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今人考证,亢嗣鼎是一个“恃富骄横,悭吝贪婪,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此话也许不完全可靠,但作为盐商,垄断市场;作为粮商,囤积居奇;作为典当商,重利盘剥;恐怕这都是难免的,否则没有官家背景,何以能成为晋商首富。现在有一种美化晋商的倾向,如诚信,等等。其实,无商不奸,晋商何能免俗。
清初,有一年山西大旱,万民祈祷老天降雨,山西富商“亢百万”却洋洋得意地说:“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担。”这口出狂言的“亢百万”何许人也,他财富从何所得?
“亢百万”乃清代山西临汾亢家堡的巨富,根据徐珂《清裨类钞》记载:“亢氏为山西巨富”,“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富”,这表明平阳富商亢百万的钱还不止百万。据记载,其家产在数千万两银子以上,远远超过今天名气甚大的曹、乔、侯、渠、常诸家。近人邓之诚《骨董琐纪全编》称“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亢氏在扬州有著名的亢园和大片房产,是清代两淮盐商中与盐务总商安氏齐名的人物,被称为“北安西亢”。可惜亢氏没有什么大院留到今天,故而知道亢氏的人并不多。
天上掉不下金馅饼
家有金湖银海,必有源头活水。“亢百万”的万贯家产是怎样积累来的?
日本1907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全书》说,在明朝末年, 山西临汾亢家得李自成遗金而富。书中说道,李闯王经山西将金银“运藏亢处”,后来“乃归亢氏”,并说亢家“拾得……财货约计千万”。在山西民间也有这一说法流传:传说李自成自北京败退后,由河北进入山西,经晋中、临汾退到陕西,在京所掠金银财宝,仓皇撤退中携带不便,埋入地下,被农民捡得,经商致富, 不仅临汾县亢家堡亢家,还有祁县孙家河的员家、万荣县荣河老城的潘家,等等。所以,有歌曰:“莫打鼓来莫敲锣,听我说段因果歌,自从那李闯败北京,农夫掘地财主多”。不过, 即使亢家捡得遗金,也不可能成为数百年的巨富。况且,现代学者们早已否定了这种说法。亢氏的财富自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亢氏从清初发迹,到清末衰败,其首创者是生于明末的亢嗣鼎。与其他晋商富户不同的是,那些今天我们熟知的晋商都由票号而至全盛,但亢氏并没有涉足票号,起码没有在他们的经营中占主要地位。亢氏家族的产业还是以传统商业为主的。
据推测,亢氏的起家应该是盐业,从地理位置看,亢氏所在的临汾(平阳)离河东盐池(运城)很近,亢氏从事盐业有地利之便。再从历史记载看,能在扬州称富,非盐商不行。山西富室起于盐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鲁国穷士猗顿,衣食不给,求救于陶朱公,“用卤盐起”,在山西运城经营潞盐,成为巨富,“资比王公,名驰天下”。临汾亢家离运城只百公里之遥,安能不介入潞盐买卖?清代盐实行专卖制,即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引到指定地区运销。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根据史料记载,“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这亢、季两家都是盐商。时人钮秀说:“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泰兴季氏是指季沧苇,清初官僚地主,康熙初年“以御史回籍后,尤称豪侈”,建有豪华住宅。而山西临汾亢氏,且不说在山西老家如何,仅扬州寓所,就屋宇宏伟得令人咋舌,还在扬州城西北角虹桥小秦淮河附近建筑一处“亢园”。“亢氏构园城阴,长许里,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为百间房”。这“亢园”就是今日扬州瘦西湖公园的一部分。另外,亢氏又在小东门外,建有“亢家花园”一处,成为扬州的显贵。
