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早有阴谋论指出它将受到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由于中国改变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继续开放资本市场的趋势不可逆转,新的考验相信会来自跨境资金流动所潜藏的金融风险。
英镑危机 1992年9月爆发的英镑危机以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大幅贬值以及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击败欧洲各国央行逾百亿英镑的注资,获利超过10亿美元而作结。英国央行在两周之内损失1/3外汇储备之后,不得不宣布退出固定可调整的欧洲货币体系。
墨西哥货币危机 1994年底的墨西哥比索危机以资金持续外逃,政府被迫弃守固定汇率并停止汇市干预,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而作结。其成因主要源于墨西哥之前靠高息吸引大量外资流入,但资金以消费为主,投资及出口未能同步快速增长。后来当其外贸赤字恶化,国际收支经常账赤字大幅上升,但同时经济增长却十分呆滞时,外资流入大幅放缓,外汇储备大幅减少,组合性投资迅速撤走,遂酿成货币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并发债务危机及资产价格大幅调整,多国经济迅速陷入衰退而作结。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各国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酿成了经济及房地产等的泡沫,同时各国国际收支却不断恶化,造成大举向外举债,短期债务比重严重超标,加上金融市场过早开放,却没有成熟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加以辅助。它们无法维持的汇率便成为跨国资金冲击的目标。当各国外汇储备损失惨重时,便被迫放手任由货币贬值,从而引发货币、债务及银行危机,并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港元危机 1997-1998年的港元危机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延续。在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后,香港港元汇率过高,房地产及股市存在巨大泡沫便令港元成为下一个冲击目标。但依仗深厚的外汇储备及中国的支持,港府运用市场及行政手段成功保住了联系汇率,击退了炒家而取得惨胜。不过,其代价是港元资产价格其后连年大幅下调和经济陷入衰退,付出了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巴西及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9年初的巴西货币危机以巴西最终弃守其货币雷亚尔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任由其大幅贬值而作结。当亚洲金融危机最终蔓延至俄罗斯后,在资金外逃下巴西货币雷亚尔便成为下一个被冲击目标。2001年底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也以其货币比索被迫与美元脱钩后大幅贬值,并以主权债务全面违约、经济及政局动荡而作结。
中国危机的潜在性
比较近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共同之处:
1.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一体化及放松监管的大背景下,跨境资金的流动速度迅速、规模巨大,可在短时间内席卷特定市场。这种情况在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
2.绝大部分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都表现在对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的冲击之上。
3.金融危机不会无风起浪,它们都可以追溯到目标经济体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上(包括资产泡沫、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对外资/外债过分依赖、政局不稳或是信心危机等)。
4.在受冲击之下缺乏区域性联盟的支持或国际组织的实时援手。
现时,中国的国际收支取得盈余,并无失控的外债负担,经济前景良好,而且政局稳定。那么在开放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触发点可能主要来自内部的一些结构性失衡和外部因素的逆转之上。
