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还能供人们参观游览的世界珍贵历史文化遗址,明天也许就会从这个世界上完全消失。2008年,国外媒体列出世界上部分濒危历史文化遗址名单。
费内斯特拉城堡,意大利
意大利费内斯特拉城堡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长城”,是由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意大利公爵维克托·阿玛迪斯二世建造的。古城堡建在意大利西北部城市都灵以西60千米处的山脊上,邻近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现代滑雪中心,对“二战”期间的欧洲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
费内斯特拉城堡占地约13平方千米,是欧洲拥有最强大防御工事的建筑,由三个主要城堡外加辅助堡垒、城墙、炮群、兵营、弹药库、仓库、厨房、长官官邸、练兵场地和教堂等构成。建筑群绵延长达3.2千米,最高处为海拔1830米。城堡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建有石头顶盖的3996级台阶,既可防炮轰,又可秘密调动部队,此外它还有一个2500级台阶的“皇家通道”。
阿玛迪斯公爵在传位给儿子两年前(1728年)开始修建城堡,工程一直持续到1850年。城堡建成后除了具有防御作用之外,还被用作监狱,关押获罪的军官、贵族和神职人员等。曾在城堡被囚禁了三年多的一位主教将其称为“意大利的西伯利亚”。
阿玛迪斯公爵的后代一直在城堡里统治着意大利,直到1946年意大利建立共和国。1947年,费内斯特拉城堡“退役”,之后一直承受着岁月带来的各种摧残,如风化、渗水、杂草蔓生等。
如今这座古城堡已被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内。自1990以来,当地有关机构一直致力于城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来此参观的旅游者走在有石头顶盖的阶梯上或“皇家通道”上,亲身感受着城堡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岁月留下的沧桑。
伯利恒圣诞教堂,巴勒斯坦
伯利恒教堂圣诞教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人口不多的伯利恒市,因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里而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在经历了多次外敌入侵、政权更替、火灾地震等灾难,以及最近的2002年伯利恒被围攻事件之后,仍然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伯利恒教堂由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建立,公元529年在撒马利亚人的叛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不久之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对伯利恒教堂进行了重建,使其规模更大,气势更恢宏。现在的伯利恒教堂的大部分都是这次重建留下的遗迹。公元614年,在波斯与拜占庭的战争中,很多教堂都被夷为平地,只有这座教堂幸免于难。
如今这座古老教堂的屋顶已开始腐朽,威胁着整幢建筑的完整。
哈桑凯伊夫古城,土耳其
底格里斯河流域是安纳托利亚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源地,建立在当今土耳其东南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古城哈桑凯伊夫,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最早可回溯到1万年前。人们在悬崖绝壁上开挖了许多人工洞穴,修建了300座中世纪纪念碑,以及一个独特的峡谷生态系统,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博物馆。
20多种人类文明在哈桑凯伊夫留下了它们的遗迹。最早在底格里斯河两岸定居的人类在悬崖上开凿了居住的洞穴,古代亚述人将它们称之为“岩石上的城堡”;罗马人在公元300年前后在这里建立了要塞;公元5世纪时,这里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个主教辖区;公元640年,这里被阿拉伯人占领;中世纪初期,哈桑凯伊夫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1515年,哈桑凯伊夫正式归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此后一直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
这座古城以及埋藏在它下面的文物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然而,现在正在修建之中、将于2013年建成的伊利索水力电气大坝将使这里所有的人工洞穴和大部分古建筑被水淹没。
昌昌考古遗址,秘鲁
位于秘鲁北部部的昌昌古城遗址在600年前曾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也提世界是最大的土砖结构建筑城市。成千上万的建筑交织在迷宫般的道路两旁,精致的各种壁雕装饰着宫殿和庙宇。昌昌城曾是一个长斯缺少水资源的地方,但当年这座城市的富庶却令人惊讶。如今的昌昌遗址正受到雨水过多的威胁,经常性的暴雨无情地冲刷着这座24平方千米的古城。
