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供给公共产品的价值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农村集体经济日益碎化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除政府之外其它多元力量的供给作用日趋重要。以“联众模式”为例,以主体问性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了企业适度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必要条件及价值。研究认为:在重构农村共荣利益的过程中,在产业联接及足够的激励下,企业可以发挥类似集体经济的供给功能,成为以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多中心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产品供给;企业协同供给;合作
  中图分类号:F3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5-0022-06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农民对公共物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效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为农民提高发展能力创造条件。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研究,学者贺雪峰对此做过总结,认为有三种供给途径:一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办法来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二是可以主要通过发育民间组织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三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最低的办法是以强制力为依托的政府性权力,通过税收来筹集公共物品供给所需的资金,通过政府(包括代议机构)来决策如何供给、供给多少公共物品。他还通过湖北一些农村水利的供给实证研究,认同了农村公共产品稳定低成本供给需要强制性的合法的“政府性权力”的观点。这些研究都是借鉴西方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分析来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验归纳,强调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方法的多元性及理性价值,但在一定程度忽视农村公共产品多样化及供给的复杂性,特别是没有看到1994年分税制及2005年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造成的影响,应努力培育有助于实现良好治理的社会文化资源和社会组织资源。
  目前农村纯公共物品的供给大多是由基层乡镇政府承担,而分税制后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在总体上并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供给与需求脱节、供给效率低下,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单纯依靠政府的供给体制不现实,而新农村建设真正需要发展性、收益不外溢的社区准公共产品,寻求其他适度替代供给方式是否可行?目前在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已经碎化、没有农民协会、农民需要再组织化的今天,应当由谁来组织和帮助农民加强社区内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承诺未来企业向农村捐赠将享受优惠政策。从中央的精神看,中央已经注意到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化力量应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因为企业是一股拥有资本与组织力的力量,在资本相对宽裕的中国需要资本下乡、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应有功能。在这方面,韩国通过“一社一村运动”的支农形式帮助农民致富,利用外力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及组织化问题。
  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展开探讨,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已经成功的联众公司参与供给公共产品为例,以案例分析为方法,以主体间性理论为依据,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的,以期寻找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更多途径:即通过企业供给农村需要的公共产品,思考企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在什么条件下是有效的、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什么条件下又是无效的?企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与政府供给的关系、路径、边界?在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政府和其他力量应该如何看待对方?
  
  二、联众公司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在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浙江联众公司把脉城里人对乡村原生态生活的向往心理,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养老等市场需求,开始了全面建设新农村的尝试。这就是联众公司对所选村庄进行统一经营,不需政府、村民投入,不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不占用农田,由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被当地政府称为的“联众模式”。这种模式找到了城乡供需的最佳结合点,将国际流行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养老与中国时尚的“农家乐”有机结合,打造了“城仙居”分时度假的品牌。“联众模式”的可贵之处在于公司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同时提供了一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满足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要求,如资源节约和内涵发展,政府的政治权威及其指导作用,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 联众模式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
  第一,提供一种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模式。公司选定生态环境良好、风景优美的农村,通过收购、合作、租赁等经营方式,获得乡村度假资源;然后由公司出资,对当地农民的原有住房按新农村建设标准,再根据都市人的生活习惯和居住习惯在原址上进行改建装修,建成“一家一户农家乐”社区型景区。通过公司的整体规划和村庄整治,整理出部分土地,由公司进行生态农业开发,有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达到土地的规模效应。农民还可依托自然环境,在统一规划下发展模式多样的种养业,如各类水果种植、水产养殖、苗木培育等,同时还就地销售本地生产的特色农产品。
  第二,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农村。传统的旅游目的地经营是“等客上门”,而联众公司是“主动出击”,由联众公司下属乡村休闲俱乐部统一组织营销,将城市客源统合成乡村休闲度假网络,城市居民购买村民公寓的长期使用权,观光休闲或居住养老。
  第三,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联众公司用城镇社区建设的理念来改造传统的村落,由企业和政府共同对一些生态资源丰富的农村进行统一规划,提供整个农村的建设资金投入以及建设、管理工作,负责景区功能布局规划、“五化”、提供住宅建造装修设计的范式等公共产品。作为地方政府配合企业做好村庄外联公共设施的配套工作,如水、电、道路的互联互通工作。通过政府基础设施大力投入和乡村的综合治理,使乡村在道路、饮水、电网、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得到极大改善后,公司才能在农家乐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社区型景区休闲产业,从而提升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品牌、功能及产业水准;同时企业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纯公共产品,如社会治安、消防、旅游消费纠纷处理等。
  第四,供给共荣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司注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统一提供对农民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农户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使传统农民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生活、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企业提供一定适度的社会保障,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司和村集体提供补助,让村民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同时公司还提供体现现代文明的医疗硬件设施:如新建村卫生医疗站,改善村卫生基础设施。
  第五,公司为村民提供一种生活、生产方式。联 众公司大力挖掘农村传统优秀的农耕文化,继承农村和睦亲近的邻里关系和优良纯朴的传统文化,保留山水交融的田园风光和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公司邀请民间艺人进行艺术交流,丰富农村休闲内涵。村民在生产经营中,不断零距离接触城市居民,也潜移默化接受了现代文明。公司为景区社区休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相对完备的生活、休闲配套,主要有管理服务中心、特色餐厅、生活小超市、棋牌室、书吧、推拿室、医疗室维修中心等,不仅能够为会员的乡村生活提供生活和休闲方面的服务,还能为会员举办各种休闲活动,满足了会员特殊的生活休闲需求。
  
