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精通诗、文、词、赋,善书画、好音律,是宋代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作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乐束缚,使“词主情”的“情”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的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他的一切喜怒哀乐、惆怅失意都深深地灌注在他的词中,为词创立了新的范式,促成了宋词的全面繁荣,成为词史发展史上一块卓越的里程碑。
一、至情至性之相思之情
苏轼的一生几经波折、仕途艰辛,经历了来自家庭、政界、仕途等诸多变故。这些种种挫折更驱使着他要将自己心中之情喷发而出,于是,他的诗赋词文中都带有他斑斑点点的感情。情,是人最至极、最纯粹的感性表达,爱情之相思之情则更甚。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相思》道尽多少男女相思之苦;而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让人闻之断肠。
苏轼与发妻王弗伉俪情深,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他的作品中有思念和悼念王弗之作,如《蝶恋花》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一)《蝶恋花》分析
《蝶恋花》曰: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倾诉。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是时,东坡服丧期满,从四川而至江陵,陆行赴京师。途径三峡,看到楚地高唐神女峰时,触景而思念妻子王弗作此词。
词的上片回忆初次相见后的相思之苦。“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寫自己19岁时第一次与王弗“初会遇”后的梦萦神绕、无限惆怅。“好梦”指初次相见美满,而“惊回”比喻现实离别之苦。“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则流露出别离的寂寞以及年华易逝的愁苦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痛苦的回忆。
下片,进一步回忆“初会遇”的绵绵深情,特写了双方尤其是王弗的美好情态。“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描绘相见时一刹那王弗的美貌神态。“人前深意难倾诉”,是这首词的词眼。与开头句照应,“初会遇”还是“难倾诉”,都情真意切,不可言传,道是无声胜有声,此情绵绵无尽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深沉的回忆。
全词,以回忆之笔,描绘了两人“初会遇”以及以后的“深意难倾诉”的热恋之苦。情景交融,上下照应。以感性的笔墨,描摹出对发妻的浓烈思念之情以及离别之苦。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王弗的去世对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曾在王弗坟前无限悲痛地长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这宦海沉浮的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心境郁闷,使他更加增添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十年的离别,黄泉碧落永不相见,词人怀着难以言状的悲痛怀念亡妻。十年了,岁月默默地流逝,但心中的怀念埋得更深、更浓,滚涌得更为激荡。“不思量,自难忘。”用不着思量,因为思念已入心底,难以忘怀。然而,人已经谢世,踪影难觅,就连葬身的坟墓也孤零零地远在千里之外,到哪里去诉说自己心中的凄凉呢?往日的容颜随着岁月流光而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满面尘霜,即便与亡妻相逢,恐怕也不会相识了。
只是在梦境中,却又见到昔日伊人正对镜梳妆的美好姿态,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惊喜万分。但这惊喜便被另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所替代,他们相顾无语,那说不清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无穷思念,此时此刻都融化成了千行热泪夺眶而出。结尾,又从梦境回到残酷的现实,往后年年只有空忆着明月孤坟,短松荒岗,这是多么的令人痛断肝肠!
