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上映,梅兰芳纪念馆成为梅迷的必去之地,那里,留下了梅兰芳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记忆
电影《梅兰芳》中没有梅兰芳的晚年生活,对于梅迷来说,多少有点意犹未尽,这一遗憾在位于北京护国寺街9号
的梅兰芳纪念馆里可以得到弥补。在那里,梅兰芳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曾为清末王府的马厩
追溯起来,梅兰芳纪念馆有些历史了。它原是庆亲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期成为禁烟总局办事机构,后又成为一些军人的住宅。解放后,经过修葺改造成招待所,成为一座典型的三合院。随后,它几次变身,直到1951年,这座宅子迎来了新主人梅兰芳,才开始借着京剧大师的身份,身价倍增。
1951年7月,梅兰芳举家从上海迁至北京,任中国京剧院院长,被国家安排在此居住,当时还是三合院。回京不久,梅兰芳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要结婚,家里添两口人,住房自然就显得有些局促了。周恩来总理知道后嘱咐有关部门为梅家加盖了南房等十多间住房,这座宅子才成为了现在的四合院结构,有房屋37间。之后,这座宅子便和一代名伶联系在了一起,记忆着梅兰芳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并成为他的纪念馆永远纪念下去。
梅迷大概都知道,梅兰芳在北京曾住过多处地方。李铁拐斜街是他的出生地;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南芦草园胡同、无量大人胡同(今红星胡同)等地都有他早年的住处,这也是为什么在网上可以搜出众多梅兰芳故居的原因。不过现在,其中大多已难觅踪迹,我曾在红星胡同找寻过,只看到一堆现代建筑,勉强能引起回忆的,只有那条和梅兰芳很熟的胡同。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这座宅子又没了主人。为了纪念他,1984年开始在此筹建梅兰芳纪念馆。1986年10月27日,梅兰芳诞辰92周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匾额由邓小平同志题词,梅兰芳次子梅绍武任名誉馆长。从此,这座宅子成为梅迷凭吊大师的一个去处。
来过这里的游客,一进大门,都会注意到迎面的青砖灰瓦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左边一丛小毛竹风姿绰约地守护在塑像一旁,右边的那一丛却过早地凋零了。
后院的北房前,有两棵大柿子树,几乎占了半个院落,南面一边是棵苹果树,一边是棵海棠树,据介绍,种这几棵树是为了取谐音,寓意“事事平安”。当年,梅兰芳曾在树下舞剑,喂鸽,创作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穆桂英挂帅》。如今,树叶早已凋谢,只有大师的故事和风采还在流传。
随处可见的京剧元素
有人评价电影《梅兰芳》中京剧元素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一点在纪念馆里多少能找点慰藉。
我曾刻意在后院门口屏息倾听,没想到真的听到轻柔的梅腔在风中轻轻地飘过。那种“飘”过的感觉牵出我的另一段记忆:去年盛夏时我曾在国子监一带溜达,一个老大爷躺在国槐树下的躺椅上,摇着大扑扇,哼唱京剧,“锵锵锵”,声音压过树头烦躁的知了,追着逛胡同的游客走了很远。
把当年的情绪调动起来,追着余音过去,没走几步就找到了后院的西厢房。一位体型庞大的游客挡在我前面,正拿着专业相机往窗户里探望,我从他留下的缝隙里,看到屋内的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梅蘭芳的京剧片段。绝代风华,在屏幕上流转,随即再次确认,为什么当年男人都想娶他,女人都想嫁他。单从这点来看,梅兰芳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福芝芳和孟小冬,都是幸运者。
