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介入子女家庭生活”被各种花式吐槽,是公众号浏览量屡创新高的爆文,我猜你一定读过。
普通版:婆婆不满儿媳买买买,公开指责教训儿媳不会过日子,胡乱花“她儿子”的血汗钱。
升级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按照自己的方法养孩子,与子女产生分歧,就振振有词:“你老公(你)就是这样养大的,不是好着嘞!”
极端版:婆婆怕新婚的儿子贪恋媳妇伤身体,干脆住进小夫妻的房間监控房事。
你是不是哑然失笑?可是我笑不出来,我们这代中年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前两种“入侵”吧?我想反思的是:什么原因让父辈理直气壮地介入孩子的生活?
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家庭”这个概念的认知。
我们这代中年人,接受的主要还是宗族文化的观念,小时候还知道有“堂兄弟共处一个屋檐的大家族”,青少年时期还有机会经历“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现在的年轻人,显然更认同“家庭就是夫妻俩加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一般被称为“核心家庭”,而父辈的家被称为“原生家庭”。从称谓上已经界定出这是两个家庭,但很多中年人并没有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家庭概念,认为孩子的家就是自己大家庭的一个分支。既然是一个家,哪里还有边界?于是父母在儿女家里指手画脚,自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这样“操心孩子的事情”是“爱孩子”,自然霸气侧漏!
这个越界是显性的,容易被看见。还有种越界是隐性的,并不是父母们都有能力觉察。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审视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婆婆退休前是优秀的小学教师,在家居布置上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被亲朋好友夸赞有品位。所以,她总想改造儿子媳妇的房屋布置,比如:换个窗帘,买块好看的装饰布盖盖家具……终于,媳妇在和老公多次吐槽无果后爆发了,将婆婆布置的那些花花草草全扔了。
婆婆讲究体面,没大吵大闹,可是巨大的失落感也一下子击溃了她。
可能你也认为媳妇太不识好歹。那我不合时宜地揭穿吧。
这位母亲自认为没有私心杂念,就是为孩子好,替他们多操点心多干点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被孩子“无情”拒绝,她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委屈和不甘。然而,妈妈却忽略了,作为儿子媳妇,尤其媳妇,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家庭事务”一再被侵入的愤怒。
因为观念和习俗的沿袭,中国人代际之间鼓励模糊边界,甚至“共生”,觉得那种亲密无间才是亲人的关系模式。
“共生”的表现往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父母没有自我价值感,将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孩子身上。就像案例里的婆婆,一辈子自食其力,老了有相依相伴的老伴儿,还能支持孩子首付,打理家务更是让亲朋好友称赞……这一生自己活得多么有价值呀,却因为儿子没有支持她“改造”他们的家,就自我评价失败了。
另一种极端是父母视孩子为他们的私有物品。孩子结婚后,儿媳或者女婿进入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里,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掠夺。然而父母们没有理解,儿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任何人的私有物品,不存在“所有权”的争夺。亲子之情和夫妻之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天然就有界限,相互尊重边界即可,哪里用得着争输赢论高下?!
这样说也许你觉得刺耳,但我还是忍不住劝慰我们这代中年人,是时候主动更新认知、更新观念了。我们想固守的所谓“无私的爱”,其实是囿于旧观念而缺乏边界意识,是对孩子“核心家庭”的粗暴入侵。
普通版:婆婆不满儿媳买买买,公开指责教训儿媳不会过日子,胡乱花“她儿子”的血汗钱。
升级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按照自己的方法养孩子,与子女产生分歧,就振振有词:“你老公(你)就是这样养大的,不是好着嘞!”
极端版:婆婆怕新婚的儿子贪恋媳妇伤身体,干脆住进小夫妻的房間监控房事。
你是不是哑然失笑?可是我笑不出来,我们这代中年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前两种“入侵”吧?我想反思的是:什么原因让父辈理直气壮地介入孩子的生活?
首先想到的是对于“家庭”这个概念的认知。
我们这代中年人,接受的主要还是宗族文化的观念,小时候还知道有“堂兄弟共处一个屋檐的大家族”,青少年时期还有机会经历“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而现在的年轻人,显然更认同“家庭就是夫妻俩加上自己未成年的孩子”,一般被称为“核心家庭”,而父辈的家被称为“原生家庭”。从称谓上已经界定出这是两个家庭,但很多中年人并没有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家庭概念,认为孩子的家就是自己大家庭的一个分支。既然是一个家,哪里还有边界?于是父母在儿女家里指手画脚,自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认为这样“操心孩子的事情”是“爱孩子”,自然霸气侧漏!
这个越界是显性的,容易被看见。还有种越界是隐性的,并不是父母们都有能力觉察。
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审视下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婆婆退休前是优秀的小学教师,在家居布置上有自己的审美趣味,被亲朋好友夸赞有品位。所以,她总想改造儿子媳妇的房屋布置,比如:换个窗帘,买块好看的装饰布盖盖家具……终于,媳妇在和老公多次吐槽无果后爆发了,将婆婆布置的那些花花草草全扔了。
婆婆讲究体面,没大吵大闹,可是巨大的失落感也一下子击溃了她。
可能你也认为媳妇太不识好歹。那我不合时宜地揭穿吧。
这位母亲自认为没有私心杂念,就是为孩子好,替他们多操点心多干点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在被孩子“无情”拒绝,她感受到的是巨大的委屈和不甘。然而,妈妈却忽略了,作为儿子媳妇,尤其媳妇,感受到的是“自己的家庭事务”一再被侵入的愤怒。
因为观念和习俗的沿袭,中国人代际之间鼓励模糊边界,甚至“共生”,觉得那种亲密无间才是亲人的关系模式。
“共生”的表现往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父母没有自我价值感,将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孩子身上。就像案例里的婆婆,一辈子自食其力,老了有相依相伴的老伴儿,还能支持孩子首付,打理家务更是让亲朋好友称赞……这一生自己活得多么有价值呀,却因为儿子没有支持她“改造”他们的家,就自我评价失败了。
另一种极端是父母视孩子为他们的私有物品。孩子结婚后,儿媳或者女婿进入到他们与孩子的关系里,会让他们感觉到被掠夺。然而父母们没有理解,儿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是任何人的私有物品,不存在“所有权”的争夺。亲子之情和夫妻之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天然就有界限,相互尊重边界即可,哪里用得着争输赢论高下?!
这样说也许你觉得刺耳,但我还是忍不住劝慰我们这代中年人,是时候主动更新认知、更新观念了。我们想固守的所谓“无私的爱”,其实是囿于旧观念而缺乏边界意识,是对孩子“核心家庭”的粗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