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的提出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教学内容之一,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学校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了识字教学的两个典型问题:一是无依据拆分汉字导致的形义分离问题;二是非语文手段激趣导致的浅层识字问题。
在传统文化理性回归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利用汉字本身的优势来帮助儿童轻松学用汉字。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第一小学开展的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抓住汉字表意为中心、形义结合的特点,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引领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汉字学知识与小学识字教学有机整合,深度开发数字化识字学习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典型字例的音、形、义形成过程的探索,将生活经验和汉字学习建立起联系,激发识字兴趣,传递汉字文化,提高识用能力,实现减负增效。
研究过程与方法
学校依托高校资源,由首都师范大学初教院专家、学者引领,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字源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团队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通过专业学习、同伴互助、外出考察、总结成果、实践验证等形式分四个阶段展开行动研究。
第一阶段,通过学用汉字学工具书的校本培训来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第二阶段,探索字源识字教学模式,创建了以字源识字为基础的多元识字课堂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基于儿童经验开发校本课程,逐步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识字课程体系;第四阶段,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开展数字化字源识字资源建设和识字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成果的主要内容
认识到了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的价值 学校通过实践研究认识到了此项课题的学习价值和文化价值: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字源识字为本的多元识字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了符合汉字字源规律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识字教学资源;文化浓厚的字源识字课堂和有趣的自主识字学习资源,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使之逐步掌握科学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习惯;不同层次的语文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文素养,使其形成了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提出了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的实施原则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学校总结提炼出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的四大实施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汉字本身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重识字方法的灵活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安排识字教学内容,提供更多不同形式的联想线索,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把握汉字形成的特点,科学解读汉字,渗透字源知识,使学生快速牢固识记汉字。
适切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经验,呈现方式力求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有选择地、适切性地运用汉字原始理据揭示典型汉字的构字规律。对于仍然保持着表意特点的有益于学生理解形义关系的汉字,当讲则讲;对于形义变化很大,字源已经退化模糊了的生字,为避免造成学习障碍,慎解或者不解。
文化传承原则:学生通过对汉字形成过程的了解,对文字丰富内涵的探究,感受汉字据义构形的魅力和方正稳固的形体美,在正确析解母语的过程注入东方文化、烙上华夏印记,在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薪火相承。
发展性原则:关注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培养学生识字用字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师生识字教与学的能力,使教师各方面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将字源识字教学不断优化并向外延展,探索多元的识字教学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
建设了数字化字源识字学习资源 学校“十二五”期间编写出版的《字源识字教学手册》,依据汉字学的构字理据,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生字进行科学解读。课题组将这一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把抽象的识字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促使教师以学生的识字兴趣、认知规律为中心,形成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成为学习者学习资源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课堂上,只要轻点鼠标,便能轻松了解生字的音、形、义演变以及该汉字的使用举例等。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起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学校每一位参与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关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各类识字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识字学习资源,课题组教师还从“翻转课堂”“变教为学”理念出发,收集并分类整理学生使用汉字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制作“微课”,从字源角度分析错误的可能原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自主学习。
数字化字源识字资源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识字用字提供了直观有趣的联想线索,在情趣盎然的探究中完成了生字的明理与识记。在研究中,学校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寻求资源的最佳呈现形式以保证学生识字学习的效果。除了数字化手段,教师们还通过实物、图画、动作等形式,或板书字形,或图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快速牢固识记汉字。
创建了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开展字源识字课堂实施模式的研究,积累了一批字源识字教学实践案例。学校的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按初始识字、再现识字、拓展识字分为三个阶段;以引导学习、提供路径、合作探究、评价提升为序设计出了实施流程的四个环节;确定了以科学性为前提的情趣、自主、高效的课堂识字教学目标。(见上图)
初始识字阶段,学生在随文识字基础上,直观了解汉字演变,探索汉字构字规律;再现识字阶段,学生利用识字课程资源开展组内合作,分享学习所得、解决识字困惑,再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共享学习成果;拓展识字阶段,学生在综合训练和互动评价过程中,识用结合,促进阅读能力提高。