挤不过五大三粗的游客,我只好转身踏进东厢房,让人惊喜的是,里面存放着梅兰芳当年的经典剧目《苏三起解》《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女起解》等的戏服和头饰,年代久远,色泽已不再鲜亮,但透过黯淡的外表,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奢美。因为大师当年穿过,戏服和头饰前聚集着房内仅有的几名游客,轻声议论着电影中黎明所穿的戏服。我也跟着议论一番然后转向旁边的角落,仔细搜寻,在那里发现了1916年梅兰芳在上海演出《霸王别姬》的戏单,书有“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霸王”。再看看戏服,遥想一下当年拔剑自刎的虞姬,竟有点时空错乱,很快,吱吱的门声和笃笃的高跟鞋声打破了我无意间闯进的春秋美梦。
在这里,还有一点,游客都不会遗漏,那就是梅兰芳自创的53式兰花指,这些手势被拍成照片,放大后挂在墙上,惹得游客忍不住比划两下,屋内顿时柔媚起来。京剧旦角表演中的手势主要体现在指形上,而这恰恰是最难学的,黎明为拍电影两个月速成梅兰芳, 眼够媚,腿够活,但很多人反映他的兰花指差点。不是对黎明要求太高,而是因为他演的是大师梅兰芳,自然观众心中会有个对比。梅兰芳的兰花指神奇到了什么程度?有史料为证:1934年,梅兰芳到苏联访问演出,戏剧家梅耶荷德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激动地说:“梅先生的手势可真叫绝,让我们这些语言不通的外国观众也能理解剧中人的思想感情,看了梅先生的手势,我觉得我们一些演员的手应该砍掉!”言语虽有些夸张,但梅兰芳的神奇兰花指可见一斑。
了解梅兰芳家族的人来到这里会特意问梅玮在不在。梅玮是梅兰芳的曾孙,毕业后留在纪念馆工作,他是梅家第四代中惟一接受过京剧训练的。因为是惟一的,很多人关注他能否传承大师的绝代风华,不过,“80后”总是有创新思想的,他正在尝试把京剧融入流行音乐,融入摇滚,他甚至认为京剧舞台上可以出现超女、快男造型的新新人类。如果一切是为了京剧,那无可厚非,因为梅兰芳本人就是一个京剧改良者。
京剧之外的艺术风骨
梅兰芳是京剧大师妇孺皆知,但他对绘画艺术的情感,大多数人不了解。纪念馆在电影《梅兰芳》热映后,专门展出了影片中曾使用过的部分作品,包括梅兰芳本人的3幅作品和友人赠送的绘画作品。
梅兰芳收藏的绘画作品,两种画较多:梅花和马。一是因为梅兰芳喜爱梅花,一是因梅兰芳属马。展室的门口上方,在设计时也投大师所爱,画着一朵生命力旺盛的冬梅。据工作人员介绍,梅兰芳所藏字画中有宋、元、明、清和当代著名书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作品。此外,还有当代印度画圣难达婆薮为梅兰芳绘制的巨幅油画《洛神》,日本著名画家渡边晨亩和福地信世赠的画、印度诗人泰戈尔亲笔题字赠诗的《团扇》。 1998年,一家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册《梅兰芳藏画集》 ,内有明清现代名家所画精美画卷201张。
当然,除了收藏之外,梅兰芳与绘画的渊源也很深。年少时,他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就与画家吴昌硕相识,结为忘年交。当时吴昌硕赠给梅兰芳一幅梅花图,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到北京后,开始向画家王梦白学习画花卉、草虫、人物等。除此之外, 齐白石也曾指点他作画。由此来看,梅兰芳的老师全是名家。经工作人员指点,我找到了梅兰芳的书房“缀玉轩”,它位于后院的北房正中小客厅的两侧,当年,梅兰芳每天在书房的大理石面红木桌上写作、绘画。
虽然酷爱字画,但是当年,梅兰芳曾把收藏的字画统统卖掉。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坚决辞掉各种演出表明抗日之志,他留了一把胡子,开始以绘画谋生,但仍难维持生计,只得让夫人把无量大人胡同的房子,连同家具、字画统统卖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便是著名的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艺术是相通的。梅兰芳亲自设计的戏装和头饰很多都是从绘画中得到的灵感,据介绍,梅兰芳在演出《麻姑献寿》时所穿戏服,就是参照古画中的“麻姑献寿图”中的人物服饰设计的。一代大师的才情,充满了纪念馆的角角落落,这大概也正是名人故居的魅力所在。
