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税收优惠是重要的税制要素之一,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客观的局限性。对现行税制中的税收优惠进行调整和改革,有助于克服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发挥其调节经济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税收优惠;缺陷;完善思路
一、税收优惠的作用
税收优惠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质上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一)优越性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税收优惠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发挥着调控经济的作用,体现着财政的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
宏观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区域间的均衡配置和部门间的均衡配置。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依据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目标,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出发,引导要素流向落后地区,优化该地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对某些鼓励发展的产业进行激励和扶持,引导资源流向这些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收入分配
收优惠能够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对低收入者减免税,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使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3.稳定经济
对流转税实施税收优惠,可以降低商品生产成本,增加商品生产者的净利润,扩大再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总供给;对所得税实施税收优惠,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他们的投资和消费能力,扩大社会总需求。因此,税收优惠能够平衡社会总供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局限性
税收是调控经济的特殊手段,但它并非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客观局限性。
1.减少了财政收入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势必会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减轻部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是将部分税收利益让渡给纳税人,减少了税收收入,从而缩减了财政收入规模。
2.不利于保持税收中性
为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必须尽可能地保持税收中性原则,以免造成商品比价关系的和人们经济行为的扭曲,扰乱市场配置资源的正常机制。对一部分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没有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在同等条件下则承担了相对较多的税负,税收负担的不公平会影响市场行为选择,扭曲资源额配置,增加税收的额外负担,不利于保持税收中性。
3.增加了征管难度
一方面,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得税制复杂化,税收征管工作难度加大,增加了税收征收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同时提供了避税的有利条件,部分纳税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或其漏洞,进行避税甚至偷逃税款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二、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税收优惠在调节社会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税收优惠优越性的发挥。
(一)税收优惠规定混乱、散乱,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我国现行的税制中,税收优惠层次多、划分复杂、条文零散,加之立法层次不高,使得税收优惠项目泛滥,税收优惠规定杂乱,甚至会出现优惠条例之间相冲突的情况,不仅给税收征管工作增加了难度,还有悖于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不利于树立税法的权威。
(二)税收优惠透明度低
在商品税制中,作为税负最终承担者的消费者无法得知所购商品中含有多少税款、该商品是否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享受了多少税收优惠;在所得税制中,税收优惠纷繁复杂,变动频繁,常常出现优惠政策发布时间滞后于实施时间的情况,而征收机关的宣传力度不够,纳税人无法完全掌握税收优惠政策信息,难以得知自己究竟能够享受多少税收优惠。
(三)优惠政策缺乏深入的调研和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我国税收优惠在颁布前往往缺乏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调研,而盲目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税收优惠因地区而设、因人而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人为地制造税收优惠也是导致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四)税收优惠被赋予过多的社会经济职能
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解决社会经济中的所有问题,承认税收优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不等于夸大其作用。在我国,税收优惠被赋予了过多的社会经济职能,从调整产业结构到缩小收入差距,再到平衡社会总供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优惠政策导向出现偏误,可能致使社会经济呈现出不良运行状态。
(五)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方式不合理
我国税收优惠主要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的使用较少,虽然直接优惠操作简单、具有确定性且短期效果明显,但间接优惠具有弹性,且在长期效用和激励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效果却是直接优惠所无法达到的。
三、完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思路
针对我国税收优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树立税收法律权威
针对目前我国税收优惠过多、过杂的现状,一方面应明确税收优惠范围,调整税收优惠的规模,整合零散的税收优惠规定,统一相冲突的优惠条例,废止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提高税收优惠的立法层次,树立税收法律权威,防止优惠政策被滥用,以免对政策的执行造成不利影响,有悖于政策颁布的初衷。
(二)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税收优惠的透明度
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收宣传,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切实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化社会效益。一方面积极开展优惠政策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开最新税收优惠政策最新动态,让纳税人掌握税法常识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防范涉税违法风险;另一方面加大政务公开,落实公示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提升优惠政策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深入调查和研究,完善税式支出制度
在税收优惠政策颁布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深入的研究、反复的论证,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避免盲目出台优惠政策,不利于引导经济健康发展。为保障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税式支出制度,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预算。
(四)客观看待税收优惠,合理制定优惠措施
无论税收优惠政策有着怎样充分的理论意义或现实必要性,终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税制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负社会经济效应的产生。因此,税收优惠政策的推行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包括广度与深度、时间与空间。此外,必须正确客观看待和运用税收优惠,有助于税收优惠的优越性的发挥,从而强化税收杠杆作用。
(五)借鉴外国税收优惠方式,优化我国税收优惠形式
借鉴发达国家“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减少直接优惠的使用,增加间接形式的税收优惠,将直接优惠为主转为间接优惠为主,优化税收优惠形式,使税收优惠富有弹性。
