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稻芒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是被视作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广西隆安县,一直被外界称为“稻作的故乡”。故乡的稻作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物考究,故乡的水稻生产距今上万年,人称“那乡”。壮话“那”是“稻田”之意。故乡人世世代代依“那”而居、依“那”而作。
  自从先辈们发现了水稻,对水稻的耕种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可他们逐渐发现,尽管不辞辛劳,结果还是有的年份大获丰收,有的年份歉收。为什么呢?人们发现丰收的年份都是雨水充沛,没什么虫害;而歉收的年份或发生水涝或干旱,加上虫害严重。先辈们是很敬重神灵的,认为各种植物之所以能让人类分享,是因为每一种植物都是附着精气神的,那么在收获时,就应该祭拜稻神。让稻神与人类分享丰收的喜悦,如此稻神才会保佑人类年年丰收。于是,先祖在每年的第一造水稻收割后(大约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进行稻祭活动(俗称“稻芒节”),祭拜稻神,表达人类对自然界的感恩。
  每到六月六那一天,故乡的人们就互相询问:你家杀鸡了没?是多大的鸡?鸡肥不肥?你家酿酒了没?是新米酿的还是旧米酿的?酿的酒醇不醇啊?

  大家呼朋唤友热热闹闹,每一家都在杀鸡割肉,到水田里祭拜神灵。其中最为热闹的当属儒浩村。无论丰年还是歉年,他们都要举办祈福驱神的稻芒节。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民俗活动。
  时至今日,一到农历六月初六,只要你踏进儒浩村,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各家各户都杀好了鸡,备好了祭品,由家里的妇女挑到村前的寺庙里,祭拜祖先神灵。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香烛味,一股肃穆感油然而生。
  道公和仙婆皆披好道服穿上仙衣,在寺庙前祈求祖神恩泽四方乡邻,善男信女虔诚祭拜。接着,祭祀的大队人马走到水田旁,这才是祭拜稻芒神的高潮环节。稻田间,虔诚的农家人早把经幡竖在了水稻中间。经幡是用粗壮的蒿秆撑起来的,寓意是期望稻秆长得像蒿秆一样粗壮结实,大获丰收。村民们在田埂上摆好祭台,搁上三碗大米,点上香烛。接着就是驱赶稻瘟神了,即把稻田里的魑魅魍魉等坏鬼瘟神驱逐出去,以保证水稻免遭各种天灾人祸的侵扰。道公手持一把利剑,嘴里唱词不断:土地苍茫,邪神恶煞,快快起身,跑出圣地,还稻田祥宁,保稻谷丰收??突然,道公口中猛喷一股烈火,“噗——噗——”一团黑烟徐徐升起,表示稻田里的鬼怪被焚化为一缕轻烟飘走了。
  接下来是祈福时间。只见道公念念有词,跳着祈福的舞蹈,寓意是请求天上的王母娘娘降临凡间,保佑四方百姓幸福安康、五谷丰登。由一个当家道长开道,几个道公诵经祷文,这里跪跪那里拜拜。仙婆们扮作接驾的侍女,唱些迎送往来的曲子,悠扬中饱含深情。接下来,道公仙婆一边诵经、敲锣打鼓,一边围绕各家各户的水田,绕过竖立的经幡,安抚驻扎每一个角落的娅王之神,以保佑水稻大获丰收。
  其间,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道公仙婆们分头行事,嘴里唱着驱逐妖魔鬼怪或赞颂天地神灵的歌词。最后,所有人都聚集在道神祭祀遗址那里。祭祀遗址名为稻神山,有一座两三米高的石塑像,主题是蛇身鸟头人面像,蛇代表消灭稻田害虫之寓意,鸟表明水稻种是由神鸟衔来的,人面表示它们都应该得到与我们人类一样的尊重。主像的左边立着一粒稻谷,右边是一只青蛙。它们经历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通身流露出岁月的沧桑感。塑像正對面有一座“蝙蝠山”(因山的形状像一只展翅翱翔的蝙蝠而得名),寓示幸福万年长。
  当晚,人们带上美食互相串门,聚在一起谈论稻谷的耕作,唱颂神仙山歌。让神灵品尝新收的水稻,品尝美酒佳肴。当天,远嫁他乡的女儿也得回来,邀上各自的亲戚,成群结队而来,参加祭祀活动,共同享受家乡丰收的喜悦。
  与稻作相关的民间节日除了六月六的稻芒节,还有农具节。随着水稻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人们发明了相关的劳作工具,有人还专门研制这种工具,并拿到集市上摆卖或者互相等价交换。邻近县的群众也来进行农具的交易活动,后来为了方便交易约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为农具交易日。那天的那桐街上人来人往,四面八方的人汇集而来,各种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这样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演变成今天的“那”文化之一——那桐“四月八”农具节。
  作者简介:卢生强 ,壮族,广西小小说学会理事 ,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红豆》《百花园》《金山》《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报刊。曾获各种征文奖40余次。
其他文献
在田林县浪平镇岑王老山脚下,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叫九凤,分为上寨、中寨、下寨。下寨的后龙山如猫打坐,所以下寨又叫陇猫。这个村寨的房屋原来都是三间两厦的大瓦房,青瓦屋顶,杉木壁头,有的始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将近百来年过去了,还是那样的崭新亮眼。晨光中,暮霭下,放眼望去,远处与近处,处处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青瓦房子,依偎在岑王老山脚下,掩映在绿树丛中。  正月,乍暖还寒。春,还在岑王老山山巅的枝
期刊