亢氏在扬州的资产到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扬州画坊录》说:“亢氏业盐,与安氏齐名,谓之北安、西亢”。安是安鹿村(亦说安禄村),为康熙年间的扬州“盐务商总”,他在接待客人时,灯笼挂到十里以外。亢氏与安氏齐名,亢氏在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和权势可想而知。据说,清代大戏,洪升的《长生殿》初出,在扬州的山西临汾亢家,就令自己的家庭戏班子演出,光置办乐器服装道具等就花费四十万两白银,其富可以想见。
典当业的“托拉斯”
山西临汾亢家不仅是个大盐商,也是一个大钱商。他经营当铺、钱庄,据说亢家还开设了票号。亢家涉足金融业是从开当铺开始的。当铺是一种赚钱最快的生意,经营消费品抵押贷款,利息很高,所有人们都称其为高利贷。因为剥削太重,清朝政府曾经多次下令:“典当财物,每月取息,不得超过三分”,但是当铺常常是超过三分,违禁取息。清代前期,山西典当商颇多,而亢氏作为商人,又怎能放弃任何这个转瞬就能获取暴利的行业呢。亢家的当铺开了多少,现在没有具体数字,但是其实力之强、势力之大、欺行霸市、垄断市场的情况却令人吃惊。典当是封建社会以衣物等动产作质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
根据徐珂《清裨类钞》第24册《豪奢 》说,清康熙年间,亢家在山西临汾城内开设了当铺,别的商人就不敢再在临汾城内开设当铺了。可是有一家人不以为然,在临汾城内也开了一家当铺。有一天,一个人拿着一个金罗汉来其当铺当钱,当价1000两白银。第二天此人又拿来一个金罗汉,又当了1000两白银。第三天还是此人,又拿来一个金罗汉,又当了1000两白银。第四天、第五天…… 一连三个月不间断,用了 99个金罗汉当了 99000两白银,当铺的掌柜害怕了,“这是什么人,他有多少金罗汉?”便恭恭敬敬地问客人:“先生,您是哪里来的,怎么有这样多金罗汉?”客人说:“我家有500尊金罗汉,刚刚当了 99尊,还有401尊没有拿来呢。”然后扬长而去。这家当铺掌柜立即差人四处打听,方知是亢家堡“亢百万”差人干的,意在挤走竞争者,垄断临汾城的银钱业。那人便急急忙忙把东家请来商量,然后请了当地有名望的人出面,请亢家赎当,归还金罗汉,匆匆忙忙关门而去。
据说,康熙三十八年葛礼担任山西省巡抚刚上任下令钱粮加征火耗银时,“亢百万”因联名上书,被葛礼下令拘捕,后来送了银钱才免于追究。至于亢家的北京钱庄,则一直开设到1948年北京解放。
至于亢家是不是开过票号,不好肯定。不过,不管票号、账局、印局,还是钱庄、当铺 、银行,都是清代的金融机构,山西临汾亢家是中国清代的金融世家是肯定无疑的。有道是:钱庄账庄汇兑庄,印局当铺与银行,生财生意钱换钱,翻来覆去利无边。
粮食行里翻金银
晋商“亢百万”,不仅是一位大盐商和大钱商,还是大粮商和大地主。
亢氏的另一个产业是粮食。临汾是山西主要的产粮区,亢氏在临汾有“仓库多至数千”,在北京开有大粮食商行,藏有米粮万石。传说,亢氏人从山西临汾到北京,或骑马或坐轿,三十多天的路程,沿途不住别人店,每晚都住在自己商铺。
亢氏在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是正阳门外粮店。亢氏从临汾把粮运至北京卖,他们既做粮食批发,又做粮食零售。当时京城繁荣,所需粮食数量最大。亢氏买卖之大不难想象。
在北京,亢家的粮行设在前门外大栅栏西口粮食店街,这里是北京城最重要的粮食市场。根据《清裨类钞》第二十一册记载,“京师大贾多晋人,正阳门外粮食店亢掌柜者,雄于财”。有一天,亢家粮行数十辆牛车拉着粮食由外地而来,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途中遇上一位无赖平某,带着一帮恶棍,拦住去路,不仅强行借粮,还要粮行掌柜酒席招待。亢家粮行掌柜无奈,只好送给平某十石大米。但是,平某并不善罢甘休,后来由一位王爷帮助,才赶走无赖。运粮且有王爷关照,可见规模之大,实力之强。
做粮食生意的亢氏也是大地主,拥有大量田宅,当地称亢氏“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人呼“百万”。
