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的错别字满篇、口语表达能力弱、读文章的语感差、写作文词汇贫乏,文章空洞,缺乏美感。作为语文老师,感到非常的苦恼。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做: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针对职校的学生,他们普遍表现出自制力差、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弱、兴趣低这样的特点。作为老师,要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从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体验等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加深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讲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2006)》这篇文章时,我选择了一个真实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一个3岁的孩子被从废墟中救出时,他举起稚嫩的手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一名年仅20岁的女教师将学生护在身下而自己不幸罹难。在生活中,感动时常发生,感动不是文学,不是艺术,而是生活,是平凡人的平凡事,是在这些平凡的人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这样的讲课方式,为本文内容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尽快尽快融入到情境中,感动学生。其次,采用朗诵课文、阅读理解训练、写作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爱好,比如,我们学校的“读书社团”,每个月会组织诗歌朗诵活动,11月份组织了一次以“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的朗诵比赛,经过确定文章题目、查找搜集资料、完成文章写作这几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能力,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批改和评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发浓厚,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培养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从古汉字到丝绸之路再到诗词歌赋,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着巨大的使命,要不断的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首先,注重古诗词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辉煌的诗篇,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精炼、韵味无穷,加强古诗词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组织、文本的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对加强个人修养起到独到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益匪浅。比如,《郑风•子衿》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描写的是女子因思念缠绵而不能自已,又矜持不敢主动,反而怨恨情人不来,语言优美动人,鲜活的勾勒出女子微妙的情思。学习古诗词,感受语境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蕴含浓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个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人要“外省内察”,替别人办事要尽力,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要深刻领会、身体力行。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爱因斯坦说“需知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辨的有效渠道,也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感悟人生的主要阵地。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老师讲学生记,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是没有被开发的贫瘠的荒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题情境,这样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调动起来,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再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毫不掩饰的给学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有思想、有创新的新型人才。再着,要培养学生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灵感来了就文思泉涌。所以,在生活中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物、观察景,观察是获取写作的一个途径,另一个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善于做读书笔记,积累名人名言、优美的语句,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目的使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把这些运用到写作中,便能写出一篇有优美的文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入文本,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的好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对职校生来说,掌握技能是首当其冲,但是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轻松的理解专业知识,比别人更加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做: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针对职校的学生,他们普遍表现出自制力差、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弱、兴趣低这样的特点。作为老师,要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从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体验等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加深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比如,在讲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2006)》这篇文章时,我选择了一个真实故事,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一个3岁的孩子被从废墟中救出时,他举起稚嫩的手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一名年仅20岁的女教师将学生护在身下而自己不幸罹难。在生活中,感动时常发生,感动不是文学,不是艺术,而是生活,是平凡人的平凡事,是在这些平凡的人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这样的讲课方式,为本文内容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学生尽快尽快融入到情境中,感动学生。其次,采用朗诵课文、阅读理解训练、写作训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爱好,比如,我们学校的“读书社团”,每个月会组织诗歌朗诵活动,11月份组织了一次以“中国梦,我的梦”主题的朗诵比赛,经过确定文章题目、查找搜集资料、完成文章写作这几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能力,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批改和评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发浓厚,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培养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从古汉字到丝绸之路再到诗词歌赋,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彩。作为语文教师,肩负着巨大的使命,要不断的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首先,注重古诗词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辉煌的诗篇,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精炼、韵味无穷,加强古诗词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组织、文本的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对加强个人修养起到独到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益匪浅。比如,《郑风•子衿》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描写的是女子因思念缠绵而不能自已,又矜持不敢主动,反而怨恨情人不来,语言优美动人,鲜活的勾勒出女子微妙的情思。学习古诗词,感受语境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化素养。其次,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蕴含浓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个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人要“外省内察”,替别人办事要尽力,与朋友交往要讲信用,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要深刻领会、身体力行。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爱因斯坦说“需知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辨的有效渠道,也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感悟人生的主要阵地。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老师讲学生记,这样,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是没有被开发的贫瘠的荒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题情境,这样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调动起来,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再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毫不掩饰的给学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达到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有思想、有创新的新型人才。再着,要培养学生勤于写作的良好习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灵感来了就文思泉涌。所以,在生活中要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观察物、观察景,观察是获取写作的一个途径,另一个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善于做读书笔记,积累名人名言、优美的语句,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目的使学生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把这些运用到写作中,便能写出一篇有优美的文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要深入文本,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培养善于思考,勤于写作的好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对职校生来说,掌握技能是首当其冲,但是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轻松的理解专业知识,比别人更加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