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绘画是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对于古代绘画课程的讲授,长久以来却面临着内容古老、知识深奥、作品陈旧、氛围沉寂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如何使“山水之灵”激活“课堂之动”,让国画之精粹在课堂上绽放异彩,笔者为一节中国古代山水画课做了入题和收束的设计。以问题环环相扣紧凑引入,用活动激发兴趣轻松收束。
入题设想
引导学生走进“山水”,靠近古人。流过的是时间,停驻的是空间,引领学生透过见得到的山水,去窥视已然见不到的远古画者的心灵。从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感悟“山水即是人生”,从而主动走入山水画。引题即是“破冰”,破除学生心中对遥远古代山水画的冰封感、陌生感和模糊感,使之自觉迈进古代画者的心灵去感悟沧桑古画的神韵。
课堂实录一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绘画,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画。开始之前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得到你的答案。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可能走进古人的山水,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幽深。
何谓山水?现代人群居在林立的高楼之中,可还知道山水是什么?
在西方画家的画布上山水是风景,在中国画家的画纸上山水是意境,作为观画者的我们,山水又是什么呢?(心境)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眼中“何谓山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眼中“何谓山水”?
对中国人而言山水又有着一层深意。文人眼中,山水便是世外桃源;武将眼里,山水就是江河万里。中国人笃爱山水,我们敬山之鼎立、畏水之宽容,我们说上善若水。山水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幅古画,看看古人千年前就已经给出的答案。(讲《溪山行旅图》)
一千多年前北宋画家范宽就已经如此清晰地给出了我们答案。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高山仰止,画家范宽便坐在岩上,用他的人生坦然仰望着这扑面而来、清晰可见而又不可躲闪的山水。山底下,小路上,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我们何尝不是那画中之人,正用自己的生命体会着这山水路途中太多的幽深神秘、峰回路转。山水空灵,生命在山水间流逝,又如山水之百转千回,山水即是人生。
何处山水?对于久居城中的现代人而言,山水又在何处呢?(讲扇面画《深堂琴趣图》)
在众多的山水画卷中,有一幅扇面小品总能打动人心。闲云荡于山谷,野鹤舞于庭前,隐者静坐抚琴。山斋数楹,葱树掩映,远山一带,巨壑空茫。这画总会让我想到在中国隐士文化中流传至今的一段古语“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想到这古语再回到画面就总会让人生疑,那画中的深堂之外真的有山水吗?或许没有吧,或许深堂之外即是朝堂,或许深堂之外即是闹市,或许那画中山水只存于画者心中吧?人贵在身处闹市却有置身山水之境界。
正所谓,解山水者,山水自在胸中,行到处处山水间。不解山水,山水只在眼前,山中亦如闹市。山水存于人心。
收束设想
在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进行了深入介绍之后,采用深入浅出的手法收束课题。用学生参与的游戏方法对中国画最终“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格局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自为画作加盖印章,在对古代山水画创作形式的体会过程中加深课程印象,自然形成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兴趣。
课堂实录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现于唐、兴于宋、胜于元,明清复古风起,现在仍是中国画的正格。一路走来,我们会发现中国古画除了它本身的绘画艺术之美,还深藏了太多文化之美。一诗一印更显画之神韵,题记落款也自融于画中。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本是被迫夜行舟中所做。画了江南秋风中,坡陀上普普通通的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却因黄公望题诗点化得了“魂魄”。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道出了山水辽阔,树木只需一方土的淡然心态,也点透了高低贵贱世事本来无偏颇的生活本质。诗句自有赋予作品魂魄的魔力,而印章在中国古画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了解了中国古画之后我们就来亲手试试为画点睛吧。
学生活动设置
对课上讲到的部分作品进行图片处理抹去印章,让学生为其重新加盖,看看学生加盖印章的位置是否能与原画契合。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说出自己选择加盖印章位置的理由,教师再加以评述。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阐明艺术的创新性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看过古人的山水,再回到自己的山水之中。虽然同学们正在跋山涉水的阶段,但将来一定能够攀上山巅“一览众山小”,鼓励学生努力走好自己的山水人生路。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入题设想
引导学生走进“山水”,靠近古人。流过的是时间,停驻的是空间,引领学生透过见得到的山水,去窥视已然见不到的远古画者的心灵。从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感悟“山水即是人生”,从而主动走入山水画。引题即是“破冰”,破除学生心中对遥远古代山水画的冰封感、陌生感和模糊感,使之自觉迈进古代画者的心灵去感悟沧桑古画的神韵。
课堂实录一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绘画,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画。开始之前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得到你的答案。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可能走进古人的山水,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幽深。
何谓山水?现代人群居在林立的高楼之中,可还知道山水是什么?
