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多的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一杯水、一只会唱歌的小鸟、一次解开习题的成就感、一股积极学习的力量……可以说,生活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与人们的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学习更是如此。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探究数学的价值,把握数学的点滴。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就成了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生活意识;有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094-01
小学数学虽然以数学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是其最终解决的还是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改造人们的世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培养,尤其是解决学生认知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挖掘学生的潜力。接下来,本文就利用生活实物、生活场景、生活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起来。
一、利用生活实物——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生活实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教学实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懂得联系生活,推动学生建立生活意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够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空间抽象的意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同时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纸盒上为学生画上了不同的图案,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生看到纸盒后,都被纸盒上的卡通动物所吸引,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对纸盒进行区分,将形状相同的纸盒划归为一类,为学生讲解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学生很快就依据纸盒的特点将纸盒区分了出来,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知道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这样,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利用生活实物,使学生看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形成了联系生活的意识。
二、利用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可以显著增加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在相应的教学场景中,获得学习的熟悉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什么场景下,运用什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机制。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知道其与整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熟练应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问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购物的场景,使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用。学生一听说是购物,都显得很积极,分别挑选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后,带着笔者提前准备好的模拟币,投身购物游戏中,对小数进行加法、减法的运算。在购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法则,知道了其与整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熟练了小数加法和减法,还通过语言、动作等丰富了角色的形象,提升了场景的真实性和观赏性。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场景的影响下,尽情观察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情况,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利用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来为学生指明学生的方向,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健全自己的思考机制,懂得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扇形统计图,能够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形成数据分析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了某学校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的人数和项目的表格和统计图,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回答所给出的问题:哪一个项目参与的人数最多?哪一个项目参与的人数最少?怎么得出来的?学生观察图表后,对某学校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分析讨论后,认为扇形统计图可以显著地展示各部分占整体的部分比,由此可知参加乒乓球比赛的人数最多,参加长跑的人数最少。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巩固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总之,本文通过生活实物、生活场景、生活问题等展开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生活意识的有效培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向生活靠拢,借助生活无形的手抓住了数学的脉络,与数学一起跳动。
参考文獻:
[1]王留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2]胥鹏程.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活味的策略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生活意识;有效培养
中图分类号:D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2-0094-01
小学数学虽然以数学符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是其最终解决的还是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改造人们的世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培养,尤其是解决学生认知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挖掘学生的潜力。接下来,本文就利用生活实物、生活场景、生活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生活意识,使数学变得生活化起来。
一、利用生活实物——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生活实物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教学实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懂得联系生活,推动学生建立生活意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够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会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空间抽象的意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同时为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纸盒上为学生画上了不同的图案,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学生看到纸盒后,都被纸盒上的卡通动物所吸引,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接着,笔者组织学生对纸盒进行区分,将形状相同的纸盒划归为一类,为学生讲解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学生很快就依据纸盒的特点将纸盒区分了出来,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知道了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这样,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利用生活实物,使学生看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形成了联系生活的意识。
二、利用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知识,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可以显著增加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在相应的教学场景中,获得学习的熟悉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什么场景下,运用什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机制。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知道其与整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熟练应用小数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问题,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购物的场景,使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用。学生一听说是购物,都显得很积极,分别挑选了顾客和售货员的角色后,带着笔者提前准备好的模拟币,投身购物游戏中,对小数进行加法、减法的运算。在购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法则,知道了其与整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熟练了小数加法和减法,还通过语言、动作等丰富了角色的形象,提升了场景的真实性和观赏性。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场景的影响下,尽情观察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情况,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利用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生活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来为学生指明学生的方向,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健全自己的思考机制,懂得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例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扇形统计图,能够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形成数据分析的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了某学校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的人数和项目的表格和统计图,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回答所给出的问题:哪一个项目参与的人数最多?哪一个项目参与的人数最少?怎么得出来的?学生观察图表后,对某学校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分析讨论后,认为扇形统计图可以显著地展示各部分占整体的部分比,由此可知参加乒乓球比赛的人数最多,参加长跑的人数最少。这样,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巩固了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总之,本文通过生活实物、生活场景、生活问题等展开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生活意识的有效培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向生活靠拢,借助生活无形的手抓住了数学的脉络,与数学一起跳动。
参考文獻:
[1]王留发.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2]胥鹏程.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生活味的策略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