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生学会了“圆的面积”,教师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吗?一条半径的长度为3厘米,那么圆的面积就是28.26平方厘米,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从而使其乐探、善探和能探。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性,我们的课堂就会不断催生出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
二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课堂要由学生的“学数学”向“做数学”转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反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学生自己进行多次的实验反思,经历体验、探究发现事物的联系的过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亦学到了发现创造的策略与途径……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发展,从面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激活广大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师生平等对话,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积极的鼓励、及时的表扬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扫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切忌有简单粗暴的语言表达否定性意见,而要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真好、真棒”。一份尊重,一份鼓励,定会让学生有话愿说,有疑愿问,必然开创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喜人局面。学生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定会促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用数学头脑去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得以深化。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又如何找钱?爸爸应该拿出100元给营业员,然后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121-97、279+98、279+102等习题。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同学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双充满数学智慧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創造,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同学们共同体验学习。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生学会了“圆的面积”,教师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吗?一条半径的长度为3厘米,那么圆的面积就是28.26平方厘米,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为学生提供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从而使其乐探、善探和能探。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性,我们的课堂就会不断催生出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
二 、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课堂要由学生的“学数学”向“做数学”转变。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反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学生自己进行多次的实验反思,经历体验、探究发现事物的联系的过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亦学到了发现创造的策略与途径……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体验中发现,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发展,从面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是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激活广大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首先要师生平等对话,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言、积极的鼓励、及时的表扬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扫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切忌有简单粗暴的语言表达否定性意见,而要毫不吝啬地鼓励学生“真好、真棒”。一份尊重,一份鼓励,定会让学生有话愿说,有疑愿问,必然开创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喜人局面。学生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有效发挥,定会促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用数学头脑去思考、揭示事物的本质。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应用中得以深化。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又如何找钱?爸爸应该拿出100元给营业员,然后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从而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121-97、279+98、279+102等习题。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同学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数学教学要给学生一双充满数学智慧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創造,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的形成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同学们共同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