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语和英语虽结构不同,但都富有大量的习语。汉英习语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风俗。本文探究了汉英习语差异产生的原因。同时,本文也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汉语习语英译的方法。
关键词:汉英习语对比 汉英习语差异 翻译
一、 引言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都富有大量的习语。那什么是习语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习语这样解释:Idiom means 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习语的释义为:An idiom is a fixed group of words with a special mean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words. Pairs of words, similes, phrasal verbs, actions which represent feelings, sayings etc are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idioms.由此不难看出习语就是指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即人们长期沿习使用的固定的有特殊含义的词组和短语。广义上包括成语(set phrases),俗语(colloquilisms),谚语(proverbs),歇后语(enigmatic),格言(sayings), 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反映文化,表达文化,语言之中蕴涵文化因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涉及语法、意义、语言的使用风格、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等方方面面。因此,汉英习语的对比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连淑能[1](p20)认为“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征,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连淑能,1993)奈达也曾说过:“对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汉语能力还要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二、 汉英习语对比研究
吕叔湘(p20)认为“拿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比较,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此无彼有”。(吕叔湘,1997)
1.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习语的喻意相同,喻体也基本相同或相似
例1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
例2那个问题是他们的肉中刺。
That problem is a thorn in their flesh.
例3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例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例5自掘坟墓
dig one’s own grave
例6苛政猛于虎。
Taxes are as fierce as a tiger.
例7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绞尽脑汁。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he racked his brains.
例8见鬼去吧!
Go to the devil!
例9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Ills news spreads apace.
例10那家伙是披着羊皮的狼。
That fellow is a wolf in sheep’s skin.
2. 汉英习语喻意相同,喻体相异
尽管汉语和英语中有些习语的喻意相同,喻体也基本相同或相似,但绝大多数的习语仍打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多数情况下,汉英喻意相同,但喻体相异,习语中民族文化的个性多于共性。(p365)
例1害群之马
a black sheep
例2杀鸡取卵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例3热锅上的蚂蚁
a cat on the hot bricks
例4力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例5滑得像泥鳅
as slippery as an eal
例6不要画蛇添足。
Don’t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例7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while sell vinegar!
例8狗改不了吃屎。
You can’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
例9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例10胸有成竹
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
3.汉英中的一些特有习语
汉语中一些习语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比如,大锅饭(the “big pot” distribution system under which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这一习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分配领域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现象。再如,下海(risk one’s fortune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这一习语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人改行经商的特定历史现象。有些习语在字面上含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些出自寓言或历史典故,在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习语。例如,毛遂自荐、叶公好龙、南柯一梦、初出茅庐、东施效颦、四面楚歌、悬梁刺股等。而英语中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传奇人物、宗教典故、神话传说的习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迷)、a Juda’s Kiss(犹大之吻)、 Achilles’ Heel(阿客琉斯的脚跟)、Catch 22(第二十二条军规)、 Noah’s Ark(诺亚方舟)、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Eat Crow(吃乌鸦)、Lion’s Share(狮子的份额)等等。
4. 汉语中多条同义习语对应多条对等的同义英语习语
左右为难 stick in the mud
进退维谷 between two fires
骑虎难下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不上不下 at a nonplus
进退两难 betwee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无所适从 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同样,有些同义英语习语也能找到多条对等的同义汉语习语,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灵活性。 如:
fish in air?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水中捞月
cry for the moon异想天开
hold a candle to the sun 多此一举
plough the sands徒劳无功
catch at shadows捕风捉影
beat the air 无的放矢
三、 汉英习语差异原因分析
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表达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社会文化风俗集中体现的习语间的差异势必受到来自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逐一分析如下:
1. 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因此中国人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农民”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在过去甚至有褒义成分。在土改时期农民成分意味着出身清白,“根正苗红”。而在西方这一词或多或少有着贬义成分,易让人联想到未受教育的人(uneducated person),文盲(illiteracy)。
2. 风俗习惯的迥异
两种语言对待动物及其联想意义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待龙这一虚拟的传说中的动物,中国人往往把它看成吉祥、神圣、威严、喜庆的化身。所以中国关于龙的习语也举不胜举,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真龙天子、神龙见首不见尾、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而在英语中龙被视为凶险、诡异、怪兽,常和邪恶联系在一起。再如对待狗这一动物,西方人视之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以狗喻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watchdog(守卫),lucky dog(幸运儿),be as faithful as a dog(象狗一样忠实),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而汉语中对待狗则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狗多与贬义联系在一起。例如: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痛打落水狗等。
