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情感教育;班主任工作;李庾南
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理论倡导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细读李庾南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字里行间无不透显着对学生满满的关爱、呵护、信任和勉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庾南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就是情感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
一、关爱:李庾南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调
朱小蔓教授认为:“爱有两种,一种是健全的爱,另一种是不健全的爱,不健全的爱包括溺爱和爱的缺失。无论是溺爱或爱的缺失,都不能给孩子一种独立的存在感。”李庾南老师给予学生的爱,是严而有格的爱。她说,“每一届学生中总有一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欠认真,思维不够灵活的同学……我和任课老师共同配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都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说你行,你就行》)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因为考虑课堂效果,所以很少会提问那些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可李老师恰恰相反,如对于平时上课很少发言的学生小张。一次公开课上,面对李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小张就是回答不出来,其他同学都为李老师捏把汗。可李老师依然不放弃,“当我复述问题,而且用语气和教态凸显问题的关键,他听完后,终于回答出来了。这时,整个课堂异口同声发出‘啊呀’的叹息,意思是‘好不容易呀’,语气中似乎夹带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他终于举手了》)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出于教育目的而又适度的惩罚是必需的、必要的,关键是惩罚的“时机”“火候”和“分寸拿捏”。“一天,刚下课,准备放学。他(小吴)妈妈伤心地到教室里来找我,当着同学的面,哭着告诉我说:昨晚在家里,她一边拖地,一边教育他,要他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他却跟妈妈顶嘴,竟骂她是‘老狗’,妈妈继续说他,他非但不接受,居然拿起拖把打妈妈的头。他妈妈边说,边哭得很伤心,可是小吴却对妈妈直翻白眼,毫无认错的意思。围观的同学听着、看着,议论纷纷。这时我想,虽说小吴可能是认为妈妈告诉老师,而且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自己难免觉得丢面子,因此恨妈妈这一举动,才对妈妈斜视、白眼;但还是不可以原谅他,如果不严肃教育,对其他一些不懂事的同学会产生不良影响。我气愤地在他背上打了一下,高声斥责他为‘孽子’。我说:‘一个对母亲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去爱人民、爱国家?’我当然不是要真打小吴,可这一下对他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用……”(《我给了他“当头棒喝”》)在当时的情境中,李老师“在他背上打了一下”,训斥他是“孽子”,不是率性、更不是“打骂学生”,而是真正起到作用的教育!试想,一个在家里打骂妈妈、当着老师和同学面对妈妈翻白眼的人,如果不及时教育,而是用某些浪漫主义教育理念,用所谓的呵护、等待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
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最能考验教师对学生爱的艺术的,往往是当遇到自家的孩子同时也是自己学生的时候。1969年到1970年,李老师担任自己小侄女的班主任。开学前她就要求小侄女在班上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作用,如果犯了错误,肯定首先批评她。1995年到1998年,她担任两个侄孙的班主任,李老师同样严格要求,两个孩子没有享受到任何一点特殊待遇。2004年到2007年,她又当上了亲孙女的班主任。“平日我对孙女的要求和在校时对学生的要求一样,正因为爱,所以严格;正因为要她成才,所以鼓励她自学、自律、自强不息。”(《几代人的班主任》)
二、共情:李庾南班主任工作的秘诀
如今,家校关系紧张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李老师也遇到过类似事情,但是,她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仅没有让矛盾激化,而且还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小姚,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孩子大了,生母开始懊悔,想看望他,李老师尽管心潮难平,但她没有“义正辞严”地批评、呵斥和拒绝,而是给予这位母亲应有的理解和维护。在这一对母子面前,李老师表现出的是一份基于理性的尊重,这种理性精神无形中又将孩子和生母乃至养母三人的情感带到了“理解”“宽容”“反省提升”的新境界。(《爱的补偿》)
小秦在家里与自己孪生兄弟闹矛盾,李老师耐心说服教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抓着他的手说:“你的手真厉害啊!比木头硬!一根木棒打在桌上,不一定能打出一个洞,你可是‘铁拳’啊!如果情绪冲动不能自控的话,‘铁拳’打在亲人、兄弟、朋友身上,打出一个洞,那可不得了!”小秦尴尬地笑了。李老师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和人相处,可要学会自我控制啊!人能自控、自律,才能健康地长大成人。”小秦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后,认真、诚恳地说:“李老师,我懂了,我错了!我去向爸爸妈妈道歉!”(《“不打不成兄弟”》)这个故事展现了李老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她积极引导学生共情体验和情绪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老师努力使劳动人民在千百年间形成的那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别人、有同情心、不计私利,慷慨助人等等,成为儿童的精神财富。这是教育工作中最细致的一个方面,它和情感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情,不仅仅是同情,也包括情感共生和共享。与学生共情,不仅在课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之间,也在课外的师生共处的活动之中。李老师到南通军分区做讲座,部队为了回报李老师精彩的讲座,请她提要求。李老师提的请求是希望部队能允许她带两个班的学生到军营体验两天的军旅生活。在这难忘的两天,“看过日出,我们又参观‘长江第一哨所’,那种旷野中的庄严与威武,那种军旅中的忍耐与寂寞,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和平幸福生活是解放军付出自己的激情与青春在保卫着,心里更加敬爱解放军!”(《军营二日》)
