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西方飲酒诗歌中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自古有劝酒之说,给酒附加了很多的个人感情和行为,这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诗中;而西方人对于酒,只是单纯的品酒和赏酒,很少有个人感情掺杂在里面。然而在这个大差异下,也不乏中西方异曲同工的诗歌。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的《渭城曲》和罗伯特·彭斯的《友谊天长地久》,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探讨。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同样是劝酒,酒在这两首诗里不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个朋友,寄友谊之情于酒中,歌颂友谊其情“情意殷切,韵味深永”,说明了无论什么文化差异下,友谊总是无处不在,友谊亘古永恒。
关键词:饮酒诗;异曲同工;王维
这两首诗歌都是借饮酒来歌颂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的,是在中西方饮酒诗歌文化大差异前提下的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例子。我们在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和饮酒文化与诗歌关系的差异后,再具体分析这两首饮酒诗歌的异曲同工之处。
1 中西方饮酒文化差异
中国人历来就有劝酒之说,人们常常通过酒来取得人际关系的沟通。中国人一向看重友谊,友人相逢,都要把酒叙情。这相逢畅饮称作“接风酒”、“洗尘酒”。饯别时也离不开酒,即“饯别酒”。由此可见,酒在中国较之西方更多地融入了人际关系,酒是人们用来交际的一种中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饮酒礼仪也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在礼仪上特别讲究敬酒劝酒,而敬酒一定要先敬长辈或上级,且讲究先干为敬。显然,中国的饮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在西方,饮酒很少涉及个人感情,就只是单纯地饮酒,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和酒器,也反映出对酒的尊重。西方人把酒当作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来品鉴。西方人也从来没有劝酒之说。无聊时随时都会和朋友喝一杯,随意喝,不讲究一干而尽。即使有正式场合需要举杯高呼“Cheers”也是意思下,不必在碰杯后一饮而尽。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看饮酒人跟自己的关系;西方人在饮酒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感情融入。
2 中西方饮酒文化与诗歌的关系。
数千年来,在中国,酒与诗从来就有不解之缘。所谓“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正说出了诗与酒的重要关系。中国古代文人使酒成为表达诗人个人情感、个人遭遇的载体。诗人喝酒写酒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都是个人化的行为。诗人好酒是基于以酒助诗兴,自有一番深沉的感受。中国的饮酒诗大多借酒抒发个人情感,给酒本身附加了太多的文化和个人感情。
西方的饮酒诗很少有借酒抒发个人感情,仅有的可以数过来。如本·约翰逊的“致西莉亚”,狄金森的“我品尝从未酿造的美酒”和霍维的“同志们”等。
3 中西方饮酒诗中异曲同工之例
上面我们了解了中西方饮酒文化差异和饮酒诗差异后,我们来具体地看看本文的这两首饮酒诗。令人新奇的是在这两首诗里,却没有了明显的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反而很有异曲同工之趣。王维的涛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年)之后写的,而“Auld Lang Syne”是18世纪彭斯根据古老苏格兰口传录下修改而成。虽然年代和地域相差很远,但是两者同样都是劝酒,借酒抒发真挚的友谊之情。不难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很多的相同点。
(1)这两首诗都因歌颂友谊其情“情意殷切,韵味深永”而出名,均被谱成了曲,成为经典世代传唱流传不息。先看王维的《渭城曲》,此涛被乐府谱为乐曲传唱,使之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并命名为《阳关三叠》。
而‘‘Auld Lang Syne”这首诗也被配上了传统音乐的曲调,成了一首歌。在许多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这首歇都象征着新年的开始,于是人们经常在除夕夜午夜钟声敲响时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诗歌。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最基本的版本,即苏格兰方言版本和英文翻译的版本。英文翻译的版本如今己随着电影《魂断蓝桥》的巨大成功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欣然接纳,词曲作为了该电影的主旋律。