尽管在县城工作近三十年了,可我一直认为,黄金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在县城生活,总有一种客居的感觉,只有回到了黄金,内心才归于平静,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我这里说的黄金是地名,而不是那个贵金属黄金。黄金是个小镇,位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东部,有句话自古就流传:想吃饱饭,黄金龙岸。  黄金镇的黄金街,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随着年岁的不断增长,我的情感点不断向她靠近,好比一棵高高的大树,秋风过后,树叶纷纷落在
期刊
“五子山在双强村,五峰天挺俨如五子列坐,昔日尝以五子讲经目之。中有岩极清静,清康熙间贡生石士瑜、士珍读书处,故后人并称其岩曰‘读书岩’。”  闲来翻阅民国二十四年版的《罗城县志》,不经意间读到了这一行文字。它淹没在不起眼的地方史志中,已有近百年,却因为一次随意的阅读跳入我的视野,拨动了我的心弦。这不长的一行没有句读的文字原本很不起眼,我的目光也只是这么轻轻一瞥,却被触动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
期刊
美丽的壮锦献给毛主席/献上我们壮族人民的一片心意/织上那壮山好风光/献给领袖毛主席/织上那壮家心里话/献给领袖毛主席哎……曾经,一首《壮锦献给毛主席》唱响大江南北,壮锦随着嘹亮的歌声传遍千家万户。  壮锦,是心灵手巧的壮族人民用心织造的艺术瑰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州左右江峒蛮,有织白緂,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纹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其中的“白緂”
期刊
“我是个农民,能够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一荣誉,我感到很高兴、很自豪。”2019年9月,来自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东屏村的仫佬族农民谢庆良在首都北京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这位66岁的山歌手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中总是激动不已,笑脸开出了一朵花。“小到家庭,大到整个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我感激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对农民的关爱。”  谢庆良1953年8月出生于河池市宜州区(原
期刊
一百多年前,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王秀屯。白山王氏三十四世后人王有宗迁离白山司那马城头横杆村(今大化镇红电社区塘德屯),蹚过王秀河,在龙公岭下王秀河边一个平缓的土坡上创立村屯。始祖筚路蓝缕,百年之后,后裔过百,村寨齐整。如今的王秀:  秀水龙公护,枇杷柚子疏。  斜阳江面照,山侧见青庐。  王秀,皇秀  夕阳西下,绿树掩映中的王秀屯慵懒地躺在山的怀里,河风轻拂她的脸颊,空气里弥漫着椿树新叶的芳香。 
期刊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为确保居家隔离的生活物资,我需要外出购物。于是穿上棉衣,戴上口罩,拿着一张小区下发的通行证,最后再查看一下手机微信里的余额——非常时期,最好不要用纸币,避免间接感染病毒。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才下楼,直奔小区大门。通过了小区保安的体温测量,我匆匆从江滨路往超市而去。  在这春寒料峭的清晨,天空阴沉沉的,下着绵绵细雨。我一路前行,不时听到手机信息提示铃声。我知道,那又是一个个关于疫情的
期刊
立春,我又来到墩磊坡。细雨淅沥,打湿了新铺的道路和新建的房舍,以及那面略带乡愁的文化墙,空气被浸润得缠绵而清朗。一抬眼,竟被一树遒劲的李花牢牢吸引,“李花怒放一树白”的诗境霎时展现在眼前。这挤满了枝头的花该是近日新开的吧,细碎玲珑,娇嫩可人,好些花瓣上都缀有一颗透明滚圆的水珠子,凑近端详,里边清晰映见了自己的眸子,仿佛刹那间被合成到一粒晶莹琥珀中。  墩磊坡是位于壮乡首府南宁市邕宁区百济镇南华村的
期刊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相聚,举行“广西《三月三》都安创作基地”挂牌仪式,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自治区民宗委向参加挂牌仪式的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向为筹建创作基地付出辛勤工作的都安文联和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早期河池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都安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以“雄心征服千
期刊
在“中国壮乡”武鸣,有一家专门制作民族特色服装的家庭式小作坊。作坊主人黄格,带着两台缝纫机,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在市场里沉浮波折,终于将小作坊发展成了拥有四十多名员工的公司。  黄格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壮乡儿子,他对民族的传统服饰有一种说不清的痴迷和热爱。但在不断追求潮流时尚的今天,传统的民族服饰显得既“土”又“旧”。黄格心有不甘,他骨子里流淌着壮乡儿女的民族情结,他热爱民族文化,更想将之做大做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