  (二) 企业供给公共产品的路径、条件、边界
  联众模式属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产业带动型,结合联众模式及其它企业助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企业能够有效供给农村公共产品需要以下条件:
  第一,需要一种产业作为支撑。“发展是硬道理”,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里强调“生产发展”就是要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生产力提高关键要靠产业发展,而且是靠能够发挥本地资源要素禀赋优势的产业。所以说企业要帮助农村发展捐钱、捐物不如“捐产业”,国内一些富裕农村如华西村、浙江东阳花园村等名村,其公共产品供给水平超过一般农村水平,都是靠发展产业、带动企业发展而保障供给的。
  第二,企业与村庄要存在一定的共容利益。正如其它的“企业+农户”的方式,联众公司参与供给公共产品主要是为了方便开发及体现农村宅基地的巨大市场价值,但绝不能变成“资本蚕食耕地”的模式。因为地产是农民的、集体的,农民是参与企业经营,但是农民不应该只是打工者,从长远来看企业应该与农民、村庄集体共建利益共享机制。
  第三,企业需要拥有一些地方性知识、能够获得村民信任。在传统乡村社会存在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及人际交往的规则,而企业要和村民合作共同开发一项产业,需要了解村民,拥有一些地方性知识,农民才能把你看成自己人,才会尝试与企业合作。
  第四,企业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相对的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的属性及存在享用搭便车的可能,公司只能提供受益范围狭窄区内的准公共产品,因为在一个村庄内供给可以做到轻易排他,而效应外溢的农村纯公共产品由于不易排他,故企业不愿意提供。
  第五,对企业要有足够的激励。包括对企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提供融资担保、政治荣誉及企业社会责任感等,不管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
  第六,基层政府需要规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民营化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在供给公共产品时存在一定风险如公平风险、寻租风险等,因此需要基层政府进行法律政策保障、过程管理、构建供给监督机制等规制,防止过度民营化、市场化。
  
  三、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企业适度参与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价值
  
  主体间性理论是针对主体性过强或主体性异化而提出来的。主体间性并非是对主体性理论的彻底颠覆,在某种意义上,主体间性理论是在对主体性理论作出认同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发展,因为不承认主体性,主体问性理论就会丧失立论基础。
  公共产品从非排他性、非竞争的性属来看,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由此导致供给主体有所不同。纯公共产品由政府全部负担,其成本由税收予以弥补;准公共产品可以根据收益范围来决定供给主体,政府采用生产、资助及监管等手段负担供给责任。从公共产品的空间分布看,除国防等少数公共产品是全国性的以外,其它都是地区性公共产品。以“联众模式”为特色的企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形式下,企业尽管不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导力量,但是为获取经济利益目的而供给公共产品,这种供给形式对具有强烈地方性色彩的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仍会产生较强的参与替代效应,产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间性。
  
