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北阿里,一个神秘而又遥远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原上的高原”。这里驻守着一群与孤独寂寞为伴、与酷寒缺氧抗每的铁血男儿。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80后”、“90后”高原军人,他们把忠诚镌刻在“世界屋脊”,他们所在的连队先后被总参谋部、兰州军区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8次被上级授予“标兵连队”、“先进连队”,248名官兵荣立三等功。他们就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官兵。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禁地”
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连队驻地海拔4663米,风力常年在8级以上,-年平均最低气温-25℃,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5%,被地质学家称作“永冻层”,更被生物学家视为“生命禁区”。扎西岗边防连一线巡逻点位大多海拔在5000米之上,连长王军说:“在我们连队,人人都有‘生死录’,个个都有‘历险记’”。
2011年10月,士官谢剑随连队到海拔5850米的边境某点位巡逻,这条路往返128公里,蜿蜒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间,山谷与山口海拔落差达1650米,大部分山路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之上,途中要通过4道石障、趟过3条冰河、翻越3座冰达坂,被官兵称作“鬼门关”。小谢回忆说,说是巡逻路,其实只有两只马蹄子宽,一边就是万丈深渊。当时,大家通过两手抓、两脚爬,历经艰辛翻过11公里长的冰达坂时,全身冒汗,腿脚也不听使唤,一步三吸气,从50米休息一次,30米休息一次,再到20米休息一次,真有一种“就是死在雪山,也不想再挪动半步”的感觉。休息时,小谢~屁股坐在雪地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2008年10月,士官周太才让奉命与另一名战友将连队的军马从执勤点赶往某执勤高地,等待乘车巡逻的官兵到此换乘军马接着巡逻。当晚,3匹军马不慎跑丢。第二天,连队官兵还要骑马巡逻,此事耽误不得!在遥望无际的高原,周太才让果断决定与战友连夜寻找,由于9号军马个性刚烈,脱缰后将周太才让的中指拽断,鲜血直流。由于担心连队不让他去巡逻,他忍着疼痛,请求战友为他“保密”隐瞒伤情。第二天,他硬是坚持参加了巡逻。
2008年3月26日,原连长刘加旭带领官兵连续四天四夜坚守某通外山口。当时,高原狂风呼啸,雪花飞舞。虽然大家穿着皮大衣,戴着皮帽子,但-30℃的气温仍让人不住地打哆嗦,大家只好挤在一起互相取暖。由于长时间连续执勤,有的战士站着都打瞌睡,不得不用冰块时不时地在太阳穴“冰”一下,以此来提神。第四天深夜,几点微弱的灯光逐渐靠近,官兵们迅速出击,一举抓获了企图非法越境人员。
在绝境极地,守防官兵挑战着生理极限,书写着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一旦明白了守卡子的含义、明白了守卡子的责任,就是那样地义无反顾,就是那样地痴心不改,就是那样地默默无闻。
高山可以抑止使命不能欠账
一位将军视察连队后感叹:“在扎西岗边防连,每一名官兵都是英雄,他们的心中永远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爱我中华”、“金戈铁马固我边关”……记者在扎西岗边防连采访时,官兵用石头摆成的豪言壮语随处可见。
为了增强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意识,连队把强化官兵战斗精神纳入经常性教育。每年新兵下连,他们都要组织新战士在一线巡逻点位宣誓,熟悉防区情况,学习边防政策,了解边防历史,增强守土有责意识;利用巡逻执勤之余,连队组织官兵在山上镶嵌战斗标语;开展独具特色的高原石头文化、根雕文化和雪山文化活动,激励官兵的战斗意志;连队还广泛开展争当执勤能手、训练尖子和岗位标兵活动,使官兵们练就过硬本领。
从西藏日土县入伍的藏族士官白玛多杰,在连队一干就是4年多,先后50余次前往海拔5575米的某点位巡逻,是连队公认的执勤能手。2008年12月,白玛多杰乘骑的军马马蹄受伤。为了按时到达巡逻点位,他把棉帽子脱下来裹在马蹄上,而自己却冻得直打颤,患上了感冒。
2008年,指导员王志宽连续在高原守防11个月,每天把儿子的照片揣在衣兜里,执勤巡逻间隙就全出来看看。时间长了,照片旧了、折了、烂了,王志宽就用胶布粘起来。他说,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每看一次,心中就会顿生股股暖流,我们今天守卫边防,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一个祥和安宁的家园。