昌昌临近太平洋沿岸城市特鲁希略,建于公元850年至1470年间,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奇穆王国的首都,15世纪时昌昌居住人口达6万人,主要包括为君主服务的仆役和有地位的技术工匠和祭司等。
昌昌建在世界上最荒凉的沿海沙漠上,每年降雨量不到25毫米。奇穆人开凿运河从80千米之外的奇卡马河引来河水,他们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和水井,昌昌城的农业和园林十分发达。
1470年,印加帝国占领昌昌城,灭掉了奇穆王国,结束了昌昌城文明的辉煌时代。当西班牙人于1532年来到时,这里基本上已是一座废墟,但仍留下了许多财富,西班牙人仅在一处就发现了相当于如今的200万美元的银子。西班牙人还在这里开矿,将这座城市的金银宝藏掠夺殆尽。
如今昌昌古城遗址在风雨侵独下的命运令人堪忧,气候变化是雨水增多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昌昌遗址正在“迅速并似乎无法阻止地”受到侵蚀,“全球变暖似乎是导致极端干旱和暴雨成灾的主要原因”。秘鲁政府目前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这一文化遗址,尽管如此,昌昌古城正在无情的雨水冲刷下渐渐化为尘泥。
德卡尼寺,科索沃
德卡尼寺于2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这一建于14世纪的修道院是不可替代的瑰宝,是罗马建筑风格与拜占庭艺术相合的产物。
这座东正教寺院被认为是整个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教堂。德卡尼寺于1327年开始建造,内部有数千幅拜占庭风格的壁画,题材多样,包括基督徒的生活和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等,一些场景如创世纪故事、耶稣十二使徒故事和所罗门箴言等,都是这座寺院壁画中所独有的。
德卡尼寺建筑虽然曾遭到土耳其占领者的破坏,但一些制作于14世纪的壁画作品仍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多个世纪里德卡尼寺一直被视为圣地,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种族暴力冲突给这座寺院的命运蒙上了阴影。德卡尼寺的僧侣们遵循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为各个种族提供避难保护,但寺院本身却无法避免战争带来的伤害。2007年3月30日,德卡尼寺遭到了手榴弹袭击,所幸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坏。
如今,联合国维和部队正守卫在寺院外鹅卵石铺成的庭院里。
66号公路,美国
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将66号公路称为“母亲之路”,如今这条被湮没在四通八达的州际公路中的公路更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婆婆”。
66号公路东起芝加哥,穿越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一直到洛杉矶,全长3862千米,曾是美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在美国人开拓西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已满 83岁的66号公路满目苍夷,晚景凄凉,到处是破败不堪的被弃的加油站、旅馆和交易商栈,开发商正在推倒那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汽车旅馆,为建造高层楼房腾出空间。以往行人经常要花10分钟才过得去的这条繁忙的公路,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66号公路的很多历史遗迹正被逐渐侵蚀和毁坏。1999年,美国政府批准了为期十年的“66号公路走廊保护计划”。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将66号公路列入世界遗址濒危名单中。
须弥山北周洞窟,中国
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靠近古代丝绸之路,从北魏开始(公元386~534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公元618~906年)诸朝,古代工匠和僧侣在褚红色沙岩的悬崖上开凿洞穴,修建石窟。在2.6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着8个石窟群。
须弥山石窟今天正面临着风化侵蚀、岩床不稳和地震等的严重威胁。据估计,保存良好的洞窟大约只占10%。有的洞窟破坏严重,几乎看不出原貌,有的洞窟因以前件对人而被煤烟熏黑,有的遭到其他各种人为破坏以及鸟粪污染等。
1982年考古学家在对须弥山洞窟进行考察后采取了一些修复措施,当地政府也加强了对这一文化遗址的保护。
赫西尔岛,加拿大
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北极圈内,赫西尔岛也许是人类最好的停留之处。成百上千的美国捕鲸人,有的还带着他们的家人,每年会在这个天涯海角之地待上几个月,他们的捕鲸船被困在冰海中,船员们只能在这座岛上等待天气转暖后继续捕鲸,他们的目标是波弗特海的北极露脊鲸。
