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升入中学后,有许多同学的数学成绩出现大幅度波动,开始成绩不错,但时间不长便开始下降,还有的同学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问题我回到了小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与探索。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适应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呢?我认为既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这里我想从小学角度,谈一下数学教学如何搞好从小学到中学的“软着陆”问题。
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要在此基础上谈算法,使学生有清晰的、全面的、牢固的数学观念,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可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要指导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但仅有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如何做好它们的过渡,以提高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在形象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一些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另外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 再配以生动有意义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
三、适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从小学到中学的空间思维坡度较大,学生升入中学后,常会在学习中遇到空间思维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思考,并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做好空间思维的“软着陆”。
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活动。如,七巧板是学生最愿意玩的游戏,学生常利用七块神奇的图形拼出有新意、有美感、抽象的各种图案。其实,在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创作对发展空间观念作用很大。例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画出想象中的玩具、城堡,设计花园平面图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运用对称、平移等各种手段,既感受到了几何的美,又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四、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学生只有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才会在遇到其它问题时胸有成竹、从容对待。新课标也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适当地渗透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函数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小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许多公式都是一种函数关系,也可以渗透函数思想。例如在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关系时,可以命这样道题目:“用一条长4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当它的长边为几的时候面积最大?”学生会自动将用这条绳子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一一列举,在一组组对应关系中找到“只有当长与宽相等的时候,面积最大,即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函数的一些思想。
集合在数的整除里有过广泛的运用,教材对此也进行了大量引用,教学该方面的概念时应对集合知识的渗透有所侧重。而有些思考题也应用集合来解答,如:“某班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的共有48人,已知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42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37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运用这个图解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对问题中的答案有了清楚的求法,还对“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多少人”、“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多少人”等问题有新的启发,很容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中,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坡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适应的问题。以上四点是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要做好衔接,在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更为细节的问题,尽可能减缓坡度,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软着陆”。
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严格按规定授完全部教材内容。而且教学时概念必须交待准确,数理必须交待清楚,做到每个判断都有依据、每个推理都有道理。要在此基础上谈算法,使学生有清晰的、全面的、牢固的数学观念,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可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要指导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一般要借助实物、图形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进行。但仅有形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 如何做好它们的过渡,以提高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在形象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适当拓展一些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数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一般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另外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要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 再配以生动有意义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
三、适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从小学到中学的空间思维坡度较大,学生升入中学后,常会在学习中遇到空间思维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表象进行思考,并以此为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力,做好空间思维的“软着陆”。
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活动。如,七巧板是学生最愿意玩的游戏,学生常利用七块神奇的图形拼出有新意、有美感、抽象的各种图案。其实,在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创作对发展空间观念作用很大。例如,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各种几何图形画出想象中的玩具、城堡,设计花园平面图等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得运用对称、平移等各种手段,既感受到了几何的美,又巩固了对各种图形的认识,同时发展了空间想象力。
四、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学生只有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才会在遇到其它问题时胸有成竹、从容对待。新课标也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教学,适当地渗透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函数的例子随处可见。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小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许多公式都是一种函数关系,也可以渗透函数思想。例如在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关系时,可以命这样道题目:“用一条长40厘米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当它的长边为几的时候面积最大?”学生会自动将用这条绳子所围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一一列举,在一组组对应关系中找到“只有当长与宽相等的时候,面积最大,即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函数的一些思想。
集合在数的整除里有过广泛的运用,教材对此也进行了大量引用,教学该方面的概念时应对集合知识的渗透有所侧重。而有些思考题也应用集合来解答,如:“某班参加数学、语文兴趣小组的共有48人,已知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42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37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运用这个图解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很容易对问题中的答案有了清楚的求法,还对“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多少人”、“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多少人”等问题有新的启发,很容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中,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坡度,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不适应的问题。以上四点是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要做好衔接,在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更为细节的问题,尽可能减缓坡度,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