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美国作家,自 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文艺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其写作技巧之高超颇为耐人寻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别具特色。本文从原型批评角度出发,分析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中卡什这一人物所展现出的圣经原型人物特点,并通过分析卡什对于基督原型的反叛与疏离,总结福克纳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和其小说深刻思想内涵。
【关键词】:原型批评;我弥留之际;反叛原型;福克纳写作
引言
美国文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热爱阅读圣经的基督徒,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的引用《圣经》故事,让其笔下的人物都带有《圣经》原型人物的特点。20世纪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可谓是打开了文学批评新世界的大门,对于福克纳这样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圣经》原型的作家,弗莱的理论恰好成为解读福克纳作品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因此,在简要介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我将对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进行性格分析,进而探析福克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超技巧以及福克纳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一词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1957 年弗莱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中说,“……在这个相位中的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原型(archetype):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1] 由此可见,弗莱关于“原型”的概念可以总结为:文学原型是文学活动中可以独立交际的稳定的单位,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原型以意象、主题、人物、情景等多种不同形态作为象征或象征群反复出现,成为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约定俗成的联合群体,得到大多数文学创作者的理解认同。福克纳作为《圣经》的爱好者,其笔下的人物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圣经》原型人物,接下来,我将做具体分析。
二、《我弥留之际》中的基督原型卡什
耶稣基督作为原型人物,是一个心灵纯净,充满着爱又有奉献与牺牲精神的人。《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身上,更多展现的是他如基督一样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我弥留之际》写的是发生在十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开始,艾迪·本德伦躺在病榻上。这个农妇在忍受了几十年的煎熬之后,终将撒手人寰。窗外是晦暗的黄昏,大儿子卡什在给她赶制棺材。艾迪曾取得丈夫的保证,在她死后将她的遗体运到她娘家人的墓地去安葬。在三天的准备、等待与大殓之后,到四十里外的杰弗森去的一次“苦难的旅程”开始了。一路上,经过了种种磨难,大水差点冲走了棺材,大火几乎把遗体焚化,越来越重的尸臭味招来了许多秃鹰,疲惫不堪的一家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安葬了艾迪。在这个过程中,拉车的骡子被水淹死了,大儿子卡什的一条腿残废了,二儿子达尔进了疯人院,三儿子朱厄尔失去了心爱的马,女儿杜威·德尔没有堕胎成功,小儿子瓦达曼没有得到他希望的小火车,然而作为一家之主的安斯·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还取回了一位新太太。
在这苦难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付出或失去了什么,然而卡什的付出与失去是最让人痛心与感动的。在母亲快要去世的时候,父亲和达尔、朱厄尔还在想着赚三块钱,而卡什在尽心尽力的为母亲打造棺材,甚至还提出了让棺材更完美的13点设想。在为母亲送葬的途中,母亲的棺材不慎落入水中,他尽职尽责,在洪水中搏斗,再一次摔断了腿,他只好躺在棺材上,我们简直难以想象那不停摇晃的断腿给了他多大的苦楚,然而他一声不吭,别人问他时,他总说“不碍事”,“顶得住”,当糊上水泥的断腿在烈日下烤得更为难受时,达尔给他腿上浇些水,他还不住地感谢,最后他的腿发黑,为了敲掉水泥,家里人只好找来了熨斗和铁锤使劲砸,竟扯下了六十多平方英寸的皮。他疼得昏了过去。即使这样,他还是告诉人们他不觉得难受,他这种惊人的忍耐力正是福克纳赞美的人类的忍耐力的最好写照,也是基督的主要精神之一。卡什是一个受难者的形象,但是面对灾难,他却毫无怨言,默默承受着苦难,坚强的忍耐力让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基督光芒,即奉献与牺牲之光。
三、《我弥留之际》中的反叛原型卡什
福克纳作为一流的作家,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又复杂的,每个个体都有其复杂性。《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就是一个反叛原型的复杂典型。
