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古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古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古文;朗读;目标;方法 ; 过程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尤其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古文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古文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古文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种放羊式的朗读方式是无所收益的。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读《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前后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情和景是否一致?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
二、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接读、对读、分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一般说来,对学生不易读到位的课文,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不同形式的朗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其作用又各不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我觉得在古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朗读形式。
表情朗读,即所谓的“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专注于所学内容。它对一些情味浓厚,意境悠远的文章尤为适合,如《陈情表》、《赤壁赋》等。进行美读时,教师可选择质量较高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古文朗读训练有其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掌握节奏,顺畅朗读,有最高要求-音韵和谐,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速度适中,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教古文,不管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还是听老师范读,一开始都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古文教学本来就是别有洞天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其“个性”特点,科学而合理地利用好朗读这个工具,不用“别辟蹊径”,也能使我们的古文教学别开生面。
关键词:古文;朗读;目标;方法 ; 过程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尤其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古文课堂上读起来。古文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古文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古文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一、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这种放羊式的朗读方式是无所收益的。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如读《兰亭集序》时,可以让学生先边读边思考:文章前后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感情?情和景是否一致?以问题来引发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深层思考。
二、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接读、对读、分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一般说来,对学生不易读到位的课文,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不同形式的朗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其作用又各不相同。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我觉得在古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种朗读形式。
表情朗读,即所谓的“美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专注于所学内容。它对一些情味浓厚,意境悠远的文章尤为适合,如《陈情表》、《赤壁赋》等。进行美读时,教师可选择质量较高的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诵读,即背诵。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古文朗读训练有其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有较高要求-掌握节奏,顺畅朗读,有最高要求-音韵和谐,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速度适中,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我教古文,不管是让学生听朗读录音,还是听老师范读,一开始都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古文教学本来就是别有洞天的。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其“个性”特点,科学而合理地利用好朗读这个工具,不用“别辟蹊径”,也能使我们的古文教学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