开发了《汉字天地》校本课程 《汉字天地》校本课程遵循汉字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趣味识字为起点,通过词语、句子的训练来熟悉汉字、掌握汉字,再以段落、篇章的拓展来解说汉字。学校语文教师在识字校本课的实践中开发出了多种课型,有构字方法归纳课,如《有趣的象形字》《走近会意字》等;有字族识字拓展课,如《人字族汉字》《有趣的手部》等。在追根溯源的汉字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及发展历史,认识了更多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发现了汉字音、形、义从古至今的变化。通过语文综合训练,达到了丰富词汇,积累语句,学习语法、修辞,训练阅读,促进写作的目的,从而活化了汉字知识、培养了语文能力。 识字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补充,丰厚了师生的文化底蕴,师生们在识字课堂上,感受汉字造字法的巧妙绝伦,发现汉字演变的历史渊源。
效果与反思
字源识字课堂教学实践在全校铺开,低年级侧重适切性运用字源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不强求构字方法的归纳总结;中高年级侧重字源析词、字源析文的研究,将关键汉字的字源知识有机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提高理解深度。学校以国家课程字源识字课研究为根本,以字源识字校本课程研究为辅助,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2013年,课题获顺义区科学技术奖社会发展类一等奖、北京市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课题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课题成果报告获顺义区“十二五”课题成果一等奖。
课题活动大事记
2013年11月25日,学校在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推广活动中以“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为题进行大会发言,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4年4月4日,北京顺义区考试研究中心与首师大联合承办开设的小学语文骨干培训班走进学校,开展字源识字教学研究主题实践活动。
2014年10月29日,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授、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来校开展识字教学交流活动。
2014年12月11日,河南省邓州市教育考察团来到天竺中小参观,进行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2015年2月2日,课题核心成员在北京顺义区小学教育工作会上做《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汇报,学校字源识字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可,《字源识字教学手册》在全区小学发放,成为更多语文教师的工具书。
2015年5月5日,学校成功召开课题中期成果区级研讨会。
2015年6月4日,学校课题组以汇报交流者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在深圳市宝安区清湖小学举办的小学识字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2016年5月4日,学校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字文化与字理教学”培训活动。
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历练,提升学生识字用字能力这一终极目标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一是通过一篇文章,认识一类汉字,学会一种识字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方法、用方法的过程;二是遵循汉字构字和发展规律,以字义为核心,以运用为落脚,展现了识记、理解、掌握、提升的过程;三是适时适度地利用字源知识成功解决了教学难点,推动了学生学习;四是体现出基于课内,源于课外,建立起文章与字源的联系,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增加了识字量。学生还将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识字学习热情推及到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形成了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校还将依托此项研究,围绕“汉字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建立一系列体现综合性特点和人文色彩浓厚的校本课程,如将字源知识与书法课程相融合,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欣赏书法艺术之美,力求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要素,形成系列课程,凸显以汉字文化为核心的办学特色。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教学内容之一,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学校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了识字教学的两个典型问题:一是无依据拆分汉字导致的形义分离问题;二是非语文手段激趣导致的浅层识字问题。
在传统文化理性回归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利用汉字本身的优势来帮助儿童轻松学用汉字。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第一小学开展的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抓住汉字表意为中心、形义结合的特点,遵循汉字构字规律,引领教师将学生生活经验、汉字学知识与小学识字教学有机整合,深度开发数字化识字学习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一定数量典型字例的音、形、义形成过程的探索,将生活经验和汉字学习建立起联系,激发识字兴趣,传递汉字文化,提高识用能力,实现减负增效。
研究过程与方法
学校依托高校资源,由首都师范大学初教院专家、学者引领,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字源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团队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通过专业学习、同伴互助、外出考察、总结成果、实践验证等形式分四个阶段展开行动研究。
第一阶段,通过学用汉字学工具书的校本培训来提高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第二阶段,探索字源识字教学模式,创建了以字源识字为基础的多元识字课堂教学模式;第三阶段,基于儿童经验开发校本课程,逐步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识字课程体系;第四阶段,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开展数字化字源识字资源建设和识字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成果的主要内容
认识到了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的价值 学校通过实践研究认识到了此项课题的学习价值和文化价值: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字源识字为本的多元识字课堂教学模式;开发了符合汉字字源规律和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字化识字教学资源;文化浓厚的字源识字课堂和有趣的自主识字学习资源,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使之逐步掌握科学识字方法,养成自主识字习惯;不同层次的语文训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文素养,使其形成了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
提出了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的实施原则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汉字本身的特点,学校总结提炼出小学字源识字教学的四大实施原则。
科学性原则:遵循汉字本身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重识字方法的灵活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安排识字教学内容,提供更多不同形式的联想线索,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把握汉字形成的特点,科学解读汉字,渗透字源知识,使学生快速牢固识记汉字。