人们在赫西尔岛上举行盛大舞会。进行戏剧表演,他们甚至还建有运动联盟队。这些捕鲸人玩起来和工作时一样地投入,有时甚至因太过投入而乐极生悲。1897年时,有5个^在雪地里进行棒球比赛,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雪袭来,躲避不及的5个人全部丧生。
之后,石油替代了鲸鱼油脂,大量生产的钢铁弹簧取代了鲸须,捕鲸业走向崩溃。1897年,捕鲸人凄然离开了赫西尔岛。如今岛上已无人居住,但每年在天气较暖的几个月里偶尔也有爱斯基摩人乘皮船和巡航船到岛上作短暂停留。
多个世纪以来,海水一直在缓慢地蚕食着这座岛屿,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一进程。科学家预测,50年内这一代表了^类捕鲸文化的小岛将被淹没在海潮之下。今天,加拿大政府正在考虑采取措施使赫西尔岛免于消失的命运。赫西尔岛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消失将是另一个重大损失。赫西尔岛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黑熊、北极熊和大灰熊共同享有的栖息地之一,岛上还有驼鹿、麝香鹿和北美驯鹿,附近海区有白鲸等鲸类。
史密森学会北极研究中心主任威廉·菲茨认为,赫西尔岛的悲剧只是“冰山一角”,北极其他许多具有考古学意义的遗址也正在消失之中。他说,“许多记载着北极历史的地方都在迅速消失,人们为不久将无法在赫西尔岛上体验它辉煌的过去而感到悲哀,但如果美国曼哈顿也将被淹在水下,人们也许就无暇顾及赫西尔岛的命运了。”
丹皮尔岩画艺术,澳大利亚
3万年前就有人类来到丹皮尔群岛,但没有人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岛上深色的岩石上雕刻岩石画的,但据考古学家估计,其中一些可能雕刻于2万年前。如今这里的岩石雕刻作品有50万至100万之多,是世界上岩画艺术品最密集之处,题材包括袋鼠、鹂鹋以及手握飞镖的猎人等。
但是,近代工业发展已经毁去了这一文化遗址的1/4。考古学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对这里的岩雕艺术进行调查,得出到结论是:应限制这里的工业化开发。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了土著传统继承法,一些岩画艺术得以保护下来。2007年,整个地区被列入澳大利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考古学家指出。一些破坏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受气体管道设施影响产生的酸雨悄然腐蚀着岩画艺术,道路、管线和采石场都影响着岩画艺术的保存。
新歌提古镇,毛里塔尼亚
撒哈拉大沙漠正以每年约48千米的速度向南扩展,毛里塔尼亚中北部地区一片约1平方千米的土地正渐渐沙漠化,这里有一座名叫新歌提的小镇,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和宗教活动中心,如今黄沙堆积在衰败建筑物之间狭窄的道路上。也许再过几代人的时间,新歌提将完全被黄沙掩埋,不再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将新歌提列人世界文化遗址名单,但新歌提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善。10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给这座古镇带来了更大的打击:季节性的洪涝灾害引起的土壤侵蚀加速了沙漠化进程,从而产生更多的沙尘暴和进一步的土壤侵蚀。
从13世纪到17世纪,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逊尼派教徒们每年都聚集在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并在清真寺里祈祷。沙漠里的商队是新歌提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聚集在新歌提的骆驼最多时达到3万头,骆驼在新歌提这个沙漠绿洲中歇脚休息恢复精力后,载上羊毛、大麦、椰枣和小米走向南方,返程时带回象牙、鸵鸟羽毛、黄金和奴隶。新歌提繁荣时期曾有2万人口,如今这里只有几千居民,主要依靠旅游业收入为生。虽然这里地处偏僻,交通困难,但依然是毛里塔尼亚的旅游热点之一。
新歌提是毛里塔尼亚古城保护基金会密切关注的四个中世纪贸易中心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批准了修复这四个中世纪贸易中心的计划,并鼓励毛里塔尼亚人寻求更多国际帮助。
齐沙默尔城堡,印度
齐沙默尔城堡就像一个静静的守夜人,守望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西北角上,每年都有约50万人顶着沙漠的风沙和高温来此参观游览。
齐沙默尔城堡建于1156年,根据印度古代叙事史诗《摩呵婆罗多》中的神话传说,城堡建在这里是为了不被敌人轻易发现。事实确实如此,今天的游客在50千米之外只能看到耸立在沙漠中的近25层楼高的金色悬崖。城堡的城墙多以黄色砂岩修建而成,远远望去金光闪烁。
由印度武士和商人构成的被称为拉其普特人的部族曾在齐沙默尔城堡居住了几个世纪,他们把城堡建成了错综复杂的堡垒要塞,保护着他们自己和他们积累起来的财富。
