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4年课题《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14XSZ06。
摘要:面对高职学生就业难题,了解学生对就业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展开研究,调查发现当今高职学生存在就业认知不足、就业观念待转变等特征,并就此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最终提出贯穿生涯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加强就业教育等举措,期望能缓解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越来越普及,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经历了2013“史上最难就业年”,我们不禁会问,就业难,有多难,难在哪,有何对策,基于此,我们进行了高职学生就业观调查,希望能从中窥探到一丝清明。
我们在某所高职学院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本次调查涉及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调查覆盖了整个高职阶段,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观呈现如下特征。
一、调查结果
(一)就业认知——认知不足,缺乏规划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专业选择中有38.26%是自己选的,31.88%是调剂的,21.16%是由家人或老师帮忙选择的。导致对专业的喜爱度仅有13.62%;另一方面,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也较为糟糕,高达76.81%的学生承认对自己某些方面了解,65.51%的学生都不太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大学里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高达69.57%,不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的人达到了72.17%;同时,在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上,64%的学生表示基本上是听别人介绍就业政策,仅有10%的学生有主动意识去关注和了解就业政策,在问及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怎样时,48.12%的学生认为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工作,而根据麦可思报告,高职高专院校2011年以来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是89.6%、90.4%和90.9%。高职学生就业率略好于本科生,所以,部分学生听信宣传,盲目悲观,并未正确认识自己的切身就业环境。
在就业选择上,68.99%的学生都将就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而在本科生中热门的考公务员,仅有3.19%的人选择,这说明高职学生相对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就业途径,从国考中剥离出来,但也有5.8%的学生选择茫然无措,这说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
在就业帮助上,开设相关课程和联系单位介绍工作成了最主要的两项选择,说明学生发出迫切需要,需要学校协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职业。
(二)就业意志品质——想法趋于务实,仍需心理辅导
在回答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您的就业态度这一问题时,80%的学生都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这表明,在多年的就业指导下,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务实,立足现实,先生存后发展。
关于就业压力,七成的学生都表示感受到了就业压力,但21.74%的学生选择了“有,并让我很苦恼,就业压力让我喘不过气”,如此高的比例,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心理干预介入。
在问及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你会怎样面对时,45.8%学生会考虑降低期望值,37%的学生选择不着急,慢慢找。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敢于面对风险和竞争的意识增强,自我调节心理较好。
(三)就业情感——就业观念待转变,薪资要求较理性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看重的要素,26.96%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与培训机会,20.87%的学生选择了薪酬标准,19.13%的学生选择了单位前景,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的考虑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以长远的眼光进行选择。
在问及希望今后在哪种单位就业时,前4项依次是国企、民企、外企、自主创业,但实际情况是,民企已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力军,2013届毕业生中有63%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这表明,学生还有陈旧的铁饭碗的观念存在,仍需要加大对就业形势的介绍。
关于薪资,近半数学生期望的月收入底线是2001-2500元,据调查,2013年应届生平均起薪为2119元/月;期望与实际数据较为吻合,说明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学生对薪资要求逐渐回归理性。
二、成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社会职业的不了解是摆在我们大学生就业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就业观念陈旧。在不少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中,大学生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就业首选国企、央企等传统大型企业。但实际情况早已发生改变,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由曾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教育更是普及性的教育,大学生就业进入双向选择,也会出现无业可就、就业困难的情况;国企、央企早已无法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二)“三观”形成过程的不稳定。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年龄阶段,对自我认识的不足,对社会职业的不了解正反映出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经历。伴随着他们的对内对外的探知,自我意识会逐步修正“三观”中不合理的因素,对自我期望过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理想化的认知将会逐渐被脚踏实地、客观正视自己等实际认知取代。所以,这一时期表现出的茫然、压力过大、认知不全、兴趣转移频繁等都是学生在形成“三观”的表现。
