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实用的角度对真实性在遗产保护工程中的理论和操作进行探讨;由复原、修缮的具体工程案例的经验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从保护工程的综合效益层面对的真实性在实践层面提出辩证的观点。
关键词:建筑遗产;修缮;复原;真实性
真实性是建筑遗产保护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内涵很广泛,包括真实的,原生的,真正的意思。真实性要求保存建筑遗产所存在的历史信息,现在往往将历史沿革的影响也视为真实性。英文authenticity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当时是通过神话传说宣传宗教遗物的真实性突出神圣。工业革命以后,考古学有了很大進步,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和理性的实证成为主流。
一、文化与遗产
(一)文化多样
真实性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历史上的国际会议都对真实性有不同的阐述。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的定义和专业》对真实性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提到文物建筑作为历史文献的见证者身份,可见在八十年代对于真实性的认识还侧重于历史文献的方面,希望历史建筑能像文物那样作为历史的实体存在。建筑固然是历史的见证者,再后来的1994年的《奈良文件》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评价。《奈良文件》认同真实性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真实性本身并非遗产的价值所在,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决定我们对遗产价值的认定。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化遗产是多样性的,所以是不可能给文化遗产价值和真实性放置于特定语境或固定标准中”。这说明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对于“真”和“实”的认识也不同。对于真实性的认识也不再片面而趋于多元,建筑遗产保护朝着更加灵活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二)物质环境
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在面对具体案例时表现在方方面面。建筑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位置和环境。对环境真实性的保护其实就是对历史文脉,场所精神的尊重,这一点及时在进行现代建筑创作时也是共识。成功的遗产保护案例往往尽最大努力去保存一切遗存的环境要素,这些明显的或隐藏的环境要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等所营造的视觉听觉则是对环境的直接感受,能够唤醒个人或群体的记忆。
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建造采用的材料,构造,装饰,技术工艺等。这就要求在进行修缮时尊重原有材料和技术,添加和更换的构件等应该有所区别,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毕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造出来和原有构件一模一样的,却无法赋予其历史信息。这样的区别也是对遗产真实性的尊重。
(三)当代生活
在建筑遗产的物质方面的真实呈现是可以做到的。在使用功能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真实性是不大可能做到完全保存的。时间是无法静止的,生活的变迁会不断导致真实性的消失。比如传统民居一般都没有卫生间,或者设置在某一角落,这已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给传统民居加上卫生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真实性。现代人即使是在偏远农村也不会回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状态去生活。
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影响到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上威尼斯对遗产保护工作做的很到位,政府对每栋历史建筑都有图册,且具有法律效力。居民如果要对建筑进行改造必须经过设计和政府的审批,这种严格的保护虽使得建筑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推动了旅游业的兴旺,但也因为住房成本的高昂和旅游者的干扰,使得威尼斯本地人大量搬迁出去。在几十年间人口减少了一半左右,很明显这种稍显机械的操作方式影响了本地人的生活。威尼斯当局认识到这一情况后也调整了保护策略,注重对当地人的生活的尊重。威尼斯的遗产保护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负面教训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仓东实践
对真实性的理解在不断发展,国内各项遗产保护工程体现出来的理念也各有不同,优秀的项目很多,位于开平市的仓东村的遗产保护工程进行了探索,其创始人谭金花教授在项目中所表达的理念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理念和经验。
(一)历史
仓东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二十五代人在仓东村居住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侨乡特色文化的村落。仓东村现有现有建筑约51座,现有居民今五十几人,另有一百多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仓东村的繁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当时仓东村人口数量达到顶峰。二十世纪初年,一批华侨归乡,开启了规划建设的热潮,全村基本建成了现有风貌——中西合璧的侨乡特色建筑,包括宗祠,碉楼,民居,庙坛等多种功能的建筑;梳式格局的村落布局以及典型而丰富的环境。
(二)环境
在保护环境场所的真实性方面,在仓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一切古村落的环境要素的保护,包括后山、池塘、榕树、道路、晒谷场、稻田、竹林、建筑、巷道、水渠等等。保存真实历史环境对得到当地人的认同具有很大的帮组,不只村民对于自己的家园有很深的感情,很多离乡半生的华侨回来都表示回到仓东有很熟悉的感觉,总有很多东西唤醒曾经的记忆,对家乡的认同油然而生。在侨乡的特定环境里,仓东的环境要素和场所精神是联系华侨的纽带,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真挚感情的维护对于仓东的遗产保护事业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三、建筑遗产
