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金融供求的特点,从当下农村金融现状出发,分析造成供求不平衡的多方位原因,探究农村金融所面临的缺口及困难,提出如下建议:盘活农村金融存量,发挥基础优势;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汇入新鲜活力,提高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增加金融有效供给。
关键词:农户;金融供求;不平衡
一、我国目前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
(一)在需求规模上,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
1.农户借贷需求规模随收入的升高而上升。据中国农业银行调查服务报告显示,低收入农户(年收入低于3万元)对规模在2000—5000元间的借款需求最大,中等收入农户(年收入处于3-5万之间)对规模在5000—10000元间的借款需求最大,而高收入农户则对规模在10000—2000元间的借款需求最大。高收入农户年(收入超过5万元)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因而所需资金规模普遍较大。
2.农户的非农贷款不断增加,尤其是工商贷款。随着乡镇企业、个体经营不断崛起,工商贷款也随之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截至2010年末,企业涉农贷款余额达83331.4亿元,而其中农村企业贷款为65558.5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的12.9%。
(二)信贷需求最为旺盛,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加强
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各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不管是低中高收入农户,还是县域企业,信贷活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金融活动。虽然资金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跨地区交易等现象日益增多,这就使农户在信贷需求之外,也注重综合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如银行卡、保险、汇兑以及利率等相关金融知识。
(三)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从不同地区农户借贷用途来看,东部地区农户借贷的生产性动机和商业性动机较为强烈,而消费性动机较弱;中西部地区农户借贷消费性动机尤为强烈,且商业性动机强于生产性动机。东部地区农户借款最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做生意”,尤其是“做生意”占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相反“子女教育”占比均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户借贷需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动机越强,而消费性动机越弱。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做生意”和“子女教育”,可见中西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比较低,用于民生性的借款需求比较强。
二、我国目前农户金融供给的特点
(一)广覆盖,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建立
2009年末,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为12.7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其中,主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为75935个。从下表可知,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业保险体系和其他金融组织等多个层次。
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这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在大资金与小客户间发挥了桥梁作用,积极的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
银行业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线,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理财产品创新,根据不同期限、规模和风险偏好进行专业研发;二是探索创新化衍生产品和证劵化产品,推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劵的发展,开展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等规避风险业务;三是广泛开展特色产品创新,比如针对信用卡的细分市场,开发出女性卡、学生卡、公务员卡、教师卡,还有各种各样的联名卡。
(三)金融风险管控能力稳升
由于农村房屋、土地、林地的产权并不属于农户,有效抵押品不足,故农行一直致力于加强农村抵押品创新,已开展了成都、武汉城乡统筹试点区,加快新农村建设。在抵押业务上,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各金融机构相继开办了生产经营权抵押、林地和土地经营权质押、船舶抵押等,创新涉农信贷管理模式。而在贷款流程上,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流程再造,促进农户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审批效率,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员包村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贷款+技术”等方式,大力推动信贷服务方式创新。
三、我国农户金融供求不平衡状况的原因
(一)由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
首先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而金融机构出于理性人角度,是不会将大量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或农业上,导致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强。其次,农业生产与自然风险紧密相关,眼下自然灾害频发,涉农资金风险大。最后,农业生产交易的成本相对较高。
(二)农村信用环境的缺失
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农村金融信用制度体系不健全,同时农村资产质量低下,无实际抵押品,加剧了不良贷款率升高,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挫伤其金融供给的积极性。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三)财政支农力度不够
财政支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资金投入形式灵活,能够及时地保证支农资金的需求。从现阶段的财政支农政策来看,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财政支农的相对规模还是有限,单纯依靠资金是不够的。
四、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政策功能,加大财政补贴
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贴,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比如:对涉农贷款给予不同程度的贴息,对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在西部地区设立网点、履行公共金融服务职能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业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根据“三农”的金融需求,在国家现行法律允许下,成立涉农担保公司,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的范围,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还可根据各地特色和资金需求,积极创新抵押方式,除房产抵押贷款外,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渔船和运输船抵押贷款、仓储房产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单、盐田抵押贷款等新产品。
(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最大限度满足“三农”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涉农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贴近农村,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速度。具体来说,开发林权抵押贷款、农机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推广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都有利于维持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其可获得性。
(四)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加强法律建设,务实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诚信教育宣传,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农村公路、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电网建设及改造升级工程等,服务“三农”事业,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农户;金融供求;不平衡