我国税收优惠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克服其问题和缺陷,减小负面效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财政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庞凤喜.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赵轶,女,1990年1月生,湖北黄冈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税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务。
关键词:税收优惠;缺陷;完善思路
一、税收优惠的作用
税收优惠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本质上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一)优越性
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税收优惠作为财政政策工具,发挥着调控经济的作用,体现着财政的三大职能。
1.资源配置
宏观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区域间的均衡配置和部门间的均衡配置。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依据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目标,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出发,引导要素流向落后地区,优化该地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对某些鼓励发展的产业进行激励和扶持,引导资源流向这些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收入分配
收优惠能够促进社会分配的公平,对低收入者减免税,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需要,使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3.稳定经济
对流转税实施税收优惠,可以降低商品生产成本,增加商品生产者的净利润,扩大再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总供给;对所得税实施税收优惠,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他们的投资和消费能力,扩大社会总需求。因此,税收优惠能够平衡社会总供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局限性
税收是调控经济的特殊手段,但它并非是万能的,而是存在着客观局限性。
1.减少了财政收入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属于税式支出的范畴,势必会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税收优惠减轻部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是将部分税收利益让渡给纳税人,减少了税收收入,从而缩减了财政收入规模。
2.不利于保持税收中性
为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必须尽可能地保持税收中性原则,以免造成商品比价关系的和人们经济行为的扭曲,扰乱市场配置资源的正常机制。对一部分纳税人给予税收优惠,没有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在同等条件下则承担了相对较多的税负,税收负担的不公平会影响市场行为选择,扭曲资源额配置,增加税收的额外负担,不利于保持税收中性。
3.增加了征管难度
一方面,大量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使得税制复杂化,税收征管工作难度加大,增加了税收征收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的存在同时提供了避税的有利条件,部分纳税人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或其漏洞,进行避税甚至偷逃税款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
二、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税收优惠在调节社会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税收优惠优越性的发挥。
(一)税收优惠规定混乱、散乱,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我国现行的税制中,税收优惠层次多、划分复杂、条文零散,加之立法层次不高,使得税收优惠项目泛滥,税收优惠规定杂乱,甚至会出现优惠条例之间相冲突的情况,不仅给税收征管工作增加了难度,还有悖于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不利于树立税法的权威。
(二)税收优惠透明度低
在商品税制中,作为税负最终承担者的消费者无法得知所购商品中含有多少税款、该商品是否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享受了多少税收优惠;在所得税制中,税收优惠纷繁复杂,变动频繁,常常出现优惠政策发布时间滞后于实施时间的情况,而征收机关的宣传力度不够,纳税人无法完全掌握税收优惠政策信息,难以得知自己究竟能够享受多少税收优惠。
(三)优惠政策缺乏深入的调研和成本—收益分析
目前,我国税收优惠在颁布前往往缺乏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的调研,而盲目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反而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我国税收优惠因地区而设、因人而设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样人为地制造税收优惠也是导致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四)税收优惠被赋予过多的社会经济职能
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解决社会经济中的所有问题,承认税收优惠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不等于夸大其作用。在我国,税收优惠被赋予了过多的社会经济职能,从调整产业结构到缩小收入差距,再到平衡社会总供求,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优惠政策导向出现偏误,可能致使社会经济呈现出不良运行状态。
(五)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方式不合理
我国税收优惠主要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的使用较少,虽然直接优惠操作简单、具有确定性且短期效果明显,但间接优惠具有弹性,且在长期效用和激励纳税人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效果却是直接优惠所无法达到的。
三、完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的思路
针对我国税收优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树立税收法律权威
针对目前我国税收优惠过多、过杂的现状,一方面应明确税收优惠范围,调整税收优惠的规模,整合零散的税收优惠规定,统一相冲突的优惠条例,废止不合理的优惠政策,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提高税收优惠的立法层次,树立税收法律权威,防止优惠政策被滥用,以免对政策的执行造成不利影响,有悖于政策颁布的初衷。
(二)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税收优惠的透明度
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收宣传,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切实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大化社会效益。一方面积极开展优惠政策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开最新税收优惠政策最新动态,让纳税人掌握税法常识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防范涉税违法风险;另一方面加大政务公开,落实公示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提升优惠政策透明度和公正性。
(三)深入调查和研究,完善税式支出制度
在税收优惠政策颁布前,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深入的研究、反复的论证,以确保政策的合理性,避免盲目出台优惠政策,不利于引导经济健康发展。为保障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税式支出制度,将税收优惠纳入财政预算。
(四)客观看待税收优惠,合理制定优惠措施
无论税收优惠政策有着怎样充分的理论意义或现实必要性,终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税制的统一性和公平性,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负社会经济效应的产生。因此,税收优惠政策的推行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包括广度与深度、时间与空间。此外,必须正确客观看待和运用税收优惠,有助于税收优惠的优越性的发挥,从而强化税收杠杆作用。
(五)借鉴外国税收优惠方式,优化我国税收优惠形式
借鉴发达国家“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减少直接优惠的使用,增加间接形式的税收优惠,将直接优惠为主转为间接优惠为主,优化税收优惠形式,使税收优惠富有弹性。
我国税收优惠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克服其问题和缺陷,减小负面效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京焕,陈志勇,李景友.财政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 庞凤喜.税收原理与中国税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赵轶,女,1990年1月生,湖北黄冈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税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