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方向不清晰,以及名师工作室培训方面存在的目标定位低、内容陈旧、机制不完善等共性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并探索了“两线三阶十训式”教师培训体系。该体系增强了教师培训的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和综合化程度,通过建立协同培训机制与基于产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同时整合工作室内外培训资源,以此形成培训合力,实现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方向不清晰,以及名师工作室培训方面存在的目标定位低、内容陈旧、机制不完善等共性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并探索了“两线三阶十训式”教师培训体系。该体系增强了教师培训的创新性、高阶性、体系化和综合化程度,通过建立协同培训机制与基于产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同时整合工作室内外培训资源,以此形成培训合力,实现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
其他文献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的现象长期存在,是新常态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数字金融蓬勃发展,借助其优势提供低成本、低门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可能成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因此,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后,通过实证模型证实了数字金融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显著正向作用;并进一步验证了存在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据此提出政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将其融入数学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两份调查问卷,研究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数学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融入情况、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审美教学视域下,当前地理课堂在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教学目标与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为实现学科美育,本文构建了景观地理审美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地理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旨在发掘地理景观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以美感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包括支撑、目标、实践和评价四个子系统。通过地理新授课、讲评课、实践课的审美教学过程设计及案例解读,展现该模式的落地途径。
围堤作为影响嫩江、松花江河道防洪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为分析围堤对嫩江河道行洪能力的影响程度,以嫩江江桥至大赉河段为研究对象,构建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并采用2021年实测洪痕对模型进行糙率率定,推求嫩江江桥至大赉河段有无围堤情况的水面线,根据江桥和大赉断面堤防防洪设计值,分析河道实际行洪能力。结果表明,嫩江江桥至大赉河段内围堤阻水十分严重,35年一遇堤防设防标准下,围堤壅水高度值为0.24~0.89 m
种质资源是决定生物“种性”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的总体。由于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及其面临流失的巨大危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妥善保存种质资源已是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对种子、花粉、茎尖、芽等不同类型的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进行归纳,并预测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今后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本文介绍平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框架流程及其核心任务与相应的生态科技:即利用虚实互动、平行驱动以及智能科学与技术,使知识工作可以衡量,并对量化后的知识工作者之社会行为进行以人为本,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引导与管理,形成可信、可靠、可用、高效益上DAO (全中心化自主组织及其全中心化自主运行)的可编程智慧管理生态,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以此为目标,我们提出利用基础模型和学科交叉,融合区块链智能和DeSci及D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乡村治理进入新时代。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提出的背景,从金融视角回顾了传统金融、普惠金融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强调依托于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普惠金融的独特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角度,就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为了提高短期负荷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神经网络的Wasserstein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WGAN)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将Wasserstein距离作为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损失函数,与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利用MODIS遥感数据,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足迹法(EF-NPP),对珠三角城市群6大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计算,分析研究区2000—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适度人口的变化。结果表明:200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占用最高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地理之美的发掘,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中的自然之美,感受地理中的人文之美,领悟地理中的人地和谐之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美育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助力学生"五育并举"。同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是诗意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符合诗意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