适切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经验,呈现方式力求符合儿童认知水平,有选择地、适切性地运用汉字原始理据揭示典型汉字的构字规律。对于仍然保持着表意特点的有益于学生理解形义关系的汉字,当讲则讲;对于形义变化很大,字源已经退化模糊了的生字,为避免造成学习障碍,慎解或者不解。
文化传承原则:学生通过对汉字形成过程的了解,对文字丰富内涵的探究,感受汉字据义构形的魅力和方正稳固的形体美,在正确析解母语的过程注入东方文化、烙上华夏印记,在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让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薪火相承。
发展性原则:关注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培养学生识字用字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师生识字教与学的能力,使教师各方面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将字源识字教学不断优化并向外延展,探索多元的识字教学方式和语文学习方式。
建设了数字化字源识字学习资源 学校“十二五”期间编写出版的《字源识字教学手册》,依据汉字学的构字理据,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生字进行科学解读。课题组将这一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把抽象的识字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促使教师以学生的识字兴趣、认知规律为中心,形成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成为学习者学习资源的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课堂上,只要轻点鼠标,便能轻松了解生字的音、形、义演变以及该汉字的使用举例等。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激发起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学校每一位参与字源识字教学研究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关注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开发各类识字课程资源。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识字学习资源,课题组教师还从“翻转课堂”“变教为学”理念出发,收集并分类整理学生使用汉字过程中出现的错别字,制作“微课”,从字源角度分析错误的可能原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自主学习。
数字化字源识字资源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识字用字提供了直观有趣的联想线索,在情趣盎然的探究中完成了生字的明理与识记。在研究中,学校注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寻求资源的最佳呈现形式以保证学生识字学习的效果。除了数字化手段,教师们还通过实物、图画、动作等形式,或板书字形,或图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使学生快速牢固识记汉字。
创建了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开展字源识字课堂实施模式的研究,积累了一批字源识字教学实践案例。学校的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模式按初始识字、再现识字、拓展识字分为三个阶段;以引导学习、提供路径、合作探究、评价提升为序设计出了实施流程的四个环节;确定了以科学性为前提的情趣、自主、高效的课堂识字教学目标。(见上图)
初始识字阶段,学生在随文识字基础上,直观了解汉字演变,探索汉字构字规律;再现识字阶段,学生利用识字课程资源开展组内合作,分享学习所得、解决识字困惑,再通过小组汇报的方式共享学习成果;拓展识字阶段,学生在综合训练和互动评价过程中,识用结合,促进阅读能力提高。
开发了《汉字天地》校本课程 《汉字天地》校本课程遵循汉字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趣味识字为起点,通过词语、句子的训练来熟悉汉字、掌握汉字,再以段落、篇章的拓展来解说汉字。学校语文教师在识字校本课的实践中开发出了多种课型,有构字方法归纳课,如《有趣的象形字》《走近会意字》等;有字族识字拓展课,如《人字族汉字》《有趣的手部》等。在追根溯源的汉字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方法及发展历史,认识了更多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发现了汉字音、形、义从古至今的变化。通过语文综合训练,达到了丰富词汇,积累语句,学习语法、修辞,训练阅读,促进写作的目的,从而活化了汉字知识、培养了语文能力。 识字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补充,丰厚了师生的文化底蕴,师生们在识字课堂上,感受汉字造字法的巧妙绝伦,发现汉字演变的历史渊源。
效果与反思
字源识字课堂教学实践在全校铺开,低年级侧重适切性运用字源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不强求构字方法的归纳总结;中高年级侧重字源析词、字源析文的研究,将关键汉字的字源知识有机融合于文本的阅读感悟之中,提高理解深度。学校以国家课程字源识字课研究为根本,以字源识字校本课程研究为辅助,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2013年,课题获顺义区科学技术奖社会发展类一等奖、北京市第四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4年,课题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课题成果报告获顺义区“十二五”课题成果一等奖。
课题活动大事记
2013年11月25日,学校在北京市优秀教育成果推广活动中以“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为题进行大会发言,得到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
2014年4月4日,北京顺义区考试研究中心与首师大联合承办开设的小学语文骨干培训班走进学校,开展字源识字教学研究主题实践活动。
2014年10月29日,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授、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来校开展识字教学交流活动。
2014年12月11日,河南省邓州市教育考察团来到天竺中小参观,进行字源识字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活动。
2015年2月2日,课题核心成员在北京顺义区小学教育工作会上做《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汇报,学校字源识字研究得到了广泛认可,《字源识字教学手册》在全区小学发放,成为更多语文教师的工具书。
2015年5月5日,学校成功召开课题中期成果区级研讨会。
2015年6月4日,学校课题组以汇报交流者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在深圳市宝安区清湖小学举办的小学识字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2016年5月4日,学校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字文化与字理教学”培训活动。
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历练,提升学生识字用字能力这一终极目标正在一步步落到实处,具体表现:一是通过一篇文章,认识一类汉字,学会一种识字方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方法、用方法的过程;二是遵循汉字构字和发展规律,以字义为核心,以运用为落脚,展现了识记、理解、掌握、提升的过程;三是适时适度地利用字源知识成功解决了教学难点,推动了学生学习;四是体现出基于课内,源于课外,建立起文章与字源的联系,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知识,增加了识字量。学生还将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识字学习热情推及到更为广泛的学习领域,形成了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校还将依托此项研究,围绕“汉字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建立一系列体现综合性特点和人文色彩浓厚的校本课程,如将字源知识与书法课程相融合,引导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欣赏书法艺术之美,力求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要素,形成系列课程,凸显以汉字文化为核心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