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灵 课堂之动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绘画是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而对于古代绘画课程的讲授,长久以来却面临着内容古老、知识深奥、作品陈旧、氛围沉寂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山水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如何使“山水之灵”激活“课堂之动”,让国画之精粹在课堂上绽放异彩,笔者为一节中国古代山水画课做了入题和收束的设计。以问题环环相扣紧凑引入,用活动激发兴趣轻松收束。
  入题设想
  引导学生走进“山水”,靠近古人。流过的是时间,停驻的是空间,引领学生透过见得到的山水,去窥视已然见不到的远古画者的心灵。从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感悟“山水即是人生”,从而主动走入山水画。引题即是“破冰”,破除学生心中对遥远古代山水画的冰封感、陌生感和模糊感,使之自觉迈进古代画者的心灵去感悟沧桑古画的神韵。
  课堂实录一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绘画,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绘画之山水画。开始之前我有两个问题需要得到你的答案。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可能走进古人的山水,感受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幽深。
  何谓山水?现代人群居在林立的高楼之中,可还知道山水是什么?
  在西方画家的画布上山水是风景,在中国画家的画纸上山水是意境,作为观画者的我们,山水又是什么呢?(心境)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眼中“何谓山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眼中“何谓山水”?
  对中国人而言山水又有着一层深意。文人眼中,山水便是世外桃源;武将眼里,山水就是江河万里。中国人笃爱山水,我们敬山之鼎立、畏水之宽容,我们说上善若水。山水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幅古画,看看古人千年前就已经给出的答案。(讲《溪山行旅图》)
  一千多年前北宋画家范宽就已经如此清晰地给出了我们答案。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整个画面气势逼人、高山仰止,画家范宽便坐在岩上,用他的人生坦然仰望着这扑面而来、清晰可见而又不可躲闪的山水。山底下,小路上,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我们何尝不是那画中之人,正用自己的生命体会着这山水路途中太多的幽深神秘、峰回路转。山水空灵,生命在山水间流逝,又如山水之百转千回,山水即是人生。
  何处山水?对于久居城中的现代人而言,山水又在何处呢?(讲扇面画《深堂琴趣图》)
  在众多的山水画卷中,有一幅扇面小品总能打动人心。闲云荡于山谷,野鹤舞于庭前,隐者静坐抚琴。山斋数楹,葱树掩映,远山一带,巨壑空茫。这画总会让我想到在中国隐士文化中流传至今的一段古语“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想到这古语再回到画面就总会让人生疑,那画中的深堂之外真的有山水吗?或许没有吧,或许深堂之外即是朝堂,或许深堂之外即是闹市,或许那画中山水只存于画者心中吧?人贵在身处闹市却有置身山水之境界。
  正所谓,解山水者,山水自在胸中,行到处处山水间。不解山水,山水只在眼前,山中亦如闹市。山水存于人心。
  收束设想
  在对中国古代山水画进行了深入介绍之后,采用深入浅出的手法收束课题。用学生参与的游戏方法对中国画最终“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格局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自为画作加盖印章,在对古代山水画创作形式的体会过程中加深课程印象,自然形成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鉴赏兴趣。
  课堂实录二
  中国古代山水画,现于唐、兴于宋、胜于元,明清复古风起,现在仍是中国画的正格。一路走来,我们会发现中国古画除了它本身的绘画艺术之美,还深藏了太多文化之美。一诗一印更显画之神韵,题记落款也自融于画中。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本是被迫夜行舟中所做。画了江南秋风中,坡陀上普普通通的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却因黄公望题诗点化得了“魂魄”。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道出了山水辽阔,树木只需一方土的淡然心态,也点透了高低贵贱世事本来无偏颇的生活本质。诗句自有赋予作品魂魄的魔力,而印章在中国古画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了解了中国古画之后我们就来亲手试试为画点睛吧。
  学生活动设置
  对课上讲到的部分作品进行图片处理抹去印章,让学生为其重新加盖,看看学生加盖印章的位置是否能与原画契合。活动过程中,学生都会说出自己选择加盖印章位置的理由,教师再加以评述。鼓励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多途径解决问题,阐明艺术的创新性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看过古人的山水,再回到自己的山水之中。虽然同学们正在跋山涉水的阶段,但将来一定能够攀上山巅“一览众山小”,鼓励学生努力走好自己的山水人生路。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生由于受年龄限制,往往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对应用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不熟悉,对一些专业术语不理解,结果很多学生对应用题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随时关注来自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加强对应用题审题策略的指导。  关键词:应用题;审题;策略  审题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后面问题的解决情况。那么如何审题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加上与其他教师的经验交流,总结为
