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它是物理知识的基础。物理概念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它为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支持空间,探究过程就是探究概念结构和层次的过程。做为教师要对知识的结构(教学重点)和知识层次(教学难点)做到胸有成竹。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知识结构的层次)还应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知识结构的联系)。
关键词:概念 探究 结构 层次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抽象反映,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要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一切概念都要通过词语来表达,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物理意义)的揭示,条件是对概念外延(适用范围)的限制。正因为概念具有意义的丰富性和条件的限制性而使概念教学具有复杂性。
二、物理概念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建构概念的完整性与深刻性?(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为此,结合马克思认识论及泛结构理论我们提出下列观点:1、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结构的;2、概念的结构具有层次性;3、理论上结构的层次都是无限可分的;4、结构和层次的变化都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或质变。
从上面观点可以看到,学生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就意味着在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概念系统结构,该结构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层次:1、感性经验层次,包括一些物理现象、过程的表象;2、理解层次,明确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的命题性知识;3、能力层次,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伴随着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策略等。
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围绕概念名称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形成一种以命题知识为中心的具有紧密结构的功能单位。另外,这一概念系统结构还向外延伸,与认知结构中其他概念、规律系统结构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概念的结构性要求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把握概念内部之间的联系;概念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和完善概念。物理概念的这种结构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学习空间,有力地支持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使高水平的、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获得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自主探究概念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
三、物理概念如何探究
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所谓感知,就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这些感性材料可以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生活经验(真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作为基础。就不能实现对事物本质认识质的飞跃。经验是一切知识方法的基础。
理解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它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存在着,而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组织起来了的知识、经验反映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世界的结构,称之为认知结构。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其认知结构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理解意义、吸收知识,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过程就是探究概念结构和层次的过程。做为教师要对知识的结构(教学重点)和知识层次(教学难点)做到胸有成竹。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知识结构的层次),此时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还应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知识结构的联系),此时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过程中也必须注意概念的结构和层次。
1、理解概念的探究
得出了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还要从定义出发,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用途等,从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层次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
2、对于概念运用的探究
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按照概念的结构和层次编排习题,这样的习题便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学生在巩固和深化认识过程中避免了认识的重复性,即避免了题海。
关键词:概念 探究 结构 层次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物理概念,就是某一事物、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抽象反映,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是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要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教学。一切概念都要通过词语来表达,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物理意义)的揭示,条件是对概念外延(适用范围)的限制。正因为概念具有意义的丰富性和条件的限制性而使概念教学具有复杂性。
二、物理概念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建构概念的完整性与深刻性?(即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为此,结合马克思认识论及泛结构理论我们提出下列观点:1、任何物理概念都是有结构的;2、概念的结构具有层次性;3、理论上结构的层次都是无限可分的;4、结构和层次的变化都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或质变。
从上面观点可以看到,学生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就意味着在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概念系统结构,该结构应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层次:1、感性经验层次,包括一些物理现象、过程的表象;2、理解层次,明确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的命题性知识;3、能力层次,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伴随着概念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策略等。
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围绕概念名称建立起实质性联系,形成一种以命题知识为中心的具有紧密结构的功能单位。另外,这一概念系统结构还向外延伸,与认知结构中其他概念、规律系统结构建立起广泛的联系。概念的结构性要求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把握概念内部之间的联系;概念的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和完善概念。物理概念的这种结构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学习空间,有力地支持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使高水平的、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获得有力的支持,使学生自主探究概念成为可能并得到落实。
三、物理概念如何探究
掌握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所谓感知,就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这些感性材料可以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说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生活经验(真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作为基础。就不能实现对事物本质认识质的飞跃。经验是一切知识方法的基础。
理解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它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头脑中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存在着,而是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组织起来了的知识、经验反映着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世界的结构,称之为认知结构。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主体通过其认知结构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理解意义、吸收知识,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过程就是探究概念结构和层次的过程。做为教师要对知识的结构(教学重点)和知识层次(教学难点)做到胸有成竹。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知识结构的层次),此时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还应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知识结构的联系),此时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过程中也必须注意概念的结构和层次。
1、理解概念的探究
得出了概念的定义,并不是认识概念的结束。还要从定义出发,讨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物理含义、用途等,从概念本身的结构和层次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
2、对于概念运用的探究
学习概念,是为了能运用概念进行思维,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因而概念的运用阶段也是物理概念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要按照概念的结构和层次编排习题,这样的习题便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学生在巩固和深化认识过程中避免了认识的重复性,即避免了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