觉作品是平面的,实际上是你的错觉,会有一种作品欺骗了你的感觉,它告诉你完美是一种错觉。比如你对待一个事件或者自己的人生时,总是会以既有经验来判断,其实你应该换种角度来思考某件事是不是正确或者真实。
Q:很多人会把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意识结合起来创作,最后有一种视觉的呈现,你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A:我的发展脉络其实就是混合,我在学院的时候学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我并不喜欢,当时年轻比较反叛。我学习美术史,去图书馆看画册,学院图书馆的画册是按照时间、年代、派别来摆放的,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印象派、浪漫主义,再逐渐过渡到二战时期的艺术、现代艺术等等,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历史线索条。以前很多的流派风格的产生是基于当时时代的需要,可能是为某种阶级服务,而现在我们还拿以前的绘画样式、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我们要为谁来服务呢?找不到心理的落脚点。我当时也是有点逆反心理,不怎么画课堂作业,什么(风格)都画。但是毕业的时候还是按要求画了很严谨的画,另外也画了混合样式的画。
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一些藏家、画廊都会对我误解,因为我没有大量的作品来验证自己的设想,达不到让他们认同的状态。如果我画的东西是属于某个派别的作品时,可能他们会认可,但我认为进入到那种状态贡献就不大了。我觉得做混合样式的画,很有意思,你是在引导一些事情,改变一些格局,所以我就想在视觉方面能否找到一些新的效果或者思维的方式,也做了很多尝试,跟画廊沟通。随着我的作品慢慢的多起来,他们也开始认同我。我希望自己可以提供给别人在某些方面一些新的进入的方式,不是盖大楼的工程,只是找门的过程。
Q:现在作品很多,其实让观者在作品前驻足一段时间,都是一种成功。
A:我看到在展场里有观众在我的画前驻足五秒钟都是我的成功,以前我跟画画的朋友聊天,经常会聊到谁画的手法很出奇,或者技术很好,因为技术好或者想法很出奇都会吸引人。我在想如何把这两种东西结合起来,我努力在做,我更想从感官的角度入手,不想用原有的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可能是这样的方式吸引人驻足观看。当时朋友还跟我说了一段玩笑话,你就是在学院练写实功夫非常好,又有一些想法,就会吸引人,不过如此嘛,你就是靠笔画画,用写实功底吃饭的。我就想我一定要做出一个作品,不用笔画,一样让人在我画前驻足五秒钟。他们说怎么可能呢,后来我做出来作品之后,他们都挺惊讶,我最早做出来的是印有“欢迎光临”的地垫,展出之后,我的朋友就说你急疯了吧,弄个地垫就贴到画布上来展览啦,我说你仔细看一看,这是油画,他离近一看,哦,是布面油画,也是很惊喜吧,这个做得比较成功,有个老板开酒店,就把这个画买了,挂酒店大堂里。
Q:你的画有表现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寓意或反面的含义吧?
A:我有一个系列的作品,就是上半部是地毯的花纹造型,下半部就是把画好的图案刮蹭掉,这种不完美的刮蹭,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地你可以感受到的维度,让你感受到不完美也是一种注定,也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东西,每个维度都是可以来探究、来欣赏的东西。
《被挤压者-完美是一种错觉NO.7》这个画是被分成两块放置在呈90°的墙角上,看起来会有平面的效果,这个角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我觉得地毯仅仅是这样平面的展出的话,只做了一次转换,而且只局限在材质上。我想能不能通过视觉的角度达到人们被作品欺骗的效果,我就运用了一些方法,例如透视等,然后我就用了余弦函数算位置、角度,刚开始时打印出一张图,放在墙角,站在计算出的位置上看,要是可以了的话,我就开始正式地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