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出要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这正是历史教育的优势所在,且历史是进行德育的极好教材,而现在何以优势成了劣势?历史教学在文科中处于“综合”的地位,位列中等,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她”,但却学不好“她”,乃至放弃“她”,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也步履维艰。
本人参加工作已有十几个春秋,能熟练地胜任本职工作,教学成绩优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时教学工作还不够尽善尽美,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借此机会,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不能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凑成和谐的音符,即教师“统”得过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发挥,有展示舞台。但一定要掌握好其中的“度”:既不能让新课程走老路,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充当“录像机”“复印机”,课堂质量低,实效性差;也不能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自由发言,自由发挥的场所。 教室,是神圣的地方,是学习的地方。教师要掌握好其中的度,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宗旨,使新课程教学科学有效。
2、历史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价值,有启发性,不要过于简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科学设计问题,使问题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学生不用认真思考就能找出答案;有时问题设计偏南,只有少数优秀生才能回答上来。另外,有些讨论题目的设置欠思考或范围过大,使学生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失去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和意义,教学效果欠佳,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时问题的设置争取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史料教学的程度不够。依据高考要求,文综试题三科各一百分,而在历史试题中选择题仅占48分,史料分析题则占52分。因此历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史料,通过鲜活的史料使学生提高阅读分析、提炼信息、迁移知识、归纳综合、学以致用、语言阐释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
4、课堂语言艺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在课堂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可能像物理、化学一样在实验室里再现和重演,加之中学生知识积累少,社会阅历浅,感知遥远而陌生的世界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重新加工,充分运用课堂语言艺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很必要的。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师在课堂语言上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使历史课讲的没有“精神”。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熔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而语言艺术是其中的关键,应该争取做到语言具有感染力、幽默感、现实感,要尽力还历史以真实,结合现实又能陶冶情操,创设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使教学更加完美。
5、历史教学中要眼中有人做起来很难: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倡要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但历史教学中做到眼中有人很难,原因很多,首先是教师缺乏意识,没有意识到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只是立足与赶进度,照本宣科,很难实现人物教学的教育功能。其次缺乏方法,平铺直叙,重复教材内容,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缺乏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再次,教师本身缺乏情感及语言的缺乏,基本功不够过硬等。
以上是我对自己课堂的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及同行们批评指正。
本人参加工作已有十几个春秋,能熟练地胜任本职工作,教学成绩优秀,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时教学工作还不够尽善尽美,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借此机会,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教学,反思如下:
1、不能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凑成和谐的音符,即教师“统”得过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发挥,有展示舞台。但一定要掌握好其中的“度”:既不能让新课程走老路,一言堂,满堂灌,让学生充当“录像机”“复印机”,课堂质量低,实效性差;也不能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自由发言,自由发挥的场所。 教室,是神圣的地方,是学习的地方。教师要掌握好其中的度,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宗旨,使新课程教学科学有效。
2、历史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价值,有启发性,不要过于简单,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科学设计问题,使问题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有时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学生不用认真思考就能找出答案;有时问题设计偏南,只有少数优秀生才能回答上来。另外,有些讨论题目的设置欠思考或范围过大,使学生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失去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和意义,教学效果欠佳,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同时问题的设置争取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重视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史料教学的程度不够。依据高考要求,文综试题三科各一百分,而在历史试题中选择题仅占48分,史料分析题则占52分。因此历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经常运用史料,通过鲜活的史料使学生提高阅读分析、提炼信息、迁移知识、归纳综合、学以致用、语言阐释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
4、课堂语言艺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在课堂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可能像物理、化学一样在实验室里再现和重演,加之中学生知识积累少,社会阅历浅,感知遥远而陌生的世界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重新加工,充分运用课堂语言艺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很必要的。但长期以来,历史教师在课堂语言上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使历史课讲的没有“精神”。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熔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而语言艺术是其中的关键,应该争取做到语言具有感染力、幽默感、现实感,要尽力还历史以真实,结合现实又能陶冶情操,创设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与思考,使教学更加完美。
5、历史教学中要眼中有人做起来很难: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提倡要关怀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但历史教学中做到眼中有人很难,原因很多,首先是教师缺乏意识,没有意识到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性,只是立足与赶进度,照本宣科,很难实现人物教学的教育功能。其次缺乏方法,平铺直叙,重复教材内容,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缺乏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再次,教师本身缺乏情感及语言的缺乏,基本功不够过硬等。
以上是我对自己课堂的反思,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及同行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