电影《梅兰芳》中没有梅兰芳的晚年生活,对于梅迷来说,多少有点意犹未尽,这一遗憾在位于北京护国寺街9号
的梅兰芳纪念馆里可以得到弥补。在那里,梅兰芳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曾为清末王府的马厩
追溯起来,梅兰芳纪念馆有些历史了。它原是庆亲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期成为禁烟总局办事机构,后又成为一些军人的住宅。解放后,经过修葺改造成招待所,成为一座典型的三合院。随后,它几次变身,直到1951年,这座宅子迎来了新主人梅兰芳,才开始借着京剧大师的身份,身价倍增。
1951年7月,梅兰芳举家从上海迁至北京,任中国京剧院院长,被国家安排在此居住,当时还是三合院。回京不久,梅兰芳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先后要结婚,家里添两口人,住房自然就显得有些局促了。周恩来总理知道后嘱咐有关部门为梅家加盖了南房等十多间住房,这座宅子才成为了现在的四合院结构,有房屋37间。之后,这座宅子便和一代名伶联系在了一起,记忆着梅兰芳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并成为他的纪念馆永远纪念下去。
梅迷大概都知道,梅兰芳在北京曾住过多处地方。李铁拐斜街是他的出生地;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南芦草园胡同、无量大人胡同(今红星胡同)等地都有他早年的住处,这也是为什么在网上可以搜出众多梅兰芳故居的原因。不过现在,其中大多已难觅踪迹,我曾在红星胡同找寻过,只看到一堆现代建筑,勉强能引起回忆的,只有那条和梅兰芳很熟的胡同。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这座宅子又没了主人。为了纪念他,1984年开始在此筹建梅兰芳纪念馆。1986年10月27日,梅兰芳诞辰92周年,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匾额由邓小平同志题词,梅兰芳次子梅绍武任名誉馆长。从此,这座宅子成为梅迷凭吊大师的一个去处。
来过这里的游客,一进大门,都会注意到迎面的青砖灰瓦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左边一丛小毛竹风姿绰约地守护在塑像一旁,右边的那一丛却过早地凋零了。
后院的北房前,有两棵大柿子树,几乎占了半个院落,南面一边是棵苹果树,一边是棵海棠树,据介绍,种这几棵树是为了取谐音,寓意“事事平安”。当年,梅兰芳曾在树下舞剑,喂鸽,创作他最后一部重要作品《穆桂英挂帅》。如今,树叶早已凋谢,只有大师的故事和风采还在流传。
随处可见的京剧元素
有人评价电影《梅兰芳》中京剧元素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一点在纪念馆里多少能找点慰藉。
我曾刻意在后院门口屏息倾听,没想到真的听到轻柔的梅腔在风中轻轻地飘过。那种“飘”过的感觉牵出我的另一段记忆:去年盛夏时我曾在国子监一带溜达,一个老大爷躺在国槐树下的躺椅上,摇着大扑扇,哼唱京剧,“锵锵锵”,声音压过树头烦躁的知了,追着逛胡同的游客走了很远。
把当年的情绪调动起来,追着余音过去,没走几步就找到了后院的西厢房。一位体型庞大的游客挡在我前面,正拿着专业相机往窗户里探望,我从他留下的缝隙里,看到屋内的电视屏幕上正在播放梅蘭芳的京剧片段。绝代风华,在屏幕上流转,随即再次确认,为什么当年男人都想娶他,女人都想嫁他。单从这点来看,梅兰芳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福芝芳和孟小冬,都是幸运者。
