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叙事曲
卢卫平
九月的第一天,我在哭声里遇见世界
这无法选择的哭声让九月
成了我一生中泪水最多的月份
八月有三十一天,我仍然和八月擦肩而过
八月的最后一天为我的到来作了怎样的挣扎
这漫长的一天没能在命运的暗夜
点亮岁月的灯盏
九月的一个傍晚,我骑在牛背上
在最后一缕夕阳消逝在炊烟的瞬间
我从广播里听见毛主席死了,在课本的第一页
毛主席永远红光满面,对着孩子们微笑
我哭了,是母亲和外婆一起哭我才哭的
那夜的月亮在乌云里失明
第二天早晨的太阳只有十五瓦的亮光
正午的四等小站,我挤上梦想的火车
妻子撑着雨伞站在站台
车窗玻璃上的雨水是我愧疚的眼泪在流淌
我在九月下海了,我的孤独
从此成了岛屿的孤独
海水包围着我,我听到的波浪
都是一个异乡人梦醒时分的呜咽
世贸大厦着火时,我刚洗完冷水澡
女儿写完作业,打开凤凰卫视大喊了一声
她害怕了,让我陪着她看电视直播
这是我女儿第一次看见钢铁的美国在流泪
在女儿的印象里,美国总是笑容满面
两架美国自己制造的飞机让九月的墨水
在报纸的头条用最大号的字体为美国哭泣
黑白电影里,九月的黄河和长江是用来哭泣的
硝烟远去了,但钟声不会沉寂
九月十八日的南京,我看见的每一人
都是悲伤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泡着血泪
三十万人的骨头面前,一群红领巾在宣誓
几个日本老人,他们的白发和忏悔让我感动
翻译告诉我,他们来自广岛和长崎
母亲在九月上山了,草一样卑微的
母亲,在九月站到了高处
我哭干了今生剩下的全部泪水
我从此看到的每一座山都像坟茔
我在九月出生,母亲在九月死去
里尔克在秋日里说,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我在内心默祷,九月上山的母亲四季平安
卢卫平,1965年生,当代著名青年诗人,现居珠海。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参加《诗刊》第十五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获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出版《异乡的老鼠》等三部诗集,诗作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新诗年鉴》等。
卢卫平的诗,让我们看到他与当下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亲密关系,这种精神上的血肉相连,使我们看到的不是他已经走到什么位置,而是相信他能够走得多远。有评家说卢卫平的诗具有“草根性”,注重“向下写作”,既有现实关怀又有人生叩问。这种草根性体现在对底层人民生存境况及其命运的深切关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体认、尊重和怜惜。
这首《九月叙事曲》是他的代表作。诗人似乎有着九月情结,似乎与九月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与巧合。在九月里,诗人伴着啼哭带着泪水来到人世;在九月里,诗人少年时正赶上伟大领袖的逝世;在九月里,青年的诗人下海经商,去异国他乡闯天下;在九月里,“9·11”事件爆发,诗人为无辜的美国人民哭泣;在九月里,诗人为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们血泪迸流;在九月里,诗人为去世的母亲哭干全部的泪水。诗人用最简朴的文字表达出最深邃、最深沉的情感,诗人在看似不经意间架构了最丰富的社会人生的内涵。诗人个人的生命足迹见证着世事的风云变幻,诗人一己的情感体验融冶了对社会、对人生、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实在的生命质感和深厚的生命体验之中,洋溢着一种人性之美。无论是对美国民众的同情、对死难同胞的悼念,还是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对卑微母亲的思念等,都彰显出浓浓的人性之美。这是大爱至爱的圣洁指向,这是一个正直诗人的良知,这是人性中至真至善的展露,这是人文关怀光芒的闪耀。卢卫平以俯首的姿态,敏锐地在庸常的生活中捕捉唤醒血液或者彰显本相的事物,并以人性的火光把它们擦亮,从而为诗歌确立了崇高的精神向度,他总是站在生活的前景中,告诉人们诗人不能缺席的理由。
卢卫平的诗往往是别具一格。他的诗的风格也如他的为人一样低调和不事张扬。他的语言是那样的平白如话,他的叙述也是那样的平静和素朴。他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撞击,经过痛彻心扉的历练,然后冷静地一点一点地铺排出来,用技巧的娴熟驾驭形成对诗意价值的深化开发,从而使内心深处的诗意变得更为隽永绵长,让读者在诗意中分享人生和生活的种种际遇。有诗家说卢卫平的诗是“激情的平安大道和理性的四环路的结合体”,诚哉斯言。