如今,在齐沙默尔城堡里仍住着约2000居民,是印度最后有人居住的城堡。由于来此参观者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对如何保护这一文化遗址的争议。在过去20年里,曾历经近千年风雨侵袭而完好无损的齐沙默尔城堡,出现了沙岩砖墙移动和剥落的现象,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可能是下水道污水泄漏渗入城堡地基,而旅游潮更加剧了对城堡的破坏。遍布城堡附近的饭店、旅馆和商店每天用水量近5万加仑,并最终流入已经不堪重负的下水道系统。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敦促旅游者和城堡里的居民减少用水量,如果他们还想这个城堡继续存在1000年的话。
港口城市科罗,委内瑞拉
阵阵强风吹过帕拉瓜纳半岛的南部海岸,这也正是坐落在这里的科罗港口名称的来由,衍生于印第安语言 的“科罗”一词是“多风的地方”之意。如今,这个被称为“风城”的加勒比海港口城市是南美洲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殖民地时期的城市之一,古老的城市布局以及许多早期土坯房建筑的大部分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1527年,西班牙人建立了科罗城,在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里,科罗城经常受到海盗和无情气候的袭击,阻止了这个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到18世纪,附近属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一些岛屿新萌芽的农牧产品贸易带动了科罗城的繁荣发展,600个幸存下来的历史古建筑都建成于这一时期,每幢建筑都蕴含着一个独特的历史故事。建于16世纪的西班牙风格的大教堂是委内瑞拉的第一个大教堂。
199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罗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科罗城遭受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部分原因是连续两年的大雨冲刷,为此,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罗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中,并发布了一系列保护建议,包括建立新的排水系统、游客流量等。
委内瑞拉建筑师玛丽亚·尤金伲亚·巴奇指出,这个在海盗和飓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城市如果遭至最后灭亡的命运,那将是“每一个人的损失,它不仅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损失”。
百年浸信会教堂,美国
1905年,伊莱亚斯·坎普·莫里斯牧师和自学成才的黑人建筑师亨利·詹姆斯·普赖斯在美国阿肯色州海伦娜建造了百年纪念浸信会教堂,此后这座屹立在这个小三角洲地带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便成为非裔美国人群体的领导核心和引路明灯。
如今,教堂的门和彩色玻璃都已用栅木板遮挡住了,鸽子在颓败楼顶的破洞里飞进飞出,教堂中殿残留着一些脚手架和建筑垃圾,教堂里的木头靠背长椅被堆叠在一起。这里最后一次做礼拜的时间是1998年。
百年浸信会教堂的衰败可回溯到莫里斯去世之时,此后教堂会众渐稀,莫里斯家族成员和其他成千上万非裔美国人也都纷纷离开这里,到北方的一些城市去寻找发展机会。到教堂10年前关闭之时,教区居民已只剩25人。虽然依靠一些私人的捐助和阿肯色政府的拨款,人们曾对教堂进行了一些维修,如稳固教堂的地基和墙壁,以及其他应急维护工作,但如今所有的工程都已停止。莫里斯基金会目前正在寻求更多的维修资金。
法马古斯塔古城,塞浦路斯
“大小船只如林,各种陶器琳琅满目,”14世纪的一位德国旅游者曾这样写道,“它们的第一站必定是法马古斯塔。”位于塞浦路斯东北海岸线上的这座港口城市曾经是熙熙攘攘海上航道的必经之路,12世纪至15世纪时是世界闻名的城市之一。
如今,法马古斯塔古城已成为一座拥有3.5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城市名称未变,但已淡出世人视线之外。城中拥有拜占庭风格、法国哥特式风格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建筑200多幢,却因年久失修而正面临塌毁的命运,只有杂草野花依傍着受风雨侵蚀地震影响而日渐颓败的墙体。
在其全盛时期,法马古斯塔城里的店铺里各种货物琳琅满目,来自希腊、阿拉伯、意大利、法国的商人以及希伯来商人忙忙碌碌地在这里进行着交易。14世纪中叶,法马古斯塔城的市民在城里建了365座教堂,据说是象征一年里的365天,约4千米长的城墙和护城河守护着这座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城墙很少能与之相比的。”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历史系教授艾伦·兰代尔曾如此评说道。“每走二三十步,你就会遇到一幢与众不同的建筑,让你体验到一个真实的中世纪城市。”
大自然的力量和近年来的房地产开发热威胁着城里的古建筑和城墙。“当下一次地震发生时,这些城墙也许就再也无法幸存下来了。”法马古斯塔东地中海大学艺术史副教授迈克尔·沃尔什感叹道,“谁能给予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以第二次机会呢?”
