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秘:贫穷的本质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i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3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缓解全球贫困所作的突出贡献。
  2019年获奖的3位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方向叫做“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取词于“发展中国家”,它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亚非拉各主权国家纷纷独立之际,是专门用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现象的学科。
  直白地说,这个学科重视研究穷人和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力图给贫困问题找到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2 019年不仅获奖的学科很“年轻”,经济学奖得主的年龄也都在当打之年,Banerjee和Kremer都是60后,而Banerjee的夫人Duflo是70后。
  一对夫妇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在经济学奖的项目里尚属首次,而在整个诺贝尔奖的历史上也只有4次。
  而且,埃斯特·迪弗洛也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历史上的第二位女性获奖者。她与阿比吉特·巴纳吉合著有《贫穷的本质》一书,两位作者走遍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剖析了“贫穷陷阱”的怪圈,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6岁看书就开始思考:能为这个拥挤的城市做些什么?


  埃斯特6岁时曾读过一本关于特蕾莎修女的书,书中提到了一个叫加尔各答的城市。这个城市非常拥挤,人均居住面积只有0.93平方米。当时,埃斯特把这个城市想象成一个大棋盘,由许多个3英尺×3英尺的小格子组成,每个小格子只能挤进去一个“小兵”。她当时就思考着,自己究竟能为这个城市做些什么呢?
  24岁时,埃斯特终于来到了加尔各答市,当时她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乘出租车前往市区的路上,埃斯特向窗外望去,眼前的一切令她有些失望。每个角落都空无人烟,只有一棵棵树木、一块块空草坪和孤单的人行道。那本书中刻画得触目惊心的困境在哪里,那些拥挤的人群都跑到哪里去了?
  阿比吉特6岁时就知道加尔各答市的穷人住在哪儿,他们就住在他家后面那栋摇摇欲坠的小房子里。那些穷人的孩子似乎总有玩的时间,他们擅长玩各种游戏。如果阿比吉特和他们玩弹球,最后弹球总会跑到他们的破裤兜里。对此,阿比吉特心里很是不服气。

扶贫要想取得进展要花时间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


  自打贫穷一出现,我们就产生了某种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贬低穷人的冲动。穷人频繁地出现在社会理论及文学作品中,他们被描述得有时懒惰,有时上进;有时高尚,有时鬼祟;有时愤怒,有时顺从;有时无助,有时自强。
  毫无疑问,有些政策取向与这种针对穷人的看法相一致,如“给穷人创建自由市场”、“呼吁人权至上”、“先解决冲突”、“给最贫穷的人多些资助”、“外国援助阻碍发展”等。
  然而,这些想法却无法帮助那些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普通男女实现希望、消除疑虑、弥补不足、满足愿望、坚定信仰、解决困惑。
  穷人的出场通常只是作为某种励志剧或悲剧的主人公,或令人钦佩,或惹人怜悯,而不是某种知识的传播者,人们不会向他们咨询想法或计划。
  贫穷经济学常常与穷人经济学相互混淆,因为穷人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一般也无人关注。遗憾的是,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消灭全球贫穷之战——简单的问题会产生简单的解决方法。
  扶贫政策方面充斥着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泡沫,事实证明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要想取得进展,我们必须摒弃将穷人贬低为固定形象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中的复杂与多彩。1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着这一行动目标。
  我们是学者,与大多数学者一样,我们构建理论,研究数据。然而,我们研究的性质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用几个月,甚至很多年的时间与非政府组织(NGO)活动分子、政府官员、医疗保健工作者及小额信贷者接触,进行基础性研究。
  我们来到街头巷尾,村前屋后,与住在那里的穷人交谈,向他们提出问题,搜寻数据信息。我们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如果没有他们的协助,这本书就不可能完成。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路过而已,却始终被他们当作客人来对待。即使我们提出的问题并无多大意义,他们也会耐心解答,并同我们分享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回到办公室后,我们一边回顾那些故事,一边研究数据,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迷惑不解。我们难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那种(西方或受过西方教育的)专业发展经济学家及政策制定者对于穷人生活的看法联系起来。
  有时,强有力的证据迫使我们重新评估甚至放弃我们所坚持的理论。然而,我们会尽量先搞清楚,我们的理论为什么行不通?怎样利用该理论更好地描述世界?本书就产生于这一思想交叉点上,展现了我们所编织的一个关于穷人生活的完整故事。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