3. 生活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以饮食为例,中国人以米面为主食,与此有关的习语也比比皆是,例如,好吃不过饺子、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生米煮成熟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蒸馒头争口气等。而在西方土豆则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各种炸薯条、薯片等快餐食品与西方的快节奏生活密切相伴。相比之下,英语中有关土豆的习语较汉语多得多。例如:hot potato指难对付的人,the clean potato比喻正派人物, small potatoes指小人物。
4. 思维模式的不同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例如在对待左和右的关系上,古时中国人认为左右有别,左高右低,左优右劣,因而习语中也总是“左” 前“右”后。例如, 左右开弓、左膀右臂、左右逢源、左右手等等。而英语中则相反,总是“右”前“左”后,“左右手”在英语里则表达为right-hand man。思维差异也体现在对待同一概念的不同看法上。如中西方对“老”的看法截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老”是智慧的积累,经验的沉淀,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提倡“尊老爱幼”。西方人并不认为年龄就代表知识和经验,相反则认为“老”是保守落伍的近义词,因此有I’m too old a dog to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之说。
5.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中国,佛教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与之有关的习语多不胜数。如:老天爷、天命不可违、人定胜天、天经地义、借花献佛、菩萨心肠等。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最大。耶稣(Jesus)、上帝(God)、主(Lord)、天堂(heaven)、地狱(hell)等词则频繁出现在英语语言中。例如: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宁肯地狱为王,不肯天堂为臣。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6. 地理环境的差异
以中国和英国为例,中国是一个陆上大国, 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习语中到处可以看见“土”的影子。例如:土生土长、入土为安、土里土气、土洋结合、乡土气息等。而英国可以说是一个海上大国,四面环海,因此英语中关于海和水的习语较中国多。例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在风平浪静的海洋上人人都是领航员,等等。
四、 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汉英习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习语的翻译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 直译
翻译是以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同一思想,保持原语文化特征是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1) 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例2)咳!这一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Ah! We were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照字面直译,喻义十分明确。
2. 意译
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意,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
1) 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她又把它吞了下去。(茅盾《子夜》)
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lips.
“碰一鼻子灰”如直译成英文,外国读者未必能理解其含义,故采用意译法。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塞翁失马”若直译外国读者定会十分迷惑,因此干脆译出其真正喻意。
3. 节译
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铜墙铁壁”等,对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取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2]例如:
1) 最可恶的是行里的同仁背后骂我是个老糊涂,瞎了眼,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货来做我的襄理。(曹禺《日出》)
What is most detestable is that all my colleagues in the bank call me a blind old fool behind my back because I have engaged an uneducated thirdrater as my assistant.
“不学无术”即uneducated之意,故无须把“不学”和“无术”重复译出。
2) 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表达同一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两者之意。
4. 借译或套译
有一些习语,基于汉英文化的共核成份,彼此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形式。英语里有一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喻意,这时可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或采用套译的办法进行翻译。如“一帆风顺”和plain sailing ,“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泼冷水”和to throw cold water on,“小菜一碟”和 a piece of cake,“天书”和 the Greek等等。再如:
1)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天!(曹禺《日出》)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借用英语to burn your boats 来表达,无论在内容、形式、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十分吻合。
2)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有时由于汉英文化差异,汉语中的比喻形象也往往需要相应的转化,因此在借用英语习语时,必须注意两种习语各自的特点,避免在年代、地点、条件、民族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与原文的上下文形成矛盾。
5. 直译加注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常采用直译,但要加注,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当然加注会分散、打断读者阅读和思维的连贯,因此以少用为妙。 [3] 例:
1)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二卷,681页)
“司马昭之心”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姓名,但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2)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周立波《暴风骤雨》)
The way we poor folks try to emancipate ourselves, is just 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each displaying his own talent...
把“八仙过海”直译成英语,而不介绍“八仙”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这很难让英语读者理解。因此加注“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6. 直译和意译兼用
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化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楚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1) 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曹禺《雷雨》)
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含义,使全句意思完整。
2)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此歇后语的翻译既保留了汉语的比喻形象,又使用了意译点明其含义,从而不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
五、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反映了文化现实。丰富的语言载录了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习语留下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印记。相同或相似的习语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然而,汉英习语上的差异给交际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障碍。交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是否具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其特定习语,难免导致交流中理解障碍和误解。所以在学习英语时,要弄清习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习语的差异,尤其要重视其异同的比较,以增强文化交际目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英习惯用法对比研究及应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1-370.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7,112.
[3]吕瑞星,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38-143.