“自古忠孝难两全!”提起士官吴卫东的故事,许多官兵潸然泪下。2008年9月,小吴的父亲病情加重,生命危在旦夕。老人最后的心愿就是能再见儿子一面。然而,小吴所在部队当时正在紧急战备,无法回家,无奈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近3年来,连队先后有17名官兵面对父母患病、妻子分娩等,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坚守岗位、坚守风雪边关。
边关责任重奉献价更高
在扎西岗边防连采访,大家不谈海拔有多高,不说缺氧有多难受,不讲巡逻有多艰苦。记者耳闻目睹的都是官兵志在边防、乐守边关的灿烂笑容和身为边防军人的自豪感,他们把吃苦看作人生的难得财富,每一名官兵俨然是一尊尊挪不走的界碑。
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刘万龙说:“扎西岗边防连是阿里官兵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一个缩影,他们把奉献当作氧气,用信念、使命和责任高擎起戍边军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采访时,一段关于中士张鹏爱情故事的DV视频,让记者看得鼻子直发酸。张鹏是连队报务员,由于守防任务繁重,这几年他没有多少机会回家,个人感情也屡次受挫。2008年5月,小张的第三段感情面临崩溃。他说,那段时间自己觉得特别无奈,唯一能做的是每天凌晨6时起来,喘着气爬到山顶有信号的地方,给女友打个电话叫她起床,小张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来挽留这段感情。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尽管如此,小张依然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也是一个‘80后’青年,能理解她们的感受,在高原我只有尽力去呵护这段感情,爱到她不爱我为止。”
通往某点位的巡逻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山高坡陡,冰峰林立,乱石丛生,通行艰难。穿越乱石滩时,官兵们相互搀扶,稍有不慎就会出人命。2009年7月,战士程卫军一个趔趄栽倒在地,脚部严重扭伤,疼得汗珠从额头直往下滚。战友们劝他别上了,他咬牙说:“只有我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才能证明我今天履行了职责、尽到了义务,才能体会到祖国的领土在我们的保卫下更加安全、更加巩固,就是爬也要爬到点位!”随行军医给他贴上一块止痛膏后,程卫军又一瘸一拐地上了路,经过2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巡逻山口,小程如同界碑一样昂首挺胸地站在边防线上,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的藏北高原,扎西岗边防连官兵以奉献和牺牲精神守卫着神圣的国土,守卫着和平与幸福。
挑战生命极限,建功阿里高原。离开扎西岗边防连,回头仰望那片圣洁的雪域,记者仿佛看到了行走在冰山雪谷间无数戍边将士的身影,看到了绽放在阿里高原勃勃的生命原色……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80后”、“90后”高原军人,他们把忠诚镌刻在“世界屋脊”,他们所在的连队先后被总参谋部、兰州军区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8次被上级授予“标兵连队”、“先进连队”,248名官兵荣立三等功。他们就是新疆军区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官兵。
生命有“禁区”奉献无“禁地”
阿里军分区扎西岗边防连连队驻地海拔4663米,风力常年在8级以上,-年平均最低气温-25℃,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45%,被地质学家称作“永冻层”,更被生物学家视为“生命禁区”。扎西岗边防连一线巡逻点位大多海拔在5000米之上,连长王军说:“在我们连队,人人都有‘生死录’,个个都有‘历险记’”。
2011年10月,士官谢剑随连队到海拔5850米的边境某点位巡逻,这条路往返128公里,蜿蜒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之间,山谷与山口海拔落差达1650米,大部分山路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之上,途中要通过4道石障、趟过3条冰河、翻越3座冰达坂,被官兵称作“鬼门关”。小谢回忆说,说是巡逻路,其实只有两只马蹄子宽,一边就是万丈深渊。当时,大家通过两手抓、两脚爬,历经艰辛翻过11公里长的冰达坂时,全身冒汗,腿脚也不听使唤,一步三吸气,从50米休息一次,30米休息一次,再到20米休息一次,真有一种“就是死在雪山,也不想再挪动半步”的感觉。休息时,小谢~屁股坐在雪地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2008年10月,士官周太才让奉命与另一名战友将连队的军马从执勤点赶往某执勤高地,等待乘车巡逻的官兵到此换乘军马接着巡逻。当晚,3匹军马不慎跑丢。第二天,连队官兵还要骑马巡逻,此事耽误不得!在遥望无际的高原,周太才让果断决定与战友连夜寻找,由于9号军马个性刚烈,脱缰后将周太才让的中指拽断,鲜血直流。由于担心连队不让他去巡逻,他忍着疼痛,请求战友为他“保密”隐瞒伤情。第二天,他硬是坚持参加了巡逻。