这首悼亡词唱出了对亡妻真挚而身后的悼念以及相思之情,也融入了苏轼自身的坎坷际遇和人生酸楚,至情至性的表达使全词带着丝丝缕缕的哀婉之意。相比之元稹的《离思五首》,该词更加真切、真挚、真性情。
二、至情至性之送别之情
苏轼性情旷达、乐观,喜交朋友。东坡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友情词。友情,在苏轼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坎坷一生中,每当潦倒之际,总有那些挚友会伸手相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友情,伴随着苏轼的一生,无论是飞黄腾达之际抑或是穷愁潦倒之时,他的背后总会有一群默默支持陪伴的挚友。本文从一首送别友人之词来描绘苏轼的至情至性。例如,《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友人张元康省亲回秦州,苏轼写这首词送之。词中以王文度借喻张元康,而已“风流膝上”四字来表现张氏父子的深挚关系。
开篇两句“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
去”贯注着词人充沛的真情实感。这两句反意点化运用唐代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扣题来写当前的离别之情。“回首处”,想象中自己与对方分手后的景物,所能见到的只是“天霖雾”,所能留下的是天际的空旷,有种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伤感。
下片写想象中张元康到达家前后的美好情景,出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并且又与开头对照,能不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本词将浓厚的友情、亲情编织成为一曲“西出阳关有故人”的颂歌,充分揭示出了人间的真挚情感。
这首《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与柳永的《雨霖铃》倒有相似之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流露出多情之人总是对于离别伤怀的凄凉情感,而这首词虽有离别之淡淡感伤,但感伤之中又有浓厚的乐观之情溢于言表。
三、至情至性之自我之情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個承平日久、危机四伏的时代,求变图新的呼声与努力不断高涨,又不断被无法更改的制度本身带来的弊端所扼杀。无数仁人志士怀抱着救世的理想,投身到滚滚的时代洪流之中,却无一不在这纷乱错杂的局面中碰得头破血流,难逃注定的悲剧命运。而苏轼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他的一生,几与祸患相始终,承受过几起几落的大波折,既经历顺境,又复历逆境。他的词,无时不刻地记录着他这坎坷的境遇。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在此词前阕描写赤壁和长江的景色,缅怀古代英雄。后阕则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自笑多情,悲叹人世间如梦一般。从开头一句到“樯橹灰飞烟灭”,充满豪放的气氛。但是到了“故国神游”的一句,气氛为之一变,进入了“情”的世界:“我的头发早已花白,但却一事无成。人世间像梦幻一般,只好以酒祭奠江月。”苏轼在吟咏赤壁之战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饱含着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一种苍凉悲壮之情感油然而生。
苏轼在黄州期间游赤壁时也作了一篇赋《赤壁赋》,所咏内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所不同。但是,文中吹洞箫者悲叹“吾生之须臾”,羡慕“长江之无穷”。此悲叹是对人生无常的哀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说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表达之意大抵相同。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抒发悲叹,在《赤壁赋》里却以《庄子》“齐物论”来消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人生无常之感。世间的万事,从一方面来看,变化无常,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并无变化。眼前正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人们取用它们也无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用光。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比较,《赤壁赋》中悲叹人生无常的“吹洞箫的人”好像相当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苏轼。他先为感情所动,选择“词”这个文学样式来吟咏人生的无常。然后,他选择“赋”,以“道理”来解除自己曾经怀有的悲哀心情。通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来,苏轼认为“词”是“情”的文学。
苏轼以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词作之中,开辟了词的新道路,在词史上留下一抹永不磨灭的辉煌!
一、至情至性之相思之情
苏轼的一生几经波折、仕途艰辛,经历了来自家庭、政界、仕途等诸多变故。这些种种挫折更驱使着他要将自己心中之情喷发而出,于是,他的诗赋词文中都带有他斑斑点点的感情。情,是人最至极、最纯粹的感性表达,爱情之相思之情则更甚。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相思》道尽多少男女相思之苦;而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让人闻之断肠。
苏轼与发妻王弗伉俪情深,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他的作品中有思念和悼念王弗之作,如《蝶恋花》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一)《蝶恋花》分析
《蝶恋花》曰: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倾诉。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是时,东坡服丧期满,从四川而至江陵,陆行赴京师。途径三峡,看到楚地高唐神女峰时,触景而思念妻子王弗作此词。
词的上片回忆初次相见后的相思之苦。“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寫自己19岁时第一次与王弗“初会遇”后的梦萦神绕、无限惆怅。“好梦”指初次相见美满,而“惊回”比喻现实离别之苦。“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则流露出别离的寂寞以及年华易逝的愁苦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痛苦的回忆。
下片,进一步回忆“初会遇”的绵绵深情,特写了双方尤其是王弗的美好情态。“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描绘相见时一刹那王弗的美貌神态。“人前深意难倾诉”,是这首词的词眼。与开头句照应,“初会遇”还是“难倾诉”,都情真意切,不可言传,道是无声胜有声,此情绵绵无尽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深沉的回忆。
全词,以回忆之笔,描绘了两人“初会遇”以及以后的“深意难倾诉”的热恋之苦。情景交融,上下照应。以感性的笔墨,描摹出对发妻的浓烈思念之情以及离别之苦。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王弗的去世对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曾在王弗坟前无限悲痛地长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这宦海沉浮的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心境郁闷,使他更加增添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十年的离别,黄泉碧落永不相见,词人怀着难以言状的悲痛怀念亡妻。十年了,岁月默默地流逝,但心中的怀念埋得更深、更浓,滚涌得更为激荡。“不思量,自难忘。”用不着思量,因为思念已入心底,难以忘怀。然而,人已经谢世,踪影难觅,就连葬身的坟墓也孤零零地远在千里之外,到哪里去诉说自己心中的凄凉呢?往日的容颜随着岁月流光而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满面尘霜,即便与亡妻相逢,恐怕也不会相识了。
只是在梦境中,却又见到昔日伊人正对镜梳妆的美好姿态,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惊喜万分。但这惊喜便被另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所替代,他们相顾无语,那说不清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无穷思念,此时此刻都融化成了千行热泪夺眶而出。结尾,又从梦境回到残酷的现实,往后年年只有空忆着明月孤坟,短松荒岗,这是多么的令人痛断肝肠!