关键词:汉英习语对比 汉英习语差异 翻译
一、 引言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都富有大量的习语。那什么是习语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习语这样解释:Idiom means 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习语的释义为:An idiom is a fixed group of words with a special mean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dividual words. Pairs of words, similes, phrasal verbs, actions which represent feelings, sayings etc are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idioms.由此不难看出习语就是指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即人们长期沿习使用的固定的有特殊含义的词组和短语。广义上包括成语(set phrases),俗语(colloquilisms),谚语(proverbs),歇后语(enigmatic),格言(sayings), 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可以反映文化,表达文化,语言之中蕴涵文化因素,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是语言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涉及语法、意义、语言的使用风格、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等方方面面。因此,汉英习语的对比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连淑能[1](p20)认为“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教学和翻译,也有助于语言交际。通过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征,在进行交际时,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以顺应这些差异,防止表达错误,避免运用失当,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连淑能,1993)奈达也曾说过:“对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汉语能力还要重要,因为词语只是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二、 汉英习语对比研究
吕叔湘(p20)认为“拿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比较,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此无彼有”。(吕叔湘,1997)
1.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习语的喻意相同,喻体也基本相同或相似
例1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
例2那个问题是他们的肉中刺。
That problem is a thorn in their flesh.
例3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例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例5自掘坟墓
dig one’s own grave
例6苛政猛于虎。
Taxes are as fierce as a tiger.
例7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绞尽脑汁。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he racked his brains.
例8见鬼去吧!
Go to the devil!
例9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Ills news spreads apace.
例10那家伙是披着羊皮的狼。
That fellow is a wolf in sheep’s skin.
2. 汉英习语喻意相同,喻体相异
尽管汉语和英语中有些习语的喻意相同,喻体也基本相同或相似,但绝大多数的习语仍打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多数情况下,汉英喻意相同,但喻体相异,习语中民族文化的个性多于共性。(p365)
例1害群之马
a black sheep
例2杀鸡取卵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例3热锅上的蚂蚁
a cat on the hot bricks
例4力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例5滑得像泥鳅
as slippery as an eal
例6不要画蛇添足。
Don’t put a fifth wheel to the coach.
例7挂羊头卖狗肉。
Cry up wine while sell vinegar!
例8狗改不了吃屎。
You can’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
例9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
In the land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例10胸有成竹
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
3.汉英中的一些特有习语
汉语中一些习语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反映了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比如,大锅饭(the “big pot” distribution system under which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这一习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济分配领域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平均主义现象。再如,下海(risk one’s fortune in the world of business)这一习语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人改行经商的特定历史现象。有些习语在字面上含有中国古代的人名、地名,有些出自寓言或历史典故,在别的语言中很难找到对应的习语。例如,毛遂自荐、叶公好龙、南柯一梦、初出茅庐、东施效颦、四面楚歌、悬梁刺股等。而英语中一些有关历史事件、传奇人物、宗教典故、神话传说的习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Trojan Horse (特洛伊木马)、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迷)、a Juda’s Kiss(犹大之吻)、 Achilles’ Heel(阿客琉斯的脚跟)、Catch 22(第二十二条军规)、 Noah’s Ark(诺亚方舟)、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Eat Crow(吃乌鸦)、Lion’s Share(狮子的份额)等等。
4. 汉语中多条同义习语对应多条对等的同义英语习语
左右为难 stick in the mud
进退维谷 between two fires
骑虎难下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
不上不下 at a nonplus
进退两难 between the horns of a dilemma
无所适从 hold a wolf by the ears
同样,有些同义英语习语也能找到多条对等的同义汉语习语,这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灵活性。 如:
fish in air?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水中捞月
cry for the moon异想天开
hold a candle to the sun 多此一举
plough the sands徒劳无功
catch at shadows捕风捉影
beat the air 无的放矢
三、 汉英习语差异原因分析
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文化,表达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社会文化风俗集中体现的习语间的差异势必受到来自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方方面面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逐一分析如下:
1. 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部分。因此中国人对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农民”一词在汉语中是中性词,在过去甚至有褒义成分。在土改时期农民成分意味着出身清白,“根正苗红”。而在西方这一词或多或少有着贬义成分,易让人联想到未受教育的人(uneducated person),文盲(illiteracy)。
2. 风俗习惯的迥异
两种语言对待动物及其联想意义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待龙这一虚拟的传说中的动物,中国人往往把它看成吉祥、神圣、威严、喜庆的化身。所以中国关于龙的习语也举不胜举,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真龙天子、神龙见首不见尾、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而在英语中龙被视为凶险、诡异、怪兽,常和邪恶联系在一起。再如对待狗这一动物,西方人视之为人类最好的朋友,以狗喻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watchdog(守卫),lucky dog(幸运儿),be as faithful as a dog(象狗一样忠实),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而汉语中对待狗则有完全不同的联想意义。狗多与贬义联系在一起。例如:狼心狗肺、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痛打落水狗等。
3. 生活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以饮食为例,中国人以米面为主食,与此有关的习语也比比皆是,例如,好吃不过饺子、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生米煮成熟饭、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蒸馒头争口气等。而在西方土豆则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各种炸薯条、薯片等快餐食品与西方的快节奏生活密切相伴。相比之下,英语中有关土豆的习语较汉语多得多。例如:hot potato指难对付的人,the clean potato比喻正派人物, small potatoes指小人物。
4. 思维模式的不同
