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参考依据。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人为、生理、仪器、试剂等因素。
关键词:血常规 检验 因素 建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46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67-02
1 影响因素
1.1 人为因素。
1.1.1 从事血液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国家正规的检验专业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资历;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成绩合格。
1.1.2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根据相关文献报道,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标本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因此建议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采集静脉血标本应注意:①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导致溶血;②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③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好,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④采血时应定位准确,防止针尖在静脉中多次穿刺;⑤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⑥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⑦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⑧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出现误判。
1.1.3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必须一一对应、清楚而唯一,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后测定;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
1.2 生理因素。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做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濃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1.3 仪器因素。检验仪器应经有资质的计量部门定期进行计量,鉴定合格并后,才能使用。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普遍用于血常规的检测。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类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这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
1.4 试剂因素。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从试剂贮存冰箱取出的检验试剂,必须放在室温(25℃左右)下充分平衡之后,才能使用。不同试剂不能混用,同种试剂不同批号不能混用。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另外,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检验的每一步骤中按规程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
2 建议
2.1 加强实验室管理。高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检验科不仅要对仪器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临床需求情况也要熟知,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加强血常规检验的操作规程,防止由于忽视形态观察造成漏诊和误诊,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2.2 加强人员培训。随着各种血液分析仪在各级实验室的逐步普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使先进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可使精密仪器发挥所有的功能,并可加强对仪器的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发挥更好的效益。血常规检查既要保证“量”准确性,同时要保证其“质”的可靠性,这就需要检验人员不仅要熟悉仪器的功能,而且要有丰富的血液学及细胞形态学知识,分析结果时要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才能出色的完成检验工作。
2.3 加强质量控制。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应遵循质量管理程序,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发出报告要坚持复核制度,尤其强调显微镜检查。目前公认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仪器无法辨别的细胞可通过镜捡来确认,应该说形态学检查时最重要最关键的复核,也是主要的质控内容之一。
总之,血常规要做形态学观察是临床诊断的需要,也是多年来医学检验界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下去,决不可使用了自动血液分析仪就一律不做镜捡,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给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1
[3] 陈兴章,柴富萍.白细胞与临床.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4] 王治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关键词:血常规 检验 因素 建议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546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67-02
1 影响因素
1.1 人为因素。
1.1.1 从事血液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国家正规的检验专业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资历;参加全国采供血机构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考核,成绩合格。
1.1.2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根据相关文献报道,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标本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因此建议血常规检验采用静脉血。采集静脉血标本应注意:①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导致溶血;②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③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好,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④采血时应定位准确,防止针尖在静脉中多次穿刺;⑤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⑥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⑦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⑧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出现误判。
1.1.3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必须一一对应、清楚而唯一,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后测定;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
1.2 生理因素。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
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做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濃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1.3 仪器因素。检验仪器应经有资质的计量部门定期进行计量,鉴定合格并后,才能使用。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普遍用于血常规的检测。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类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这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
1.4 试剂因素。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从试剂贮存冰箱取出的检验试剂,必须放在室温(25℃左右)下充分平衡之后,才能使用。不同试剂不能混用,同种试剂不同批号不能混用。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另外,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检验的每一步骤中按规程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
2 建议
2.1 加强实验室管理。高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检验科不仅要对仪器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临床需求情况也要熟知,要选派高素质的检验人员去使用和维护,加强血常规检验的操作规程,防止由于忽视形态观察造成漏诊和误诊,给临床诊断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2.2 加强人员培训。随着各种血液分析仪在各级实验室的逐步普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可使先进仪器能够正确使用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可使精密仪器发挥所有的功能,并可加强对仪器的维护,延长其使用寿命发挥更好的效益。血常规检查既要保证“量”准确性,同时要保证其“质”的可靠性,这就需要检验人员不仅要熟悉仪器的功能,而且要有丰富的血液学及细胞形态学知识,分析结果时要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才能出色的完成检验工作。
2.3 加强质量控制。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应遵循质量管理程序,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发出报告要坚持复核制度,尤其强调显微镜检查。目前公认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仪器无法辨别的细胞可通过镜捡来确认,应该说形态学检查时最重要最关键的复核,也是主要的质控内容之一。
总之,血常规要做形态学观察是临床诊断的需要,也是多年来医学检验界的优良传统,必须坚持下去,决不可使用了自动血液分析仪就一律不做镜捡,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给临床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1
[3] 陈兴章,柴富萍.白细胞与临床.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4] 王治国.临床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