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记录:学生行为观察的有效方法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uti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课堂观察的焦点逐渐从教师转向学生。然而,学生的行为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知道要观察和分析什么样的学生行为,就会被庞杂的行为信息所干扰,沦为单纯的记录和分析,很难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诊断与评价。因此,教师需要一套能够提供使用和分析的概念系统与观察技术的支持。轶事记录就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将学生行为清晰呈现并细致分析的观察技术,并且因其操作简单、条块分明,易于被一线老师掌握和使用。
  一、轶事记录的涵义
  “轶事”就是有意义的、典型的行为事件,“轶事记录”就是对有意义的、典型的学生行为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的一种观察方法,也称逸闻趣事记录、重要事件记录。
  轶事记录属于定性观察的范畴,定性观察是与定量观察截然不同的一种观察范式。定量观察沿袭了实证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化和数量化是定量观察的基本特点。定量观察致力于运用结构化的观察工具,对复杂的观察对象加以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观测,并强调以实证的数据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强调实证的定量观察固然可以通过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它远不能展示学生行为的复杂性,支离破碎的分类遮蔽了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
  与定量观察不同,描述和解释是定性观察的基本特点。因此,基于定性观察的轶事记录反对运用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将自己的前提假设强加于观察对象之上,而强调在真实的活动场域中对观察对象作全方位观察,试图真实自然地揭示学生行为的方式、意义、价值和动机等。轶事记录所提供的绝不是学生行为出现的次数、频率等表层数据,而更多的是行为背后意义的深层次阐释。因此,对学生行为的理解和解释以及学生行为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这些在轶事记录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实现。
  轶事记录具有自身的独特优点。轶事记录重视对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结果的考察,将学生行为置于整个生活脉络中加以理解,保留事件的自然顺序,有利于理解学生行为的来龙去脉,能对个案进行深层次的考察。相比定量观察截取学生行为的某一过程和某一时间段进行数据分析而言,轶事记录对学生行为的解释更加细致深入。此外,轶事记录不受观察工具的严格限制,资料的收集、分析以及解释的过程交互渗透,研究的灵活性很大,可以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调整观察目标以及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就涵义与特点来说,轶事记录能帮助教师了解某一行为的基本轮廓,提供关于学生行为的模式及其解释,因此轶事记录更适合对某一行为的观察和研究。
  二、轶事记录的要求
  轶事记录作为一种定性观察,不像定量观察那样需要在观察前设计高度结构化的观察量表,不需要在观察过程中高度关注次数、频率、潜伏期以及行为强度等量化信息,也不强调对观察结果进行严密的数据统计和规律分析。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轶事记录绝对不是单纯的记录和发现,它必然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具有特定的内在要求和操作要素。具体而言,轶事记录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求:
  1.客观
  虽然说轶事记录是一种定性观察,观察者在观察现场被什么信息所吸引、决定采集何种信息以及对观察资料如何进行价值判断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观察者主观价值判断的影响,但就一种科学观察而言,轶事记录也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观察者对观察事实的主观影响。基于这一考虑,教师在做轶事记录时,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以提高轶事记录的客观性。比如“在事情发生后马上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避免因时间流逝而造成遗忘;“记下学生的原话”而不要对学生发言进行主观判断后进行描述;“不要解释”并不是说不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解释,而是说在记录现场不要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的判断、解释混淆,最好的办法是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观察者的解释”分栏目记录,这样既可以记录学生行为的原始面貌,也可以及时记下观察者对学生行为的现场判断。
  2.关联
  “行为场”包含学生行为、先行事件、行为情境和行为结果四要素,其中先行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发生在行为之前的特定事件或线索,行为情境则指学生行为存在于环境中的更广义的影响因素,行为结果指的是在某一环境下,学生行为发生后的事件或变化。行为、先行事件、结果和行为情境错综复杂地交错在一起,就会构成一个行为场。教师只有将学生行为放在整个行为场中进行研究,超越割裂或隐匿的事实,才能发现事实之间的时空联系,全面地理解学生行为。诸如,“记录确切的地点、时间和基本活动”“对在场其他人的回应或反应也要记录下来”“保持情节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等都是对学生行为关联性的关照。
  轶事记录对观察量表的设计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模板,观察者可以根据特定的观察任务设计观察要素。一般来说,一份简单的轶事记录只要记录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三个要素就可以了,因为凭此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行为进行一个大致的描述,并且可以据此进行初步的行为分析。先行事件、学生行为以及行为结果也被称为轶事记录的三个基本要素。
  表1就是一份结构简单的轶事记录,是笔者针对一位三年级学生的违纪行为所做的轶事记录和分析。
  对于表1的轶事记录,笔者和任课老师一起做了这样的分析。首先,考察记录的先行事件,我们发现这些先行事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教师给予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教师给予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该生极易出现违纪行为。其次,通过考察行为结果,我们发现:每当该生违纪后,教师总是倾向于采取高强度的制止指令;而当该生表现出参与课堂学习的愿望时,教师反而不予理睬。
  就分析结果而言,我们最后达成了这样两点认识:
  1.当教师给予班级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时,要加强对该生的纪律约束。建议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个性化的任务或者其他引起注意的方式对该生进行行为约束。
  2.教师需要尝试运用不同强度的制止指令对该生违纪行为加以管理。建议教师学会从柔性管理向刚性管理过渡,灵活运用各种不同强度的管理策略,包括扫视、提醒纪律、改变座位安排、同伴表扬甚至警告、取消活动等等。
  三、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