虽然前文曾分析了卡什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但是没有人物是性格单一的,卡什的内心是自私自利的。这体现在他对于弟弟达尔的态度上。在送葬的途中,达尔为了阻止这趟劳民伤财的旅程,放火烧掉了停放尸体的仓房,为了避免被起诉和赔偿别人的财产,本德伦一家经过精心策划,决定牺牲达尔,把他作为疯子抓起来送到疯人院去。虽然卡什心中对此有不同意见,但他仍然同意并参与了这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灭达尔后半生的密谋。在兄弟姊妹中,惟有达尔同他的关系最好,而且他的腿断后,惟有达尔一路上十分关心他,替他绑扎并无数次对安斯说先把他送医院,说死人可以等而伤却不能等,安斯没同意,达尔又去买来水泥调好为他敷上,虽然这极为愚蠢但也是出于关心。但在关键时刻,卡什还是背叛了达尔。达尔采取放火这样的极端手段,自然应该受到惩罚,但这个家庭不是出于正义,而是为了私利把他作为疯子来牺牲了,卡什不顾兄弟情谊同意这样做,只能表明他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自私无情的本德仑,在他身上不时闪现一点耶稣的影子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耶稣为了拯救人类牺牲了自己,但卡什却为了自身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亲兄弟,这样的卡什同样是对于原型的反叛与疏离。
四、卡什身上展现的福克纳写作特点与思想内涵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对写作技巧的驾驭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对于《圣经》原型的运用上,福克纳既有对于原型的印证,又有对原型的反叛与疏离,将耶稣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赋予卡什,却又在人性深处无情的揭露出卡什自私自利的本质,让卡什这一复杂的人物与耶稣基督在本质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这无疑是一种反讽与讽刺笔调的展现。通过卡什这样复杂的人物,我们不仅窥见了福克纳辛辣的反讽笔调,更要思考在这无情的揭露丑恶背后,福克纳对人类的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与期许。
纵然福克纳在小说中对于人性丑恶面表达了无情的痛恨,但是在作品中他始终关注人的尊严和命运,他深入人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梦想与希望。他对作品中的人表现出价值上的关怀,在他身上体现出平等、博爱的思想,这也是基督教印记的人道主义。在福克纳的作品中,他始终表现出希望通过道德上的升华来确立人的尊严与价值,只要人能坚守自身的尊严与灵魂,那么人类就可以趋于“不朽”,人类的信仰也就随之得到了升华。这是福克纳所期待的最理想的结果,也体现出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视野来关照人,表现出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注释:
[1]【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99
参考文献:
[1] [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圣经》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
【关键词】:原型批评;我弥留之际;反叛原型;福克纳写作
引言
美国文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热爱阅读圣经的基督徒,福克纳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的引用《圣经》故事,让其笔下的人物都带有《圣经》原型人物的特点。20世纪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可谓是打开了文学批评新世界的大门,对于福克纳这样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圣经》原型的作家,弗莱的理论恰好成为解读福克纳作品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因此,在简要介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基础上,我将对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进行性格分析,进而探析福克纳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高超技巧以及福克纳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一词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1957 年弗莱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中说,“……在这个相位中的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原型(archetype):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1] 由此可见,弗莱关于“原型”的概念可以总结为:文学原型是文学活动中可以独立交际的稳定的单位,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原型以意象、主题、人物、情景等多种不同形态作为象征或象征群反复出现,成为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约定俗成的联合群体,得到大多数文学创作者的理解认同。福克纳作为《圣经》的爱好者,其笔下的人物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圣经》原型人物,接下来,我将做具体分析。