费内斯特拉城堡,意大利
意大利费内斯特拉城堡被誉为“阿尔卑斯山的长城”,是由生活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意大利公爵维克托·阿玛迪斯二世建造的。古城堡建在意大利西北部城市都灵以西60千米处的山脊上,邻近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现代滑雪中心,对“二战”期间的欧洲起到重要的防御作用。
费内斯特拉城堡占地约13平方千米,是欧洲拥有最强大防御工事的建筑,由三个主要城堡外加辅助堡垒、城墙、炮群、兵营、弹药库、仓库、厨房、长官官邸、练兵场地和教堂等构成。建筑群绵延长达3.2千米,最高处为海拔1830米。城堡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建有石头顶盖的3996级台阶,既可防炮轰,又可秘密调动部队,此外它还有一个2500级台阶的“皇家通道”。
阿玛迪斯公爵在传位给儿子两年前(1728年)开始修建城堡,工程一直持续到1850年。城堡建成后除了具有防御作用之外,还被用作监狱,关押获罪的军官、贵族和神职人员等。曾在城堡被囚禁了三年多的一位主教将其称为“意大利的西伯利亚”。
阿玛迪斯公爵的后代一直在城堡里统治着意大利,直到1946年意大利建立共和国。1947年,费内斯特拉城堡“退役”,之后一直承受着岁月带来的各种摧残,如风化、渗水、杂草蔓生等。
如今这座古城堡已被划入国家公园范围内。自1990以来,当地有关机构一直致力于城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来此参观的旅游者走在有石头顶盖的阶梯上或“皇家通道”上,亲身感受着城堡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岁月留下的沧桑。
伯利恒圣诞教堂,巴勒斯坦
伯利恒教堂圣诞教堂位于巴勒斯坦中部人口不多的伯利恒市,因相传耶稣当年就出生在这里而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在经历了多次外敌入侵、政权更替、火灾地震等灾难,以及最近的2002年伯利恒被围攻事件之后,仍然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
伯利恒教堂由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建立,公元529年在撒马利亚人的叛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不久之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对伯利恒教堂进行了重建,使其规模更大,气势更恢宏。现在的伯利恒教堂的大部分都是这次重建留下的遗迹。公元614年,在波斯与拜占庭的战争中,很多教堂都被夷为平地,只有这座教堂幸免于难。
如今这座古老教堂的屋顶已开始腐朽,威胁着整幢建筑的完整。
哈桑凯伊夫古城,土耳其
底格里斯河流域是安纳托利亚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发源地,建立在当今土耳其东南部底格里斯河两岸的古城哈桑凯伊夫,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聚居地,最早可回溯到1万年前。人们在悬崖绝壁上开挖了许多人工洞穴,修建了300座中世纪纪念碑,以及一个独特的峡谷生态系统,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博物馆。
20多种人类文明在哈桑凯伊夫留下了它们的遗迹。最早在底格里斯河两岸定居的人类在悬崖上开凿了居住的洞穴,古代亚述人将它们称之为“岩石上的城堡”;罗马人在公元300年前后在这里建立了要塞;公元5世纪时,这里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个主教辖区;公元640年,这里被阿拉伯人占领;中世纪初期,哈桑凯伊夫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1515年,哈桑凯伊夫正式归人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此后一直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
这座古城以及埋藏在它下面的文物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然而,现在正在修建之中、将于2013年建成的伊利索水力电气大坝将使这里所有的人工洞穴和大部分古建筑被水淹没。
昌昌考古遗址,秘鲁
位于秘鲁北部部的昌昌古城遗址在600年前曾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也提世界是最大的土砖结构建筑城市。成千上万的建筑交织在迷宫般的道路两旁,精致的各种壁雕装饰着宫殿和庙宇。昌昌城曾是一个长斯缺少水资源的地方,但当年这座城市的富庶却令人惊讶。如今的昌昌遗址正受到雨水过多的威胁,经常性的暴雨无情地冲刷着这座24平方千米的古城。
昌昌临近太平洋沿岸城市特鲁希略,建于公元850年至1470年间,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奇穆王国的首都,15世纪时昌昌居住人口达6万人,主要包括为君主服务的仆役和有地位的技术工匠和祭司等。
