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德育工作的体会,北京十一学校李金初校长结合十一学校近年来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德育的主体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具备“先见树木、再见森林”的德育观念。在充分尊重孩子个性和他们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德育是肯定有解的。
是否无解
1.德育和基础教育都有隐忧。李金初校长认为,现在不光是德育的状况,而且基础教育的状况都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过度地追求升学指标,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比如去年南京的高考失利后,引来了对素质教育褒贬不一的讨论。对一个学校的成绩进行评价,是否应该以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2.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困惑。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在内蒙古进行夏令营竞赛,中国学生失败了,使教育界对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观念陷入了反思。对此问题李金初认为,实际上不是功课上的失败,而是孩子生存能力的失败。我们的教育内容和空间上都比较小,培养的方法是机械加工、批量生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教育方法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像警察一样,管得特别死、特别宽,还有就是像老太太一样,所有的细枝末节都要照顾到,追求大而全。
如何求解
1.德育工作并非越来越难。李校长说,有很多人抱怨德育不好做,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其实整个年轻一代总体上还是越来越进步的。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一些知识,越懂得知识的人就越好教育,德育只是增加了难度,考验老师和家长能不能讲出更好的道理。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是德育的起点提升了,而非学生不好教育。
2.学校的目标职能决定德育走向。李金初提出将目前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三个类型,从学校育人的目标来分析德育。最基本的层次是输送型学校,小学毕业生进行六年的培养,送到大学去,完成输送的任务。那么输送是什么标准?第一,都输送出去没有?第二,输送的人水平怎样,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那就是升学率,看结果。因此在输送的过程中就可能用错误的方法和价值观,应试教育就是在这里出来的,它只是把自己定位为输送,就出问题了。在输送之上还有一种学校———培养型学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光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为了他们的明天,今天的阶段性目标很重要,但是明天的发展目标更重要。在这两种学校基础上,还有一类是研究型学校,但纯粹的研究型中学不存在,所以实际存在的是“培养 研究”型学校。十一学校就是朝着这个类型办学。
关于德育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光是养成,而且养成过程中是一种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要有一个效仿的榜样,家长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其次,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能像知识一样,知道几点就行了,这是不够的,需要在一个环境中鼓励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
对基本的道德来讲,实际上是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来讲,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确实还有一些更加高尚的东西,比如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的道德,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这样的水准,这是不现实的。其次,我们要求每个人要遵守社会基本法律的情况下,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甚至有些性格和爱好不是特别优秀,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苛求统一。在多样化的社会中,追求道德的统一标准是不现实、不恰当的。在基本的社会道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允许有不同层次的道德存在,不同层次的道德的人的存在,甚至有些性格并不是很优秀,只要没有重大影响,我觉得都不应该引以为怪。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我们现在恐怕不是抛弃的问题,而是继承不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正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建设。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美德。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敬,我不知道他怎样去热爱他的国家,很多优秀的传统道德都是需要继承的。
是否无解
1.德育和基础教育都有隐忧。李金初校长认为,现在不光是德育的状况,而且基础教育的状况都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过度地追求升学指标,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比如去年南京的高考失利后,引来了对素质教育褒贬不一的讨论。对一个学校的成绩进行评价,是否应该以高考成绩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2.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困惑。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在内蒙古进行夏令营竞赛,中国学生失败了,使教育界对传统教育模式和德育观念陷入了反思。对此问题李金初认为,实际上不是功课上的失败,而是孩子生存能力的失败。我们的教育内容和空间上都比较小,培养的方法是机械加工、批量生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教育方法往往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是像警察一样,管得特别死、特别宽,还有就是像老太太一样,所有的细枝末节都要照顾到,追求大而全。
如何求解
1.德育工作并非越来越难。李校长说,有很多人抱怨德育不好做,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其实整个年轻一代总体上还是越来越进步的。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一些知识,越懂得知识的人就越好教育,德育只是增加了难度,考验老师和家长能不能讲出更好的道理。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是德育的起点提升了,而非学生不好教育。
2.学校的目标职能决定德育走向。李金初提出将目前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三个类型,从学校育人的目标来分析德育。最基本的层次是输送型学校,小学毕业生进行六年的培养,送到大学去,完成输送的任务。那么输送是什么标准?第一,都输送出去没有?第二,输送的人水平怎样,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那就是升学率,看结果。因此在输送的过程中就可能用错误的方法和价值观,应试教育就是在这里出来的,它只是把自己定位为输送,就出问题了。在输送之上还有一种学校———培养型学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光是为了学生的今天,还为了他们的明天,今天的阶段性目标很重要,但是明天的发展目标更重要。在这两种学校基础上,还有一类是研究型学校,但纯粹的研究型中学不存在,所以实际存在的是“培养 研究”型学校。十一学校就是朝着这个类型办学。
关于德育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养成,德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光是养成,而且养成过程中是一种渗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要有一个效仿的榜样,家长是学生最早的老师,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其次,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能像知识一样,知道几点就行了,这是不够的,需要在一个环境中鼓励他养成这样一种习惯。
对基本的道德来讲,实际上是作为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来讲,应该是一致的。但是,确实还有一些更加高尚的东西,比如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的道德,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这样的水准,这是不现实的。其次,我们要求每个人要遵守社会基本法律的情况下,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爱好,甚至有些性格和爱好不是特别优秀,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苛求统一。在多样化的社会中,追求道德的统一标准是不现实、不恰当的。在基本的社会道德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允许有不同层次的道德存在,不同层次的道德的人的存在,甚至有些性格并不是很优秀,只要没有重大影响,我觉得都不应该引以为怪。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我们现在恐怕不是抛弃的问题,而是继承不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我们学校现在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正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建设。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美德。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敬,我不知道他怎样去热爱他的国家,很多优秀的传统道德都是需要继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