二、《我弥留之际》中的基督原型卡什
耶稣基督作为原型人物,是一个心灵纯净,充满着爱又有奉献与牺牲精神的人。《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身上,更多展现的是他如基督一样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我弥留之际》写的是发生在十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开始,艾迪·本德伦躺在病榻上。这个农妇在忍受了几十年的煎熬之后,终将撒手人寰。窗外是晦暗的黄昏,大儿子卡什在给她赶制棺材。艾迪曾取得丈夫的保证,在她死后将她的遗体运到她娘家人的墓地去安葬。在三天的准备、等待与大殓之后,到四十里外的杰弗森去的一次“苦难的旅程”开始了。一路上,经过了种种磨难,大水差点冲走了棺材,大火几乎把遗体焚化,越来越重的尸臭味招来了许多秃鹰,疲惫不堪的一家人终于到达目的地,安葬了艾迪。在这个过程中,拉车的骡子被水淹死了,大儿子卡什的一条腿残废了,二儿子达尔进了疯人院,三儿子朱厄尔失去了心爱的马,女儿杜威·德尔没有堕胎成功,小儿子瓦达曼没有得到他希望的小火车,然而作为一家之主的安斯·本德伦却装上了假牙,还取回了一位新太太。
在这苦难的旅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付出或失去了什么,然而卡什的付出与失去是最让人痛心与感动的。在母亲快要去世的时候,父亲和达尔、朱厄尔还在想着赚三块钱,而卡什在尽心尽力的为母亲打造棺材,甚至还提出了让棺材更完美的13点设想。在为母亲送葬的途中,母亲的棺材不慎落入水中,他尽职尽责,在洪水中搏斗,再一次摔断了腿,他只好躺在棺材上,我们简直难以想象那不停摇晃的断腿给了他多大的苦楚,然而他一声不吭,别人问他时,他总说“不碍事”,“顶得住”,当糊上水泥的断腿在烈日下烤得更为难受时,达尔给他腿上浇些水,他还不住地感谢,最后他的腿发黑,为了敲掉水泥,家里人只好找来了熨斗和铁锤使劲砸,竟扯下了六十多平方英寸的皮。他疼得昏了过去。即使这样,他还是告诉人们他不觉得难受,他这种惊人的忍耐力正是福克纳赞美的人类的忍耐力的最好写照,也是基督的主要精神之一。卡什是一个受难者的形象,但是面对灾难,他却毫无怨言,默默承受着苦难,坚强的忍耐力让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基督光芒,即奉献与牺牲之光。
三、《我弥留之际》中的反叛原型卡什
福克纳作为一流的作家,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又复杂的,每个个体都有其复杂性。《我弥留之际》中的卡什就是一个反叛原型的复杂典型。
虽然前文曾分析了卡什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但是没有人物是性格单一的,卡什的内心是自私自利的。这体现在他对于弟弟达尔的态度上。在送葬的途中,达尔为了阻止这趟劳民伤财的旅程,放火烧掉了停放尸体的仓房,为了避免被起诉和赔偿别人的财产,本德伦一家经过精心策划,决定牺牲达尔,把他作为疯子抓起来送到疯人院去。虽然卡什心中对此有不同意见,但他仍然同意并参与了这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灭达尔后半生的密谋。在兄弟姊妹中,惟有达尔同他的关系最好,而且他的腿断后,惟有达尔一路上十分关心他,替他绑扎并无数次对安斯说先把他送医院,说死人可以等而伤却不能等,安斯没同意,达尔又去买来水泥调好为他敷上,虽然这极为愚蠢但也是出于关心。但在关键时刻,卡什还是背叛了达尔。达尔采取放火这样的极端手段,自然应该受到惩罚,但这个家庭不是出于正义,而是为了私利把他作为疯子来牺牲了,卡什不顾兄弟情谊同意这样做,只能表明他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自私无情的本德仑,在他身上不时闪现一点耶稣的影子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耶稣为了拯救人类牺牲了自己,但卡什却为了自身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亲兄弟,这样的卡什同样是对于原型的反叛与疏离。
四、卡什身上展现的福克纳写作特点与思想内涵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对写作技巧的驾驭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对于《圣经》原型的运用上,福克纳既有对于原型的印证,又有对原型的反叛与疏离,将耶稣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精神赋予卡什,却又在人性深处无情的揭露出卡什自私自利的本质,让卡什这一复杂的人物与耶稣基督在本质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这无疑是一种反讽与讽刺笔调的展现。通过卡什这样复杂的人物,我们不仅窥见了福克纳辛辣的反讽笔调,更要思考在这无情的揭露丑恶背后,福克纳对人类的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与期许。
纵然福克纳在小说中对于人性丑恶面表达了无情的痛恨,但是在作品中他始终关注人的尊严和命运,他深入人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梦想与希望。他对作品中的人表现出价值上的关怀,在他身上体现出平等、博爱的思想,这也是基督教印记的人道主义。在福克纳的作品中,他始终表现出希望通过道德上的升华来确立人的尊严与价值,只要人能坚守自身的尊严与灵魂,那么人类就可以趋于“不朽”,人类的信仰也就随之得到了升华。这是福克纳所期待的最理想的结果,也体现出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视野来关照人,表现出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注释:
[1]【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99
参考文献:
[1] [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圣经》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