三、自主:李庾南班主任工作的“金钥匙”
李庾南老师班主任工作独到之处还在于,她不仅是一位班主任,还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她创设并持续实验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饮誉全国,蜚声海外。“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所以,即使因公外出讲学,她也从不让别的老师“代课”,不是她不信任别的老师,而是她希望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李老师的课堂允许学生不舉手发言,鼓励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演算展示。这不是李老师纵容学生不讲规矩、放任自流,恰恰相反,这是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极富价值的探索。她当年的一位学生这样回忆道:“我是学电子的,后改行从事金融工作。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时,就会自然而然想起中学时代的恩师——李庾南老师。李老师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收获最大,印象最深刻。我记得在课堂上,她常常鼓励我们解答问题要跳出固有程式和常规思路,每道题不一定只有一种解题方法,在实际操练中若能多向思考,自学钻研,及时与同学交流,获得启发,就会产生多种思路,多种解法。有时换一种切入口思考,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我是按照李老师的理念去做的》)
“自主”是能力,更是情感性素养,其核心是自主意愿,表现为自主能力。无论是让学生“兵教兵”式的“自我教育”,还是鼓励学生讨论、议论的“自主学习”,这都与当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一致。李老师在那个年代就开始研究、实践,其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可见一斑,令人感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李庾南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照耀”学生成长的强大“光源”和“可敬爱”的教师。
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理论倡导者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细读李庾南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百例》,字里行间无不透显着对学生满满的关爱、呵护、信任和勉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庾南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就是情感教育理论的生动实践。
一、关爱:李庾南班主任工作的情感基调
朱小蔓教授认为:“爱有两种,一种是健全的爱,另一种是不健全的爱,不健全的爱包括溺爱和爱的缺失。无论是溺爱或爱的缺失,都不能给孩子一种独立的存在感。”李庾南老师给予学生的爱,是严而有格的爱。她说,“每一届学生中总有一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欠认真,思维不够灵活的同学……我和任课老师共同配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都给予这些同学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说你行,你就行》)
有些教师上公开课因为考虑课堂效果,所以很少会提问那些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可李老师恰恰相反,如对于平时上课很少发言的学生小张。一次公开课上,面对李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小张就是回答不出来,其他同学都为李老师捏把汗。可李老师依然不放弃,“当我复述问题,而且用语气和教态凸显问题的关键,他听完后,终于回答出来了。这时,整个课堂异口同声发出‘啊呀’的叹息,意思是‘好不容易呀’,语气中似乎夹带着一些复杂的情绪。”(《他终于举手了》)
教师能不能惩罚学生?出于教育目的而又适度的惩罚是必需的、必要的,关键是惩罚的“时机”“火候”和“分寸拿捏”。“一天,刚下课,准备放学。他(小吴)妈妈伤心地到教室里来找我,当着同学的面,哭着告诉我说:昨晚在家里,她一边拖地,一边教育他,要他改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他却跟妈妈顶嘴,竟骂她是‘老狗’,妈妈继续说他,他非但不接受,居然拿起拖把打妈妈的头。他妈妈边说,边哭得很伤心,可是小吴却对妈妈直翻白眼,毫无认错的意思。围观的同学听着、看着,议论纷纷。这时我想,虽说小吴可能是认为妈妈告诉老师,而且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自己难免觉得丢面子,因此恨妈妈这一举动,才对妈妈斜视、白眼;但还是不可以原谅他,如果不严肃教育,对其他一些不懂事的同学会产生不良影响。我气愤地在他背上打了一下,高声斥责他为‘孽子’。我说:‘一个对母亲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去爱人民、爱国家?’我当然不是要真打小吴,可这一下对他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用……”(《我给了他“当头棒喝”》)在当时的情境中,李老师“在他背上打了一下”,训斥他是“孽子”,不是率性、更不是“打骂学生”,而是真正起到作用的教育!试想,一个在家里打骂妈妈、当着老师和同学面对妈妈翻白眼的人,如果不及时教育,而是用某些浪漫主义教育理念,用所谓的呵护、等待的方法,结果可想而知!
