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与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边缘区处于城乡之间,区域內的廊道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并能够给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景观空间。基于这个主题,以滁州市城市边缘区为例,分析了廊道的形态,探讨了廊道的网络结构,阐述了廊道的形成因素,指出了廊道连通作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廊道的三种规划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和有机生长模式。欲使城市边缘区廊道成为连接城市建成区与乡村的桥粱,让城市融入广阔的乡村自然环境之中。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廊道;景观;网络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3-0083-05
  引言
  “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的概念是伴随着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在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城市向外围扩张,原有城市转化成中心城市,和郊区结合形成大城市圈,中心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新的过渡区,即‘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边界随城市的规模、辐射强度以及城市建成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演化而改变,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廊道起着重要的连通作用。“廊道(corridor):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城市边缘区廊道是指河流及河岸带公园、交通道路、山脉、农田、林网等线状或带状的景观元素,它是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和信息渗透、扩散的通道。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城市的扩建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已成为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的根源,通过建立廊道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控制河流污染等,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因此,本文以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为例,研究其功能、形态,进而提出规划与发展模式。
  一、研究区域概况
  滁州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中心城区由南谯区、琅琊区、来安县和全椒县四个行政辖区的部分组成。本文研究的范围:南起龙蟠大道至龙兴路,东至九州路,北抵世纪大道,即滁州市南部和东部15公里左右、西部5公里左右的环城地带(见图1)。该区域地貌是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廊道。研究区域水系主要有东西向的龙蟠河水系和南北向穿城而过的清流河水系,山脉主要是琅琊山,位于滁州市的西部,并向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形成24000公顷的森林公园。历史上农业在滁州区域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围垦、兴修水利和交通是边缘区廊道形成的主要驱动力。2009年,滁州市政府提出“大滁城”建设的口号,确定了城区用地发展方向,即建设城市东部的工业园、西部的琅琊山森林公园综合开发区、南部的城南新区和科教园区以及高速铁路站前区、北部的琅琊新区和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加快了边缘区廊道的建设速度,还在原有的京沪铁路、104国道、206省道及312省道的基础上,又重点建设一些项目,如:滁宁快速通道、311省道滁州一定远段、南谯南路(至京沪高铁滁州站)、三环、大西环、乌衣至新客站公路、滁全路改造、城北新区道路工程,以及北环路网工程等。
  总体上,研究区域廊道80%曾做过不同层次、不同期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但没有进行整体、针对性的研究。具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廊道的宽度较窄;环境绿化和生态保护功能较弱;新建成区与生活区之间、城区与乡村之间的廊道两侧缺乏防护绿地;河流廊道未能发挥出水系、河漫滩应有的净化污染、休闲游憩等功能,以及没有充分利用廊道连接琅琊山风景区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对滁州市城市边缘廊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发展模式研究。
  二、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
  规划与发展模式
  “规划是将现实世界同理性世界及人类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整合在一起的过程中,以负熵的形式输入,创造出社会有序运行的和谐。”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与发展模式取决于城市边缘区周围环境状况(现实世界),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理性世界)。笔者根据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具体存在的问题,以城市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提出以下三种廊道规划与发展模式: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和有机生长模式(见图2)。
  从廊道形态上来看,绿色生态模式、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主要针对带状廊道的规划与发展。带状廊道具有一定的宽度,可以造成一个内部环境,有丰富多样性的内部物种,边缘物种与内部物种有明显的区别,如具有一定宽度的森林带、高速公路等。有机生长模式主要针对线状廊道的规划与发展。线状廊道宽度狭窄,边缘物种在廊道中占主导,如道路、树篱等。
  (一)绿色生态模式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绿色来源于植物的物质表象。”它可以作为一个尺度,衡量全球的经济发展规模对地球生命承载能力的影响,同时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代名词。所谓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与发展的绿色生态模式,就是把城市边缘区看作是一个整体,利用廊道把这个整体渗透到城市建成区之中,以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彻底融合。这种融合,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法则,使城市边缘区内的植物、动物、环境和气候达到整体和谐;其次是对廊道的更新与再创造,建造就像互相连着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网络一样的带状廊道,把城市边缘区的绿地、苗圃、庭院、耕地、河流、山地、滨水绿带和自然保护地等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景观结构体系,以丰富城市边缘区景观特质,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对于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来说,绿色生态模式主要针对琅琊山风景区、清流关风景区、西涧湖、丰乐亭等自然风景和历史文脉相结合的廊道。