在西方画家的画布上山水是风景,在中国画家的画纸上山水是意境,作为观画者的我们,山水又是什么呢?(心境)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眼中“何谓山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眼中“何谓山水”?
对中国人而言山水又有着一层深意。文人眼中,山水便是世外桃源;武将眼里,山水就是江河万里。中国人笃爱山水,我们敬山之鼎立、畏水之宽容,我们说上善若水。山水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幅古画,看看古人千年前就已经给出的答案。(讲《溪山行旅图》)
一千多年前北宋画家范宽就已经如此清晰地给出了我们答案。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高山仰止,画家范宽便坐在岩上,用他的人生坦然仰望着这扑面而来、清晰可见而又不可躲闪的山水。山底下,小路上,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我们何尝不是那画中之人,正用自己的生命体会着这山水路途中太多的幽深神秘、峰回路转。山水空灵,生命在山水间流逝,又如山水之百转千回,山水即是人生。
何处山水?对于久居城中的现代人而言,山水又在何处呢?(讲扇面画《深堂琴趣图》)
在众多的山水画卷中,有一幅扇面小品总能打动人心。闲云荡于山谷,野鹤舞于庭前,隐者静坐抚琴。山斋数楹,葱树掩映,远山一带,巨壑空茫。这画总会让我想到在中国隐士文化中流传至今的一段古语“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想到这古语再回到画面就总会让人生疑,那画中的深堂之外真的有山水吗?或许没有吧,或许深堂之外即是朝堂,或许深堂之外即是闹市,或许那画中山水只存于画者心中吧?人贵在身处闹市却有置身山水之境界。
正所谓,解山水者,山水自在胸中,行到处处山水间。不解山水,山水只在眼前,山中亦如闹市。山水存于人心。
收束设想
在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进行了深入介绍之后,采用深入浅出的手法收束课题。用学生参与的游戏方法对中国画最终“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格局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自为画作加盖印章,在对古代山水画创作形式的体会过程中加深课程印象,自然形成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兴趣。
课堂实录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现于唐、兴于宋、胜于元,明清复古风起,现在仍是中国画的正格。一路走来,我们会发现中国古画除了它本身的绘画艺术之美,还深藏了太多文化之美。一诗一印更显画之神韵,题记落款也自融于画中。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本是被迫夜行舟中所做。画了江南秋风中,坡陀上普普通通的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却因黄公望题诗点化得了“魂魄”。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道出了山水辽阔,树木只需一方土的淡然心态,也点透了高低贵贱世事本来无偏颇的生活本质。诗句自有赋予作品魂魄的魔力,而印章在中国古画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了解了中国古画之后我们就来亲手试试为画点睛吧。
学生活动设置
对课上讲到的部分作品进行图片处理抹去印章,让学生为其重新加盖,看看学生加盖印章的位置是否能与原画契合。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说出自己选择加盖印章位置的理由,教师再加以评述。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阐明艺术的创新性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看过古人的山水,再回到自己的山水之中。虽然同学们正在跋山涉水的阶段,但将来一定能够攀上山巅“一览众山小”,鼓励学生努力走好自己的山水人生路。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