康熙年间,临汾发生一场特大旱灾,从康熙五十九年三月到康熙六十年六月,连续十五个月天上没有下一滴雨,两年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饥殍载道,草根树皮都吃光了。临汾知县魏星煜动员富户捐粮,设立南北两个粥厂,赈济饥民。由亢家堡“亢百万”—亢嗣鼎领头,还有其他富户共九家负责煮粥,招饥民进食,每天达到一万人以上。亢家堡的亢嗣鼎、亢在时等十四位乡绅,踊跃捐钱捐粮,帮助老百姓度过荒年。这场旱灾一直延续到康熙六十年六月十五日,方才落雨,能够下种时已经到了中伏天。“亢百万”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够做到大富大德,亦属难能可贵。不过,也有人说,民间传说“亢百万”自恃富有,好为狂言,如前所说,他竟然当众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商人重利善寻时机
亢氏的发迹离不开对时势和市场的判断。
在清朝,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各种贸易规模都逐渐扩大,不管是盐业还是粮食,都是市场交易的主角。亢氏看准了粮食生意,致力于长途贩运和粮店经营。当时的北京,由于是京畿之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氏在正阳门外所开设的粮店。亢氏原籍山西平阳府(临汾),位于汾河流域,是个产粮区,亢氏在临汾有“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山西地近畿辅,上述亢氏的“牛车数乘”有可能是从原籍往京城运送,亢氏又在京城开设粮店,所以,亢氏既是粮食批发商,又是粮食零售商。此外,亢氏还是个封建大地主。亢氏拥有大量田宅,在其原籍平阳府“宅第连云,宛如世家”。这都说明亢氏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而且储藏有大量的粮食,这是亢氏善于经商的结果。
山西商人魁首临汾亢家堡的亢氏家族,发迹于明朝中期,到清初“亢百万”亢嗣鼎手里,已经是家产百万,富甲天下的大盐商、大钱商、大粮商和大地主了。亢家以商闻名于海内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家业日渐衰微。及至民国,亢氏在山西省内已经败落,省外、北京等地勉强维持到20世纪40年代。其破落的原因,与整个山西商人的衰落是沿着同一轨迹发展的。这正是:金马银舟已眇眇,夕阳明灭乱流中;河东百万凄凄去,江南新富应潮来。
据今人考证,亢嗣鼎是一个“恃富骄横,悭吝贪婪,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此话也许不完全可靠,但作为盐商,垄断市场;作为粮商,囤积居奇;作为典当商,重利盘剥;恐怕这都是难免的,否则没有官家背景,何以能成为晋商首富。现在有一种美化晋商的倾向,如诚信,等等。其实,无商不奸,晋商何能免俗。
曾经有大商人说过一句话:“前半夜考虑给别人挣钱,后半夜考虑给自己挣钱”,此可谓是商业圣训。以此可观晋商亢氏之心。
清初,有一年山西大旱,万民祈祷老天降雨,山西富商“亢百万”却洋洋得意地说:“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担。”这口出狂言的“亢百万”何许人也,他财富从何所得?
“亢百万”乃清代山西临汾亢家堡的巨富,根据徐珂《清裨类钞》记载:“亢氏为山西巨富”,“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富”,这表明平阳富商亢百万的钱还不止百万。据记载,其家产在数千万两银子以上,远远超过今天名气甚大的曹、乔、侯、渠、常诸家。近人邓之诚《骨董琐纪全编》称“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亢氏在扬州有著名的亢园和大片房产,是清代两淮盐商中与盐务总商安氏齐名的人物,被称为“北安西亢”。可惜亢氏没有什么大院留到今天,故而知道亢氏的人并不多。
天上掉不下金馅饼
家有金湖银海,必有源头活水。“亢百万”的万贯家产是怎样积累来的?