  轶事记录的分析方法很多,如比较、综合、归纳、矛盾分析、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其中情境分析是轶事记录的基本分析方法。“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情境分析基于过程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具体的事件和过程组成的,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因此资料必须还原到事物发展的进程之中,寻找处于特定情境中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行为进行情境分析的第一步是围绕学生行为追踪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和结果等,认真地通读资料,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行为的面貌。教师在通读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记下自己即兴的想法,将关键性的、相互联系密切的、频繁出现的内容做上标记。第二步是致力于寻找资料中的行为背景,比如什么是先行事件?什么是次要事件?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结果怎样?对学生行为又产生什么影响?为解释学生行为准备依据。第三步是在整个行为场中对学生行为做出解释。
  尽管轶事记录是一种有效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行为的手段,但是也有运用的局限性。例如,轶事记录通常只能针对小样本,研究的结论不具备广泛推论的普遍性。轶事记录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长的时间,工作比较繁琐、耗时。另外,轶事记录容易受个人经历、教学经验以及主观偏见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教师个人的速记能力、描述能力和相关的理论水平也会对教师的轶事记录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全面的评价理念、正确的引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心理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才是目标。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头羊”,面对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如果能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活动为契机,那孩子们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个性得到发展。反之,孩子们在活动面前将是一潭死水,“领头羊”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也必然—落千丈。  遭遇弃权  期末将至,一年一度的评选“三好学生”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惯例,我先公布了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对基本行为准则的遵守,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不同领域的规则的遵守。在社会规则系统中,道德规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道德实质上就在于个体自觉遵守规则。然而,在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一些儿童常常不顾及规则的约束,反而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执行规则,其行为甚至带来恶性后果,他们也被人称为“熊孩子”。  “熊孩子”事件屡见不鲜。例如,“熊孩子割断施工者安全绳”“熊孩
甘肃省白银市田家炳中学自2014年10月成为“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二期项目校以来,一直坚持学习培训,认真践行。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共创课程”若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化的探索。我校是一所拥有58年优良传统的省重点高中,教育局和家长对学校期望很高,教师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实施“共创课程”时师资有限,课程时间不够。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开始思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三者合作共育,才是教育最佳的状态。本着“让家长成为最好的教育同伴”的定位,密云区北庄镇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家校互动形式和内容的设计,制定并不断完善家访制度,以制度引领活动的有效开展,适度增加家校互動的频次、创新家校互动的内容、提高
为推动澳门品德与公民科的课程发展,并持续优化学校品德与公民领域的教学资源,教青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并于2008年出版試行版,2014年对试行版进行修订,修订版于2016—2017学年正式推出使用。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人员使用该教材的效能,教青局近日共举办四场“小学《品德与公民》教材培训课程”,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综合文科室主任富兵及学前教育编辑室副主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别具一格的学生观——教育培养下的真正的人应该是具有内在良好教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观是对教育场景中的学生的认识,是对“人”的研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体化。学生观不仅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关注的内容,而且通过教师具体的话语呈现出来,渗透在教师的行为方式之中。当教师认同、坚持某种学生观时,它就会对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目标定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青少年人群的心理不及成年人成熟,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易出现低落情绪,加上升学压力大、课外辅导班各式各样……近年来,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阴影和压力下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摘要 青少年同伴侵害现象是一个普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日发表新闻公报说,目前全球范圍内有超过6亿儿童和青少年阅读和数学能力不过关,呼吁各国重视增加青少年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要致力于改善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统计研究所最新数据,全球年龄在6岁至11岁的小学适龄儿童中,超过3.87亿儿童阅读和数学能力无法达到最低标准,约占整体小学适龄儿童的56%;而年龄在12岁至14岁的初中适龄青
摘 要红色研学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研学旅行活动,将革命传统教育主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接受红色洗礼。较之传统的革命教育途径,红色研学具有丰富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改进学习方式的优势,但需要克服系统设计不足、忽视学生主体、研究任务缺失的现实误区。组织红色研学,需要进一步明晰红色研学目标、融入弹性设计理念、推进项目实践研究、加强问题解决的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注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渗透到课堂,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引人入胜的京剧”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