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新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进取。但教师观念更新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历史学科的学习,很多同学固化了思维,以为学习历史只是去记住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而已,其实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古鉴今。这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等基本素质的形成也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新大纲突出强调了能力培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及丰富内涵,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被列为能力培养中的核心任务。所以本人结合平常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简单谈一谈看法。
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以往的历史认识而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的结合,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眼光来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期提高觉悟,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培养。
提问创新 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善疑设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认识。
例如,在讲述关于百团大战的作用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力,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百团大战作用的讨论。
为了使学生学习使用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些历史人物,可以这样设问:“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殖民主义强盗头子,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哥伦布在世界历史上的成就和影响。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言论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驳斥,以达到“明理”的目的。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对二战史的错误认识,故意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在日本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内容,说在日本侵华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引用这样的新材料,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强烈的质疑和深入探讨的愿望,从而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有更深入的认知。
课堂创新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培养创新意识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以应该力求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讲课时若能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深入浅出,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引起感情、意识上的共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若在其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知识有形、有影、有声、活泼感人,就更能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例如,讲“科技发展史”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科技史上的成就,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时代的召唤,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同时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有意识地将中外文化科技发展史进行比较。再如,讲“四大发明”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有许多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为之自豪,但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却落伍了,而西方国家却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创制了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用指南针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在军舰和飞机上,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首创了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呢?要求同学们具体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原因很复杂,但与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晚清统治者的遏制相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的道理,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西方教育家卡尔·罗密斯有一段话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的并代替已有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千万不要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例如,在学完“戊戌变法”后,有的学生这样评价:戊戌变法运动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做出的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这样认为:戊戌变法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全面和科学,但这种多向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敢于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创新作业 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业是巩固、检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能更好地巩固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来培养或检验学生的创新素质。
1.辩论式作业
可组织专题辩论会,正、反两方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组合,比如小组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班级之间,辩论前可集体准备辩词,以利于吸收多种观点,集思广益,然后正反两方各自推选几名辩手,辩论会主席、评委均可由其他同学担任,辩论结果亦可由同学们自己来评判。例如,评武则天到底是女子乱政还是一代明君?
2.假想式作业
历史不仅是凝固不动的过去,更是可以让人运用想象力不断参与的情境。不妨在教学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段历史时期的人物,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例如,在教“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公元前7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公民、奴隶或外邦商人等角色,分析在梭伦改革后人物生活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进行代入式想象,最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名词。
3.小论文作业
布置小论文作业之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命题: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横向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储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例如,可以设一个这样的论文题目:“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提示,要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回到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上去。
另外要注意命题的多角度性和新颖性,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时,能够从各个角度和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具有生命力的知识。例如,“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师在布置论题后要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同时要求学生查阅书目,说明材料出处,要求论文观点新颖,论据充分有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探究钻研的精神,同时有利于培养创新求异的精神。
4.社会调查式作业
写出短小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例如,学完《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改革开放历史以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20年的变化,以我国在此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事实为依据写出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从而使感性认识、理性思维相互交融。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以往的历史认识而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的结合,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眼光来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期提高觉悟,这种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在历史学习中逐渐培养。
提问创新 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善疑设问,浅处探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认识。
例如,在讲述关于百团大战的作用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力,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百团大战作用的讨论。
为了使学生学习使用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些历史人物,可以这样设问:“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殖民主义强盗头子,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带着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哥伦布在世界历史上的成就和影响。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言论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用,引导他们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驳斥,以达到“明理”的目的。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对二战史的错误认识,故意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在日本教科书中有这样的内容,说在日本侵华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引用这样的新材料,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强烈的质疑和深入探讨的愿望,从而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史实有更深入的认知。
课堂创新 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培养创新意识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以应该力求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讲课时若能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深入浅出,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引起感情、意识上的共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若在其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知识有形、有影、有声、活泼感人,就更能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例如,讲“科技发展史”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科技史上的成就,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时代的召唤,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同时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有意识地将中外文化科技发展史进行比较。再如,讲“四大发明”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我国的科技有许多居世界之最,特别是四大发明,令我们为之自豪,但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却落伍了,而西方国家却参考我国的火药配方创制了TNT炸药,制成火力威猛的枪炮,不但摧毁了封建堡垒,而且打开了清朝的大门;用指南针原理创造了先进的罗盘针,装备在军舰和飞机上,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在中国印刷术基础上首创了古登堡印刷机,使传教士得以有大量的宣传品撒向神州大地……这是为什么呢?要求同学们具体分析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原因很复杂,但与我国的创新机制受到晚清统治者的遏制相关,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创新就会被动、受穷、挨打”的道理,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西方教育家卡尔·罗密斯有一段话发人深思:“凡是别人教给的东西,相对都是无用的,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的并代替已有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我思考、自主探究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教师千万不要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不仅要答疑解难,而且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例如,在学完“戊戌变法”后,有的学生这样评价:戊戌变法运动既不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不是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做出的改革运动,性质类似于早期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运动,主观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有的学生这样认为:戊戌变法实际上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派只是帝党向后党争权夺利的工具而已。当然这些看法不一定全面和科学,但这种多向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难能可贵。由此可见,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教学资源宝库,只要我们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敢于解放学生,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创新作业 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业是巩固、检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能更好地巩固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来培养或检验学生的创新素质。
1.辩论式作业
可组织专题辩论会,正、反两方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组合,比如小组之间、男女同学之间、班级之间,辩论前可集体准备辩词,以利于吸收多种观点,集思广益,然后正反两方各自推选几名辩手,辩论会主席、评委均可由其他同学担任,辩论结果亦可由同学们自己来评判。例如,评武则天到底是女子乱政还是一代明君?
2.假想式作业
历史不仅是凝固不动的过去,更是可以让人运用想象力不断参与的情境。不妨在教学后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段历史时期的人物,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例如,在教“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公元前7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公民、奴隶或外邦商人等角色,分析在梭伦改革后人物生活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进行代入式想象,最终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名词。
3.小论文作业
布置小论文作业之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命题: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横向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储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例如,可以设一个这样的论文题目:“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教师可以给予这样的提示,要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回到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上去。
另外要注意命题的多角度性和新颖性,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时,能够从各个角度和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具有生命力的知识。例如,“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师在布置论题后要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参考书目,同时要求学生查阅书目,说明材料出处,要求论文观点新颖,论据充分有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探究钻研的精神,同时有利于培养创新求异的精神。
4.社会调查式作业
写出短小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例如,学完《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的改革开放历史以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20年的变化,以我国在此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以事实为依据写出家庭生活变化的调查报告,从而使感性认识、理性思维相互交融。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