日本1907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全书》说,在明朝末年, 山西临汾亢家得李自成遗金而富。书中说道,李闯王经山西将金银“运藏亢处”,后来“乃归亢氏”,并说亢家“拾得……财货约计千万”。在山西民间也有这一说法流传:传说李自成自北京败退后,由河北进入山西,经晋中、临汾退到陕西,在京所掠金银财宝,仓皇撤退中携带不便,埋入地下,被农民捡得,经商致富, 不仅临汾县亢家堡亢家,还有祁县孙家河的员家、万荣县荣河老城的潘家,等等。所以,有歌曰:“莫打鼓来莫敲锣,听我说段因果歌,自从那李闯败北京,农夫掘地财主多”。不过, 即使亢家捡得遗金,也不可能成为数百年的巨富。况且,现代学者们早已否定了这种说法。亢氏的财富自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亢氏从清初发迹,到清末衰败,其首创者是生于明末的亢嗣鼎。与其他晋商富户不同的是,那些今天我们熟知的晋商都由票号而至全盛,但亢氏并没有涉足票号,起码没有在他们的经营中占主要地位。亢氏家族的产业还是以传统商业为主的。
据推测,亢氏的起家应该是盐业,从地理位置看,亢氏所在的临汾(平阳)离河东盐池(运城)很近,亢氏从事盐业有地利之便。再从历史记载看,能在扬州称富,非盐商不行。山西富室起于盐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鲁国穷士猗顿,衣食不给,求救于陶朱公,“用卤盐起”,在山西运城经营潞盐,成为巨富,“资比王公,名驰天下”。临汾亢家离运城只百公里之遥,安能不介入潞盐买卖?清代盐实行专卖制,即由政府特许的盐商凭引到指定地区运销。这种贩运特权,使盐商获利颇丰。根据史料记载,“康熙时,平阳亢氏,泰兴季氏,皆富可敌国,享用奢靡,埒于王侯”。这亢、季两家都是盐商。时人钮秀说:“江南泰兴季氏与山西平阳亢氏,俱以富闻于天下”。泰兴季氏是指季沧苇,清初官僚地主,康熙初年“以御史回籍后,尤称豪侈”,建有豪华住宅。而山西临汾亢氏,且不说在山西老家如何,仅扬州寓所,就屋宇宏伟得令人咋舌,还在扬州城西北角虹桥小秦淮河附近建筑一处“亢园”。“亢氏构园城阴,长许里,自头敌台起,至四敌台止,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为百间房”。这“亢园”就是今日扬州瘦西湖公园的一部分。另外,亢氏又在小东门外,建有“亢家花园”一处,成为扬州的显贵。
亢氏在扬州的资产到底有多少,谁也不清楚。《扬州画坊录》说:“亢氏业盐,与安氏齐名,谓之北安、西亢”。安是安鹿村(亦说安禄村),为康熙年间的扬州“盐务商总”,他在接待客人时,灯笼挂到十里以外。亢氏与安氏齐名,亢氏在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和权势可想而知。据说,清代大戏,洪升的《长生殿》初出,在扬州的山西临汾亢家,就令自己的家庭戏班子演出,光置办乐器服装道具等就花费四十万两白银,其富可以想见。
典当业的“托拉斯”
山西临汾亢家不仅是个大盐商,也是一个大钱商。他经营当铺、钱庄,据说亢家还开设了票号。亢家涉足金融业是从开当铺开始的。当铺是一种赚钱最快的生意,经营消费品抵押贷款,利息很高,所有人们都称其为高利贷。因为剥削太重,清朝政府曾经多次下令:“典当财物,每月取息,不得超过三分”,但是当铺常常是超过三分,违禁取息。清代前期,山西典当商颇多,而亢氏作为商人,又怎能放弃任何这个转瞬就能获取暴利的行业呢。亢家的当铺开了多少,现在没有具体数字,但是其实力之强、势力之大、欺行霸市、垄断市场的情况却令人吃惊。典当是封建社会以衣物等动产作质押,进行放款的高利贷机构。
根据徐珂《清裨类钞》第24册《豪奢 》说,清康熙年间,亢家在山西临汾城内开设了当铺,别的商人就不敢再在临汾城内开设当铺了。可是有一家人不以为然,在临汾城内也开了一家当铺。有一天,一个人拿着一个金罗汉来其当铺当钱,当价1000两白银。第二天此人又拿来一个金罗汉,又当了1000两白银。第三天还是此人,又拿来一个金罗汉,又当了1000两白银。第四天、第五天…… 一连三个月不间断,用了 99个金罗汉当了 99000两白银,当铺的掌柜害怕了,“这是什么人,他有多少金罗汉?”便恭恭敬敬地问客人:“先生,您是哪里来的,怎么有这样多金罗汉?”客人说:“我家有500尊金罗汉,刚刚当了 99尊,还有401尊没有拿来呢。”然后扬长而去。这家当铺掌柜立即差人四处打听,方知是亢家堡“亢百万”差人干的,意在挤走竞争者,垄断临汾城的银钱业。那人便急急忙忙把东家请来商量,然后请了当地有名望的人出面,请亢家赎当,归还金罗汉,匆匆忙忙关门而去。
据说,康熙三十八年葛礼担任山西省巡抚刚上任下令钱粮加征火耗银时,“亢百万”因联名上书,被葛礼下令拘捕,后来送了银钱才免于追究。至于亢家的北京钱庄,则一直开设到1948年北京解放。