昌昌建在世界上最荒凉的沿海沙漠上,每年降雨量不到25毫米。奇穆人开凿运河从80千米之外的奇卡马河引来河水,他们还修建了纵横交错的灌溉水渠和水井,昌昌城的农业和园林十分发达。
1470年,印加帝国占领昌昌城,灭掉了奇穆王国,结束了昌昌城文明的辉煌时代。当西班牙人于1532年来到时,这里基本上已是一座废墟,但仍留下了许多财富,西班牙人仅在一处就发现了相当于如今的200万美元的银子。西班牙人还在这里开矿,将这座城市的金银宝藏掠夺殆尽。
如今昌昌古城遗址在风雨侵独下的命运令人堪忧,气候变化是雨水增多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昌昌遗址正在“迅速并似乎无法阻止地”受到侵蚀,“全球变暖似乎是导致极端干旱和暴雨成灾的主要原因”。秘鲁政府目前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这一文化遗址,尽管如此,昌昌古城正在无情的雨水冲刷下渐渐化为尘泥。
德卡尼寺,科索沃
德卡尼寺于2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遗址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这一建于14世纪的修道院是不可替代的瑰宝,是罗马建筑风格与拜占庭艺术相合的产物。
这座东正教寺院被认为是整个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教堂。德卡尼寺于1327年开始建造,内部有数千幅拜占庭风格的壁画,题材多样,包括基督徒的生活和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等,一些场景如创世纪故事、耶稣十二使徒故事和所罗门箴言等,都是这座寺院壁画中所独有的。
德卡尼寺建筑虽然曾遭到土耳其占领者的破坏,但一些制作于14世纪的壁画作品仍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多个世纪里德卡尼寺一直被视为圣地,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种族暴力冲突给这座寺院的命运蒙上了阴影。德卡尼寺的僧侣们遵循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为各个种族提供避难保护,但寺院本身却无法避免战争带来的伤害。2007年3月30日,德卡尼寺遭到了手榴弹袭击,所幸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坏。
如今,联合国维和部队正守卫在寺院外鹅卵石铺成的庭院里。
66号公路,美国
美国著名作家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将66号公路称为“母亲之路”,如今这条被湮没在四通八达的州际公路中的公路更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婆婆”。
66号公路东起芝加哥,穿越密苏里州、堪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一直到洛杉矶,全长3862千米,曾是美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在美国人开拓西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已满 83岁的66号公路满目苍夷,晚景凄凉,到处是破败不堪的被弃的加油站、旅馆和交易商栈,开发商正在推倒那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汽车旅馆,为建造高层楼房腾出空间。以往行人经常要花10分钟才过得去的这条繁忙的公路,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66号公路的很多历史遗迹正被逐渐侵蚀和毁坏。1999年,美国政府批准了为期十年的“66号公路走廊保护计划”。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将66号公路列入世界遗址濒危名单中。
须弥山北周洞窟,中国
须弥山石窟是中国宁夏境内最大的石窟群,靠近古代丝绸之路,从北魏开始(公元386~534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公元618~906年)诸朝,古代工匠和僧侣在褚红色沙岩的悬崖上开凿洞穴,修建石窟。在2.6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着8个石窟群。
须弥山石窟今天正面临着风化侵蚀、岩床不稳和地震等的严重威胁。据估计,保存良好的洞窟大约只占10%。有的洞窟破坏严重,几乎看不出原貌,有的洞窟因以前件对人而被煤烟熏黑,有的遭到其他各种人为破坏以及鸟粪污染等。
1982年考古学家在对须弥山洞窟进行考察后采取了一些修复措施,当地政府也加强了对这一文化遗址的保护。
赫西尔岛,加拿大
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北极圈内,赫西尔岛也许是人类最好的停留之处。成百上千的美国捕鲸人,有的还带着他们的家人,每年会在这个天涯海角之地待上几个月,他们的捕鲸船被困在冰海中,船员们只能在这座岛上等待天气转暖后继续捕鲸,他们的目标是波弗特海的北极露脊鲸。