首先就是可能的泡沫爆破。对于中国有没有投资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目前仍有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过重,而个别市场的房地产平均价格与当地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严重脱节。在中国股市、债市容量有限而且发展前景不明朗,外资作组合性投资受严格管理,居民存款一度出现实质负利率,体制改革当中的医疗和退休保障制度也初具雏形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就成为跨国和国内资金竞逐的场所。一旦出现利率显著调升,货币政策大幅收紧,或是美国的利率水平升到吸引水平,那么跨境资金突然套现离场就可能戳穿泡沫,后果将由内地居民和银行体系来承担。刚刚清理完旧有呆坏账和上市不久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又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的考验,刚刚开放了的金融市场可能也将全面受到波及。
其次就是根深蒂固的企业管治危机。中国股市的低迷除了体制上的缺陷以外,恐怕还有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企业管治严重缺乏信心的原因。企业管治危机要是在中国开放了金融市场,放松了资本管制以后爆发,就甚有可能出现骨牌效应,其后果更加可怕,这一方面美国就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例子。中国航油事件如果不是因为中国还实行资本管制,切断了它与母公司的联系,那么它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国有商业银行近期屡屡揭发的大案,如果发生在它们在海外上市以后,那就不仅仅对有关银行的股价和经营带来沉重打击,还有可能为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
再有就是现有优势的丧失。去年中国全年的贸易盈余基本上是在第四季度中取得,显示现时的优势有其脆弱性。如果国际经济形势突变,又或是政治干预贸易,令中国的贸易表现逆转,那么结合经济增长放缓/或资产价格调整,就可能成为跨境资金流走的借口,对内地金融市场产生冲击。人民币现时的升值压力可能是暂时的,更要防范的是借这一压力造成结构性失衡后跨境资金撤离所引发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建设有深度的市场
中国在过渡期的重要任务是,既要建成本身成熟和具深度的银行及资本市场,也要善用香港的市场。
外汇市场——跨境资金大规模进出首先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当启动利率机制进行调节时影响便传导至其他如股市、债市、楼市等市场。因此建设市场深度应首先集中在汇市方面,包括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目前内地机构可以作12个月之内的远期人民币交易,但更长的远期交易、NDF合约以及货币掉期等市场并不存在。但要建成一个成熟的汇市需要时间,同时内地投资者也需经历市场波动的磨炼,因此过渡时期的最佳选择便是充分利用成熟发达的香港市场,在香港试验人民币衍生产品,借助香港的防火墙作用,让内地资金吸收经验,同时把对内地市场的冲击减至最低。当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才在内地市场推广。同时,为了中国长远金融安全的考虑,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绝对不能任由它流失到香港以外的其他市场。
股票市场——中国股市多年积弱相信经受不起开放后跨境资金流动的巨大冲击,因此如何在过渡期内根本扭转局面恐要有改革大动作,否则如果股市不能提供投资出路,资金就只能涌往楼市。中长期而言,中国股市的发展还应该包括股市指数期货、期权市场以及沽空机制等。当资金流走,利率提升、股市受压时,也可以适当运用限制沽空的方式来平复波幅。对于在海外市场如港、美上市的股份,其走势及沽空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资金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因此对有关统计数据建立系统和定期的监察及分析将有助于对资金流向做出预警。
债券市场——债市的深度建设包括长短债的合理分布,国债及企业债市的相辅相成,以及与亚洲债市的合作发展。而债券的期货、期权市场最终也是不可或缺的市场部分。
预警重点
当开放完成之后,防范金融风险的预警重点便落到以下四个方面:
1.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比重。适当控制外债总规模,同时控制短期外债比重,也就吸收了以往金融危机的教训,减少了经济对外资的过度依赖。要达到此目的,要设立一些外债规模和比重的安全线硬指标,持续改善政府财政,并积极提升债市深度,锁定长期资金,借以调整长短期外债结构。
2.力保国际收支平衡。以往金融危机案例几乎无一不是在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账户收支持续恶化下出现。中国因此既要达到国际收支整体平衡的最低目标,也要防止经常账户收支出现重大逆差。
3.审慎处理对组合性投资的放松管制。由于中国股市、债市发展至成熟阶段需要相当时间,在此之前,尤其是在国内整体投资水平成熟之前,开放这一市场要循序渐进,以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的冲击。