东西方的思维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集中体现在他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例如在对待左和右的关系上,古时中国人认为左右有别,左高右低,左优右劣,因而习语中也总是“左” 前“右”后。例如, 左右开弓、左膀右臂、左右逢源、左右手等等。而英语中则相反,总是“右”前“左”后,“左右手”在英语里则表达为right-hand man。思维差异也体现在对待同一概念的不同看法上。如中西方对“老”的看法截然不同。中国人认为“老”是智慧的积累,经验的沉淀,故“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提倡“尊老爱幼”。西方人并不认为年龄就代表知识和经验,相反则认为“老”是保守落伍的近义词,因此有I’m too old a dog to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之说。
5.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中国,佛教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与之有关的习语多不胜数。如:老天爷、天命不可违、人定胜天、天经地义、借花献佛、菩萨心肠等。而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最大。耶稣(Jesus)、上帝(God)、主(Lord)、天堂(heaven)、地狱(hell)等词则频繁出现在英语语言中。例如: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 宁肯地狱为王,不肯天堂为臣。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6. 地理环境的差异
以中国和英国为例,中国是一个陆上大国, 土地对中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习语中到处可以看见“土”的影子。例如:土生土长、入土为安、土里土气、土洋结合、乡土气息等。而英国可以说是一个海上大国,四面环海,因此英语中关于海和水的习语较中国多。例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在风平浪静的海洋上人人都是领航员,等等。
四、 汉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汉英习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汉语习语的翻译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1. 直译
翻译是以两种不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同一思想,保持原语文化特征是翻译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1) 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 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 The monk may run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
例2)咳!这一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Ah! We were 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照字面直译,喻义十分明确。
2. 意译
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意,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
1) 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她又把它吞了下去。(茅盾《子夜》)
She was afraid of being snubbed, so she swallowed the words that came to her lips.
“碰一鼻子灰”如直译成英文,外国读者未必能理解其含义,故采用意译法。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塞翁失马”若直译外国读者定会十分迷惑,因此干脆译出其真正喻意。
3. 节译
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意。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铜墙铁壁”等,对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取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2]例如:
1) 最可恶的是行里的同仁背后骂我是个老糊涂,瞎了眼,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货来做我的襄理。(曹禺《日出》)
What is most detestable is that all my colleagues in the bank call me a blind old fool behind my back because I have engaged an uneducated thirdrater as my assistant.
“不学无术”即uneducated之意,故无须把“不学”和“无术”重复译出。
2) 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表达同一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两者之意。
4. 借译或套译
有一些习语,基于汉英文化的共核成份,彼此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形式。英语里有一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了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喻意,这时可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或采用套译的办法进行翻译。如“一帆风顺”和plain sailing ,“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泼冷水”和to throw cold water on,“小菜一碟”和 a piece of cake,“天书”和 the Greek等等。再如:
1)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天!(曹禺《日出》)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借用英语to burn your boats 来表达,无论在内容、形式、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十分吻合。
2)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有时由于汉英文化差异,汉语中的比喻形象也往往需要相应的转化,因此在借用英语习语时,必须注意两种习语各自的特点,避免在年代、地点、条件、民族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与原文的上下文形成矛盾。
5. 直译加注
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也常采用直译,但要加注,以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当然加注会分散、打断读者阅读和思维的连贯,因此以少用为妙。 [3] 例:
1) 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二卷,681页)
“司马昭之心”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姓名,但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 (220-265) 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 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2)穷棒子闹翻身,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周立波《暴风骤雨》)
The way we poor folks try to emancipate ourselves, is just like the way 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 each displaying his own talent...
把“八仙过海”直译成英语,而不介绍“八仙”是中国神话故事里的人物,这很难让英语读者理解。因此加注“The eight immortals of Taoism in Chinese folklore”。
6. 直译和意译兼用
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化比喻形象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楚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
1) 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曹禺《雷雨》)
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含义,使全句意思完整。
2)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He was 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 he had to suffer the bitterness of it in silence.
此歇后语的翻译既保留了汉语的比喻形象,又使用了意译点明其含义,从而不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
五、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语言反映了文化现实。丰富的语言载录了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习语留下了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印记。相同或相似的习语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然而,汉英习语上的差异给交际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障碍。交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际者是否具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不了解其特定习语,难免导致交流中理解障碍和误解。所以在学习英语时,要弄清习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习语的差异,尤其要重视其异同的比较,以增强文化交际目的,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英习惯用法对比研究及应用.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1-370.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07,112.
[3]吕瑞星,喻云根.汉英翻译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