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韩居谜,也不是韩星“粉丝”,当掀起男女老幼人人争看《大长今》的风潮时,我还是没男那耐心跟风似地去看《大长今》。虽然游历过韩国,我也并没觉得特别好玩。
全然不是哈韩族的我却不知怎的阴差阳错,新居落户到韩漂族的群居氛围。据说韩国人喜结帮而居,我们这江南水乡民居式的四期住宅,韩国人占了一半以上,我的下层下层下下层都是韩国人家。但我仅和我下层的韩国主妇搭腔过。那是我装修时,把颇具异国风格的她家当样板房看过几回。有次,韩国主妇说“这已是看第三次了哦”,她记得算得这么清晰,都说韩国人和日本人一个德性:小气,可见一斑。后来见到我问道:“什么时候搬进来?”我答:“元旦。”“什么叫元旦?”她操着洋泾浜的普通话,我噎住了,匆忙中我一下不知怎样答复,真像幼稚园小孩的简单问题,让智商却打折。搬进来时,为答谢把她家当样板房,我特送上喜糕馒头。后来每遇到韩国芳邻,“你好”就是最好的问候语了。
居住时间长了,迎面走过,看一眼对方也就估猜出是否韩国人。韩国女人的脸形大多长长扁扁的,就像以前看的《卖花姑娘》中的演员,但现代韩星的脸都已变异,大多或是人为作用。韩国男人的脸都像《我的野蛮女友》中的车太贤那样的,小眼睛,微胖胖的。我们家园中很少看到漂亮的孩童,韩国小孩都难看,但不知怎的会越长越好看起来,到了成年,都出落得像李英爱或车太贤那样的美女靓男,再没有难看的韩国人了,当然韩国先进的美容术也是功不可没的。在这里成了家的韩国女人都不上班,总会轧成一堆堆的,打扮得漂漂亮亮,约定上哪儿哪儿玩玩去,耳边飘过的全是“咿咿呀呀”的韩语,却很少听到上海话,在这里,他们更像本地人,我却像外族人。
最刷新我眼球的是小区内和周边的店家招牌都会标写韩文,起先招牌的中文字很大,后来变得中文字越来越小,怪里怪气的韩国字越来越大而占据显要位置。最为遗憾的是小区内我常去做头的一家发廊原是中国老板,她因不会操作韩式发型,门庭冷落,最终转让给一位韩国女老板。韩国人很重礼节,这位韩国女老板每见到我,总是微笑着打招呼,还加上差不多九十度鞠躬,我是最受不了过分的殷勤,有时我已落座,她见了还是会施礼,让我浑身不自在,我总想还礼,但又不习惯鞠躬。她这份厚重的礼节到底还是让我敬而生畏,后来我宁愿跑到半里以外的中国人发廊。当然还有它昂贵的价格把我拒之门外。
一般韩国人的收入翻我们几个跟头。小区里的韩国太太们闲时打打高尔夫球,健身房,SAP和汤浴更是她们的集聚地,我们到底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周边仅有一家台湾小吃店,最近发现也被重新装潢一新改成了韩国料理。一日,我进得去尝鲜,甫落座,四小碟泡菜摆上桌,我不是十分喜辣,但眼见着白白浪费,总还要尝上几筷。翻开菜谱,韩文字体下的中文小得像蚂蚁,我恨不得要拿上放大镜,看得好累。点了一份手工水饺,35元。前面那个液晶大屏幕上说的是韩语,字幕也是韩文。旁座刮进耳膜的也尽是韩语,耳闻目染的,还有这韩色韩调的古灰色装饰氛围里,仅有那碟韭菜饺子合我口味,其它有些格格不入。
又有一家韩式烧烤店开张了,除外就是韩式酒吧,西餐店,这方圆几里内差不多被“韩式”领占。有次,和几个朋友想去娱乐,走进附近一家规模较大的卡拉OK厅,楼道上一长排的帅哥夹道齐声高呼“阿伲阿三吆(你好)”,我们走进豪华极致的包厢,打开点歌本却没有一首中文歌,全是韩语歌,这是一家纯粹韩国人的卡拉OK厅,失望之余,我们又在一片“阿伲阿三吆”的招呼声里悻悻而出。又走进一家OK厅仍都是韩国歌,很少中文歌。
身处于韩漂群族的包围中,却又游离在韩式生活之外,不同的习性,不同的言语,消费的落差,有时感觉有种尴尬的落寞和不方便。但选择居舍就好像选择爱人,不能随随便便更换,选定这里我就要好好地融入和适应我的家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这里的韩族居落外面是我的大干世界哪。但我到底没有那样能耐,把阿拉上海人全都招集过来,让这周边的店家全改换成阿拉上海小吃,本帮餐家,所有的都是阿拉上海人白相的场所,这终究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许没这能耐,而是韩国人早已捷足先登,选中这里的风水宝地。