(2)这两首诗都是借劝酒之说来抒发深厚真挚的朋友之情,画面生动温馨,意境感人深远。这与我们上面说到的中西方酒文化明显差异并不符合。说明了中西方饮酒文化中还是有某些相似地方的。酒在这两首诗里,均不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个朋友。两者都把情寄予在酒里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典型的中国人饯别时朋友之间的饯别酒。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而彭斯的诗,一反西方典型的单纯品酒习俗,在此也劝酒和祝酒,借酒指代昔日老朋友和昔日时光,让我们喝酒不忘老朋友,珍惜友谊。
(3)这两首涛在感情色彩上都是采用了阳光健康的抒情模式,突出了友情,淡化了悲情。王维用潇洒旷达的形象突破以往离别诗反衬离别之悲的抒情藩篱,为离别诗开拓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情感模式。后两句“劝酒”一则显示了我国由来己久的以酒饯行的习俗,更表现了王维对友人的关怀体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直抒胸臆,不是客气婉转之辞,可见与友人交情颇深。看似直白如话,却语淡情浓,脉脉温情里饱含了无限的留恋与关怀,耐人咀嚼。此诗一反常规,突显故友情谊之深,强调挽留之情,而一扫悲戚之态,其潇洒旷达的形象如在眼前,诗人乐观的心态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抒情方式。王维采取情感转移法,强调友情,淡化悲情,给友人一份温馨,一种动力,使之能以一种健康阳光的心态轻装上阵,从容面对未来。由此可看出,王维是一个颇具人性关怀与仁者之风的性情中人。
而彭斯这首歌语言真挚,风格淳朴,韵律优美,流传广泛。字里行间也是流露着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乐观向上。
(4)这两首均被用在告别时表达对朋友恋恋不舍。王维的诗自不必说,是很典型的离别诗。彭斯的这首诗也常常象征着告别,成了所有说英语国家的人民告别时的歌曲。虽然这首诗歌是用方言创作的,却决不能用“老土”来形容。它如夏日里的一阵凉风,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无限愉悦。只要人间还有离别时,必有吟唱此诗日。这永恒的经典必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4 结语
尽管中西方饮酒文化差异很大,具体在中西方饮酒诗中差异也很大,但是也不乏相似之处。王维的《渭城曲》和彭斯的《友谊天长地久》无论是在劝酒行为、谱曲吟唱、画面和意境,还是抒情方式上均有异曲同工之趣。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差异之下,真挚的友谊之情永远都是全世界人民最渴望和最怀念的,友谊无处不在,友谊亘古永恒。
[参考文献]
[1]杨 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 (4):40-42.
[2]江丽容,刘首昌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 (4):33-38.
[3]魏红艳.温情潇洒转移离别之悲——论王维《渭城曲》中的“柳”的抒情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54.
关键词:饮酒诗;异曲同工;王维
这两首诗歌都是借饮酒来歌颂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的,是在中西方饮酒诗歌文化大差异前提下的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例子。我们在了解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和饮酒文化与诗歌关系的差异后,再具体分析这两首饮酒诗歌的异曲同工之处。
1 中西方饮酒文化差异
中国人历来就有劝酒之说,人们常常通过酒来取得人际关系的沟通。中国人一向看重友谊,友人相逢,都要把酒叙情。这相逢畅饮称作“接风酒”、“洗尘酒”。饯别时也离不开酒,即“饯别酒”。由此可见,酒在中国较之西方更多地融入了人际关系,酒是人们用来交际的一种中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饮酒礼仪也体现了对饮酒人的尊重。在礼仪上特别讲究敬酒劝酒,而敬酒一定要先敬长辈或上级,且讲究先干为敬。显然,中国的饮酒文化深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在西方,饮酒很少涉及个人感情,就只是单纯地饮酒,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和酒器,也反映出对酒的尊重。西方人把酒当作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来品鉴。西方人也从来没有劝酒之说。无聊时随时都会和朋友喝一杯,随意喝,不讲究一干而尽。即使有正式场合需要举杯高呼“Cheers”也是意思下,不必在碰杯后一饮而尽。仔细对比,可以发现: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看饮酒人跟自己的关系;西方人在饮酒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感情融入。
