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我校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备课形式,从过去的备教师怎样教,变成了学生怎样学,因此“导学案”应运而生。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一、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二、导学案的环节设计
导学案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预习——探究活动——自我检测——反思总结——应用拓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解决本节课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首先教师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每课设计适宜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又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学习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文本,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同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2.探究活动
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展示交流做准备。在参与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当学生探究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同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3.自我检测
检测题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要体现实践性: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要体现多样性: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检测题一般设计以下三组: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技能。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4.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整理和反思。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交流问题,例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等,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
5.应用拓展
本环节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不能过难,防止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三、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要自行解决学案中的预习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②课堂上要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记录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对教师的要求:上课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并指导学生使用,课前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课堂教学时,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教师要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
导学案的运用,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己推理、发现规律、归纳和概括,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课堂就会因互动而精彩,学生也会因自主而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县新台子镇中心小学)
“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把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一、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自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首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完成第二次学习。这种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有了保证,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二、导学案的环节设计
导学案体现在关注课堂学习的内外联系,关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常见的环节有:课前预习——探究活动——自我检测——反思总结——应用拓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复习与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技能,观察与本节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现象,解决本节课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铺垫。首先教师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每课设计适宜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课标要求、学生实际又要简洁、准确、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每课学习目标数量以2~3个为宜,不能太多。学习目标中尽量不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多使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文本,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同时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
2.探究活动
以分析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展示交流做准备。在参与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指导、引领、点拨、讲解;当学生探究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同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
3.自我检测
检测题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要体现实践性: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要体现多样性: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检测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检测题一般设计以下三组:①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②变式训练,形成基本技能。③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4.反思总结
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整理和反思。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可以设计针对性的交流问题,例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主要是学到什么新知识,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感悟等,让学生真正走进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理解。
5.应用拓展
本环节立足课内、课外相结合,体现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学习除关注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外,还要适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应用拓展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用拓展内容不宜多,不能过难,防止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三、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①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要自行解决学案中的预习部分,初步尝试探究活动,学有余力的同学独立进行自我检测和应用拓展,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②课堂上要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记录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后的空白处写后记。
对教师的要求:上课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并指导学生使用,课前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了解学情;课堂教学时,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教师要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
导学案的运用,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学生能够依据导学案自己推理、发现规律、归纳和概括,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课堂就会因互动而精彩,学生也会因自主而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县新台子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