琅琊山风景区是滁州市的天然屏障,对于调控西部城市边缘区建设,协调滁州市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总面积115平方公里,覆盖城市的西部、西北和西南,植物种类繁多,大面积的“绿”几乎环抱滁州市,不仅能够近距离的净化市区被污染的环境,还可以建设连接市区的廊道,吸引市民进入琅琊山风景区游玩、休闲、锻炼等,从而减轻市区空间承载量的压力,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市区向西部、西北和西南方向“攤大饼”似的蔓延;将建设以西涧路为主轴线廊道、琅琊西路为副轴线廊道,并以主、副轴线新建多个廊道,连接琅琊山、清流关、西涧湖、丰乐亭等景区及周边农田,形成“网络廊道结构;利用廊道内丰富的地带性植物修复被琅琊山采石场破环的景观,并与琅琊山风景区深处连接,给动物、植物一个能够自由运动和传输的通道。另外,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琅琊山森林公园综合开发区为依托,建设廊道向琅琊山西北、西和西南方向扩展,形成“独立的廊道结构”。西涧湖不仅给市民提供了生活用水,还给滁州市提供了气候环境保障,将对其采取保护和限制性的滨水廊道开发。   绿色生态的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模式以保护为前提,维护已有的西涧路以西的自然、历史及城市文脉的自然生态景观,恢复和修复被破损的景观基质,建立各种廊道连接景观点、城市建成区、城市边缘区和乡村自然景观,与自然浑然一体,并成其一部分,实现城市与自然景观基质的融合。
  (二)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
  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功能增长的扩张力,城市功能的增长直接影响城市边缘区廊道宽度,进而使同一个边缘区的不同区位的廊道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河流廊道具有一定的宽度来维护自身的生物多样性,在形态上届于带状廊道,采用多节点沿轴线分布的规划与发展模式对其进行研究。所谓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是多节点模式和沿轴线分布模式的结合,多节点是指城市边缘区河流廊道按功能分散为多个节点,每个节点可以是一个功能区也可以是几个功能区组成的整体,沿轴线分布思想主张城市边缘区河流廊道的功能区节点依附于河道的扩展方向,以河流沿岸为轴线,根据河流廊道的实际功能和地形需要的变化沿轴线进行节点建设,各节点之间留有足够的景观空间,以利于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和娱乐。
  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对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的规划与发展来说,主要指龙蟠河、清流河两条河流廊道。清流河南北向横穿滁州市,连接滁河和西涧湖,是滁州最主要的河流,目前还具有航运功能,但河流水质较差,沿河区域功能混杂,景观不佳,区域内有许多河漫滩、沿岸绿化较少、没有景观节点。龙蟠河位于城南新区的北部,以西涧路为起点,呈东西走向,经过科教园区和城南新区,流人清流河,是边缘区重要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带,总长度约4.5公里。将采用多节点沿轴线分布模式对这两条河流廊道进行规划:以市民游赏与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为主题,建立多处景观节点,如亲水平台、喷泉广场、主题公园、河漫滩和等;沿河流方向布置纵横交错的景观小道把各节点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周围的环境,以形成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人的带状开敞空间。河岸植被应有一定的宽度,“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米时,能够有效的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因此,两边的堤岸植被宽度以30米为最小限度,并参照乡土自然植物群落,栽种大量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总之,滁州市城市边缘区廊道的多节点沿轴分布模式以河流沿岸为轴线,以岸边绿化景观功能区为节点,再以景观小道连接各个节点,向周围地区呈放射状扩展,以利于农田、山丘、湿地、森林等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有机生长模式
  有机生长的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与发展模式来源于城市生命周期论,即“城市犹如生物有机体一样,经历出生、发育、发展、衰落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要素体现了其特有的价值取向,虽然不断地变化发展,但總有若干基本的要素较为稳定,它们持久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如果把城市建成区比喻为生命体的核心,那么城市边缘区交通廊道就是生命体执行各种功能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始终保持着有机生长规律,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并依据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将一切空间与非空间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与安排,是一个有机组织反复循环的过程。有机生长的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与发展模式,是指城市边缘区廊道就像生命体一样生长,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原有廊道网格状格局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长,不会对将来规划、发展产生阻碍。
  城市边缘区交通廊道是依附于城市的骨干基础设施,或以独立、半独立旅游交通线路及城市边缘区对外交通线路向外扩展,其表现形式因各个时期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不同,形成的先后也会有差别。一般来说依附于工业用地的廊道最先形成,其次是生活居住用地,再次是商业用地。
  2009年“大滁城”建设以来,老城区的第二产业大都迁移到城市东部工业区,政府和学校迁移到城市南部的边缘区,相应地建设了横向的交通廊道,如龙兴路、龙蟠大道、九州路、徽州路等。工厂和学校投入正常使用后,为了吸引开发商对居住房屋的建设,满足边缘区人住人口的生活需求,又建设了许多商业用房,在横向交通廊道的基础上延伸出许多纵向的廊道,如中都大道、南谯南路、三环等。廊道建设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重复、发展和选择的生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依附于工业,生活和商业用地发展的廊道,可以达到一定的宽度,在植物绿化方面结合乔、灌、草,并搭配季象变化,按照矮、中、高的顺序设计绿化带,而连接其他省市与城镇的廊道,只起到了交通功能的作用,两边分布着高密度的建筑物,随着边缘区的发展与建设的加强,将会对其改造。如:通往南京的快速通道担子段,它已经成为滁州市边缘区发展的“瓶颈”,政府正在对两边民房进行集体的拆迁,加宽绿化带,而改造后的滁全路,两边的景观绿化宽度有50米,季象变化与艺术性明显增加。
  上述现象说明,城市边缘区廊道规划是一个动态、择优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时间和边缘区的发展,在原有基本要素上不断调整,是一种有机生长的模式,同时有效地控制城市边缘区被建成区快速侵吞,并引导边缘区空间合理生长。
  三、结语