一、我国目前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
(一)在需求规模上,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
1.农户借贷需求规模随收入的升高而上升。据中国农业银行调查服务报告显示,低收入农户(年收入低于3万元)对规模在2000—5000元间的借款需求最大,中等收入农户(年收入处于3-5万之间)对规模在5000—10000元间的借款需求最大,而高收入农户则对规模在10000—2000元间的借款需求最大。高收入农户年(收入超过5万元)生产经营已初具规模,因而所需资金规模普遍较大。
2.农户的非农贷款不断增加,尤其是工商贷款。随着乡镇企业、个体经营不断崛起,工商贷款也随之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截至2010年末,企业涉农贷款余额达83331.4亿元,而其中农村企业贷款为65558.5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的12.9%。
(二)信贷需求最为旺盛,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加强
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各主体对银行业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三大传统业务需求最为强烈。不管是低中高收入农户,还是县域企业,信贷活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金融活动。虽然资金仍然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民商品意识的增强,跨地区交易等现象日益增多,这就使农户在信贷需求之外,也注重综合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如银行卡、保险、汇兑以及利率等相关金融知识。
(三)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
从不同地区农户借贷用途来看,东部地区农户借贷的生产性动机和商业性动机较为强烈,而消费性动机较弱;中西部地区农户借贷消费性动机尤为强烈,且商业性动机强于生产性动机。东部地区农户借款最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做生意”,尤其是“做生意”占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相反“子女教育”占比均低于中西部地区,可见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户借贷需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动机越强,而消费性动机越弱。中部地区则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子女教育”,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做生意”和“子女教育”,可见中西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比较低,用于民生性的借款需求比较强。
二、我国目前农户金融供给的特点
(一)广覆盖,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建立
2009年末,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为12.7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其中,主要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为75935个。从下表可知,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农业保险体系和其他金融组织等多个层次。
近年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快速发展,这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运行效率,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在大资金与小客户间发挥了桥梁作用,积极的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
银行业不断丰富和完善产品线,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开展理财产品创新,根据不同期限、规模和风险偏好进行专业研发;二是探索创新化衍生产品和证劵化产品,推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劵的发展,开展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交易等规避风险业务;三是广泛开展特色产品创新,比如针对信用卡的细分市场,开发出女性卡、学生卡、公务员卡、教师卡,还有各种各样的联名卡。
(三)金融风险管控能力稳升
由于农村房屋、土地、林地的产权并不属于农户,有效抵押品不足,故农行一直致力于加强农村抵押品创新,已开展了成都、武汉城乡统筹试点区,加快新农村建设。在抵押业务上,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各金融机构相继开办了生产经营权抵押、林地和土地经营权质押、船舶抵押等,创新涉农信贷管理模式。而在贷款流程上,积极开展农户贷款流程再造,促进农户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审批效率,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员包村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贷款+技术”等方式,大力推动信贷服务方式创新。
三、我国农户金融供求不平衡状况的原因
(一)由农业生产本身的特点决定
首先由于农业生产收益低,而金融机构出于理性人角度,是不会将大量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或农业上,导致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强。其次,农业生产与自然风险紧密相关,眼下自然灾害频发,涉农资金风险大。最后,农业生产交易的成本相对较高。
(二)农村信用环境的缺失
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导致农村金融信用制度体系不健全,同时农村资产质量低下,无实际抵押品,加剧了不良贷款率升高,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挫伤其金融供给的积极性。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三)财政支农力度不够
财政支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资金投入形式灵活,能够及时地保证支农资金的需求。从现阶段的财政支农政策来看,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绝对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财政支农的相对规模还是有限,单纯依靠资金是不够的。
四、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政策功能,加大财政补贴
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贴,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比如:对涉农贷款给予不同程度的贴息,对所有的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在西部地区设立网点、履行公共金融服务职能机构给予一定的补贴。
(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业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根据“三农”的金融需求,在国家现行法律允许下,成立涉农担保公司,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的范围,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还可根据各地特色和资金需求,积极创新抵押方式,除房产抵押贷款外,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渔船和运输船抵押贷款、仓储房产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单、盐田抵押贷款等新产品。
(三)加快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最大限度满足“三农”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涉农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贴近农村,灵活多样地创新信用模式,应用现代科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速度。具体来说,开发林权抵押贷款、农机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推广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都有利于维持金融机构的财务可持续性,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其可获得性。
(四)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农村
加强法律建设,务实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诚信教育宣传,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信用环境。同时,还应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农村公路、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村电网建设及改造升级工程等,服务“三农”事业,注重民生改善,提高农村金融基础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