  (一) 拓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渠道的平等性与主导性
  主体间性并不是否认原来的主体性,而是强调对原来主体性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新形态,是基于相互理解和彼此融合基础上使更多主体之间形成的增加了某种新的共同主体性。对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来说就是供给的社会性体现,也是供给公共产品社会公共治理的体现。
  供给主体问性,就是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方面是一样的平等的。每一个供给主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在效率和理性上,政府和其它供给主体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但是在“主一客”模式的思想和理念影响下,政府被当成理所当然的供给者。因为从公共产品的投入弥补方面,任何公共产品的供给都需要解决公共产品的成本弥补即融资问题,政府拥有利川强制力收税弥补成本这一优势。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财政负担不起每个村庄的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由地方政府独立完成,也可以m政府与私人或第三部门共同完成。私人部门可以适度参与替代供给的公共产品一般是俱乐部产品性质的准公共产品。现代公共经济学认为只要政府给,足够的选择性激励,如给予私人部门特许经营、补贴、税收优惠及社会政治荣誉,私人部门同样可以高效供给公共产品。而“联众模式”就克服了当前政府垄断农利‘公共产品供给的单一性和失灵,企业在多重激励下实现了供给的多元化,使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和收益对称。在空间上,一定程度上改观了政府偏重城市、轻视甚至忽视农村的城乡差序格局公共产品供给及以农民为主的社区型自给自足供给的倾向。
  供给的主体问性,也不能忽视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主导型。对于全国性的纯公共产品,包括社会治安、货币稳定、公平分配、政府活动等,应该由政府无偿足额提供,而不应再让农民承担任何成本。对于有一定外部正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在免费或少量付费情况下,中央政府在加大转移支付下要全额均等化、均衡化供给。由于受限于财力、精力和效率,政府不可能把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全部大包大揽,应该“抓宏观、放微观”、“抓大、放小”,对于交易成本大、经济效益不显著、有正外部件及具有规模效应的应由政府负责,把利益直接归属个人的、排他性的南私人来供给。对于效应不外溢的俱乐部产品应由个人或企业根据效率的原则供给,因为这类公共产品能够做到一定范围内的排他,但要注意克服其供给的功利性、被动性、风险性。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差异性与公共性
  政府和其它供给主体的差异性是形成政府与其它主体合作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差异性是指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拥有先天的优势和资源,虽然其它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供,但是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力军。但是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企业和其它主体也有独特作用,这也是中央在今年一号文件中所特别强调的。
  社会的公共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特性和特征。随着主体活动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人的主体性 增强,要求相应的主体问性、互主体性或交互主体性的发展,进而要求共同主体性公共性的发展。而这种公共性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为通过公共产品的供给形成主体问性的共容利益。导致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原因表面看是城乡之间在公共产品享用方面不均等,而实际上是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所以促进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的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容利益。因此社会各方力量应群策群力,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也是如此。
  存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农村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及现代化市场服务体系的需求上,因为这些产品的满足能够给农民真正的切身的实在的发展利益。对于发展性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和消费者(组织)一起供给,“谁付出,谁受益”、“谁建设,谁收费”。
  但是农村分散生产经营状况导致这种供给方式缺乏规模效益,所以要取得供给规模效益,在经济上必须用利益联接的组织方式来统一提供。同时单个农民在市场交易和竞争中,越来越受规模小、分散化生产所形成的低组织化的制约,不能享有农产品流通及产业链延长的好处,且交易成本过高,不利于集中供给农村发展性公共产品。而“联众模式”利用“公司对接农户”方式,把分散的农户以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形式组织起来,使资源资产化、资本化,从而解决了农民在生产发展上的资金投入及组织化问题,使农户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加了非农化收入。为了企业长期经营需要,联众公司还提供了满足农民发展经济需求的公共产品,如村庄规划、景区规划、房屋改造、培训农民等,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村庄的整体发展。
  
  (三)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交互性与竞争性
  主体问性理论认为通过主体之间的交往、合作,自然会形成主体间性。而且主体之间在交往、合作过程中,双向互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发现彼此的长处和短处,在相互融合的关系上重新发现自己、定位自己。
  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期实践来研究,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垄断着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而这种单一的政府供给也常常难以避免供给的低效,具体体现在:第一,由于政府垄断,供给渠道单一,政府缺乏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去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第二,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需求规模巨大,成本高,政府财力资源有限,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空前的财政压力也使单一主体的供给模式面临更大挑战;第三,由于农民尚未在公共产品供给的公共决策中真正参与表达意愿和行使监督权利,政府官员基于私利需要,导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管理的混乱,滥用、挪用、挤占现象突出。总之,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系统具有极强的封闭性,但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主政治的本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中的竞争性和专业化。公共经济学研究表明:垄断导致效率缺乏,权力垄断不受监督容易导致腐败。因此必须增加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竞争,以提高效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的自然人文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地区差异显著。一些企业如联众公司在和农民交易的过程中,比一般地方政府更了解农民的公共产品消费偏好,能够提供一部分专业化、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存在,如消费者的相对分散、体制内供给不足以及公共产品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等“政府失灵”因素,由企业供给有更高效率。
  由于企业供给一部分公共产品形成与政府供给的局部竞争,从而推动农村公共管理的社会化、民主化,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政府在这种有限替代竞争压力面前,也需要有效改进供给、以回应竞争。同时这种公共产品供给竞争对培育政府和企业、农民的共容利益作用明显,毕竟只有把地方经济发展起来对各方都有好处,而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又是经济发展必要的条件。
  
