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该承担起架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过去和未来的桥梁的责任,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够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教育人向善,因此,作为班主任有必要用传统的思想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经典文化成为班级文化的主流在。
一、仁爱修德行,克制促和谐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之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提出了要尊重他人。在班里,我首先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知道老师不是“管”学生的,而是在帮助他们,是学生的助手,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面。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征及学习优劣,当他们做的不好的时候要有耐心,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抓住一些教育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疏导。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定力不能冲动,更不要随意处罚,魏书生曾说过:“如果你将学生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将学生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以柔克刚”对于转化顽固不化的问题学生往往有奇效。对于问题学生,采用急躁、强硬的手段,往往事与愿违。冷静地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给予学生宽厚的爱,动之以情,感动其心,晓之以理,促其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班级管理秉承“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運动发展的规律,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就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操作。“道”就是班级存在与运行的规律;“天”就是班级的天时;“地”就是班级活动的空间、地域;“人”就是班级的师生及其和谐的关系。班主任不仅要解决好“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即“道法自然”。
三、以“文”“化”人,静动互融
引导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里的名段佳句入手,让他们由背诵到对诵、接诵,再到改写、配画,并举行诗文集锦展览、圣人故事知多少比赛、诗词背诵擂台赛,激励学生的诵读热情;帮助他们探究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并以经典诗文为题材,选取其中的精彩篇章,排练以说唱为主要形式文艺节目。通过诵读,体现教育的人文内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在班级布置上,选用与民族特色相关的一些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黑板报的设计,采用能反映我们传统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人文奇观。邀请民间艺人做一些传统的工艺品悬挂在教室里,粘贴在墙壁上,彰显民族特色。内容上,从民族的起源到民族文化,从民族禁忌到民间歌舞,从民族服饰到民族文艺等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班会课上,组织关于民族文化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主动谈家乡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民族体育项目,民间音乐小调,民族常识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洗礼。
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搭建各种平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时,讲解这些传统佳节的来源,以及节日期间拜访的礼仪和蕴含的意义,比如许多地方现在还保留着春节贴对联的风俗,通过调查,既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又能培养他们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开设古诗词活动课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对情感类古诗词进行分类归纳,从闲情、友情、亲情、乡情和爱国情等方面入手,分组进行探究并进行吟诵表演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孝”文化值得提倡。“百善孝为先”,黄香温席、董永卖身葬亲、汉文尝药、王朗卧病等古代孝子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可,除此之外,告诉学生:其上尊亲——尊敬父母,为父母争光,学习优秀、工作优秀、人品好、有作为都是孝。荣誉,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其次弗辱——知荣辱、知羞耻、知是非,不犯错误、不让父母操心、不给父母丢脸也是孝;其下能养——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要能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有能力侍奉父母。
倡导“静能生慧”。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定能生慧。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既然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同样会理解到拒绝引诱,爱吵爱闹的学生慢慢地也会从“静”中悟到更多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会牛顿在寂静的果园里,静观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解北大的哲学系“静园”教学楼以及亚里士多德潜心钻研的宁静吕克昂学院;研讨“静”文化。
四、学以致用,夯实文化底蕴
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为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生对启蒙篇目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进行写诗赋词,有学生在《忆江南·春韵》中写到:“冬归去,春来绿齐鲁。柳枝新生伴鱼欢,桃花笑放映朝霞。一派生机来”。还有这样一首《清乐平·冬夜》写道:“天寒地裂,望穿南山颠。乾坤无鹊风寂寥,行衣紧扯御寒。房中暖光阵闪,北风啸呼急舞。道是清气逼眼,络绎路人不怨天”。在浓厚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生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更坚实,扎根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中让我们更厚重!
一、仁爱修德行,克制促和谐
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和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容之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提出了要尊重他人。在班里,我首先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知道老师不是“管”学生的,而是在帮助他们,是学生的助手,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面。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性格特征及学习优劣,当他们做的不好的时候要有耐心,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抓住一些教育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疏导。当学生犯错的时候,老师要具有一定的定力不能冲动,更不要随意处罚,魏书生曾说过:“如果你将学生看成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如果你将学生看成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狱。”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以柔克刚”对于转化顽固不化的问题学生往往有奇效。对于问题学生,采用急躁、强硬的手段,往往事与愿违。冷静地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给予学生宽厚的爱,动之以情,感动其心,晓之以理,促其转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班级管理秉承“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運动发展的规律,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就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操作。“道”就是班级存在与运行的规律;“天”就是班级的天时;“地”就是班级活动的空间、地域;“人”就是班级的师生及其和谐的关系。班主任不仅要解决好“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即“道法自然”。
三、以“文”“化”人,静动互融
引导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里的名段佳句入手,让他们由背诵到对诵、接诵,再到改写、配画,并举行诗文集锦展览、圣人故事知多少比赛、诗词背诵擂台赛,激励学生的诵读热情;帮助他们探究与之相关的更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并以经典诗文为题材,选取其中的精彩篇章,排练以说唱为主要形式文艺节目。通过诵读,体现教育的人文内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在班级布置上,选用与民族特色相关的一些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黑板报的设计,采用能反映我们传统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人文奇观。邀请民间艺人做一些传统的工艺品悬挂在教室里,粘贴在墙壁上,彰显民族特色。内容上,从民族的起源到民族文化,从民族禁忌到民间歌舞,从民族服饰到民族文艺等等,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班会课上,组织关于民族文化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主动谈家乡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民族体育项目,民间音乐小调,民族常识等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洗礼。
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搭建各种平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时,讲解这些传统佳节的来源,以及节日期间拜访的礼仪和蕴含的意义,比如许多地方现在还保留着春节贴对联的风俗,通过调查,既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又能培养他们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开设古诗词活动课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对情感类古诗词进行分类归纳,从闲情、友情、亲情、乡情和爱国情等方面入手,分组进行探究并进行吟诵表演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孝”文化值得提倡。“百善孝为先”,黄香温席、董永卖身葬亲、汉文尝药、王朗卧病等古代孝子都会得到学生的认可,除此之外,告诉学生:其上尊亲——尊敬父母,为父母争光,学习优秀、工作优秀、人品好、有作为都是孝。荣誉,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其次弗辱——知荣辱、知羞耻、知是非,不犯错误、不让父母操心、不给父母丢脸也是孝;其下能养——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要能养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有能力侍奉父母。
倡导“静能生慧”。佛家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定能生慧。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既然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同样会理解到拒绝引诱,爱吵爱闹的学生慢慢地也会从“静”中悟到更多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体会牛顿在寂静的果园里,静观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解北大的哲学系“静园”教学楼以及亚里士多德潜心钻研的宁静吕克昂学院;研讨“静”文化。
四、学以致用,夯实文化底蕴
在自主创新中深化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为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生对启蒙篇目熟读成诵后,引导学生进行写诗赋词,有学生在《忆江南·春韵》中写到:“冬归去,春来绿齐鲁。柳枝新生伴鱼欢,桃花笑放映朝霞。一派生机来”。还有这样一首《清乐平·冬夜》写道:“天寒地裂,望穿南山颠。乾坤无鹊风寂寥,行衣紧扯御寒。房中暖光阵闪,北风啸呼急舞。道是清气逼眼,络绎路人不怨天”。在浓厚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生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更坚实,扎根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中让我们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