2 中西方饮酒文化与诗歌的关系。
数千年来,在中国,酒与诗从来就有不解之缘。所谓“有美酒便有佳诗,诗亦乞灵于酒”,正说出了诗与酒的重要关系。中国古代文人使酒成为表达诗人个人情感、个人遭遇的载体。诗人喝酒写酒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都是个人化的行为。诗人好酒是基于以酒助诗兴,自有一番深沉的感受。中国的饮酒诗大多借酒抒发个人情感,给酒本身附加了太多的文化和个人感情。
西方的饮酒诗很少有借酒抒发个人感情,仅有的可以数过来。如本·约翰逊的“致西莉亚”,狄金森的“我品尝从未酿造的美酒”和霍维的“同志们”等。
3 中西方饮酒诗中异曲同工之例
上面我们了解了中西方饮酒文化差异和饮酒诗差异后,我们来具体地看看本文的这两首饮酒诗。令人新奇的是在这两首诗里,却没有了明显的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反而很有异曲同工之趣。王维的涛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年)之后写的,而“Auld Lang Syne”是18世纪彭斯根据古老苏格兰口传录下修改而成。虽然年代和地域相差很远,但是两者同样都是劝酒,借酒抒发真挚的友谊之情。不难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很多的相同点。
(1)这两首诗都因歌颂友谊其情“情意殷切,韵味深永”而出名,均被谱成了曲,成为经典世代传唱流传不息。先看王维的《渭城曲》,此涛被乐府谱为乐曲传唱,使之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并命名为《阳关三叠》。
而‘‘Auld Lang Syne”这首诗也被配上了传统音乐的曲调,成了一首歌。在许多讲英语的国家和地区,这首歇都象征着新年的开始,于是人们经常在除夕夜午夜钟声敲响时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诗歌。在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最基本的版本,即苏格兰方言版本和英文翻译的版本。英文翻译的版本如今己随着电影《魂断蓝桥》的巨大成功而为世界各国人民欣然接纳,词曲作为了该电影的主旋律。
(2)这两首诗都是借劝酒之说来抒发深厚真挚的朋友之情,画面生动温馨,意境感人深远。这与我们上面说到的中西方酒文化明显差异并不符合。说明了中西方饮酒文化中还是有某些相似地方的。酒在这两首诗里,均不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个朋友。两者都把情寄予在酒里了。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典型的中国人饯别时朋友之间的饯别酒。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而彭斯的诗,一反西方典型的单纯品酒习俗,在此也劝酒和祝酒,借酒指代昔日老朋友和昔日时光,让我们喝酒不忘老朋友,珍惜友谊。
(3)这两首涛在感情色彩上都是采用了阳光健康的抒情模式,突出了友情,淡化了悲情。王维用潇洒旷达的形象突破以往离别诗反衬离别之悲的抒情藩篱,为离别诗开拓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情感模式。后两句“劝酒”一则显示了我国由来己久的以酒饯行的习俗,更表现了王维对友人的关怀体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诗人直抒胸臆,不是客气婉转之辞,可见与友人交情颇深。看似直白如话,却语淡情浓,脉脉温情里饱含了无限的留恋与关怀,耐人咀嚼。此诗一反常规,突显故友情谊之深,强调挽留之情,而一扫悲戚之态,其潇洒旷达的形象如在眼前,诗人乐观的心态为我们创造了一种健康、积极的抒情方式。王维采取情感转移法,强调友情,淡化悲情,给友人一份温馨,一种动力,使之能以一种健康阳光的心态轻装上阵,从容面对未来。由此可看出,王维是一个颇具人性关怀与仁者之风的性情中人。
而彭斯这首歌语言真挚,风格淳朴,韵律优美,流传广泛。字里行间也是流露着简洁明快、直截了当、乐观向上。
(4)这两首均被用在告别时表达对朋友恋恋不舍。王维的诗自不必说,是很典型的离别诗。彭斯的这首诗也常常象征着告别,成了所有说英语国家的人民告别时的歌曲。虽然这首诗歌是用方言创作的,却决不能用“老土”来形容。它如夏日里的一阵凉风,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无限愉悦。只要人间还有离别时,必有吟唱此诗日。这永恒的经典必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4 结语
尽管中西方饮酒文化差异很大,具体在中西方饮酒诗中差异也很大,但是也不乏相似之处。王维的《渭城曲》和彭斯的《友谊天长地久》无论是在劝酒行为、谱曲吟唱、画面和意境,还是抒情方式上均有异曲同工之趣。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文化差异之下,真挚的友谊之情永远都是全世界人民最渴望和最怀念的,友谊无处不在,友谊亘古永恒。
[参考文献]
[1]杨 婷.中西诗歌中的酒文化比较略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 (4):40-42.
[2]江丽容,刘首昌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 (4):33-38.
[3]魏红艳.温情潇洒转移离别之悲——论王维《渭城曲》中的“柳”的抒情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