  (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性和治理性
  主体间性具有社会的本体意味,就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交往、默契合作、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政府和企业及其它主体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共同参与,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各供给主体间性就是超越把政府和其它供给主体看作主客体关系,如我们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发动的所谓“村企结对子”、号召企业无偿出钱出力帮助某个村庄的运动,就是强调主体独立、多元参与,发挥各自的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共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契合。但二者的主体性发挥就不是那种单主体性的“主体一客体一主体”形式发挥,而是平等自由的、交往对话的双向互动的“主体一主体”的发扬、发挥、发展。
  
  四、总结及结论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公共物品普遍不能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现有的农村公共物品结构不合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财力保障。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的力量,走民营化道路,无疑对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本着“群策群力”的信念,通过归纳联众公司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案例,总结出了企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适用条件,并以主体间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企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价值。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不是惟一的,从组织形态上看企业、第三部门和社会公众都是潜在的供给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结构里,毫无疑问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企业是多元复合供给主体中的一员。认清这一点对于克服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政府的事”及“等、靠、要”等错误思想,发挥各方的能动力量,特别是发挥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企业作用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的结论是:企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供给作用需要重视,企业虽然是营利性组织但不能排除其是农村公共产品多元联合供给主体的一员;企业可以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作用是适度的、独特的,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集体经济的功能;企业只要有足够的激励和产业支撑也能够有效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准公共产品,但基层政府和社会也不能放松外部监督,以避免供给的腐败、懈怠及过度民营化带来的风险。
其他文献
摘要:名人旅游是我国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文化效应、历史情节和政治意涵,深受广大旅游市场,特别是高端、公务和海外华人旅游市场青睐。根据对国内名人旅游资源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名人与旅游的关系、名人旅游资源评价、保护和规划开发4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名人旅游资源的特点、类型、功能、开发模式和存在弊端。在此基础上,对享誉海内外的郑成功主题旅游资源进行整理,主要包括故居、
期刊
摘要:农业的女性化導致女性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提高女性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成为农业生产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组织渠道、大众媒介渠道、人际渠道对女性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有不同的影响,女性农民更偏重于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获得科技知识,因此推动女性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必须选择更有利于女性农民接受的传播渠道。  关键词:女性农民;知识传播;传播渠道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旅游开发必须有主题才能吸引游客,形成市场。食用菌资源拥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一种独特的主题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价值空间。通过分析古田县食用菌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品牌规模价值、综合效益价值,利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分析确定古田县食用菌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战略选择。提出古田县主题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四种模式,包括推进主题农业观光园建设、开发食用菌旅游商品系列、
期刊
摘要: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实质是人生命状态的外显形式,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以及人类之间互动关系的总和;交流、融合、相互吸纳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基本方式。泉州宗教和俗信石刻是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大花园”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它在精神层面上深刻体现出“和谐互融,多元并存”的文化价值取向,这对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泉州;宗教和俗信石刻;和谐互融;
期刊
摘要:利用2007年统计数据,基于DEA模型,对四川省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基本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地区农村卫生服务效率水平差异较大,虽然国家和四川省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四川省民族地区农村卫生服务效率仍很低。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强化农村卫生的需求表达机制,加大区域卫生规划实施力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加大缋效评估力度,从而提高资金使
期刊
摘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一定共性和代表性的定西市,由于地处陇中干旱、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目前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农业之路,显然要受诸多物质条件的限制,但由于特殊的气候土壤备件造就了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特色农业产业,这些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具备了农业户业集群的基础与条件,若能按照产业集群的理论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完善授融费体制,通过制度化市场化运作把种植、加工、科研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基金投向范围过窄,因而满足不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真实需求,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鉴于此,本文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失业人员为研究对象。从前期《城镇失业人员致贫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入手,剔除不符合现阶段研究背景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调查问卷,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析,了解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需求,以此采探讨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向。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地方性知识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农事实践中的技术选择体现了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契合性。我国传统农业发达,农民生产经验丰富,但科学知识却贫乏。需要用科学的眼光加强对地方性农业知识的挖掘和整理,扩大其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使呈凌乱状和消弭状的经验型农业传统知识系统化、科学化。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中,农民应增加科学知识的修养,自觉融合二者并运用这种契合性,发挥地方性知识的环
期刊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区域会展产业现行管理体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揭示管理体制创新是解决区域会展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提出政府必须以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协调机制以及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推动我国会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环渤海区域为例,对环渤海区域会展产业进行“整体性”和“层次性”定位,构建出以双核结构双驱动模式为动力体系、会展城市联盟为协作机制、区域性行业协会为联系纽带的环渤海区域会展业管理体制模式,为我
期刊
摘要:以经济惯性理论为基础,对中国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照经济惯性系数矩阵将西部地区12个省及自治区分为四类:宁夏为第一类,甘肃和西藏为第二类,云南为第四类,其余地区为第三类;针对各类地区经济惯性特点提出适宜西部发展、优化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的方法和措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