这首悼亡词唱出了对亡妻真挚而身后的悼念以及相思之情,也融入了苏轼自身的坎坷际遇和人生酸楚,至情至性的表达使全词带着丝丝缕缕的哀婉之意。相比之元稹的《离思五首》,该词更加真切、真挚、真性情。
二、至情至性之送别之情
苏轼性情旷达、乐观,喜交朋友。东坡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友情词。友情,在苏轼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坎坷一生中,每当潦倒之际,总有那些挚友会伸手相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友情,伴随着苏轼的一生,无论是飞黄腾达之际抑或是穷愁潦倒之时,他的背后总会有一群默默支持陪伴的挚友。本文从一首送别友人之词来描绘苏轼的至情至性。例如,《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友人张元康省亲回秦州,苏轼写这首词送之。词中以王文度借喻张元康,而已“风流膝上”四字来表现张氏父子的深挚关系。
开篇两句“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
去”贯注着词人充沛的真情实感。这两句反意点化运用唐代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扣题来写当前的离别之情。“回首处”,想象中自己与对方分手后的景物,所能见到的只是“天霖雾”,所能留下的是天际的空旷,有种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伤感。
下片写想象中张元康到达家前后的美好情景,出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并且又与开头对照,能不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本词将浓厚的友情、亲情编织成为一曲“西出阳关有故人”的颂歌,充分揭示出了人间的真挚情感。
这首《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与柳永的《雨霖铃》倒有相似之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流露出多情之人总是对于离别伤怀的凄凉情感,而这首词虽有离别之淡淡感伤,但感伤之中又有浓厚的乐观之情溢于言表。
三、至情至性之自我之情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個承平日久、危机四伏的时代,求变图新的呼声与努力不断高涨,又不断被无法更改的制度本身带来的弊端所扼杀。无数仁人志士怀抱着救世的理想,投身到滚滚的时代洪流之中,却无一不在这纷乱错杂的局面中碰得头破血流,难逃注定的悲剧命运。而苏轼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他的一生,几与祸患相始终,承受过几起几落的大波折,既经历顺境,又复历逆境。他的词,无时不刻地记录着他这坎坷的境遇。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在此词前阕描写赤壁和长江的景色,缅怀古代英雄。后阕则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自笑多情,悲叹人世间如梦一般。从开头一句到“樯橹灰飞烟灭”,充满豪放的气氛。但是到了“故国神游”的一句,气氛为之一变,进入了“情”的世界:“我的头发早已花白,但却一事无成。人世间像梦幻一般,只好以酒祭奠江月。”苏轼在吟咏赤壁之战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饱含着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一种苍凉悲壮之情感油然而生。
苏轼在黄州期间游赤壁时也作了一篇赋《赤壁赋》,所咏内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所不同。但是,文中吹洞箫者悲叹“吾生之须臾”,羡慕“长江之无穷”。此悲叹是对人生无常的哀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说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表达之意大抵相同。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抒发悲叹,在《赤壁赋》里却以《庄子》“齐物论”来消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人生无常之感。世间的万事,从一方面来看,变化无常,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并无变化。眼前正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人们取用它们也无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用光。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比较,《赤壁赋》中悲叹人生无常的“吹洞箫的人”好像相当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苏轼。他先为感情所动,选择“词”这个文学样式来吟咏人生的无常。然后,他选择“赋”,以“道理”来解除自己曾经怀有的悲哀心情。通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来,苏轼认为“词”是“情”的文学。
苏轼以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词作之中,开辟了词的新道路,在词史上留下一抹永不磨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