这首《九月叙事曲》正是卢卫平诗歌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这首诗时间、空间的跨度很大,情感内涵也相当复杂,但我们却没有看到诗人的大呼小叫和振振有词,看到的是地地道道的语言,简洁朴素而内涵深刻,娓娓道来而感人至深。著名诗人张洪波这样评价卢卫平:“他的诗文如其人,那种不动声色的写作,像一把看似钝其实锋利的刀子,经历了慢慢的磨炼,突然淬火,愈发炉火纯青,而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作者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卢卫平
九月的第一天,我在哭声里遇见世界
这无法选择的哭声让九月
成了我一生中泪水最多的月份
八月有三十一天,我仍然和八月擦肩而过
八月的最后一天为我的到来作了怎样的挣扎
这漫长的一天没能在命运的暗夜
点亮岁月的灯盏
九月的一个傍晚,我骑在牛背上
在最后一缕夕阳消逝在炊烟的瞬间
我从广播里听见毛主席死了,在课本的第一页
毛主席永远红光满面,对着孩子们微笑
我哭了,是母亲和外婆一起哭我才哭的
那夜的月亮在乌云里失明
第二天早晨的太阳只有十五瓦的亮光
正午的四等小站,我挤上梦想的火车
妻子撑着雨伞站在站台
车窗玻璃上的雨水是我愧疚的眼泪在流淌
我在九月下海了,我的孤独
从此成了岛屿的孤独
海水包围着我,我听到的波浪
都是一个异乡人梦醒时分的呜咽
世贸大厦着火时,我刚洗完冷水澡
女儿写完作业,打开凤凰卫视大喊了一声
她害怕了,让我陪着她看电视直播
这是我女儿第一次看见钢铁的美国在流泪
在女儿的印象里,美国总是笑容满面
两架美国自己制造的飞机让九月的墨水
在报纸的头条用最大号的字体为美国哭泣
黑白电影里,九月的黄河和长江是用来哭泣的
硝烟远去了,但钟声不会沉寂
九月十八日的南京,我看见的每一人
都是悲伤的,每一块石头都浸泡着血泪
三十万人的骨头面前,一群红领巾在宣誓
几个日本老人,他们的白发和忏悔让我感动
翻译告诉我,他们来自广岛和长崎
母亲在九月上山了,草一样卑微的
母亲,在九月站到了高处
我哭干了今生剩下的全部泪水
我从此看到的每一座山都像坟茔
我在九月出生,母亲在九月死去
里尔克在秋日里说,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我在内心默祷,九月上山的母亲四季平安
卢卫平,1965年生,当代著名青年诗人,现居珠海。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参加《诗刊》第十五届“青春诗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5年获第三届“华文青年诗人奖”。出版《异乡的老鼠》等三部诗集,诗作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新诗年鉴》等。
卢卫平的诗,让我们看到他与当下中国人生存状态的亲密关系,这种精神上的血肉相连,使我们看到的不是他已经走到什么位置,而是相信他能够走得多远。有评家说卢卫平的诗具有“草根性”,注重“向下写作”,既有现实关怀又有人生叩问。这种草根性体现在对底层人民生存境况及其命运的深切关怀上,在更高的层面上,也是对个体生命的体认、尊重和怜惜。
这首《九月叙事曲》是他的代表作。诗人似乎有着九月情结,似乎与九月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与巧合。在九月里,诗人伴着啼哭带着泪水来到人世;在九月里,诗人少年时正赶上伟大领袖的逝世;在九月里,青年的诗人下海经商,去异国他乡闯天下;在九月里,“9·11”事件爆发,诗人为无辜的美国人民哭泣;在九月里,诗人为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们血泪迸流;在九月里,诗人为去世的母亲哭干全部的泪水。诗人用最简朴的文字表达出最深邃、最深沉的情感,诗人在看似不经意间架构了最丰富的社会人生的内涵。诗人个人的生命足迹见证着世事的风云变幻,诗人一己的情感体验融冶了对社会、对人生、乃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在实在的生命质感和深厚的生命体验之中,洋溢着一种人性之美。无论是对美国民众的同情、对死难同胞的悼念,还是对伟大领袖的敬仰、对卑微母亲的思念等,都彰显出浓浓的人性之美。这是大爱至爱的圣洁指向,这是一个正直诗人的良知,这是人性中至真至善的展露,这是人文关怀光芒的闪耀。卢卫平以俯首的姿态,敏锐地在庸常的生活中捕捉唤醒血液或者彰显本相的事物,并以人性的火光把它们擦亮,从而为诗歌确立了崇高的精神向度,他总是站在生活的前景中,告诉人们诗人不能缺席的理由。
卢卫平的诗往往是别具一格。他的诗的风格也如他的为人一样低调和不事张扬。他的语言是那样的平白如话,他的叙述也是那样的平静和素朴。他把内心深处的情感撞击,经过痛彻心扉的历练,然后冷静地一点一点地铺排出来,用技巧的娴熟驾驭形成对诗意价值的深化开发,从而使内心深处的诗意变得更为隽永绵长,让读者在诗意中分享人生和生活的种种际遇。有诗家说卢卫平的诗是“激情的平安大道和理性的四环路的结合体”,诚哉斯言。
这首《九月叙事曲》正是卢卫平诗歌艺术风格的完美体现。这首诗时间、空间的跨度很大,情感内涵也相当复杂,但我们却没有看到诗人的大呼小叫和振振有词,看到的是地地道道的语言,简洁朴素而内涵深刻,娓娓道来而感人至深。著名诗人张洪波这样评价卢卫平:“他的诗文如其人,那种不动声色的写作,像一把看似钝其实锋利的刀子,经历了慢慢的磨炼,突然淬火,愈发炉火纯青,而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重要性将日益显现。”
[作者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