至于亢家是不是开过票号,不好肯定。不过,不管票号、账局、印局,还是钱庄、当铺 、银行,都是清代的金融机构,山西临汾亢家是中国清代的金融世家是肯定无疑的。有道是:钱庄账庄汇兑庄,印局当铺与银行,生财生意钱换钱,翻来覆去利无边。
粮食行里翻金银
晋商“亢百万”,不仅是一位大盐商和大钱商,还是大粮商和大地主。
亢氏的另一个产业是粮食。临汾是山西主要的产粮区,亢氏在临汾有“仓库多至数千”,在北京开有大粮食商行,藏有米粮万石。传说,亢氏人从山西临汾到北京,或骑马或坐轿,三十多天的路程,沿途不住别人店,每晚都住在自己商铺。
亢氏在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是正阳门外粮店。亢氏从临汾把粮运至北京卖,他们既做粮食批发,又做粮食零售。当时京城繁荣,所需粮食数量最大。亢氏买卖之大不难想象。
在北京,亢家的粮行设在前门外大栅栏西口粮食店街,这里是北京城最重要的粮食市场。根据《清裨类钞》第二十一册记载,“京师大贾多晋人,正阳门外粮食店亢掌柜者,雄于财”。有一天,亢家粮行数十辆牛车拉着粮食由外地而来,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途中遇上一位无赖平某,带着一帮恶棍,拦住去路,不仅强行借粮,还要粮行掌柜酒席招待。亢家粮行掌柜无奈,只好送给平某十石大米。但是,平某并不善罢甘休,后来由一位王爷帮助,才赶走无赖。运粮且有王爷关照,可见规模之大,实力之强。
做粮食生意的亢氏也是大地主,拥有大量田宅,当地称亢氏“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人呼“百万”。
康熙年间,临汾发生一场特大旱灾,从康熙五十九年三月到康熙六十年六月,连续十五个月天上没有下一滴雨,两年颗粒无收,赤地千里,饥殍载道,草根树皮都吃光了。临汾知县魏星煜动员富户捐粮,设立南北两个粥厂,赈济饥民。由亢家堡“亢百万”—亢嗣鼎领头,还有其他富户共九家负责煮粥,招饥民进食,每天达到一万人以上。亢家堡的亢嗣鼎、亢在时等十四位乡绅,踊跃捐钱捐粮,帮助老百姓度过荒年。这场旱灾一直延续到康熙六十年六月十五日,方才落雨,能够下种时已经到了中伏天。“亢百万”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够做到大富大德,亦属难能可贵。不过,也有人说,民间传说“亢百万”自恃富有,好为狂言,如前所说,他竟然当众扬言“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商人重利善寻时机
亢氏的发迹离不开对时势和市场的判断。
在清朝,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各种贸易规模都逐渐扩大,不管是盐业还是粮食,都是市场交易的主角。亢氏看准了粮食生意,致力于长途贩运和粮店经营。当时的北京,由于是京畿之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多、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氏在正阳门外所开设的粮店。亢氏原籍山西平阳府(临汾),位于汾河流域,是个产粮区,亢氏在临汾有“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山西地近畿辅,上述亢氏的“牛车数乘”有可能是从原籍往京城运送,亢氏又在京城开设粮店,所以,亢氏既是粮食批发商,又是粮食零售商。此外,亢氏还是个封建大地主。亢氏拥有大量田宅,在其原籍平阳府“宅第连云,宛如世家”。这都说明亢氏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而且储藏有大量的粮食,这是亢氏善于经商的结果。
山西商人魁首临汾亢家堡的亢氏家族,发迹于明朝中期,到清初“亢百万”亢嗣鼎手里,已经是家产百万,富甲天下的大盐商、大钱商、大粮商和大地主了。亢家以商闻名于海内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家业日渐衰微。及至民国,亢氏在山西省内已经败落,省外、北京等地勉强维持到20世纪40年代。其破落的原因,与整个山西商人的衰落是沿着同一轨迹发展的。这正是:金马银舟已眇眇,夕阳明灭乱流中;河东百万凄凄去,江南新富应潮来。
据今人考证,亢嗣鼎是一个“恃富骄横,悭吝贪婪,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此话也许不完全可靠,但作为盐商,垄断市场;作为粮商,囤积居奇;作为典当商,重利盘剥;恐怕这都是难免的,否则没有官家背景,何以能成为晋商首富。现在有一种美化晋商的倾向,如诚信,等等。其实,无商不奸,晋商何能免俗。
曾经有大商人说过一句话:“前半夜考虑给别人挣钱,后半夜考虑给自己挣钱”,此可谓是商业圣训。以此可观晋商亢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