4.严密监察各种资产价格。虽然泡沫往往是爆破后才为人认识,而且政府的智慧不一定高于市场力量,干预资产价格也并不一定合理,但若居安思危,做好监察和应付资产价格下跌的防御性工作,也总是有益无害。
中国还应保留随时干预市场的权利,并推动建立区域性联盟。当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至成熟及具相当深度之后,相信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应可跻身世界第3位,那么资金自由进出或已可成为正常之事,因为届时中国已可如美、日一样有足够实力去应付任何来自跨境资金流动的金融冲击。
英镑危机 1992年9月爆发的英镑危机以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英镑大幅贬值以及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击败欧洲各国央行逾百亿英镑的注资,获利超过10亿美元而作结。英国央行在两周之内损失1/3外汇储备之后,不得不宣布退出固定可调整的欧洲货币体系。
墨西哥货币危机 1994年底的墨西哥比索危机以资金持续外逃,政府被迫弃守固定汇率并停止汇市干预,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而作结。其成因主要源于墨西哥之前靠高息吸引大量外资流入,但资金以消费为主,投资及出口未能同步快速增长。后来当其外贸赤字恶化,国际收支经常账赤字大幅上升,但同时经济增长却十分呆滞时,外资流入大幅放缓,外汇储备大幅减少,组合性投资迅速撤走,遂酿成货币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并发债务危机及资产价格大幅调整,多国经济迅速陷入衰退而作结。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各国银行信贷过度扩张,酿成了经济及房地产等的泡沫,同时各国国际收支却不断恶化,造成大举向外举债,短期债务比重严重超标,加上金融市场过早开放,却没有成熟的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加以辅助。它们无法维持的汇率便成为跨国资金冲击的目标。当各国外汇储备损失惨重时,便被迫放手任由货币贬值,从而引发货币、债务及银行危机,并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港元危机 1997-1998年的港元危机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延续。在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后,香港港元汇率过高,房地产及股市存在巨大泡沫便令港元成为下一个冲击目标。但依仗深厚的外汇储备及中国的支持,港府运用市场及行政手段成功保住了联系汇率,击退了炒家而取得惨胜。不过,其代价是港元资产价格其后连年大幅下调和经济陷入衰退,付出了经济上的沉重代价。
巴西及阿根廷金融危机 1999年初的巴西货币危机以巴西最终弃守其货币雷亚尔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任由其大幅贬值而作结。当亚洲金融危机最终蔓延至俄罗斯后,在资金外逃下巴西货币雷亚尔便成为下一个被冲击目标。2001年底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也以其货币比索被迫与美元脱钩后大幅贬值,并以主权债务全面违约、经济及政局动荡而作结。
中国危机的潜在性
比较近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共同之处:
1.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一体化及放松监管的大背景下,跨境资金的流动速度迅速、规模巨大,可在短时间内席卷特定市场。这种情况在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
2.绝大部分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都表现在对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的冲击之上。
3.金融危机不会无风起浪,它们都可以追溯到目标经济体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上(包括资产泡沫、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对外资/外债过分依赖、政局不稳或是信心危机等)。
4.在受冲击之下缺乏区域性联盟的支持或国际组织的实时援手。
现时,中国的国际收支取得盈余,并无失控的外债负担,经济前景良好,而且政局稳定。那么在开放的过程中金融风险的触发点可能主要来自内部的一些结构性失衡和外部因素的逆转之上。
首先就是可能的泡沫爆破。对于中国有没有投资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目前仍有不少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过重,而个别市场的房地产平均价格与当地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严重脱节。在中国股市、债市容量有限而且发展前景不明朗,外资作组合性投资受严格管理,居民存款一度出现实质负利率,体制改革当中的医疗和退休保障制度也初具雏形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就成为跨国和国内资金竞逐的场所。一旦出现利率显著调升,货币政策大幅收紧,或是美国的利率水平升到吸引水平,那么跨境资金突然套现离场就可能戳穿泡沫,后果将由内地居民和银行体系来承担。刚刚清理完旧有呆坏账和上市不久的国有商业银行可能又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的考验,刚刚开放了的金融市场可能也将全面受到波及。
