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麻醉效果研究

来源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开展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6例,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联合组和静吸组,每组73例,联合组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静吸组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插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切皮时、术中及插管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低于静吸组,出现疼痛时间显著高于静吸组(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其联合硬膜外麻醉后可进一步提升麻醉效果。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1--01
  外科临床治疗患者时,重要方式之一即为手术,由于手术存在创伤性,导致应激反应不同程度的出现,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手术操作的顺利性,且手术风险会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术中要将患者应激反应尽量降低,使患者循环功能保持稳定[1]。麻醉药物在术中的应用能够暂时抑制人体中枢神经及附近神经系统功能,并丧失局部或整体知觉,保障手术良好的开展。外科手术中可采取的麻醉方式比较多,但每种方式的麻醉效果并不相同,因此,本研究观察了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2017年10月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46例,男77例,女6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6±3.7)岁;ASA分级:Ⅱ级81例,Ⅲ级65例;手术类型:普外科手术46例,骨科手术37例,妇产科手术28例,泌尿系手术21例,胸科手术14例。纳入标准:无麻醉禁忌症,凝血功能正常,知情同意,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联合组和静吸组,每组73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相同,术前30min,肌内注射0.1g苯巴比妥钠、0.5mg阿托品;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心电监护仪及时连接,对血压、心率等密切监测。
  静吸组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时,0.1mg/kg咪唑安定、1μg/kg舒芬太尼、1mg/kg丙泊酚、0.15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一次静注,诱导后,实施机械通气,氧流量1.5L/min,维持麻醉时,2%七氟醚吸入,芬太尼和丙泊酚持续泵注,同时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间断静注,手术结束前,芬太尼、丙泊酚泵注停止,七氟醚吸入停止,吗啡2mg硬膜外腔推注,提高氧流量,变为3L/min,但患者恢复反射后,吸空气5min,SpO2超过95%时气管导管拔除。
  联合组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先实施硬膜外麻醉,麻醉体位为侧卧位,消毒常规开展,穿刺成功后,硬膜外导管向上置入,深度3~4cm,之后将患者体位变更为平卧位,3ml 2%利多卡因注入,注入后对患者反应密切观察,确定中毒反应不存在后,4ml 0.5%罗哌卡因再次注入,如果未能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罗哌卡因追加1次,直至获得满意的麻醉平面,术中,罗哌卡因间隔2h追加1次;固定麻醉平面后,静吸复合麻醉即可开展,麻醉方法相同与静吸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插管时、切皮时、术中、插管后测量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记录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疼痛出现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时间点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比较
  两组插管时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切皮时、术中及插管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静吸组(P<0.05),见表1。
  2.2术后相关指标时间比较
  联合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低于静吸组,出现疼痛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目前,手术麻醉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全身麻醉,一种为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方式向患者体内输送麻醉药物时,采用的方法包含肌內注射、静脉滴注、灌肠,达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患者意识暂时失去,确保其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但此种麻醉无法完全抑制低级中枢传导,导致术中升高肾上腺皮质功能,造成血流动力学波动[2]。静吸复合麻醉是一种全身麻醉形式,麻醉过程中较难控制麻醉深度,且不能实现完全镇痛,使应激反应出现在手术中,引起心理及血压明显波动,再加上药物需应用较大的剂量,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局部麻醉的给药方法为局部注射,注射后会阻滞附近的神经末梢,患者意识并不会失去,不过局部注射位置感觉会丧失。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即为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阻断患者的交感神经,急剧降低应激反应,从而获得有效的镇痛及肌松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
  综上,临床行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时,麻醉效果可有效提高,并提升麻醉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志莲,牟秋霖.持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脊柱手术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4):37-38.
  [2]郭荣春,谢力,顾仕贤,等.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6,42(22):2513-251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正畸患者治疗中应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21年5月收治的70例正畸患者采用掷骰子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采用直丝弓固定矯治器与观察组(35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以患者咬合功能改善情况、牙周健康状况及龈沟液酶水平变化情况作为本次观察的观察指标。结果:粘戴前两组咀嚼效能(ME)、最大咬合力(MF)、最大合力时间(MFT)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缬沙坦/沙库比曲在心力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9月心力衰竭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缬沙坦/沙库比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FS,E/A均高于对照组(P<0.05),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療后,观察
摘要:目的:探索能谱CT单能量在去除增强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的价值。方法:对80例胸部CT增强及CTA患者行能谱扫描(GSI),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造影剂,40例患者使用碘佛醇(320mgI/ml),40例患者使用碘美普尔(400mgI/ml)。80例患者中68例患者的静脉内对比剂硬化伪影明显,将此48例患者进行能谱后处理获得1组140kVp混合能量图像和4组单能量图像(60-110keV)。计算5
摘要:目的:针对儿科临床用药,观察阿奇霉素的药学价值以及存在的不良反应。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纳入10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儿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用药治疗方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观察组,n=50),阿奇霉素注射治疗(对照组,n=50),对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展开分析。结果:治疗效果对比,总有效率观察组患者96.
摘要:目的: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所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针灸按摩与常规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希望以此对早期针灸按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在本研究中选取我院所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96例样本对象进行平均分组,两组患者需要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48例患者运用中医药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对照组),
摘要:目的:分析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Sino),实验组采用微创脊柱内固定系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均高于治疗前,Cobb角均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椎体前后缘高度高于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的特征,总结内镜诊断经验。方法:2017年1月~2018年2月,医院内镜共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16例,回顾性分析,评价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内镜下表现分布。结果: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6例,内镜诊断符合率91.4%(106/116),病理诊断伴有不典型增生49.1%、肠上皮生化46.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情况如
摘要: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测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肿瘤标志物检测,观察组采用支气管镜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比分析两组血清CEA、NSE、CYFRA21-1水平等相关指标及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EA、NS
摘要:目的:探究观察不同时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选取在本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7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发病时间将其分组,早期组50例在发病72小时内进行手术,晚期组25例在发病72小时后进行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早期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优于晚期组,显示有差异(P0.05)。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保健对不同体质小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医院接受的健康小儿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小儿36例。观察组小儿根据不同体质采取中医保健策略干预,对照组小儿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2个月后对两组小儿进行随访,记录和对比干预前后身长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小儿身长、体重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小儿身长(65.37±7.5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