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工艺该如何主动进军市场,进而在市场中形成热度,使行业重新壮大?叶小泉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敏锐告诉我们:拯救传统,需要创新。
因为经济的发达,温州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容易被忽略。在温州乐清,一门叶姓家族正在守护着传承了100多年的手工艺——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历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黄杨木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被无情地边缘化,艺工们一度到了维持生计都困难的境地。
在温州这个“人人争当大老板”的地方,为什么还有人苦守着这门传统手艺,他们是怎么守护的呢?
传承延续六代的手艺
叶小泉,乐清翁垟地团村人,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人叶承荣的六世孙。他是为数不多的没改行去当老板的黄杨木雕传承人之一。很多人都问叶小泉:你为啥还干这一行。你这么大的厂房租给别人,租金的回报都比弄黄杨木雕好!
可是叶小泉始终无法放下黄杨木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成为这门家族延续了100多年的手艺的“终结者”:二是因为自己的父亲。
相传,叶承荣在道光年间就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被视为近代乐清黄杨木雕之始;叶小泉的爷爷叶益周,被称为黄杨木雕对外贸易的“第一人”;至于家族里的黄杨木雕大师级人物,就是两个手掌也数不过来。
不过,对叶小泉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叶栋材。叶小泉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对黄杨木雕的执着。“手艺人总是闲不住,正月初二我父亲就拿着刀和锤子敲敲打打,当他正准备给身长一米八的‘天王’翻身时,忽然感到背上一阵疼痛。经诊断,是癌症晚期。”叶小泉回忆说。
正在叶小泉悉心照料父亲的时候,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叶小泉评选工作开始了,可以推荐其父叶栋材参加。“父亲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用一种近乎奢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评得上当然好,但是现在评还有意义吗?我说:对您来说,这是艺术人生的圆满句号。他说既然这样,就去试试看吧。”和父亲的这次谈话,叶小泉终生难忘。很快,叶小泉将父亲的评审材料送到杭州,评审全票通过,并破例即刻通知叶栋材评审结果。
就是这件事,让叶小泉觉得“黄杨木雕还有希望”,于是他便想“给黄杨木雕闯出条生路来”。
大胆引入流水线
从传统的角度看,黄杨木雕是纯手工艺的,需要一个人从头雕到尾。可叶小泉成立的华龙雕刻却放弃了这种传统,大胆地引入了“流水线作业”,给黄杨木雕嫁接了现代科技。
叶小泉带记者参观了公司整个黄杨木雕的生产过程。从取料到制胚,凡是机器能够取代手工的,都由机器来承担。一个个初具模样的木雕模胚从机器上取下后,再转到雕刻车间。
虽然雕刻车间并无机器设备,但是,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却实行了流水作业——有人专门雕刻头发,有人专门雕刻脸,有人专门雕刻衣服,还有人专门雕刻背景。长期专注于一个部位的雕刻,工人们的技艺都相当熟练,刻刀转动得很快。
叶小泉至今还对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记忆犹新。上世纪70年代末,木雕厂开始承接来自日本等地的海外订单,遗憾的是,每次交货的时候,海外客户总是皱起眉头来。原来,厂里把产品交给不同的师傅做,比如客户要100个一样的佛像,可最后厂里交出的却是100个水平不一、风格各异的佛像,而且因为师傅们的工作效率不同,交货时间也往往很不一致。从这以后,叶小泉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在不改变黄杨木雕风格的前提下,也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进行流水线生产。
“现在,我的厂子有200多个工人,年产值可以达到2000万元;而在采用流水线之前,一年根本做不了多少产品。目前产品主要还是出口日本,不过,国内的需求也在慢慢增长。”叶小泉说。
拯救传统,需要创新
2006年,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与乐清职业中专合办了黄杨木雕专业,由高公博、虞金顺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亲自授课。由于多数学生家长误认为该专业是培养“农村里的木工师傅”,原本计划的36个名額,开课时只来了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中只有10人是自愿报名的,其他是经该校教师向其亲朋好友解释推荐后才来报读的。
周锦云是温州工艺美术行业的领军人物,也是传统民间艺术大师。他表示,在温州这个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想靠传统手工技艺吸引人才,首先,要提高工艺美术从业者的收入,让他们生活上很体面,因为他们会与别的行业比较待遇,如果从事工艺美术非常清贫,那还有谁愿意干?
传统工艺该如何主动进军市场,进而在市场中形成热度,使行业重新壮大?叶小泉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敏锐告诉我们:拯救传统,需要创新。或许有人会骂叶小泉的流水线是在糟蹋黄杨木雕,但市场接受了他的产品,这说明流水线上的黄杨木雕并不差。反过来,假如有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低价的黄杨木雕而喜欢上了它,对仍然坚守纯手工黄杨木雕的人来说,不也是一个福祉吗?
