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至性的东坡词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精通诗、文、词、赋,善书画、好音律,是宋代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作为“词中之龙”,他对宋词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以及深远的影响。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题材局限和音乐束缚,使“词主情”的“情”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的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他的一切喜怒哀乐、惆怅失意都深深地灌注在他的词中,为词创立了新的范式,促成了宋词的全面繁荣,成为词史发展史上一块卓越的里程碑。
  一、至情至性之相思之情
  苏轼的一生几经波折、仕途艰辛,经历了来自家庭、政界、仕途等诸多变故。这些种种挫折更驱使着他要将自己心中之情喷发而出,于是,他的诗赋词文中都带有他斑斑点点的感情。情,是人最至极、最纯粹的感性表达,爱情之相思之情则更甚。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相思》道尽多少男女相思之苦;而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是让人闻之断肠。
  苏轼与发妻王弗伉俪情深,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他的作品中有思念和悼念王弗之作,如《蝶恋花》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一)《蝶恋花》分析
  《蝶恋花》曰: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倾诉。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是时,东坡服丧期满,从四川而至江陵,陆行赴京师。途径三峡,看到楚地高唐神女峰时,触景而思念妻子王弗作此词。
  词的上片回忆初次相见后的相思之苦。“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寫自己19岁时第一次与王弗“初会遇”后的梦萦神绕、无限惆怅。“好梦”指初次相见美满,而“惊回”比喻现实离别之苦。“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则流露出别离的寂寞以及年华易逝的愁苦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又痛苦的回忆。
  下片,进一步回忆“初会遇”的绵绵深情,特写了双方尤其是王弗的美好情态。“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描绘相见时一刹那王弗的美貌神态。“人前深意难倾诉”,是这首词的词眼。与开头句照应,“初会遇”还是“难倾诉”,都情真意切,不可言传,道是无声胜有声,此情绵绵无尽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深沉的回忆。
  全词,以回忆之笔,描绘了两人“初会遇”以及以后的“深意难倾诉”的热恋之苦。情景交融,上下照应。以感性的笔墨,描摹出对发妻的浓烈思念之情以及离别之苦。
  (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悼亡词,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徙知山东密州时所作。王弗的去世对苏轼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曾在王弗坟前无限悲痛地长叹道:“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时光流逝,爱妻王弗不知不觉已谢世十年,这宦海沉浮的十年,曾几经坎坷险阻,心境郁闷,使他更加增添了对亡妻的深深思念。
  十年的离别,黄泉碧落永不相见,词人怀着难以言状的悲痛怀念亡妻。十年了,岁月默默地流逝,但心中的怀念埋得更深、更浓,滚涌得更为激荡。“不思量,自难忘。”用不着思量,因为思念已入心底,难以忘怀。然而,人已经谢世,踪影难觅,就连葬身的坟墓也孤零零地远在千里之外,到哪里去诉说自己心中的凄凉呢?往日的容颜随着岁月流光而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满面尘霜,即便与亡妻相逢,恐怕也不会相识了。
  只是在梦境中,却又见到昔日伊人正对镜梳妆的美好姿态,十年死别,一旦重逢,惊喜万分。但这惊喜便被另一种更为复杂的感情所替代,他们相顾无语,那说不清的离愁别绪、道不完的无穷思念,此时此刻都融化成了千行热泪夺眶而出。结尾,又从梦境回到残酷的现实,往后年年只有空忆着明月孤坟,短松荒岗,这是多么的令人痛断肝肠!
  这首悼亡词唱出了对亡妻真挚而身后的悼念以及相思之情,也融入了苏轼自身的坎坷际遇和人生酸楚,至情至性的表达使全词带着丝丝缕缕的哀婉之意。相比之元稹的《离思五首》,该词更加真切、真挚、真性情。
  二、至情至性之送别之情
  苏轼性情旷达、乐观,喜交朋友。东坡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友情词。友情,在苏轼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坎坷一生中,每当潦倒之际,总有那些挚友会伸手相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友情,伴随着苏轼的一生,无论是飞黄腾达之际抑或是穷愁潦倒之时,他的背后总会有一群默默支持陪伴的挚友。本文从一首送别友人之词来描绘苏轼的至情至性。例如,《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友人张元康省亲回秦州,苏轼写这首词送之。词中以王文度借喻张元康,而已“风流膝上”四字来表现张氏父子的深挚关系。
  开篇两句“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
  去”贯注着词人充沛的真情实感。这两句反意点化运用唐代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扣题来写当前的离别之情。“回首处”,想象中自己与对方分手后的景物,所能见到的只是“天霖雾”,所能留下的是天际的空旷,有种人去城空的孤寂感、悲伤感。
  下片写想象中张元康到达家前后的美好情景,出现如“风流膝上王文度”似的或泪流满面、或相对无言的镜头,并且又与开头对照,能不叫人喊出“一曲《阳关》情几许”的动人心音。   本词将浓厚的友情、亲情编织成为一曲“西出阳关有故人”的颂歌,充分揭示出了人间的真挚情感。
  这首《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州》与柳永的《雨霖铃》倒有相似之处。“多情自古伤离别”流露出多情之人总是对于离别伤怀的凄凉情感,而这首词虽有离别之淡淡感伤,但感伤之中又有浓厚的乐观之情溢于言表。
  三、至情至性之自我之情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個承平日久、危机四伏的时代,求变图新的呼声与努力不断高涨,又不断被无法更改的制度本身带来的弊端所扼杀。无数仁人志士怀抱着救世的理想,投身到滚滚的时代洪流之中,却无一不在这纷乱错杂的局面中碰得头破血流,难逃注定的悲剧命运。而苏轼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他的一生,几与祸患相始终,承受过几起几落的大波折,既经历顺境,又复历逆境。他的词,无时不刻地记录着他这坎坷的境遇。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少年壮志皆已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著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在此词前阕描写赤壁和长江的景色,缅怀古代英雄。后阕则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自笑多情,悲叹人世间如梦一般。从开头一句到“樯橹灰飞烟灭”,充满豪放的气氛。但是到了“故国神游”的一句,气氛为之一变,进入了“情”的世界:“我的头发早已花白,但却一事无成。人世间像梦幻一般,只好以酒祭奠江月。”苏轼在吟咏赤壁之战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饱含着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一种苍凉悲壮之情感油然而生。
  苏轼在黄州期间游赤壁时也作了一篇赋《赤壁赋》,所咏内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所不同。但是,文中吹洞箫者悲叹“吾生之须臾”,羡慕“长江之无穷”。此悲叹是对人生无常的哀叹,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所说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表达之意大抵相同。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抒发悲叹,在《赤壁赋》里却以《庄子》“齐物论”来消解《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人生无常之感。世间的万事,从一方面来看,变化无常,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来,并无变化。眼前正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人们取用它们也无人禁止,享用它们也不会用光。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比较,《赤壁赋》中悲叹人生无常的“吹洞箫的人”好像相当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苏轼。他先为感情所动,选择“词”这个文学样式来吟咏人生的无常。然后,他选择“赋”,以“道理”来解除自己曾经怀有的悲哀心情。通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来,苏轼认为“词”是“情”的文学。
  苏轼以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词作之中,开辟了词的新道路,在词史上留下一抹永不磨灭的辉煌!