期刊
摘 要:对有关“问题链”的内涵、特征、类型和功能等进行分析,探讨问题链在化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并选取“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基于问题链的课时教学设计,形成基于问题链的化学教学设计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问题链;化学教学;教学设计;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结构和宏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宏观现象背后隐含的深刻的变化规律和本质,需要为学生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
期刊
纵观历年的中考试卷或是平时的教学,作为数学教师都会把相似三角形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展与延续,体现了客观认识事物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上也显得更丰富多彩,是考查同学们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热点内容,并且在相似三角形问题上,可操作性强,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因此,本文将通过例题解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问题,谈谈笔者对相似三角形的
期刊
纵览历年来全国各省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函数y =Asin(ωx+?渍)的图象和性质、最值和解析式的求解,以及变换问题屡屡皆是,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项内容,一般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甚至解答题中也会涉及,考察分数大约在20分到25分左右,很显然,这部分知识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对此掌握的并不是那么理想,反而这样的题目成了错误率很高的题目,这是
期刊
数学是推理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感觉中的数学。代表理性的数学,其规律与秩序所产生的美感,虽无声音之传递,但与音乐是根本相通的;而代表感性的音乐,其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曲式及风格,虽无明显的数学表达,但数学的踪影却处处可见。  数学概念在乐章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方面是Fibonacci数列和黄金分割理论的存在。前者是由意大利的数学家L.Fibonacci命名的一个整数数列。其特点是:从第三项起,
期刊
摘 要:课堂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有时候,一个教学细节的忽略,往往会导致整个课堂气氛甚至教学预期的改变。提出了教师应利用教学细节,让教学真正走向有效和高效。  关键词:细节;精彩;预设;生成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是的,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并在课堂中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机智地处理好每一个预设之外的教学细节,那么
期刊
问题1:数学通报(2011年4月刊)中2000号原题  设a,b,c∈R+,且a+b+c=1,求证:■+■+■>■.  数学通报在2011年5月刊上登载了该题的解法.在考虑本题时发现利用排序不等式也可以解决本问题.  首先,将排序不等式叙述如下:  设有两组数a1,a2,…,an;b1,b2,…,bn满足a1≤a2≤…≤an,b1≤b2≤…≤bn  则有a1b1+a2b2+…+anbn(顺序和) 
期刊
摘 要:无论课程怎么改革,教学中一定有自己的规律和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带上自己的学生,走进书中的人物,从入戏到欣赏再到描述和表演,让书中的人物走进自己的世界,让我们和他们有心与心的交流,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特色。  关键词:入戏法 表演法 人物形象    语文教学是一个漫长而又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无论是在记叙文中还是在小说
期刊
高考命题组的总结:“相当数量的试题都源于课本的例题、习题,或稍加改造,或做拼合,常规题型、常见思路、常用的方法在试卷占了主题地位,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考查。”很多高考题和模拟卷上的题有很多题都是课本习题的变式,尤其是在书后探究拓展、思考运用部分出现的频率更高,所以本人通过课本习题说明常见的构造图形法。  如,苏教版必修2第62页第18题:  【原题】设P,A,B,C是球O表面上的四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