有人这样判断:假如黄杨木雕界有10个像叶小泉一样为黄杨木雕的出路不停探寻的人,那么黄杨木雕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
因为经济的发达,温州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容易被忽略。在温州乐清,一门叶姓家族正在守护着传承了100多年的手工艺——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历史悠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很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黄杨木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也被无情地边缘化,艺工们一度到了维持生计都困难的境地。
在温州这个“人人争当大老板”的地方,为什么还有人苦守着这门传统手艺,他们是怎么守护的呢?
传承延续六代的手艺
叶小泉,乐清翁垟地团村人,乐清黄杨木雕创始人叶承荣的六世孙。他是为数不多的没改行去当老板的黄杨木雕传承人之一。很多人都问叶小泉:你为啥还干这一行。你这么大的厂房租给别人,租金的回报都比弄黄杨木雕好!
可是叶小泉始终无法放下黄杨木雕,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成为这门家族延续了100多年的手艺的“终结者”:二是因为自己的父亲。
相传,叶承荣在道光年间就雕刻了黄杨木太上老君道祖像,被视为近代乐清黄杨木雕之始;叶小泉的爷爷叶益周,被称为黄杨木雕对外贸易的“第一人”;至于家族里的黄杨木雕大师级人物,就是两个手掌也数不过来。
不过,对叶小泉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叶栋材。叶小泉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对黄杨木雕的执着。“手艺人总是闲不住,正月初二我父亲就拿着刀和锤子敲敲打打,当他正准备给身长一米八的‘天王’翻身时,忽然感到背上一阵疼痛。经诊断,是癌症晚期。”叶小泉回忆说。
正在叶小泉悉心照料父亲的时候,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告诉叶小泉评选工作开始了,可以推荐其父叶栋材参加。“父亲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用一种近乎奢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评得上当然好,但是现在评还有意义吗?我说:对您来说,这是艺术人生的圆满句号。他说既然这样,就去试试看吧。”和父亲的这次谈话,叶小泉终生难忘。很快,叶小泉将父亲的评审材料送到杭州,评审全票通过,并破例即刻通知叶栋材评审结果。
就是这件事,让叶小泉觉得“黄杨木雕还有希望”,于是他便想“给黄杨木雕闯出条生路来”。
大胆引入流水线
从传统的角度看,黄杨木雕是纯手工艺的,需要一个人从头雕到尾。可叶小泉成立的华龙雕刻却放弃了这种传统,大胆地引入了“流水线作业”,给黄杨木雕嫁接了现代科技。
叶小泉带记者参观了公司整个黄杨木雕的生产过程。从取料到制胚,凡是机器能够取代手工的,都由机器来承担。一个个初具模样的木雕模胚从机器上取下后,再转到雕刻车间。
虽然雕刻车间并无机器设备,但是,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却实行了流水作业——有人专门雕刻头发,有人专门雕刻脸,有人专门雕刻衣服,还有人专门雕刻背景。长期专注于一个部位的雕刻,工人们的技艺都相当熟练,刻刀转动得很快。
叶小泉至今还对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记忆犹新。上世纪70年代末,木雕厂开始承接来自日本等地的海外订单,遗憾的是,每次交货的时候,海外客户总是皱起眉头来。原来,厂里把产品交给不同的师傅做,比如客户要100个一样的佛像,可最后厂里交出的却是100个水平不一、风格各异的佛像,而且因为师傅们的工作效率不同,交货时间也往往很不一致。从这以后,叶小泉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在不改变黄杨木雕风格的前提下,也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进行流水线生产。
“现在,我的厂子有200多个工人,年产值可以达到2000万元;而在采用流水线之前,一年根本做不了多少产品。目前产品主要还是出口日本,不过,国内的需求也在慢慢增长。”叶小泉说。
拯救传统,需要创新
2006年,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与乐清职业中专合办了黄杨木雕专业,由高公博、虞金顺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亲自授课。由于多数学生家长误认为该专业是培养“农村里的木工师傅”,原本计划的36个名額,开课时只来了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中只有10人是自愿报名的,其他是经该校教师向其亲朋好友解释推荐后才来报读的。
周锦云是温州工艺美术行业的领军人物,也是传统民间艺术大师。他表示,在温州这个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想靠传统手工技艺吸引人才,首先,要提高工艺美术从业者的收入,让他们生活上很体面,因为他们会与别的行业比较待遇,如果从事工艺美术非常清贫,那还有谁愿意干?
传统工艺该如何主动进军市场,进而在市场中形成热度,使行业重新壮大?叶小泉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敏锐告诉我们:拯救传统,需要创新。或许有人会骂叶小泉的流水线是在糟蹋黄杨木雕,但市场接受了他的产品,这说明流水线上的黄杨木雕并不差。反过来,假如有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低价的黄杨木雕而喜欢上了它,对仍然坚守纯手工黄杨木雕的人来说,不也是一个福祉吗?
有人这样判断:假如黄杨木雕界有10个像叶小泉一样为黄杨木雕的出路不停探寻的人,那么黄杨木雕的前途就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