人们在赫西尔岛上举行盛大舞会。进行戏剧表演,他们甚至还建有运动联盟队。这些捕鲸人玩起来和工作时一样地投入,有时甚至因太过投入而乐极生悲。1897年时,有5个^在雪地里进行棒球比赛,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雪袭来,躲避不及的5个人全部丧生。
之后,石油替代了鲸鱼油脂,大量生产的钢铁弹簧取代了鲸须,捕鲸业走向崩溃。1897年,捕鲸人凄然离开了赫西尔岛。如今岛上已无人居住,但每年在天气较暖的几个月里偶尔也有爱斯基摩人乘皮船和巡航船到岛上作短暂停留。
多个世纪以来,海水一直在缓慢地蚕食着这座岛屿,气候变化加剧了这一进程。科学家预测,50年内这一代表了^类捕鲸文化的小岛将被淹没在海潮之下。今天,加拿大政府正在考虑采取措施使赫西尔岛免于消失的命运。赫西尔岛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消失将是另一个重大损失。赫西尔岛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黑熊、北极熊和大灰熊共同享有的栖息地之一,岛上还有驼鹿、麝香鹿和北美驯鹿,附近海区有白鲸等鲸类。
史密森学会北极研究中心主任威廉·菲茨认为,赫西尔岛的悲剧只是“冰山一角”,北极其他许多具有考古学意义的遗址也正在消失之中。他说,“许多记载着北极历史的地方都在迅速消失,人们为不久将无法在赫西尔岛上体验它辉煌的过去而感到悲哀,但如果美国曼哈顿也将被淹在水下,人们也许就无暇顾及赫西尔岛的命运了。”
丹皮尔岩画艺术,澳大利亚
3万年前就有人类来到丹皮尔群岛,但没有人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岛上深色的岩石上雕刻岩石画的,但据考古学家估计,其中一些可能雕刻于2万年前。如今这里的岩石雕刻作品有50万至100万之多,是世界上岩画艺术品最密集之处,题材包括袋鼠、鹂鹋以及手握飞镖的猎人等。
但是,近代工业发展已经毁去了这一文化遗址的1/4。考古学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对这里的岩雕艺术进行调查,得出到结论是:应限制这里的工业化开发。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制定了土著传统继承法,一些岩画艺术得以保护下来。2007年,整个地区被列入澳大利亚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考古学家指出。一些破坏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受气体管道设施影响产生的酸雨悄然腐蚀着岩画艺术,道路、管线和采石场都影响着岩画艺术的保存。
新歌提古镇,毛里塔尼亚
撒哈拉大沙漠正以每年约48千米的速度向南扩展,毛里塔尼亚中北部地区一片约1平方千米的土地正渐渐沙漠化,这里有一座名叫新歌提的小镇,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和宗教活动中心,如今黄沙堆积在衰败建筑物之间狭窄的道路上。也许再过几代人的时间,新歌提将完全被黄沙掩埋,不再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将新歌提列人世界文化遗址名单,但新歌提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改善。10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称,全球气候变化给这座古镇带来了更大的打击:季节性的洪涝灾害引起的土壤侵蚀加速了沙漠化进程,从而产生更多的沙尘暴和进一步的土壤侵蚀。
从13世纪到17世纪,去麦加朝圣的伊斯兰逊尼派教徒们每年都聚集在这里,进行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并在清真寺里祈祷。沙漠里的商队是新歌提经济发展的源泉,同时聚集在新歌提的骆驼最多时达到3万头,骆驼在新歌提这个沙漠绿洲中歇脚休息恢复精力后,载上羊毛、大麦、椰枣和小米走向南方,返程时带回象牙、鸵鸟羽毛、黄金和奴隶。新歌提繁荣时期曾有2万人口,如今这里只有几千居民,主要依靠旅游业收入为生。虽然这里地处偏僻,交通困难,但依然是毛里塔尼亚的旅游热点之一。
新歌提是毛里塔尼亚古城保护基金会密切关注的四个中世纪贸易中心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批准了修复这四个中世纪贸易中心的计划,并鼓励毛里塔尼亚人寻求更多国际帮助。
齐沙默尔城堡,印度
齐沙默尔城堡就像一个静静的守夜人,守望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西北角上,每年都有约50万人顶着沙漠的风沙和高温来此参观游览。
齐沙默尔城堡建于1156年,根据印度古代叙事史诗《摩呵婆罗多》中的神话传说,城堡建在这里是为了不被敌人轻易发现。事实确实如此,今天的游客在50千米之外只能看到耸立在沙漠中的近25层楼高的金色悬崖。城堡的城墙多以黄色砂岩修建而成,远远望去金光闪烁。
由印度武士和商人构成的被称为拉其普特人的部族曾在齐沙默尔城堡居住了几个世纪,他们把城堡建成了错综复杂的堡垒要塞,保护着他们自己和他们积累起来的财富。