  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就全球穷人最多的50个国家来说,其平均贫穷线为每人每天16印度卢比。各国政府将生活费低于这一水平的人定位为贫穷状态。
  根据写作本书时的汇率标准,16卢比相当于36美分,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物价水平较低,如果穷人以美国的物价水平來购物,他们就需要花更多的钱——99美分。
  因此,要想知道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你就要想象如何在迈阿密或莫德斯托每天只靠99美分生活。要用这点钱购买你一天所需(除了住房),这并不容易。比如,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05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
  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使这些人处于贫穷状态,他们几乎在所有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穷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欲望和弱点,也并不比我们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我们常常会发现,穷人在做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都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然而,我们和他们的生活依然有着天壤之别。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习以为常,几乎不会在这些方面细细思量。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比如说,接种疫苗就可以预防你的孩子患上麻疹。
  这就意味着,在你所生活的世界里,很多机构并不是为你这样的人而建的。大多数穷人都没有收入来源,更不用说基于自动缴纳的退休计划了。这就相当于,在你大字不识的情况下,你却要根据很多细则做出决定。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他怎能读懂一份包含大量拗口病名的健康保险产品呢?
  一切都表明,对于穷人来说,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自己家人的未来提供保障,他们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强的意志力,承担更多的义务。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小错误,在穷人的生活中却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贫穷的本质》

  要想摆脱贫穷并不容易,但只要抱着一种“万事皆有可能”的态度,再加上一点儿援助(一条信息、一点儿推动),有时也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错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碍,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造成一定的破坏。把持住正确的杠杆至关重要,但正确的杠杆往往很难找到。而且,单凭一个杠杆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揭示穷人的经济生活看到丰富的经济学原理