(一)两座祠堂
仓东对真实性的理念在两座祠堂的修复上得到集中体现。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两座祖祠为同一时期修建,砖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平屋顶和坡屋顶结合,正立面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如柱式,拱券,西方装饰元素,具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祠堂建成之初兼有教育的功能,平时作为课室使用。在对祠堂进行修缮之初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详细的测绘工作,并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对两座祠堂采用不同的策略,秉文谢公祠采用了复原的方法,侯成谢公祠采用用保存现状的方法。秉文谢公祠在修复后恢复了教育的功能,成为一个遗产教育基地。在修复中根据村民的记忆,采用当地的匠人和当地的材料工艺,在修复之后也保存为资料。比如木构件念旧失修,在进行修复时,仍然使用手工的刨削锯等传统工艺,虽然更耗时费力,但是这和用电锯加工的木构件是有区别的。又如壁画的修复,找到了有经验的画工来画,其表现内容和绘画技艺都以原有壁画为参照,基本做到了原样恢复。秉文谢公祠基本是恢复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成之初的状态,这一举措重新激发了村民对自己的宗族文化和家园的认同,古老的村庄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来项目获奖,村民都得到一份荣誉,这为后来项目的运作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恢复原状和保存现状都是对建筑遗产真实性的方法。侯成谢公祠就采用了保存现状的方法,一方面和复原的秉文谢公祠形成对比,明确的告诉人们一个是修复后的原貌,一个是保存的现状。采用不同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历史信息,并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
(二)传统民居
仓东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座祠堂的保护修复工程的完成时仓东遗产保护的开端。祠堂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全村力量的支持,包括人力、资金上的支持,在后续的更大范围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工程的成功更多的得益于谭金花教授的运作。
仓东村的传统民居是典型的五邑地区的庐居,建筑风格多样统一,其中民国时期的庐居多为二至三层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立面风格中西合璧。另有少数几座建筑保存有较好的清代建筑风貌。到当地居民基本上都已经移居海外,这些房屋都空置了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的日晒雨淋,无人问津,很多年代较久远的木梁架都已經坍塌,进一步导致了墙壁的损坏和坍塌。对这些民居的保护采取的策略是延续其居住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民居修复以后作为外来游客的居住场所,村民也有用的找的时候,华侨也很乐意看到自己的房子得到很好的修缮,回乡时亦有了个暂居之所。延续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主要是对建筑进行修缮,同时一些现代功能的加入是使用中必须的。在家乡的村庄里住上几天远比在酒店住上几天就回到国外舒适。修复之后,家还在,乡愁就有寄托之所。
四、活遗产
很多遗产保护项目都会注重保护建筑和环境,往往着力恢复原有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艺术风格等物质形态。然而,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是本质的,一个地方的生活状态转变了,那么整体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仓东在保护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仓东村在整个遗产保护过程中都最大程度的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并通过各种措施使村民对自己的本土化生活和文化产生自豪感,传统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真实的保存下来。在接待外来游客时,会展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产品,接待用的食物由当地村民制作,由于经常得到别人的夸赞,当地人开始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和习俗,在与游客接触时也能够主动和外地人交流,给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与游客保持了很和谐融洽的关系,一种非商业非功利性的关系,使得外来人和当地人都能觉得比较舒服。可以说当地人参与到建筑遗产保护的全过程,发挥很大的作用。
五、总结
仓东虽然遵循国际主流观念下的遗产保护方针,实际上对真实性也是有选择的继承。遵守真实性是对历史,对传统的致敬,保护历史同时与历史对话,建筑遗产保护并不被作为最终目标,村落的复兴并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仓东遗产保护的探索方向。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
作者简介:刘昭君,1994年生,男,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2]谭金花.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广东开平仓东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5(1):18-23.
[3]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3):118-121.
[4]常青.“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5(12):45-47.
[5]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3-25.