如今,在齐沙默尔城堡里仍住着约2000居民,是印度最后有人居住的城堡。由于来此参观者越来越多,引起了人们对如何保护这一文化遗址的争议。在过去20年里,曾历经近千年风雨侵袭而完好无损的齐沙默尔城堡,出现了沙岩砖墙移动和剥落的现象,而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可能是下水道污水泄漏渗入城堡地基,而旅游潮更加剧了对城堡的破坏。遍布城堡附近的饭店、旅馆和商店每天用水量近5万加仑,并最终流入已经不堪重负的下水道系统。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敦促旅游者和城堡里的居民减少用水量,如果他们还想这个城堡继续存在1000年的话。
港口城市科罗,委内瑞拉
阵阵强风吹过帕拉瓜纳半岛的南部海岸,这也正是坐落在这里的科罗港口名称的来由,衍生于印第安语言 的“科罗”一词是“多风的地方”之意。如今,这个被称为“风城”的加勒比海港口城市是南美洲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殖民地时期的城市之一,古老的城市布局以及许多早期土坯房建筑的大部分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1527年,西班牙人建立了科罗城,在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里,科罗城经常受到海盗和无情气候的袭击,阻止了这个港口城市的发展速度。到18世纪,附近属于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一些岛屿新萌芽的农牧产品贸易带动了科罗城的繁荣发展,600个幸存下来的历史古建筑都建成于这一时期,每幢建筑都蕴含着一个独特的历史故事。建于16世纪的西班牙风格的大教堂是委内瑞拉的第一个大教堂。
199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罗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科罗城遭受破坏的情况日益严重,部分原因是连续两年的大雨冲刷,为此,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罗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单中,并发布了一系列保护建议,包括建立新的排水系统、游客流量等。
委内瑞拉建筑师玛丽亚·尤金伲亚·巴奇指出,这个在海盗和飓风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城市如果遭至最后灭亡的命运,那将是“每一个人的损失,它不仅是我们这个国家的损失,也是全世界的损失”。
百年浸信会教堂,美国
1905年,伊莱亚斯·坎普·莫里斯牧师和自学成才的黑人建筑师亨利·詹姆斯·普赖斯在美国阿肯色州海伦娜建造了百年纪念浸信会教堂,此后这座屹立在这个小三角洲地带的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便成为非裔美国人群体的领导核心和引路明灯。
如今,教堂的门和彩色玻璃都已用栅木板遮挡住了,鸽子在颓败楼顶的破洞里飞进飞出,教堂中殿残留着一些脚手架和建筑垃圾,教堂里的木头靠背长椅被堆叠在一起。这里最后一次做礼拜的时间是1998年。
百年浸信会教堂的衰败可回溯到莫里斯去世之时,此后教堂会众渐稀,莫里斯家族成员和其他成千上万非裔美国人也都纷纷离开这里,到北方的一些城市去寻找发展机会。到教堂10年前关闭之时,教区居民已只剩25人。虽然依靠一些私人的捐助和阿肯色政府的拨款,人们曾对教堂进行了一些维修,如稳固教堂的地基和墙壁,以及其他应急维护工作,但如今所有的工程都已停止。莫里斯基金会目前正在寻求更多的维修资金。
法马古斯塔古城,塞浦路斯
“大小船只如林,各种陶器琳琅满目,”14世纪的一位德国旅游者曾这样写道,“它们的第一站必定是法马古斯塔。”位于塞浦路斯东北海岸线上的这座港口城市曾经是熙熙攘攘海上航道的必经之路,12世纪至15世纪时是世界闻名的城市之一。
如今,法马古斯塔古城已成为一座拥有3.5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城市名称未变,但已淡出世人视线之外。城中拥有拜占庭风格、法国哥特式风格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建筑200多幢,却因年久失修而正面临塌毁的命运,只有杂草野花依傍着受风雨侵蚀地震影响而日渐颓败的墙体。
在其全盛时期,法马古斯塔城里的店铺里各种货物琳琅满目,来自希腊、阿拉伯、意大利、法国的商人以及希伯来商人忙忙碌碌地在这里进行着交易。14世纪中叶,法马古斯塔城的市民在城里建了365座教堂,据说是象征一年里的365天,约4千米长的城墙和护城河守护着这座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城墙很少能与之相比的。”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历史系教授艾伦·兰代尔曾如此评说道。“每走二三十步,你就会遇到一幢与众不同的建筑,让你体验到一个真实的中世纪城市。”
大自然的力量和近年来的房地产开发热威胁着城里的古建筑和城墙。“当下一次地震发生时,这些城墙也许就再也无法幸存下来了。”法马古斯塔东地中海大学艺术史副教授迈克尔·沃尔什感叹道,“谁能给予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以第二次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