  《贫穷的本质》一书揭示了穷人的经济生活,使我们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学原理。
  这本书中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穷人能实现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需要一些助力,以及他们为什么会需要这些助力。
  本书中的每个章节都阐述了一种如何找出这些难点并攻克这些难点的方法。
  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清晰窥见这些人的家庭生活:他们都会买些什么;他们会为子女的教育做些什么;他们会为自己的健康、子女的健康以及父母的健康做些什么;他们会生几个孩子等。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阐述各类市场及机构能为穷人做些什么:他们能借钱吗?能存钱吗?能为自己投一份人身伤害保险吗?政府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何种情况下政府会力不从心?
  自始至终,本书都在讨论几个相同的基本问题。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穷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在这方面他们遇到了哪些障碍?是起步的花费较大,还是起步容易维持难?为什么花费会这么大?穷人意识到福利的重要性了吗?如果没有,原因又是什么呢?
  《贫穷的本质》一书最终揭示了穷人的生活及他们相应的选择,对于我们消除全球贫穷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书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小额信贷的实用性并非某些人所信奉的那么神奇,为什么穷人最终无法从医疗制度中得到好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年年上学却不学习,为什么穷人不想交医疗保险,以此表明,为什么昔日的奇思妙想今天都遭到扼殺。
  本书还指出了很多充满希望的方面:为什么象征性的补助不只是有象征性的作用,怎样健全商业保险制度,为什么在教育方面的资助“少一点即是多一点”,为什么好工作对于发展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指出了希望与知识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即使在任务看上去无比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要敢于坚持,成功并不总像看上去那样遥远。
其他文献
哈佛大学教授Oliver Hart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engt Holmstrom因为“契约理论”,获得201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2016年的经济学诺奖颁给两位研究“契约理论”的经济学大师?  “契约理论”?这可能听起来没那么令人兴奋,但这一理论是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对于理解现代经济至关重要。  看起来,契约理论无非是研究保险索赔、薪资、财产权这些微观领域的问题,没什么兴奋的。可
期刊
2017年10月9日,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成为第四位因研究决策的认知和行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  尽管号称要“用非理性的方式”把巨额奖金花光,但实际上,这位一辈子研究人类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家始终信奉“理性消费”。为此,他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帮助人们通过自我控制,实现理性决策。一、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对不同类别资源的收支记录。资源管理
期刊
很多人会简单的认为“同样是一块钱,对富人不重要,而对穷人来说更重要”,这样的观点很流行,而且一般情况即便有人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如果没有一定经济学功底的话,还很难给出有力的解释和反驳。  其实不光是一般人会相信这个谬误,就连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比如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戴蒙德认为,边际效用递减是个常识性概念,即额外1美元给高收入者带来的
期刊
前些天,小编和几位朋友一起吃饭聚会,吃完饭,临时决定看电影,各自花了50块钱买票进场。看了20分钟后,发现电影其烂无比,不堪忍受。  这时候,有一位朋友A就提出来,这么烂的电影还是别看了,在电影院待上一个多小时,还不如直接出去边散步边聊天。大家正犹豫要不要起身,另外一朋友B说,票都买了,来都来了,浪费了,就可惜了。  于是大家再度落座,看完电影。最后当然不负我们所望,这是一部“以后再也别和我提起它
期刊
工商银行固收理财产品近日突然爆雷:工行代销鹏华聚鑫资管计划25只理财产品全线违约,40亿固收类产品到期后无法如期兑付,风险敞口达到了20亿。  鹏华资产是公募明星基金鹏华基金子公司,按照常规来说是稳扎稳打的,年化4.1%收益的理财产品在大众眼里也属于没什么风险的,怎么突然就爆雷了呢?产品两度延期无法兑现  据悉,鹏华聚鑫系列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银行提示风险等级为PR3,即风险适中,100万起投,期
期刊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终于止跌了!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9月311家银行共发行了7368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增加2家,产品发行量增加775款。  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较上期增加0.01个百分点。这是银行理财连跌6个月之后首次反弹。辽宁省理财收益领跑  今年9月,13个省份的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实现环比
期刊
据第三方机构普益标准统计,近两年,银行私募理财发行量已超过1.4万只,今年以来即已发行了近6000款。私募银行理财究竟是什么?它的风险等级如何?  听说过基金有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但银行理财,也分公募和私募了?其实,今年以来,银行私募理财产品已发行了近6000款。那么,私募银行理财究竟长啥样?购买私募银行理财会不会血本无归?相关问题值得投资者关注。严苛的准入条件  “知道‘私募’,知道‘银行理财’
期刊
在经历了7月份的大涨之后,很多投资者对现在涨两天跌三天的震荡行情,表示累觉不爱。  依然眷恋股市的,大概有这么三类人。  1、被套牢,舍不得割肉  7月中旬以来,创业板、科创板、科技、医药等热門板块跌幅都在10%以上,一大批个股跌幅超过20%。  而从成交量看,高点入场的人不少。  被套了,又不忍心割肉,就只好留在股市里。  2、盈利大幅缩水,不甘心  除了高点入市的,很多人的盈利在这一波调整中也
期刊
诺贝尔奖没有股票投资奖,只有经济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和平奖。其实如果真有股票投资奖的话,得这个奖的人比诺贝尔委员会还要有钱。如果是在经济领域全球顶尖水平的人物,对股市都很有可能非常无知。  不久前看到一个段子,说要成功有三条路,一是坚持,二是不要脸,三是坚持不要脸。  其实世界上很多人模狗样,大卖心灵鸡汤的所谓成功人士,可能有很多见不得人的手段用在了成功之路上。不过这些
期刊
很多刚接触基金的萌新,买入基金之后,每天晚上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打开理财APP,坐等当天的基金净值更新。  运气好的时候,可能8点就能看到了;但有时候,一直刷到晚上10点,净值还是昨天的旧数据,实在让人闹心。  于是有不少小伙伴就忍不住“吐槽”:基金投资的不也是股票吗?为什么不能做到一收市就马上披露净值?基金公司的员工工作效率也太低了吧?  说实话,这妥妥的就是从业人员“躺枪”了。因为他们也想早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