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lian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反思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道路。其本质特征和内涵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 加强产业集聚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城市创新;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5-0040-03
  
  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了國内外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创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为科学推进我国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传统城镇化模式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仍在加快推进。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走的都是一条传统的城镇化道路。
  1.城镇化发展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纵观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无一不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来换取,无一不充满了尖锐矛盾。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采取圈地运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入资本家的工场和城市。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业衰败、农村凋零、农民贫困并存。
  2.城乡对立导致农村被不断边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城镇化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基础上。与城市工业生产效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相伴,农业缺乏必要投入导致其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城市工业创造的平均利润率远远高于农业。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大量涌入利润率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而对农业投入持续减少,农业逐步被副业化和边缘化。
  3.过度城镇化导致一系列城市病产生。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人口在短期内大量流入城市,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但城市缺乏吸纳条件,造成城市污染严重、疾病流行、交通拥挤、社会秩序混乱、居住条件恶化、贫民窟蔓延等“城市病”。
  4.城镇化滞后导致城市辐射功能难以发挥。东欧、苏联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发生,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城镇化发展,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难以很好发挥,城镇化发展水平很低,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这是一种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违背的不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5.城市无序蔓延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西方国家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政府未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镇化以有效引导,自由放任城市发展,为此付出了高昂代价。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城市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郊区化给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但过度郊区化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如耕地被大量占用、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能源消耗大、中心城市衰退等。
  二、我国过去走的也是传统城镇化道路
  我国现代城镇化进程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后,进入21世纪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发展历程看,我国用半个世纪左右时间完成了世界城镇化历史200多年走过的道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走的是国外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国外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在我国出现。
  1.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我国过去走的是一条非城镇化的工业化道路,相当长时间内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所派生出的“资本排斥劳动”和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导致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脱节,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47.5%,明显低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60%以上的比重。
  2.城市和农村利益冲突明显。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城镇化道路,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和剥夺农村利益基础之上,先是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后又以城市征地价格扭曲的形式。据有关研究,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转向工业(从农村转向城市)的价值达万亿元以上,这还未包括农村土地非农化的增值收益。
  3.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加剧。我国过去走的是一条脱离农业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业边缘化。大量农地被占,农民房屋被拆迁,造成大量农民的财产流失,不少农民失去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激化了社会矛盾。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巨大,农民变更身份后缺乏社会保障,农民进城成本高企。
  4.发展模式粗放和可持续性差。我国过去走的是分散化、低密度、粗放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试图通过小城镇解决数亿农民的转移问题。在“限制发展大城市、重点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政策推动下,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土地城镇化速度远大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一方面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加深了人地矛盾;另方面造成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效率低,甚至出现了“有城无市”、“有镇无人”现象。
  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符合城镇化规律
  国外先行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付出了相当大代价,导致尖锐的城乡对立、巨大的城乡差距、严重的“城市病”。我国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城镇化道路,牺牲农村利益、排斥农村发展、严格限制大城市发展、粗放且不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不能再走下去。根据我国国情,我党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反思,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1.新型城镇化符合人类社会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进程大体要经历由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三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城乡发展差距总体呈倒U型曲线形态。我国过去的城镇化建立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是城镇化初级阶段的客观反映。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党的十七大提出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城镇化,符合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2.新型城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由于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必须选择新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过度城市化”,片面发展大城市,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搞“小城镇化”。应该集中型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城市病”。〔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对我国城镇化道路深刻反思的选择。
  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深刻汲取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教训,选择的科学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以下基本内涵和特征:
  1.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人既是城镇发展的出发点,更是城镇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新型城镇化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差别、社会不公平的现状,提高当代与下一代的发展潜力,确保全体国民能够分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2.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纠正我国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镇化”的偏差,力求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本同步发展。城镇化必须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有效发挥促进工业化的作用,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同时,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工业化城镇化协调推进、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的一元化现代化结构。