(三)教育的欠缺。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一直较为忽视。国外教育中,学生在中学阶段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认识到自己将何去何从,能自行抉择,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在国内,一直缺乏这样的教育,学生高考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所以,当面临就业时,也就更加无措。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所缺少的这部分教育,并希望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摘要:面对高职学生就业难题,了解学生对就业的真实想法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的难题,基于此,本文展开研究,调查发现当今高职学生存在就业认知不足、就业观念待转变等特征,并就此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最终提出贯穿生涯教育、强化职业意识和加强就业教育等举措,期望能缓解就业难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越来越普及,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在经历了2013“史上最难就业年”,我们不禁会问,就业难,有多难,难在哪,有何对策,基于此,我们进行了高职学生就业观调查,希望能从中窥探到一丝清明。
我们在某所高职学院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有效问卷34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0%。本次调查涉及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调查覆盖了整个高职阶段,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观呈现如下特征。
一、调查结果
(一)就业认知——认知不足,缺乏规划
根据调查显示,学生专业选择中有38.26%是自己选的,31.88%是调剂的,21.16%是由家人或老师帮忙选择的。导致对专业的喜爱度仅有13.62%;另一方面,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也较为糟糕,高达76.81%的学生承认对自己某些方面了解,65.51%的学生都不太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大学里未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数高达69.57%,不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的人达到了72.17%;同时,在对就业市场的了解程度上,64%的学生表示基本上是听别人介绍就业政策,仅有10%的学生有主动意识去关注和了解就业政策,在问及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怎样时,48.12%的学生认为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工作,而根据麦可思报告,高职高专院校2011年以来连续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是89.6%、90.4%和90.9%。高职学生就业率略好于本科生,所以,部分学生听信宣传,盲目悲观,并未正确认识自己的切身就业环境。
在就业选择上,68.99%的学生都将就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而在本科生中热门的考公务员,仅有3.19%的人选择,这说明高职学生相对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就业途径,从国考中剥离出来,但也有5.8%的学生选择茫然无措,这说明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深入。
在就业帮助上,开设相关课程和联系单位介绍工作成了最主要的两项选择,说明学生发出迫切需要,需要学校协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职业。
(二)就业意志品质——想法趋于务实,仍需心理辅导
在回答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您的就业态度这一问题时,80%的学生都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这表明,在多年的就业指导下,学生的就业观念趋于务实,立足现实,先生存后发展。
关于就业压力,七成的学生都表示感受到了就业压力,但21.74%的学生选择了“有,并让我很苦恼,就业压力让我喘不过气”,如此高的比例,需引起我们的关注,心理干预介入。
在问及当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你会怎样面对时,45.8%学生会考虑降低期望值,37%的学生选择不着急,慢慢找。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敢于面对风险和竞争的意识增强,自我调节心理较好。
(三)就业情感——就业观念待转变,薪资要求较理性
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看重的要素,26.96%的学生选择了学习与培训机会,20.87%的学生选择了薪酬标准,19.13%的学生选择了单位前景,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的考虑个人和企业的发展,以长远的眼光进行选择。
在问及希望今后在哪种单位就业时,前4项依次是国企、民企、外企、自主创业,但实际情况是,民企已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力军,2013届毕业生中有63%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这表明,学生还有陈旧的铁饭碗的观念存在,仍需要加大对就业形势的介绍。
关于薪资,近半数学生期望的月收入底线是2001-2500元,据调查,2013年应届生平均起薪为2119元/月;期望与实际数据较为吻合,说明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学生对薪资要求逐渐回归理性。
二、成因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对社会职业的不了解是摆在我们大学生就业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就业观念陈旧。在不少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中,大学生仍是“天之骄子”,大学生就业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就业首选国企、央企等传统大型企业。但实际情况早已发生改变,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已由曾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教育更是普及性的教育,大学生就业进入双向选择,也会出现无业可就、就业困难的情况;国企、央企早已无法接纳大量应届毕业生,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二)“三观”形成过程的不稳定。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年龄阶段,对自我认识的不足,对社会职业的不了解正反映出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经历。伴随着他们的对内对外的探知,自我意识会逐步修正“三观”中不合理的因素,对自我期望过高、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理想化的认知将会逐渐被脚踏实地、客观正视自己等实际认知取代。所以,这一时期表现出的茫然、压力过大、认知不全、兴趣转移频繁等都是学生在形成“三观”的表现。
(三)教育的欠缺。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一直较为忽视。国外教育中,学生在中学阶段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认识到自己将何去何从,能自行抉择,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在国内,一直缺乏这样的教育,学生高考之前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所以,当面临就业时,也就更加无措。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所缺少的这部分教育,并希望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