关键词:建筑遗产;修缮;复原;真实性
真实性是建筑遗产保护的最基本原则之一,内涵很广泛,包括真实的,原生的,真正的意思。真实性要求保存建筑遗产所存在的历史信息,现在往往将历史沿革的影响也视为真实性。英文authenticity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当时是通过神话传说宣传宗教遗物的真实性突出神圣。工业革命以后,考古学有了很大進步,对科学真理的探索和理性的实证成为主流。
一、文化与遗产
(一)文化多样
真实性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历史上的国际会议都对真实性有不同的阐述。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在《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的定义和专业》对真实性提出了明确的观点,提到文物建筑作为历史文献的见证者身份,可见在八十年代对于真实性的认识还侧重于历史文献的方面,希望历史建筑能像文物那样作为历史的实体存在。建筑固然是历史的见证者,再后来的1994年的《奈良文件》中有了更进一步的评价。《奈良文件》认同真实性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真实性本身并非遗产的价值所在,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决定我们对遗产价值的认定。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化遗产是多样性的,所以是不可能给文化遗产价值和真实性放置于特定语境或固定标准中”。这说明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对于“真”和“实”的认识也不同。对于真实性的认识也不再片面而趋于多元,建筑遗产保护朝着更加灵活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二)物质环境
建筑遗产的真实性在面对具体案例时表现在方方面面。建筑遗产根植于特定的位置和环境。对环境真实性的保护其实就是对历史文脉,场所精神的尊重,这一点及时在进行现代建筑创作时也是共识。成功的遗产保护案例往往尽最大努力去保存一切遗存的环境要素,这些明显的或隐藏的环境要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等所营造的视觉听觉则是对环境的直接感受,能够唤醒个人或群体的记忆。
建筑遗产的真实性也体现在建造采用的材料,构造,装饰,技术工艺等。这就要求在进行修缮时尊重原有材料和技术,添加和更换的构件等应该有所区别,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毕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造出来和原有构件一模一样的,却无法赋予其历史信息。这样的区别也是对遗产真实性的尊重。
(三)当代生活
在建筑遗产的物质方面的真实呈现是可以做到的。在使用功能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真实性是不大可能做到完全保存的。时间是无法静止的,生活的变迁会不断导致真实性的消失。比如传统民居一般都没有卫生间,或者设置在某一角落,这已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给传统民居加上卫生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真实性。现代人即使是在偏远农村也不会回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状态去生活。
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影响到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上威尼斯对遗产保护工作做的很到位,政府对每栋历史建筑都有图册,且具有法律效力。居民如果要对建筑进行改造必须经过设计和政府的审批,这种严格的保护虽使得建筑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推动了旅游业的兴旺,但也因为住房成本的高昂和旅游者的干扰,使得威尼斯本地人大量搬迁出去。在几十年间人口减少了一半左右,很明显这种稍显机械的操作方式影响了本地人的生活。威尼斯当局认识到这一情况后也调整了保护策略,注重对当地人的生活的尊重。威尼斯的遗产保护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负面教训很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仓东实践
对真实性的理解在不断发展,国内各项遗产保护工程体现出来的理念也各有不同,优秀的项目很多,位于开平市的仓东村的遗产保护工程进行了探索,其创始人谭金花教授在项目中所表达的理念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理念和经验。
(一)历史
仓东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已有二十五代人在仓东村居住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侨乡特色文化的村落。仓东村现有现有建筑约51座,现有居民今五十几人,另有一百多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仓东村的繁盛时期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当时仓东村人口数量达到顶峰。二十世纪初年,一批华侨归乡,开启了规划建设的热潮,全村基本建成了现有风貌——中西合璧的侨乡特色建筑,包括宗祠,碉楼,民居,庙坛等多种功能的建筑;梳式格局的村落布局以及典型而丰富的环境。
(二)环境
在保护环境场所的真实性方面,在仓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对一切古村落的环境要素的保护,包括后山、池塘、榕树、道路、晒谷场、稻田、竹林、建筑、巷道、水渠等等。保存真实历史环境对得到当地人的认同具有很大的帮组,不只村民对于自己的家园有很深的感情,很多离乡半生的华侨回来都表示回到仓东有很熟悉的感觉,总有很多东西唤醒曾经的记忆,对家乡的认同油然而生。在侨乡的特定环境里,仓东的环境要素和场所精神是联系华侨的纽带,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种真挚感情的维护对于仓东的遗产保护事业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
三、建筑遗产
(一)两座祠堂
