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决定了为国家未来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开发环保教育资源,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本文就校本环境教育资源的利用对环保教育的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学校特色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校本;环境;资源;环保;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03-02
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我国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加强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不可持续行为和生活方式。”为此,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2011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个建设”,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学开展环保教育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另外,《重庆市2011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友好学校”创建试点工作。巩固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加强环境教育地方教材编写和使用,开展环境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开发校本环境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对校本环境教育资源和环保教育的认识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所谓校本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之前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等。
针对环保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环保教育的基本理念:即,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奠基”,培养学生的过程和目标是“品德自育,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交往自律,为人自强”,学校的所有基础工作以此为出发点铸造“五自教育”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周边环境教育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是深化我校“五自”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校本环境资源是指中学所处地区所具有的与中学各学科教学相关的环境知识内容总和,对环保教育认识,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佟晓琳教授的观点:环保教育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的跨学科的教育科学。
二、开发校本环境资源和环保教育三方面价值需要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和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参与社区的建设实践,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调整课程培养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实施环保教育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和学习,探索和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2.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需要。办学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必须以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引领我校奋进的火炬。“五自教育”,即品德自育、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为人自强,充分的展现了我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办学特色。它强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均应聚焦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掌握自我学习、管理和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也是促进我校办学特色发展的需要。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环保素养的需要。结合我校处于长寿境内以及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我们提出要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通过中学环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努力学习造成解决环境污染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环保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环保教育既是学生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环保素养的需要。
三、利用校本环境教育资源开展环保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的《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结合莱州市当地环境状况以及环保教育问题探寻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模式。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通过开展中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程,初步探索了在中学开展环保教育的策略。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于2006-2007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等等。我们认为在一所中学进行多学科跨学科开发校本环境教育资源进行环保教育,并纳入特色办学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和学习,探索和提高,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学科课程环境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是学科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会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发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和反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教学资源,应用和研制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常规性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域性环境资源的优势,利用学生身边事展开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他、探究性学习,提高學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2.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五自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我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样的理念和特色是我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新课程的突破口,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定位,是我校几代教育工作者百多年智慧的结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环境教学资源,将园区作为我校学科环保教育实践的基地,发挥我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践基地学校”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和研究园区内及周边诸多现实的环境问题,帮助师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学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会学生实现“五自教育”,有利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3.有利于促进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更贴近,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使教育与学生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环境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与环保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对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培养学生一生的环保意识,形成代代相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使学生将珍爱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成为一生的习惯和主动行为,增强学生努力学好科学,创建美好校园、社区和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诚然,未来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为的。这里仅从我校开展环保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的一个切面阐述了个人的做法和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针对中小学如何开展环境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相信只要不遗余力地实践和探索,在中学开展环保教育将会为未来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更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 2012年第7期
2、《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3、《中国21世纪议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
【关键词】校本;环境;资源;环保;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03-02
为了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我国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第一个国家级“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加强對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中小学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改变对环境的不可持续行为和生活方式。”为此,正在进行中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中小学课程。2011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个建设”,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学开展环保教育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另外,《重庆市2011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环境友好学校”创建试点工作。巩固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加强环境教育地方教材编写和使用,开展环境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环境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开发校本环境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未来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对校本环境教育资源和环保教育的认识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所谓校本就是要“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在课程开发之前要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等。
针对环保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遵循环保教育的基本理念:即,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为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奠基”,培养学生的过程和目标是“品德自育,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交往自律,为人自强”,学校的所有基础工作以此为出发点铸造“五自教育”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我校周边环境教育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是深化我校“五自”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校本环境资源是指中学所处地区所具有的与中学各学科教学相关的环境知识内容总和,对环保教育认识,引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佟晓琳教授的观点:环保教育是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其能够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获得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环境态度的跨学科的教育科学。
二、开发校本环境资源和环保教育三方面价值需要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和使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参与社区的建设实践,关心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调整课程培养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实施环保教育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和学习,探索和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2.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需要。办学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必须以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宗旨,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为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是引领我校奋进的火炬。“五自教育”,即品德自育、学习自主、交往自律、生活自理、为人自强,充分的展现了我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的办学特色。它强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均应聚焦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掌握自我学习、管理和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也是促进我校办学特色发展的需要。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环保素养的需要。结合我校处于长寿境内以及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情况,我们提出要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通过中学环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努力学习造成解决环境污染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环保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环保教育既是学生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环保素养的需要。
三、利用校本环境教育资源开展环保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环境教育已在我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环境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的《环境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结合莱州市当地环境状况以及环保教育问题探寻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模式。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通过开展中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程,初步探索了在中学开展环保教育的策略。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于2006-2007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等等。我们认为在一所中学进行多学科跨学科开发校本环境教育资源进行环保教育,并纳入特色办学目标,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 1.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强调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走出课堂,走进生产和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和学习,探索和提高,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有效途径。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学科课程环境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环境资源是学科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本课题研究,学校会重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发联系当地生产实际和反映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教学资源,应用和研制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的教育资源,形成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常规性的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域性环境资源的优势,利用学生身边事展开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他、探究性学习,提高學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2.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五自教育”的办学特色是我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这样的理念和特色是我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新课程的突破口,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定位,是我校几代教育工作者百多年智慧的结晶。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环境教学资源,将园区作为我校学科环保教育实践的基地,发挥我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实践基地学校”优势,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和研究园区内及周边诸多现实的环境问题,帮助师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育学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会学生实现“五自教育”,有利于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3.有利于促进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更贴近,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通过本课题研究,努力使教育与学生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将学科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的意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环境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与环保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对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培养学生一生的环保意识,形成代代相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使学生将珍爱生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成为一生的习惯和主动行为,增强学生努力学好科学,创建美好校园、社区和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诚然,未来人才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全方位为的。这里仅从我校开展环保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形成的一个切面阐述了个人的做法和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订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针对中小学如何开展环境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相信只要不遗余力地实践和探索,在中学开展环保教育将会为未来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更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 2012年第7期
2、《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3、《中国21世纪议程》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