挤不过五大三粗的游客,我只好转身踏进东厢房,让人惊喜的是,里面存放着梅兰芳当年的经典剧目《苏三起解》《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女起解》等的戏服和头饰,年代久远,色泽已不再鲜亮,但透过黯淡的外表,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奢美。因为大师当年穿过,戏服和头饰前聚集着房内仅有的几名游客,轻声议论着电影中黎明所穿的戏服。我也跟着议论一番然后转向旁边的角落,仔细搜寻,在那里发现了1916年梅兰芳在上海演出《霸王别姬》的戏单,书有“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霸王”。再看看戏服,遥想一下当年拔剑自刎的虞姬,竟有点时空错乱,很快,吱吱的门声和笃笃的高跟鞋声打破了我无意间闯进的春秋美梦。
在这里,还有一点,游客都不会遗漏,那就是梅兰芳自创的53式兰花指,这些手势被拍成照片,放大后挂在墙上,惹得游客忍不住比划两下,屋内顿时柔媚起来。京剧旦角表演中的手势主要体现在指形上,而这恰恰是最难学的,黎明为拍电影两个月速成梅兰芳, 眼够媚,腿够活,但很多人反映他的兰花指差点。不是对黎明要求太高,而是因为他演的是大师梅兰芳,自然观众心中会有个对比。梅兰芳的兰花指神奇到了什么程度?有史料为证:1934年,梅兰芳到苏联访问演出,戏剧家梅耶荷德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激动地说:“梅先生的手势可真叫绝,让我们这些语言不通的外国观众也能理解剧中人的思想感情,看了梅先生的手势,我觉得我们一些演员的手应该砍掉!”言语虽有些夸张,但梅兰芳的神奇兰花指可见一斑。
了解梅兰芳家族的人来到这里会特意问梅玮在不在。梅玮是梅兰芳的曾孙,毕业后留在纪念馆工作,他是梅家第四代中惟一接受过京剧训练的。因为是惟一的,很多人关注他能否传承大师的绝代风华,不过,“80后”总是有创新思想的,他正在尝试把京剧融入流行音乐,融入摇滚,他甚至认为京剧舞台上可以出现超女、快男造型的新新人类。如果一切是为了京剧,那无可厚非,因为梅兰芳本人就是一个京剧改良者。
京剧之外的艺术风骨
梅兰芳是京剧大师妇孺皆知,但他对绘画艺术的情感,大多数人不了解。纪念馆在电影《梅兰芳》热映后,专门展出了影片中曾使用过的部分作品,包括梅兰芳本人的3幅作品和友人赠送的绘画作品。
梅兰芳收藏的绘画作品,两种画较多:梅花和马。一是因为梅兰芳喜爱梅花,一是因梅兰芳属马。展室的门口上方,在设计时也投大师所爱,画着一朵生命力旺盛的冬梅。据工作人员介绍,梅兰芳所藏字画中有宋、元、明、清和当代著名书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作品。此外,还有当代印度画圣难达婆薮为梅兰芳绘制的巨幅油画《洛神》,日本著名画家渡边晨亩和福地信世赠的画、印度诗人泰戈尔亲笔题字赠诗的《团扇》。 1998年,一家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册《梅兰芳藏画集》 ,内有明清现代名家所画精美画卷201张。
当然,除了收藏之外,梅兰芳与绘画的渊源也很深。年少时,他第一次去上海演出,就与画家吴昌硕相识,结为忘年交。当时吴昌硕赠给梅兰芳一幅梅花图,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到北京后,开始向画家王梦白学习画花卉、草虫、人物等。除此之外, 齐白石也曾指点他作画。由此来看,梅兰芳的老师全是名家。经工作人员指点,我找到了梅兰芳的书房“缀玉轩”,它位于后院的北房正中小客厅的两侧,当年,梅兰芳每天在书房的大理石面红木桌上写作、绘画。
虽然酷爱字画,但是当年,梅兰芳曾把收藏的字画统统卖掉。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坚决辞掉各种演出表明抗日之志,他留了一把胡子,开始以绘画谋生,但仍难维持生计,只得让夫人把无量大人胡同的房子,连同家具、字画统统卖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这便是著名的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
艺术是相通的。梅兰芳亲自设计的戏装和头饰很多都是从绘画中得到的灵感,据介绍,梅兰芳在演出《麻姑献寿》时所穿戏服,就是参照古画中的“麻姑献寿图”中的人物服饰设计的。一代大师的才情,充满了纪念馆的角角落落,这大概也正是名人故居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