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体验 践行新课程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mic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生学会了“圆的面积”,教师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吗?一条半径的长度为3厘米,那么圆的面积就是28.26平方厘米,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从而使其乐探、善探和能探。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性,我们的课堂就会不断催生出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
  二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课堂要由学生的“学数学”向“做数学”转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反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学生自己进行多次的实验反思,经历体验、探究发现事物的联系的过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亦学到了发现创造的策略与途径……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发展,从面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激活广大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师生平等对话,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积极的鼓励、及时的表扬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扫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切忌有简单粗暴的语言表达否定性意见,而要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真好、真棒”。一份尊重,一份鼓励,定会让学生有话愿说,有疑愿问,必然开创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喜人局面。学生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定会促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用数学头脑去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得以深化。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又如何找钱?爸爸应该拿出100元给营业员,然后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121-97、279+98、279+102等习题。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同学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双充满数学智慧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創造,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同学们共同体验学习。
其他文献
1 对初中数学教育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1.1课堂教学是基本形式  无论是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还是在素质教育条件下,迄今为止,课堂教学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学科教学、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渠道与途径。因此,在整个教学战线,无论哪个层次的学校,无不高度重视课堂教学,都把组织好课堂教学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毫无疑问,强化初中数学的素质教育,必须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呼唤,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实现和文本的亲近,深入品味语言。教师要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自主阅读,重视个性化建构,让学生和文本开展对话。  教师要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并落实到阅读教学中,重视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重视在不断品味中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增强语言的感觉。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学习的
期刊
近年来,我们幼儿园根据《纲要》精神,合理地为幼儿创设了图书区、建构区、美工区、益智区等多种活动区域,教师根据主题的内容运用多种材料为幼儿提供活动操作的场所,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开拓幼儿的创造思维,促进幼儿互相讨论、协商、合作。通过活动幼儿不断地思考、分析、操作、尝试,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同时,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了解决问
期刊
一、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夯实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所以,形成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环境的重中之重。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
期刊
新世纪小学数学理念倡导“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县镇以下小学数学成绩整体不太理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摆在我们的面前。下面浅谈以新世纪小学数学理念为指引,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浅析认识和做法。  优化师生关系,读懂学生。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采取“
期刊
初中计算机信息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培育有很大的影响。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有两个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一是智能的发展,二是个性品质。智能的发展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如知觉、记忆、感觉、思维,实际问题用知识解决的能力等,二是非智力因素(个性品质)的发展,如需求、意志、兴趣、情感。智能发展和个性品质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这就决定心理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教育工作,在各项教育教学中贯穿心理培育,计算机
期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要战略课题,其范围包括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前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较差的抗挫折能力,遇到困难便不知所措,甚至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自杀倾向。各类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已刻不容
期刊
一、从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设计方面去探究  (1)抓住年级特点,明确培养目标。在设计语文实践教育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内容。低年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中年级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高年级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學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的能力为目标,抓住年级特点,
期刊
一、关于PBL  (一)PBL的定义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
期刊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