其他文献
黄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无梦徽州,千古黄山,早已在我心里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动人画卷。这种意境在心海掀起对祖国河山无限热爱与憧憬的层层涟漪,我很想饱览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盛景。  搭乘同事清明节回乡祭祖的便车,我被带入了满是山川绿意的世界。人间四月,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如诗的心语。汽车沿着包茂高速公路,跃过秦巴山区,进入河南洛阳。其间,我特意观赏了声名远扬的洛阳牡丹园。然后,汽车又
期刊
傩又称跳傩、傩舞和傩戏,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传统文化信仰,是一种需要扮演者佩戴定制面具的原始祭礼。傩文化从远古图腾崇拜跨越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发展到今天,具有极高的民俗和艺术研究的活化石意义。南丰傩面具是赣傩面具的代表之一,人们要积极探索南丰傩面具传承与旅游工艺品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力开展创新设计研究,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笔者来自江西南丰,十分热爱家乡文化。因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民间面具
期刊
老周巷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  老周巷镇不大,一条东西向的小街很短,两边房子挨着房子,住着一户一户人家。走在街上,每家洗碗刷盆的响动声声入耳,做饭烧菜的味道随处飘散,谁家吃什么菜了,闻闻就知道。街面不宽,只要敞开着门,对面邻居相互间一览无余,两家的主妇常在屋里一边忙着手头的活计,一边没完没了地隔着街聊天闲扯。  每天大清早,粮站这段街的两边就摆满了摊子,逢到赶集的日子人气更旺,有卖瓜果蔬菜、鲜鱼活虾
期刊
冯梦龙是明代搜集民歌、笑话、编撰白话小说,受民俗文化影响最深,推崇俗文学最积扱,贡献最大的高产通俗文学家和理论家。在其重要作品“三言”中,通过大量民俗生活的描写,冯梦龙深刻而全面地展示了晚明真实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在“三言”故事中有着改造作品思想内容、设置故事情景、熔铸通俗风格的重要功用。  在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与市井细民的生活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世俗生活的文学
期刊
路遥是我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他关注时代的变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作品感动了许多读者,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人生经历方面对路遥小说《人生》进行解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饱含着对黄土大地以及农民的赞颂。在他并不丰富的创作时间中,他总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记录着社会和时代
期刊
受法国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影响,20世纪60年代,叙事学研究于法国兴起,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文本的新方式。虽然它抛弃了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明显的缺陷,但不可否认它补充了研究文本的角度,后来的文学史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文本的关注不能脱离叙事角度的分析。初读余华的短篇《命中注定》,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突兀的开头、莫名的结尾,情节不连贯,含义不清晰,让人匪夷所思,不禁令人想再回味一遍故事
期刊
在我国历史上,《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元典,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人们所传颂的经典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的学者对《诗经》展开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元时期,该时期的《诗经》学将前代的经学研究成果進行吸收和整合,促使诗经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本文将《诗经》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针对金元时期诗话中《诗经》的教化和文化传播展开研究。  在我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诗经》
期刊
司马迁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理念,并完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格感染着后世文士,“发愤著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后世文士追求立言的不朽,以及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著述传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在儒
期刊
《秋窗风雨夕》的主题一直有争议,主要有“封建压迫说”“命运预感说”“历史隐喻说”“伤悼身世说”四种。本文立足文本分析,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证定该诗具有“伤悼身世”和“担忧爱情”的双重主题。  一、《秋窗风雨夕》的主题  作为《红楼梦》中的名篇,《秋窗风雨夕》常被各家诗词鉴赏注本收录,但其主题仍有争议。“封建压迫说”是20世纪70年代的产物,强调“封建势力”对林黛玉的“压迫”。那时候的《红楼梦
期刊
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指出,“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呈现的特质和方式。这是生活空间所自然赋予和形成的。  平儿,是一个平民的女儿,她不仅拥有一个“平儿”这样如此平常的名字,而且她的身份也是平凡的——一个通房丫头。但是,她的生存艺术表现很不平凡。平儿最重要的自我呈现体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