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最能考验教师对学生爱的艺术的,往往是当遇到自家的孩子同时也是自己学生的时候。1969年到1970年,李老师担任自己小侄女的班主任。开学前她就要求小侄女在班上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作用,如果犯了错误,肯定首先批评她。1995年到1998年,她担任两个侄孙的班主任,李老师同样严格要求,两个孩子没有享受到任何一点特殊待遇。2004年到2007年,她又当上了亲孙女的班主任。“平日我对孙女的要求和在校时对学生的要求一样,正因为爱,所以严格;正因为要她成才,所以鼓励她自学、自律、自强不息。”(《几代人的班主任》)
二、共情:李庾南班主任工作的秘诀
如今,家校关系紧张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李老师也遇到过类似事情,但是,她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不仅没有让矛盾激化,而且还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小姚,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孩子大了,生母开始懊悔,想看望他,李老师尽管心潮难平,但她没有“义正辞严”地批评、呵斥和拒绝,而是给予这位母亲应有的理解和维护。在这一对母子面前,李老师表现出的是一份基于理性的尊重,这种理性精神无形中又将孩子和生母乃至养母三人的情感带到了“理解”“宽容”“反省提升”的新境界。(《爱的补偿》)
小秦在家里与自己孪生兄弟闹矛盾,李老师耐心说服教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抓着他的手说:“你的手真厉害啊!比木头硬!一根木棒打在桌上,不一定能打出一个洞,你可是‘铁拳’啊!如果情绪冲动不能自控的话,‘铁拳’打在亲人、兄弟、朋友身上,打出一个洞,那可不得了!”小秦尴尬地笑了。李老师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和人相处,可要学会自我控制啊!人能自控、自律,才能健康地长大成人。”小秦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后,认真、诚恳地说:“李老师,我懂了,我错了!我去向爸爸妈妈道歉!”(《“不打不成兄弟”》)这个故事展现了李老师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艺术,她积极引导学生共情体验和情绪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体老师努力使劳动人民在千百年间形成的那些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别人、有同情心、不计私利,慷慨助人等等,成为儿童的精神财富。这是教育工作中最细致的一个方面,它和情感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情,不仅仅是同情,也包括情感共生和共享。与学生共情,不仅在课内教师与学生的“教”和“学”之间,也在课外的师生共处的活动之中。李老师到南通军分区做讲座,部队为了回报李老师精彩的讲座,请她提要求。李老师提的请求是希望部队能允许她带两个班的学生到军营体验两天的军旅生活。在这难忘的两天,“看过日出,我们又参观‘长江第一哨所’,那种旷野中的庄严与威武,那种军旅中的忍耐与寂寞,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和平幸福生活是解放军付出自己的激情与青春在保卫着,心里更加敬爱解放军!”(《军营二日》)
三、自主:李庾南班主任工作的“金钥匙”
李庾南老师班主任工作独到之处还在于,她不仅是一位班主任,还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她创设并持续实验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饮誉全国,蜚声海外。“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所以,即使因公外出讲学,她也从不让别的老师“代课”,不是她不信任别的老师,而是她希望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李老师的课堂允许学生不舉手发言,鼓励学生自己到黑板上演算展示。这不是李老师纵容学生不讲规矩、放任自流,恰恰相反,这是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极富价值的探索。她当年的一位学生这样回忆道:“我是学电子的,后改行从事金融工作。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难题时,就会自然而然想起中学时代的恩师——李庾南老师。李老师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收获最大,印象最深刻。我记得在课堂上,她常常鼓励我们解答问题要跳出固有程式和常规思路,每道题不一定只有一种解题方法,在实际操练中若能多向思考,自学钻研,及时与同学交流,获得启发,就会产生多种思路,多种解法。有时换一种切入口思考,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又一种方法。”(《我是按照李老师的理念去做的》)
“自主”是能力,更是情感性素养,其核心是自主意愿,表现为自主能力。无论是让学生“兵教兵”式的“自我教育”,还是鼓励学生讨论、议论的“自主学习”,这都与当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一致。李老师在那个年代就开始研究、实践,其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可见一斑,令人感佩。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李庾南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照耀”学生成长的强大“光源”和“可敬爱”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