其次就是根深蒂固的企业管治危机。中国股市的低迷除了体制上的缺陷以外,恐怕还有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企业管治严重缺乏信心的原因。企业管治危机要是在中国开放了金融市场,放松了资本管制以后爆发,就甚有可能出现骨牌效应,其后果更加可怕,这一方面美国就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例子。中国航油事件如果不是因为中国还实行资本管制,切断了它与母公司的联系,那么它就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国有商业银行近期屡屡揭发的大案,如果发生在它们在海外上市以后,那就不仅仅对有关银行的股价和经营带来沉重打击,还有可能为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
再有就是现有优势的丧失。去年中国全年的贸易盈余基本上是在第四季度中取得,显示现时的优势有其脆弱性。如果国际经济形势突变,又或是政治干预贸易,令中国的贸易表现逆转,那么结合经济增长放缓/或资产价格调整,就可能成为跨境资金流走的借口,对内地金融市场产生冲击。人民币现时的升值压力可能是暂时的,更要防范的是借这一压力造成结构性失衡后跨境资金撤离所引发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建设有深度的市场
中国在过渡期的重要任务是,既要建成本身成熟和具深度的银行及资本市场,也要善用香港的市场。
外汇市场——跨境资金大规模进出首先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当启动利率机制进行调节时影响便传导至其他如股市、债市、楼市等市场。因此建设市场深度应首先集中在汇市方面,包括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目前内地机构可以作12个月之内的远期人民币交易,但更长的远期交易、NDF合约以及货币掉期等市场并不存在。但要建成一个成熟的汇市需要时间,同时内地投资者也需经历市场波动的磨炼,因此过渡时期的最佳选择便是充分利用成熟发达的香港市场,在香港试验人民币衍生产品,借助香港的防火墙作用,让内地资金吸收经验,同时把对内地市场的冲击减至最低。当积累了一定经验以后才在内地市场推广。同时,为了中国长远金融安全的考虑,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绝对不能任由它流失到香港以外的其他市场。
股票市场——中国股市多年积弱相信经受不起开放后跨境资金流动的巨大冲击,因此如何在过渡期内根本扭转局面恐要有改革大动作,否则如果股市不能提供投资出路,资金就只能涌往楼市。中长期而言,中国股市的发展还应该包括股市指数期货、期权市场以及沽空机制等。当资金流走,利率提升、股市受压时,也可以适当运用限制沽空的方式来平复波幅。对于在海外市场如港、美上市的股份,其走势及沽空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资金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因此对有关统计数据建立系统和定期的监察及分析将有助于对资金流向做出预警。
债券市场——债市的深度建设包括长短债的合理分布,国债及企业债市的相辅相成,以及与亚洲债市的合作发展。而债券的期货、期权市场最终也是不可或缺的市场部分。
预警重点
当开放完成之后,防范金融风险的预警重点便落到以下四个方面:
1.外债,尤其是短期外债的比重。适当控制外债总规模,同时控制短期外债比重,也就吸收了以往金融危机的教训,减少了经济对外资的过度依赖。要达到此目的,要设立一些外债规模和比重的安全线硬指标,持续改善政府财政,并积极提升债市深度,锁定长期资金,借以调整长短期外债结构。
2.力保国际收支平衡。以往金融危机案例几乎无一不是在国际收支尤其是经常账户收支持续恶化下出现。中国因此既要达到国际收支整体平衡的最低目标,也要防止经常账户收支出现重大逆差。
3.审慎处理对组合性投资的放松管制。由于中国股市、债市发展至成熟阶段需要相当时间,在此之前,尤其是在国内整体投资水平成熟之前,开放这一市场要循序渐进,以防范跨境资金大进大出的冲击。
4.严密监察各种资产价格。虽然泡沫往往是爆破后才为人认识,而且政府的智慧不一定高于市场力量,干预资产价格也并不一定合理,但若居安思危,做好监察和应付资产价格下跌的防御性工作,也总是有益无害。
中国还应保留随时干预市场的权利,并推动建立区域性联盟。当中国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发展至成熟及具相当深度之后,相信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应可跻身世界第3位,那么资金自由进出或已可成为正常之事,因为届时中国已可如美、日一样有足够实力去应付任何来自跨境资金流动的金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