  3.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城市带动乡村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涵。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改变过去以牺牲农村利益为代价的城镇化老路,强化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城乡间的制度壁垒,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新型城镇化选择集中型与分散型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效率的城镇网络,构建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群。通过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更好地发挥城市群整体的集聚扩散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5.形成合理的城镇规模等级体系。城镇规模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制约城镇功能的发挥。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合理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适当发展小城镇,不盲目发展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6.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综合考虑我国资源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平衡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新型城镇化必须紧密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努力提高城镇建设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城镇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严格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
  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措施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总体进入中后期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安排。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建议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从实际出发,避免全国“一刀切”。必须根据各地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指导,避免全国“一刀切”。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阶段差异,城镇化率高的东部地区重点要增强城镇功能,促进城镇优化开发;城镇化率低的中西部地区要抓住处于快速推进阶段的机遇,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另方面,要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严格控制不同功能空间的城镇化开发强度,促进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体制制度障碍。未来10-20年,我国仍将处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是实现公民权利平等、尊重基本人权的要求,也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一是要放宽直至放开城市和城镇的户口迁移的准入限制,实行按居住地管理的户籍制度;二是要加强社会管理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人口吸纳能力。为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提高城市宜居性,更好发挥城市功能,必须按照适度先行的原则,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市政基础设施的筹资、运营和管理模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实际,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促进城镇设施为农村服务,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
  4.加强产业集聚与分工,增强城市就业容量。从我国未来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看,中心城市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时向外转移扩散传统制造业,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轻型化,增强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中小城市应突出产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大力发展与中心城市关联的制造业和相应的服务业,形成合理高效的分工格局。
  5.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城市发展后劲。从我国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来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发展将继续依赖产业集聚,但必须把握城市发展新趋势,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在体制机制、服务功能、科技教育、创新主体、人才素质、政策引导、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升城市创新功能,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增强城市创新竞争力。
  6.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以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而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得益彰。一是要加强城市和工业的反哺力度,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扩张导致的农村土地产权和用途转变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应更多倾向于“三农”,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也是对过去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合理补偿。二是要促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充分挖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潜力,采取有力的激励政策,引导城市的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又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三是要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农村对要素的吸引能力,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2〕胡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责任编辑:佘 柯)
其他文献
〔摘要〕自多哈发展回合以来,WTO成员方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诸多建议,承认和接受了“法庭之友”制度。从“法庭之友”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实践看,其陈述的公共性、专业性、代表性和相关性,有利于提高争端解决机制的透明度,有利于全球性经贸问题的有效、公正解决。我国作为WTO的重要成员国,对“法庭之友”制度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适用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它对我国积极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以及
期刊
〔摘要〕 新加坡选举文化的嬗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和民主进程。近年来,在执政党的主导下,新加坡的威权体制中的民主因素开始增多。2011年国会大选被普遍认为是新加坡的“政治分水岭”,反对党首次夺取了集选区的胜利。也正是由于人民行动党主导的选举文化的优化,这次大选也被学者称为“新加坡民主的成人礼”。此次大选被注入了更多民主、理性、多元、和谐等正面元素,推动了新加坡选举文化的进一步成熟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诞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教育史和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等大家任教,穆旦、汪曾祺、杜运燮、郑敏等文学名家的出现,一个个闪亮的名字照耀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生、发展之路。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已经发掘出来的材料了解到,这些文学大家的任教和文学名家的诞生,与西南联大蓬勃发展的文学社团有着某种重要的关系。但是,苦于诸多原始材料在抗战的烽烟或时间的流逝中被毁,我
期刊
〔摘要〕 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迪达勒斯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影响了后现代学者,或被正解或被误读。近年来后现代思想中保罗思想在左翼理论界复兴,其实是左翼理论界对基督教传统的创造性挪用,后现代宗教思想及其挪用是面对当代文化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征兆。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迪达勒斯;圣保罗;后现代宗教  〔中图分类号〕B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3
期刊
〔摘要〕诸先生提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于宋代,其基础即“除专著及诗、词之外的单篇文章”已经独立以及专论如此“单篇文章”的独立著作的出现。但南北朝至隋唐,此二者已经具备。南北朝时“文笔之辨”划分“文笔”界限,“笔”有独立的地位,“文笔”的分集撰录,“笔”具备被独立论述的条件。隋唐时,《文笔十病得失》、《文笔式》、《文笔要诀》的出现,标志着“笔”与“文”被对等论述,进而有单独论“笔”的著作,如《笔札》、
期刊
〔摘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要求,还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因而其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提出的现代化,突出的是通過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性
期刊
〔摘要〕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威胁,同时,这类事件频发也说明政府主导的维稳机制存在局限。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深层次因素是“权力一元化”的社会层级结构使利益关系失衡,加剧了社会矛盾,并造成基层民众利益表达不畅。基层社会稳定亟待发展新的制度基础,包括强大的公民组织和社会参与,扶持弱势群体社团,多元化的权力结构下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机制。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社会层级结构;公
期刊
〔摘要〕风险控制既是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与公司法密切相关。美国公司法判例确立了董事有义务监督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但是,董事义务的法律约束不严,适用范围不清。金融企业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疏于管控,既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微观原因,也使公司和股东遭受严重损失。由于法院的保守立场,股东在危机后提起的派生诉讼难以胜诉。因而,联邦层面的公司法规范成为提升风险控制水平最主要的法律工具。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应严格区分“当代新儒学”(新世纪大陆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两者之间尽管存在着一脉相承之处,诸如积极回应当下问题、努力尝试复兴儒学、建构儒学本体论等,但毕竟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两个群体重建儒学的理路不同,所构建的新儒学的思想资源和关注层面相异;建构的儒学本体论也相差甚远。“当代新儒学”试图避免“现代新儒学”的理论困惑,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的超越,并复兴儒学。但这个群体成员对于儒学的本体重构
期刊
〔摘要〕 在日常语言和哲学讨论中,“事实”是一个基本词汇。通过分析这个词的若干哲学用法,可以揭示哲学家赋予它的重要预设:非认知性预设、原子论预设和相符预设。“事实”的功能在于解决争端,这个词有三种典型的哲学用法,分别针对三种类型的争端。符合论的有效性限于一种范式的内部,在跨范式的争端中,符合论失效。  〔关键词〕 事实;真;符合论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
期刊