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告诉大家我六岁时就能背诵普希金的诗,会不会被赞为神童呢?还真不必,因为我能背诵的诗只是普希金的戏作。那首诗是普希金写的公文:飞蝗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一切都吃光,从此飞蝗无音讯。
  听我父亲讲了一次,觉得有趣,就记住了。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我父亲是学俄语的,自然熟悉他。所以他给幼儿时的我讲故事少不了普希金,除了以上那首顺口溜,还有一个《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讲述一个老头儿捕到一条金鱼,金鱼答应给他们财富换取自由,老頭儿很满足,可老太婆却总是不满足,没完没了的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要求,贪婪的结果又回到从前的贫苦。
  从此我便知道了普希金。
  上学识字以后,我读到了带插图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字念不全,但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内容,连蒙带猜能看明白。只是这个版本是繁体字的,本来刚开始识字,看繁体字更是费劲。诗中第一句:从前有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蓝色的大海边。那个老头的头就是繁体的,结果被我认成了豆页。
  后来看了很多普希金的作品,而且受他影响开始写诗。我热爱这位用诗歌唤醒善良的人,他优美的诗句令人沉醉。可叹普希金把刚写好的诗读给他的夫人,夫人却不耐烦地说,别拿你的诗烦我。
  中国有句话叫对牛弹琴,这个典故来自一个叫公明仪的人,他弹琴给牛听,先弹了高雅的琴曲牛没反应,继续吃草。于是公明仪换了个乱轰轰模仿呜呜鸣声的曲调,牛竖起耳朵并随之起舞。所谓“对牛弹琴,不入牛耳。”应该是错了。现在还发现给奶牛听音乐,可以提高产奶量。可见对牛弹琴有个适宜性。
  不光是音乐,诗也有个适宜性。我在少年时代写了很多无病呻吟的诗,四处找朋友让人家看,也不管人家是否要看。许多年后我把以前写的诗结集成册,当我把诗集送给曾经看过这些诗的朋友,他们竟很茫然,估计这些诗当年也让人烦。
  读诗让人快乐,写诗却多伴着忧伤。《诗经》里有首《黍离》写一个人在田间徘徊,知道他的说他在心烦,不知道的以为他在找人。有个阿根廷诗人说:写一首诗就是修复最本质的伤口———那道撕开的裂缝。我想《黍离》中徘徊的人写完这首诗也就平静了。
  诗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感觉内心被触动了,接着产生了一种情怀。生活在诗的世界里,生命有了对爱的热情和渴望。所以乐也罢,愁也罢,诗属于自己,无关别人。生活有了诗,生命中的甜蜜和辛酸、欢乐及痛苦,过后会成为珍贵的记忆。
其他文献
坐在四川阿坝州阿坝县“特果”唐卡艺术传习基地二楼的画室里,“00后”唐卡画师更姐左手端碗,右手执笔,小心翼翼地在身前画布上勾勒,一条绿色橄榄枝的轮廓逐渐显现。  和严格按照《度量经》创作的唐卡不同,更姐用古拉·班智达唐卡画派的传统画技绘制的,是一只嘴含橄榄枝飞过蓝色地球的白鸽。  “除了这幅象征着世界和平的唐卡,下学期我还准备画一幅行驶中的高铁。”更姐将羊脂笔随手插在耳畔,抱来了她和同学这学期期末
期刊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很多过去以为是的事情,就会发生改变。比如:我过去总以为在和平年代,一个人若是碰不到諸如自然灾害、暴徒行凶、坏分子搞破坏之类,有机会不顾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是很难成为英雄的。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那样以为了。  唐代的时候,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法门寺护国真身塔中,藏有一节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的佛塔。该塔每三十年会被打开一次,“开则岁丰民泰”。  公元819年,又到了
期刊
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官网今日发表的讣告,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专家孙立群教授,于2020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0岁。孙立群在1950年4月15日出生。1975年,孙立群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并获博士学位。后孙立群历任南开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工会主席、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也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工作。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授中国古代史30余
期刊
这个春节有些艰难,即便宅在家中也算是为国家做贡献,但自己总得找点儿事情去做吧。  在追剧、画画、做饭等流行程序被轮番操作了N次后,猛然想起搁下了好几年的“创意木工小制作”。于是翻出半年多前停留在速写本上纸上谈兵的“车载挪车电话牌”设计图,决定先拿它热热身,恢复一下小木工制作的功力。  近些年,看到不少房地产名人都心甘情愿当一名“小木匠”,当然人家的做工条件是咱比不上的,一水儿的现代化进口木工设备,
期刊
每当穿上防护服,牛景就又开始了一次和时间的赛跑。寻找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24小时是每一场“病毒追踪战”的时限,无论黑白,无论远近,无论是排查数十人,还是追踪上百人,都不能打折扣。因为,每追踪到一个密切接触者,就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生命健康。  牛景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疾控中心艾防科副科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就一直以一个流行病学调查员的身份,奔跑在抗疫的第一线。148万人的
期刊
2月9日22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的盈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一间厂房内,灯火通明。不同于以往都是多名员工协同作业,如今在这偌大的厂房里,就只有一个人在忙碌着。  细密的汗珠在灯光下跳动,企业生产负责人袁传伟脚步不停,桌上的饭盒甚至来不及打开。傍晚,刚把最新一批完成生产的过氧化氢消毒器零部件送到无锡的组装工厂,袁传伟又忙着在赶下一批工了。“这批消毒器是送往湖北抗疫一线的,早一天完成,就能早一
期刊
她是新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荣获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友谊勋章”;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中,有90多年都在中国度过,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走向胜利,一家六代都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缘。她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伊莎白教授。  不解情缘  伊莎白-柯鲁克,1915出生于中国成都,1 943年加入英国共产党,1948年参加中国革命工作,并留在中国终生从事外语教学。
期刊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退休教师孔雯不能去社区义务讲“国学”了。  他都没跟老伴儿商量,自己向社区报了名,要做一名志愿者,跟著去排查,或去守大门。人家社区当场给他回复:您老只要管好自己及全家不被感染就好了,“闷”着,就是对社区最大的贡献了。  哪儿都去不成,孔老郁闷至极。好在他手机玩得挺利索,便将讲稿一磨再磨、精益求精,一张张拍成照片,顺利发布于“国学学子群”里了,一天天就这么“耗”过来了。  在《诗经
期刊
北京医疗队首批医护人员进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隔离病房,接诊“新冠肺炎”患者。额头上顶着“有事找我”4个大字的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世纪坛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丁新民备受瞩目。记者采访了他,电话那头,丁新民不停地喝着水。忙碌一整天,晚上把自己扔回一个“密闭”的宿舍内,才有了喝水时间。  工作时心无旁骛  作为北京世纪坛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抵达武汉后,丁新民不断调快工作生活指针。“每天有那
期刊
1月31日17點23分,山东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即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重症科主管护师王冰收到了一条微信好友验证通过的消息,安放在大脑中的记忆瞬间鲜活,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13岁少年的模样,他有些紧张,又有些激动地拨出了语音通话……王冰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山东来到湖北的他会在医疗队重逢13年前抢救过自己生命的刘清岳大夫。而且两人还成了抗击疫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