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学习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聚焦现实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严重、作业完成率低下等现象比比皆是。主要问题是教师没有理性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级。教师应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不断刷新自我,且伴以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积极性,从而引领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关键词:信心;快乐;成功
低年级的孩子,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作业完成率也很高。到了中高年级,就不尽人意了,无论是学习积极性还是作业完成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些结果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主要成因是教师没有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过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與方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级。只有时时处处突出“以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发展,不断地让学生尝试成功,取得成功,才能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完成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现状。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树立信心
1.变“大眼”看“小画”为“小眼”看“大画”。“大眼”是指处在高位的人的眼光,往往带有强烈的甄别色彩。“小画”指的是小孩子画的画、完成的小制作。很多教师总是以自己为参照进行评价:有的过分注重“术”,有的过于注重完整、完美,有的把美术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小眼”是指处在低位的人的眼光。“大画”是指大画家的画、大师的艺术作品。我们在面对大师作品时,也经常会产生很多质疑,但质疑过后更多的是认可和学习。学生的作品里闪耀着天真和本性,我们在看孩子们的作品时,也应像欣赏大师的作品一样,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和价值。“大眼”看“小画”导致学生畏难情绪急剧上升,作业完成率持续低下;“小眼”看“大画”不仅能让学生创意多多,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培养了自信。
2.做学生的“拐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碰到坎儿过不去也是常事。如在学生已经苦不堪言的状态下再雪上加霜,那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重则使他们丧失信心。教师如能做学生的“拐杖”,助推一把,就会使学生知难而上,勇攀高峰。教师如果始终能带着“小眼”去欣赏,在孩子步履蹒跚时又能做他们的“拐杖”,那么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渐树立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二、巧设平台,让学生体验快乐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对优等生的教育是锦上添花,而对学困生的教育则是雪中送炭。教师要善于透视其中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
1.“登山”的乐趣。提出比较低的要求,评予比较高的等级。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会明确告诉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我们的学习好比爬山,爬到三分之一处为及格,到一半为中,到四分之三处为良好,到达顶点就是优秀。如果离顶点还有一步之遥,就是‘优ˉ’。超过了良好,又不到‘优ˉ’,就是‘良+’,以此类推"。“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只要达到‘中’以上,如果‘良’就更好。”
学生如小马过河,不知深浅。第一次作业,大家很努力,都能得到“良”或以上。老师逐级表扬,让从来都没有收获掌声的同学第一次感受到了尊重,重燃了他们对学习的向往,让中等生也看到了登顶的希望,让优秀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求胜欲,从而开始了他们对“美术高峰”的忘我攀登。
2.争创“冠军组”。通过“冠军组”的争创,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小组分值上添砖加瓦,同时也感受着自身的存在和集体的温暖。几乎每节课,我都会在黑板上画个表,显示学生的作业得分。得“优”的加4分,得“优ˉ”的加3分,得“良+”的加2分,得“良”的加1分。每位同学在面批后,由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对号入座加分。
在成人看来是一个很平常的竞赛小游戏,没有什么奖品,也没有奖金,在孩子眼里却不是这么认为,他们很在乎:一是在乎自己的加分,二是在乎所在小组是否第一。几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竞得分。教师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创设学习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达到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淹没在潮水般的快乐中。
三、适度延伸,让学生品尝成功
美术作业完成以后,可以物尽其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1.课内同步展出。“儿童在学习中,不管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完成了什么新作品,都会迫不及待地与人分享,以获得别人的评析、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基于这一点,我在学生作业完成后,不仅仅局限于面批、加分,还让他们向大家展示作品,有的还配以作者解说。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在诗意解说中,表现欲望得到了释放和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
2.QQ空间展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班里半数以上的学生有QQ号,我就专门开辟了学生作品一栏,用来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对于能启发创意的作品、不方便保存的作品,教师不但收藏,而且通过相机发到QQ空间里永久展览。在老师空间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3.成长记录袋保存。在第8册教材里有一课《七彩足迹》,学习装帧设计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精心制作,用来保存以前的美术作品。一学期满了,还叫大家把成长记录袋带来,比比谁保存得完好无损。在欣赏积累的作业时,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进,禁不住惊叹自己的“有才”。很多学生还把自己的作品视若珍宝,倍加呵护。
适当的课后延伸,不仅让学生的创意有了归宿——被老师收藏,被多次展出,或留下一串成长的足迹,而且让学生反复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点燃了学习激情,让美术学习变成了一件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事。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不断拥有丰富的快乐体验、反复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畏难情绪得到克服,作业完成率显著上升。在教学中,如果能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调控、精心评价、适度延伸,那么这样的课是学生欢迎的课,这样的老师是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们理想中的效果,“引领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也将不再远人。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尹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成功教育》.刘京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王景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信心;快乐;成功