仓东对真实性的理念在两座祠堂的修复上得到集中体现。秉文谢公祠和侯成谢公祠两座祖祠为同一时期修建,砖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平屋顶和坡屋顶结合,正立面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如柱式,拱券,西方装饰元素,具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祠堂建成之初兼有教育的功能,平时作为课室使用。在对祠堂进行修缮之初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详细的测绘工作,并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对两座祠堂采用不同的策略,秉文谢公祠采用了复原的方法,侯成谢公祠采用用保存现状的方法。秉文谢公祠在修复后恢复了教育的功能,成为一个遗产教育基地。在修复中根据村民的记忆,采用当地的匠人和当地的材料工艺,在修复之后也保存为资料。比如木构件念旧失修,在进行修复时,仍然使用手工的刨削锯等传统工艺,虽然更耗时费力,但是这和用电锯加工的木构件是有区别的。又如壁画的修复,找到了有经验的画工来画,其表现内容和绘画技艺都以原有壁画为参照,基本做到了原样恢复。秉文谢公祠基本是恢复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成之初的状态,这一举措重新激发了村民对自己的宗族文化和家园的认同,古老的村庄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来项目获奖,村民都得到一份荣誉,这为后来项目的运作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恢复原状和保存现状都是对建筑遗产真实性的方法。侯成谢公祠就采用了保存现状的方法,一方面和复原的秉文谢公祠形成对比,明确的告诉人们一个是修复后的原貌,一个是保存的现状。采用不同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历史信息,并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
(二)传统民居
仓东在实际操作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两座祠堂的保护修复工程的完成时仓东遗产保护的开端。祠堂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全村力量的支持,包括人力、资金上的支持,在后续的更大范围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工程的成功更多的得益于谭金花教授的运作。
仓东村的传统民居是典型的五邑地区的庐居,建筑风格多样统一,其中民国时期的庐居多为二至三层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立面风格中西合璧。另有少数几座建筑保存有较好的清代建筑风貌。到当地居民基本上都已经移居海外,这些房屋都空置了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的日晒雨淋,无人问津,很多年代较久远的木梁架都已經坍塌,进一步导致了墙壁的损坏和坍塌。对这些民居的保护采取的策略是延续其居住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民居修复以后作为外来游客的居住场所,村民也有用的找的时候,华侨也很乐意看到自己的房子得到很好的修缮,回乡时亦有了个暂居之所。延续传统民居的居住功能,主要是对建筑进行修缮,同时一些现代功能的加入是使用中必须的。在家乡的村庄里住上几天远比在酒店住上几天就回到国外舒适。修复之后,家还在,乡愁就有寄托之所。
四、活遗产
很多遗产保护项目都会注重保护建筑和环境,往往着力恢复原有的平面布局、建筑材料、艺术风格等物质形态。然而,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是本质的,一个地方的生活状态转变了,那么整体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仓东在保护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仓东村在整个遗产保护过程中都最大程度的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并通过各种措施使村民对自己的本土化生活和文化产生自豪感,传统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真实的保存下来。在接待外来游客时,会展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特色农产品,接待用的食物由当地村民制作,由于经常得到别人的夸赞,当地人开始正确认识自己的生活和习俗,在与游客接触时也能够主动和外地人交流,给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与游客保持了很和谐融洽的关系,一种非商业非功利性的关系,使得外来人和当地人都能觉得比较舒服。可以说当地人参与到建筑遗产保护的全过程,发挥很大的作用。
五、总结
仓东虽然遵循国际主流观念下的遗产保护方针,实际上对真实性也是有选择的继承。遵守真实性是对历史,对传统的致敬,保护历史同时与历史对话,建筑遗产保护并不被作为最终目标,村落的复兴并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仓东遗产保护的探索方向。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
作者简介:刘昭君,1994年生,男,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2):1-5.
[2]谭金花.乡村文化遗产保育与发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广东开平仓东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5(1):18-23.
[3]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J].时代建筑,2009(3):118-121.
[4]常青.“小布达拉”的复生——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保护性复原方案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5(12):45-47.
[5]薛林平.建筑遗产保护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