2008年3月26日,原连长刘加旭带领官兵连续四天四夜坚守某通外山口。当时,高原狂风呼啸,雪花飞舞。虽然大家穿着皮大衣,戴着皮帽子,但-30℃的气温仍让人不住地打哆嗦,大家只好挤在一起互相取暖。由于长时间连续执勤,有的战士站着都打瞌睡,不得不用冰块时不时地在太阳穴“冰”一下,以此来提神。第四天深夜,几点微弱的灯光逐渐靠近,官兵们迅速出击,一举抓获了企图非法越境人员。
在绝境极地,守防官兵挑战着生理极限,书写着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一旦明白了守卡子的含义、明白了守卡子的责任,就是那样地义无反顾,就是那样地痴心不改,就是那样地默默无闻。
高山可以抑止使命不能欠账
一位将军视察连队后感叹:“在扎西岗边防连,每一名官兵都是英雄,他们的心中永远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
“爱我中华”、“金戈铁马固我边关”……记者在扎西岗边防连采访时,官兵用石头摆成的豪言壮语随处可见。
为了增强官兵的使命感、责任意识,连队把强化官兵战斗精神纳入经常性教育。每年新兵下连,他们都要组织新战士在一线巡逻点位宣誓,熟悉防区情况,学习边防政策,了解边防历史,增强守土有责意识;利用巡逻执勤之余,连队组织官兵在山上镶嵌战斗标语;开展独具特色的高原石头文化、根雕文化和雪山文化活动,激励官兵的战斗意志;连队还广泛开展争当执勤能手、训练尖子和岗位标兵活动,使官兵们练就过硬本领。
从西藏日土县入伍的藏族士官白玛多杰,在连队一干就是4年多,先后50余次前往海拔5575米的某点位巡逻,是连队公认的执勤能手。2008年12月,白玛多杰乘骑的军马马蹄受伤。为了按时到达巡逻点位,他把棉帽子脱下来裹在马蹄上,而自己却冻得直打颤,患上了感冒。
2008年,指导员王志宽连续在高原守防11个月,每天把儿子的照片揣在衣兜里,执勤巡逻间隙就全出来看看。时间长了,照片旧了、折了、烂了,王志宽就用胶布粘起来。他说,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每看一次,心中就会顿生股股暖流,我们今天守卫边防,就是为了孩子们有一个祥和安宁的家园。
“自古忠孝难两全!”提起士官吴卫东的故事,许多官兵潸然泪下。2008年9月,小吴的父亲病情加重,生命危在旦夕。老人最后的心愿就是能再见儿子一面。然而,小吴所在部队当时正在紧急战备,无法回家,无奈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近3年来,连队先后有17名官兵面对父母患病、妻子分娩等,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坚守岗位、坚守风雪边关。
边关责任重奉献价更高
在扎西岗边防连采访,大家不谈海拔有多高,不说缺氧有多难受,不讲巡逻有多艰苦。记者耳闻目睹的都是官兵志在边防、乐守边关的灿烂笑容和身为边防军人的自豪感,他们把吃苦看作人生的难得财富,每一名官兵俨然是一尊尊挪不走的界碑。
阿里军分区司令员刘万龙说:“扎西岗边防连是阿里官兵忠诚使命、无私奉献的一个缩影,他们把奉献当作氧气,用信念、使命和责任高擎起戍边军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采访时,一段关于中士张鹏爱情故事的DV视频,让记者看得鼻子直发酸。张鹏是连队报务员,由于守防任务繁重,这几年他没有多少机会回家,个人感情也屡次受挫。2008年5月,小张的第三段感情面临崩溃。他说,那段时间自己觉得特别无奈,唯一能做的是每天凌晨6时起来,喘着气爬到山顶有信号的地方,给女友打个电话叫她起床,小张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来挽留这段感情。
然而,他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尽管如此,小张依然显得很平静,他说:“我也是一个‘80后’青年,能理解她们的感受,在高原我只有尽力去呵护这段感情,爱到她不爱我为止。”
通往某点位的巡逻路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无人区”,山高坡陡,冰峰林立,乱石丛生,通行艰难。穿越乱石滩时,官兵们相互搀扶,稍有不慎就会出人命。2009年7月,战士程卫军一个趔趄栽倒在地,脚部严重扭伤,疼得汗珠从额头直往下滚。战友们劝他别上了,他咬牙说:“只有我的双脚踏上这片土地,才能证明我今天履行了职责、尽到了义务,才能体会到祖国的领土在我们的保卫下更加安全、更加巩固,就是爬也要爬到点位!”随行军医给他贴上一块止痛膏后,程卫军又一瘸一拐地上了路,经过2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巡逻山口,小程如同界碑一样昂首挺胸地站在边防线上,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一年四季刮大风”的藏北高原,扎西岗边防连官兵以奉献和牺牲精神守卫着神圣的国土,守卫着和平与幸福。
挑战生命极限,建功阿里高原。离开扎西岗边防连,回头仰望那片圣洁的雪域,记者仿佛看到了行走在冰山雪谷间无数戍边将士的身影,看到了绽放在阿里高原勃勃的生命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