我现已习惯了耳边“咿咿呀呀”的韩语,就像听山歌一样。但也看到韩国女人拿着汉语书努力学中文,韩国人是公认的很努力和勤恳的外漂族。我也时常听着韩国女人学用洋泾浜的普通话讨价还价,其实韩国人也会受着阿拉上海人的影响,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了。
全然不是哈韩族的我却不知怎的阴差阳错,新居落户到韩漂族的群居氛围。据说韩国人喜结帮而居,我们这江南水乡民居式的四期住宅,韩国人占了一半以上,我的下层下层下下层都是韩国人家。但我仅和我下层的韩国主妇搭腔过。那是我装修时,把颇具异国风格的她家当样板房看过几回。有次,韩国主妇说“这已是看第三次了哦”,她记得算得这么清晰,都说韩国人和日本人一个德性:小气,可见一斑。后来见到我问道:“什么时候搬进来?”我答:“元旦。”“什么叫元旦?”她操着洋泾浜的普通话,我噎住了,匆忙中我一下不知怎样答复,真像幼稚园小孩的简单问题,让智商却打折。搬进来时,为答谢把她家当样板房,我特送上喜糕馒头。后来每遇到韩国芳邻,“你好”就是最好的问候语了。
居住时间长了,迎面走过,看一眼对方也就估猜出是否韩国人。韩国女人的脸形大多长长扁扁的,就像以前看的《卖花姑娘》中的演员,但现代韩星的脸都已变异,大多或是人为作用。韩国男人的脸都像《我的野蛮女友》中的车太贤那样的,小眼睛,微胖胖的。我们家园中很少看到漂亮的孩童,韩国小孩都难看,但不知怎的会越长越好看起来,到了成年,都出落得像李英爱或车太贤那样的美女靓男,再没有难看的韩国人了,当然韩国先进的美容术也是功不可没的。在这里成了家的韩国女人都不上班,总会轧成一堆堆的,打扮得漂漂亮亮,约定上哪儿哪儿玩玩去,耳边飘过的全是“咿咿呀呀”的韩语,却很少听到上海话,在这里,他们更像本地人,我却像外族人。
最刷新我眼球的是小区内和周边的店家招牌都会标写韩文,起先招牌的中文字很大,后来变得中文字越来越小,怪里怪气的韩国字越来越大而占据显要位置。最为遗憾的是小区内我常去做头的一家发廊原是中国老板,她因不会操作韩式发型,门庭冷落,最终转让给一位韩国女老板。韩国人很重礼节,这位韩国女老板每见到我,总是微笑着打招呼,还加上差不多九十度鞠躬,我是最受不了过分的殷勤,有时我已落座,她见了还是会施礼,让我浑身不自在,我总想还礼,但又不习惯鞠躬。她这份厚重的礼节到底还是让我敬而生畏,后来我宁愿跑到半里以外的中国人发廊。当然还有它昂贵的价格把我拒之门外。
一般韩国人的收入翻我们几个跟头。小区里的韩国太太们闲时打打高尔夫球,健身房,SAP和汤浴更是她们的集聚地,我们到底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周边仅有一家台湾小吃店,最近发现也被重新装潢一新改成了韩国料理。一日,我进得去尝鲜,甫落座,四小碟泡菜摆上桌,我不是十分喜辣,但眼见着白白浪费,总还要尝上几筷。翻开菜谱,韩文字体下的中文小得像蚂蚁,我恨不得要拿上放大镜,看得好累。点了一份手工水饺,35元。前面那个液晶大屏幕上说的是韩语,字幕也是韩文。旁座刮进耳膜的也尽是韩语,耳闻目染的,还有这韩色韩调的古灰色装饰氛围里,仅有那碟韭菜饺子合我口味,其它有些格格不入。
又有一家韩式烧烤店开张了,除外就是韩式酒吧,西餐店,这方圆几里内差不多被“韩式”领占。有次,和几个朋友想去娱乐,走进附近一家规模较大的卡拉OK厅,楼道上一长排的帅哥夹道齐声高呼“阿伲阿三吆(你好)”,我们走进豪华极致的包厢,打开点歌本却没有一首中文歌,全是韩语歌,这是一家纯粹韩国人的卡拉OK厅,失望之余,我们又在一片“阿伲阿三吆”的招呼声里悻悻而出。又走进一家OK厅仍都是韩国歌,很少中文歌。
身处于韩漂群族的包围中,却又游离在韩式生活之外,不同的习性,不同的言语,消费的落差,有时感觉有种尴尬的落寞和不方便。但选择居舍就好像选择爱人,不能随随便便更换,选定这里我就要好好地融入和适应我的家园。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走出这里的韩族居落外面是我的大干世界哪。但我到底没有那样能耐,把阿拉上海人全都招集过来,让这周边的店家全改换成阿拉上海小吃,本帮餐家,所有的都是阿拉上海人白相的场所,这终究是我的一厢情愿,我也许没这能耐,而是韩国人早已捷足先登,选中这里的风水宝地。
我现已习惯了耳边“咿咿呀呀”的韩语,就像听山歌一样。但也看到韩国女人拿着汉语书努力学中文,韩国人是公认的很努力和勤恳的外漂族。我也时常听着韩国女人学用洋泾浜的普通话讨价还价,其实韩国人也会受着阿拉上海人的影响,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