  “告别机器轰鸣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洁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和良好的户外空间。充满活力的城市边缘区,需要对廊道的规划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不仅能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还可以将城市建成区与乡村连接起来,同时担负着类似休闲绿地的角色,满足人们对绿色的需求,吸引市民到边缘区游玩、娱乐,这对于缓解老城区空间承载量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城市边缘区因其郊区原生环境和开发成本低而受到青睐,但是城市边缘区又是城市化影响的敏感区,景观结构复杂、脆弱、界面丰富,最容易受到扰动。对此,本文结合生态廊道、河流廊道、交通廊道的规划和发展,探讨适合城市边缘廊道规划与发展的三种模式,保障城市建成区与边缘区各种廊道生态流的疏通,形成绿色城市边缘区廊道环境系统,来溶解城市建成区,有效地净化空气与水体,控制城市建成区“摊大饼”似的蔓延。保证自然景观在城市边缘区的连续与完整,使边缘区“廊道相互连通形成网络”。
  参考文献:
  [1]王伟强,和谐城市的塑造:关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9-9.
  [2]邬建国,景观生态学——相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
  [3]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9.
  [4]简小鹰,可持续发展中的规划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16-19.
  [5]蔡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104.
  [6]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0-61.
  [7]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2406-2412.
  [8]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77-81.
  [9]王向荣,任京燕,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2003(3):11-18.
其他文献
摘要:以经济惯性理论为基础,对中国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照经济惯性系数矩阵将西部地区12个省及自治区分为四类:宁夏为第一类,甘肃和西藏为第二类,云南为第四类,其余地区为第三类;针对各类地区经济惯性特点提出适宜西部发展、优化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的方法和措施。
期刊
摘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农村集体经济日益碎化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除政府之外其它多元力量的供给作用日趋重要。以“联众模式”为例,以主体问性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企业适度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必要条件及价值。研究认为:在重构农村共荣利益的过程中,在产业联接及足够的激励下,企业可以发挥类似集体经济的供给功能,成为以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
期刊
摘要: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农户的“搭便车"行为将导致组织运行的效率低下,其中,农户行为间的相互示范和相互模仿是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行为门槛(Threshold Models)理论刻画了组织内部农户行为的传递效应,利用差分方程描绘了农户“搭便车”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了动态演化均衡结果的特性,提出了通过提高农户“行为门槛”治理“搭便车”行为的三个策略:源头治理、权利约束和文化
期刊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我国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而如何保证并提高判决的权威性则是其中一项子命题。一般而言,生效判决是国家审判机关适用法律对争议问题所作出的最终决定,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在目前的诉讼活动中,判决在作出之前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效后缺乏安定性,降低了生效判决的权威性。因此,作者拟从刑事诉讼法角度,浅谈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生效判决权威性的相关要件
期刊
随着玉米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生物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玉米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内涵,也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应关系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供应偏紧的状况,据农业
期刊
摘要:村民自治作为一项规范村级治理的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一伟大创造,20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村民自治有着以下特点:民众的参选率极高,很大程度呈现“精英”统治,日常民主管理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表明我国的村民自治还处于民主深度不足的状态。而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村民自治制度的不完善;我国民主文化的发育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要促进村民自治在广度和
期刊
摘要:理清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关系是探索2l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焦点问题之一。它们之间不是“不包含”和“包含”关系,而是内在统一关系,这需要从整体性上来理解,可以走“思想史”、理论与实践、哲学、“理论功能”等的整合路径。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统一关系;整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5-
期刊
摘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采用2008年陕西省10市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陕西省十市区2008年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并通过隶属函数测算资源、环境和经济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值,分析了陕西省各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宝鸡、成阳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西安、延安
期刊
摘要:清朝实证经世致用观进一步发展,中国向西方学习贯穿始终的是大多被引进的打上了“经世致用”的烙印,对于所引进的更看重对于时弊的救治作用。其中蕴含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社会不断激进,在寻求政权合法性与有道性过程中,普遍纠缠于功利主史、工具理性、统治的整体效益型——国家富强,几乎不考虑社会的核0价值与精神维系,即使考虑了也是基于国家富强这一主题,为五四后社会发展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经世致用;孔子
期刊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由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组成。对城镇区域空间网络构建产生主要影响的为价值链、企业链和空间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