低年级的孩子,美术课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作业完成率也很高。到了中高年级,就不尽人意了,无论是学习积极性还是作业完成率都有较大幅度下降。这些结果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主要成因是教师没有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过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與方法,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级。只有时时处处突出“以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发展,不断地让学生尝试成功,取得成功,才能有效改变学生被动完成作业或不完成作业的现状。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树立信心
1.变“大眼”看“小画”为“小眼”看“大画”。“大眼”是指处在高位的人的眼光,往往带有强烈的甄别色彩。“小画”指的是小孩子画的画、完成的小制作。很多教师总是以自己为参照进行评价:有的过分注重“术”,有的过于注重完整、完美,有的把美术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小眼”是指处在低位的人的眼光。“大画”是指大画家的画、大师的艺术作品。我们在面对大师作品时,也经常会产生很多质疑,但质疑过后更多的是认可和学习。学生的作品里闪耀着天真和本性,我们在看孩子们的作品时,也应像欣赏大师的作品一样,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和价值。“大眼”看“小画”导致学生畏难情绪急剧上升,作业完成率持续低下;“小眼”看“大画”不仅能让学生创意多多,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培养了自信。
2.做学生的“拐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碰到坎儿过不去也是常事。如在学生已经苦不堪言的状态下再雪上加霜,那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重则使他们丧失信心。教师如能做学生的“拐杖”,助推一把,就会使学生知难而上,勇攀高峰。教师如果始终能带着“小眼”去欣赏,在孩子步履蹒跚时又能做他们的“拐杖”,那么学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逐渐树立对美术学习的信心。
二、巧设平台,让学生体验快乐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对优等生的教育是锦上添花,而对学困生的教育则是雪中送炭。教师要善于透视其中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
1.“登山”的乐趣。提出比较低的要求,评予比较高的等级。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会明确告诉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我们的学习好比爬山,爬到三分之一处为及格,到一半为中,到四分之三处为良好,到达顶点就是优秀。如果离顶点还有一步之遥,就是‘优ˉ’。超过了良好,又不到‘优ˉ’,就是‘良+’,以此类推"。“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只要达到‘中’以上,如果‘良’就更好。”
学生如小马过河,不知深浅。第一次作业,大家很努力,都能得到“良”或以上。老师逐级表扬,让从来都没有收获掌声的同学第一次感受到了尊重,重燃了他们对学习的向往,让中等生也看到了登顶的希望,让优秀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求胜欲,从而开始了他们对“美术高峰”的忘我攀登。
2.争创“冠军组”。通过“冠军组”的争创,让每位学生在自己小组分值上添砖加瓦,同时也感受着自身的存在和集体的温暖。几乎每节课,我都会在黑板上画个表,显示学生的作业得分。得“优”的加4分,得“优ˉ”的加3分,得“良+”的加2分,得“良”的加1分。每位同学在面批后,由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对号入座加分。
在成人看来是一个很平常的竞赛小游戏,没有什么奖品,也没有奖金,在孩子眼里却不是这么认为,他们很在乎:一是在乎自己的加分,二是在乎所在小组是否第一。几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争先恐后竞得分。教师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创设学习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达到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淹没在潮水般的快乐中。
三、适度延伸,让学生品尝成功
美术作业完成以后,可以物尽其用,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1.课内同步展出。“儿童在学习中,不管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完成了什么新作品,都会迫不及待地与人分享,以获得别人的评析、赞赏,求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基于这一点,我在学生作业完成后,不仅仅局限于面批、加分,还让他们向大家展示作品,有的还配以作者解说。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在诗意解说中,表现欲望得到了释放和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
2.QQ空间展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班里半数以上的学生有QQ号,我就专门开辟了学生作品一栏,用来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对于能启发创意的作品、不方便保存的作品,教师不但收藏,而且通过相机发到QQ空间里永久展览。在老师空间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学生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3.成长记录袋保存。在第8册教材里有一课《七彩足迹》,学习装帧设计自己的成长记录袋。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精心制作,用来保存以前的美术作品。一学期满了,还叫大家把成长记录袋带来,比比谁保存得完好无损。在欣赏积累的作业时,学生看到了自己的长进,禁不住惊叹自己的“有才”。很多学生还把自己的作品视若珍宝,倍加呵护。
适当的课后延伸,不仅让学生的创意有了归宿——被老师收藏,被多次展出,或留下一串成长的足迹,而且让学生反复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点燃了学习激情,让美术学习变成了一件美好而令人向往的事。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不断拥有丰富的快乐体验、反复品尝成功的喜悦,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畏难情绪得到克服,作业完成率显著上升。在教学中,如果能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调控、精心评价、适度延伸,那么这样的课是学生欢迎的课,这样的老师是学生欢迎的老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我们理想中的效果,“引领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也将不再远人。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尹少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成功教育》.刘京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3]《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王景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